田家炳:把自己捐成穷人的亿万富豪

田家炳:把自己捐成穷人的亿万富豪

公众号名称:全球客家名人堂;ID:hakkahall

2018年7月10日,实业家、慈善巨子、“中国百校之父”田家炳先生去世,享年99岁。

客名君去年写田家炳先生,把他的材料好好捋了一遍,这个研究的过程如同一场彻底的修行,好像把心洗了一遍。家炳公和他的父亲玉瑚公,都是大德加大智慧的人物。大德是大智慧的核心,也是他们的为人之道。

台湾女作家邱秀堂说他是“中国或全世界独一无二乐善好施的巨人”。早在1982年,田家炳先生就斥资30多亿元港币成立了“田家炳基金会”,开始将家族财富源源不断地投入慈善事业。后续至今,先生及其家人不遗余力、不辞辛苦,以一家之力、实实在在地支持中国的教育建设和民生福祉,惠及神州及海外亿万民众。

田家炳:把自己捐成穷人的亿万富豪

田家炳先生

佩戴着英国MBE勋章、香港大紫荆勋章

(港府授勋最高荣誉)

田公是客家大德,是商业天才,也是慈善巨子。他生活简朴、淡泊名利,却倾己家之财力捐资,甚至不惜出售自住房产,在中华大地上盖起了200多所学校、建造了无数的医院、道路和桥梁。他对中国教育的用心和贡献,目前世上无人超越,1993年紫金山天文台用他的名字给一颗星星命名。

在风云变幻的世界,田氏以传统的嘉德懿行,积累了丰厚的财富,又慷慨无私地捐赠,淡泊名利、影响深远,并将美德一代一代地传承。他们在梅州大埔的故居,叫拱辰楼,这个名字意味着,他们的家族理想,是做一颗星辰,不求耀眼、照亮世界。玉瑚公去世许久,当地民众很长时间使用他的名字作为当地货币的背书,仿佛他还在。现在家炳公去世,客名君相信,他会一直在,他是一颗永恒的星辰——田家炳星。

他对乡亲说:

放眼世界,多做好事

田家炳:把自己捐成穷人的亿万富豪

2016年冬天,大埔乡贤罗伟源到香港拜访田家炳公,深感田公讲话质朴高远,颇有气场。在田公的出租屋里面,他说了一番话,被长子录了下来。这段珍贵的客家话录音,客名君将其整理成文字,如下。

田公用大埔话说:“大埔县做了恁多事情,我确实觉得十分难得。大埔虽然确实是经济发展差些,但是在人事方面,还是十分难得的。尤其能够出像罗卓英及几位省长、省主席(指抗战时期大埔县一县同期出了四位省主席:罗卓英、吴奇伟、范汉杰、赵公武),十分难得。”

田家炳:把自己捐成穷人的亿万富豪

田公称呼比他小60岁的乡亲为:乡先生

“希望大家好好的,爱护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为国际形势,对自家中华民族有好好的影响。现在来看,中国有这么大的人口数目,讲出来人家都惊的,相打的话,我们有超过对方多少倍的人。我们自家人要放眼看世界,尽量多做好事,畚人挂念、留念。十分多谢乡亲的访问,请转去代问大家同乡,各方面都好好的”。

他的出身:

银江畔中州望族,玉瑚公懿德润屋

田家炳:把自己捐成穷人的亿万富豪

英国女王给田家炳颁发MBE奖章

(1996年,白金汉宫)

田家炳先生,1919年11月20日生于韩江上游、大埔高陂镇银滩村圳下。田家炳先生的故居,叫拱辰楼,语出论语:“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仿佛一种预示,从这里走出的田家炳,数十年后(1993年)成为天上一颗星星的名字。

2010年,田家炳先生荣获首届“感动香港十大人物”

田家炳父亲名玉瑚,受人尊敬,人称“玉瑚公”,到玉瑚公这一代,居住在银潭村已经十三代,到大埔为十七代。玉瑚公田氏一族,原籍山西平阳吉州,唐朝避战乱到了江西兴国,宋朝再迁徙到福建汀州。

宋朝时的远祖宅中公为钦点翰林,为政汀州,御赐匾额“民歌善政”,后其子宗甫公号十二郎迁居梅州,后代渐次定居于银滩村,期间也是人才辈出。玉瑚公刚毅仁爱,为人急公好义,善于处理各种纠纷,常常借钱周济穷人,施药施棺,为乡邻所钦敬仰仗。

田家炳:把自己捐成穷人的亿万富豪

田家炳故居“拱辰楼”

嘉庆元年(1796年)田家炳高祖父田振多所建

玉瑚公的信誉好到什么程度呢?好到当时用玉瑚公亲笔书写商号“光泰兴”背书的木片,可以在当地圩镇充当货币,而且在大埔银滩、大麻通行10多年,直到银币供应充足。

玉瑚公夫妻俩只要看到乡邻有困难,都会倾力相助,并常有捐资修路的善举。田家炳的几个伯父叔父或为教育家,或为商业奇才,也是满堂俊秀。他教导田家炳:“见穷苦乡邻,须加温恤“。

田家炳:把自己捐成穷人的亿万富豪

田先生收到子女送的生日礼物

(19世纪60年代)

每每说起先辈,田家炳先生说:“正因为我们天然条件差,才培养起我们客家人刻苦耐劳,艰苦创业、诚实敦厚、朴素勤俭的美德。家家重视教育,人人讲礼义廉耻。”田家炳对子女也是诗礼传家,严慈结合,言传身教,子女们不娇生惯养,全力支持他的捐助事业。

玉瑚公48岁时才生下田家炳(另有一个养子田家烈),尽管晚年得子,却毫不溺爱。他十分重视孩子的品德、志向、见识教育。田家炳自小深受父母嘉德懿行的熏陶,并以朱柏庐《治家格言》(又称《朱子家训》)为修习范本,终生奉行。

田家炳:把自己捐成穷人的亿万富豪

田家炳的九个子女,皆有好品格好家教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

处至急之事愈宜缓,处至大之事愈宜平,

处疑难之际愈宜无意”

(来自1975年田家炳手示长女题词)

他的创业:

朴少年肩挑家业,诚家声誉满南洋

1935年玉瑚公去世,田家炳正读初中,尚未满16岁。这位品学兼优、热爱读书的少年在悲痛之余认真分析了家中境况,考虑到哥哥家烈已在南洋经商,决定辍学继承父业。

他和母亲分工,母亲仍负责砖瓦厂,他负责“光泰兴”商号及对外来往事务,忙完回家帮助母亲分担砖厂事务。因为他吃苦耐劳,视野开阔,虑事周详,对金钱看得开,并能主动让利,加上大家又敬重田家,尚未成年的田家炳将商号经营得有声有色,很快乡邻们也称这位少年为“家炳先生”了。

田家炳:把自己捐成穷人的亿万富豪

耄耋之年

多才多艺的田先生

轻松拉唱故乡大埔的汉乐

两年后,田家炳对自家的资源、南洋市场情况进行了考察分析,田家有祖传瓷土山,拥有高质量低成本的原料优势,遂决定开发家乡瓷土,运销越南。1937年,田家炳(18岁)乘船顺韩江而下,经汕头、香港到达越南西贡早翁市安顿下来,并创办了一家专门供应瓷土的公司——“泰安隆瓷土公司”。

因价廉物美量足,很快占据越南6成市场。1年后,田家炳先生(不到20岁)牵头将剩下4成市场的3家瓷土分销商整合,成立了“茶阳瓷土公司”,统一市价,最后利润分成,达成“多赢”格局,占领了越南全部瓷土供应市场。

田家炳:把自己捐成穷人的亿万富豪

1939年6月,汕头被日本侵略者占领,运输线被切断,田家炳收到兄长的信,奔赴印尼帮兄长打理生意;而田家烈先生不幸重病去世。在他快速上手、生意日隆的同时,田家炳却对在当地贸易获利的谋生方式倍感违心,因当地土著居民单纯不识机巧,很容易赚取差价,然而这种方式与朱子的《治家格言》相悖,“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

1942年,日军占印尼,田先生所在地区的华侨被迫迁出,财产全部被剥夺。日据印尼期间,田先生帮在雅加达办厂的同乡管理工厂,一改工厂激励机制方面的积弊,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

他的商道:

乱世中睿智识局,辗转处嘉德护身

战后,田先生意识到印尼百废待兴,而印尼是可塑性强的橡胶产地,就决定创办实业,由于他正直诚实的声誉,得到了印尼大埔乡人的支持,筹集了资金办厂。

“超伦树胶厂”投产后,很快成为印尼实业界的典范。田先生的进取精神让他并不就此止步,他放眼世界,和当时实力最雄厚的英国洋行建立商业关系,并创立了“南洋树胶有限公司”。

田家炳:把自己捐成穷人的亿万富豪

田氏文化

1950年代,天然橡胶产业开始变迁,一种叫PVC(聚氯乙烯)的替代品出现。田家炳注意到PVC再造产业链的广阔前景和对现有产业的威胁,快速布局技术改造,从日本采购全套设备,南洋树胶有限公司转换为PVC生产商,再次成为当时印尼产业龙头。

1958年,出于对时局的判断,田家炳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卖掉印尼的资产,举家迁居陌生的香港。在香港,田家炳创业的产业还是选择了自己熟悉的PVC行业。

他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找到了一片三十万平米的滩涂之地建厂。买下之后,田先生毅然决定填海,很快就将海水浸漫、砂石崚嶒的滩涂变成一片工业园区,建成了“田氏塑胶厂”,一下震惊了工业界。

田家炳:把自己捐成穷人的亿万富豪

占地6万平米的广州田氏塑胶有限公司

在田氏塑胶厂的管理中,田家炳先生秉持诚信的原则,一方面对员工真诚以待,招聘德能俱佳的人才,日常管理以德相感;另一方面对下游加工厂商极尽支持。

尤其在多次金融危机之时,田家炳以不变应万变,从不避债,讲究信用,因此,每次危机之后,信誉都提高一层,公司也日益壮大。“这都是我平素重视商德,诚实做人而换取得来的善果”。在香港,田氏,成了“诚信”的代名词。

同时,每一次危机,田先生都稳中求进,在市场暴跌之时低价购入土地,扩大田氏的空间,先后在港建立了4座工业城,形成了PVC人造革工业为主,兼营房地产的格局。田先生被称为“香港人造革大王”。而他自始至终总是谦和地说:“我是做小生意的!”

1991年,又随着内地改革开放,下游厂家大部分迁到内地,田氏为方便下游加工厂,将厂迁往东莞。

他的眷恋:

足行千里为客,心念万川系家

田先生始终挂念故乡,为了造福桑梓不遗余力。“客家人是中州望族,经过不少天灾人祸,以坚忍拼搏的精神,在恶劣的环境下,几度迁徙才来到大埔……”位于韩江上游的大埔,旧名“万川”,因天堑颇多,交通不便,影响经济发展。田家炳先生先后给故乡捐建大小桥梁共计130座(2015年数据),这些桥梁很多分布在不为人知的乡道上,若连接起来,总长接近5000米,使万川变通途。

田家炳:把自己捐成穷人的亿万富豪

大埔长达488米的韩江高陂田家炳大桥

1994年,田先生捐资750万巨资筑成

韩水卧长虹,天堑雷池,唤度汪洋成往事

江流飞彩练,通途快捷,驱车坦道看今朝

在田家炳先生祖屋对面的江边,大埔政府想修一条沿江公路,而田家炳先生祖父的坟墓就在线路上,田家炳先生知晓后,不动声色地安排家人将祖坟迁至3公里以外的山里,为了造福桑梓,田先生真是不遗余力了。

“在我几十年的人生过程中,也曾遇到不少难以抵抗的困难,但想到先贤的创业精神,自己的困难马上作了小小的折扣,视为微不足道的钉子,鼓起勇气应付,终于化险为夷,安然度过。今日我能小有成就,端赖坚守客家先贤留给我们的传家之宝:‘勤、俭、诚、朴’四个字”。

田家炳:把自己捐成穷人的亿万富豪

田先生90多岁仍能全文记诵《朱子家训》

他的慷慨

亿万家财几散尽,一尘老人不图名

田先生创下一番大业之后,这位家资亿万的富翁超然物外,选择了一条对待财富的最高段位——慈善公益事业。1982年,田家炳基金会成立,基金会的资金全部来源于田先生的家财。

1984年,田家炳先生把田氏事业的主管权力交给了五位公子,将自己的精力转向父亲和自己的夙愿,致力于祖国各地捐资和办慈善公益,其中,尤其是教育是也是重点,捐款也最多。

田家炳:把自己捐成穷人的亿万富豪

田家炳基金会教育方面的捐资分布图(2005年数据)

截至2015年,田家炳基金会在两岸四地,共资助了大学93所、中学166所、小学44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20所、乡村学校图书室1800余间,每个省市都有他的资助。

同时,田家炳基金会还在海外3所大学设立奖学金支持华人学生就读,在教育之外捐赠医院29所、桥梁及道路近130座,其他文娱民生项目二百多宗,受捐助单位不计其数。而这些数字,早已日新月异。

除了广泛的财布施之外,田先生还非常重视“法布施”。田先生本人以书香、诗礼传家,重视儿女的品德教育和经验传授,他的孩子们也从小耳濡目染,帮助父亲盘算怎样省下钱,以便捐出更多钱。

对于捐赠的学校,田先生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他会亲自参与被捐赠的项目落实过程,并积极倡导品德教育,希望学校的教育掌舵者和学生们,能以诚信为本,培养高尚、独立的人才,树立良风美俗。

田家炳:把自己捐成穷人的亿万富豪

田先生非常重视教育掌舵者的教育

校长论坛有助于提升校长们的实际素养

倡导仁风善举

“留财不如积德”,田先生之所以非常看重教育方面的捐赠投入,也是因为他对“法布施”的重视,他将怀仁品德教育,像一个种子,播散到各地学校,希望培养能够立身社会、造福社会的人。

他认为:“中国的希望在教育。要提升中国人的公德心、守法观念,唯有从教育着手,尤其是师范教育”。有了高教育水准,有更多的生存能力,便不会成为他人的负担,甚至有余力、能力帮助别人。

田家炳:把自己捐成穷人的亿万富豪

他的淡泊:

慷慨利他担道义,悭吝俭己卖家屋

田家炳先生博施济众,本人却节俭到了悭吝的地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田先生出门坐地铁,能走路就走路,穿的是旧皮鞋、旧西服,皮鞋磨得鞋底都快掉了。另外,他戴的手表,旧得不像样,亲友们老说,他干脆放兜里当怀表用。

吃饭珍惜粮食,简单而营养,吃青菜白饭,饮白开水。机场或者开会喝过几口的矿泉水,而他们父子一定不会浪费。不喝饮料,为了节省物料,节省堆放弃罐的地方。“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善欲人见,不是真善”,田先生在慷慨捐赠的同时,从不图虚名,追求“实而不华”。

田家炳:把自己捐成穷人的亿万富豪

登山的时候,田先生皮鞋鞋底掉了

陪同的官员和校长用手绢帮他绑起鞋底和鞋帮,继续登山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田先生的经济情况也受冲击。2001年,为免影响各校的工程进展和履践拨款的诺言,为增强继续资助申请的实力,田先生以壮士断腕的精神决定将居住了37年的心爱住宅以5600万元卖出,将全部款项用于资助教育,自己则以月租3万元租住1所约130平方米的公寓楼。田先生的所有家人,对此事全力支持,处之泰然。

田家炳:把自己捐成穷人的亿万富豪

田先生在香港九龙塘的900平方别墅

2001年他卖了这个住了37年的豪宅,捐资支持大陆教育事业

田家炳先生的善行令全社会无比尊敬。1982年荣获英女皇荣誉奖章,1993年由中国紫金山天文台将编号2886的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1996年获英国MBE勋章。2010年7月1日田家炳先生荣获香港特区政府授勋衔制度中的最高荣誉勋章大紫荆勋章。

田家炳:把自己捐成穷人的亿万富豪

“2886号”小行星被命名为“田家炳星”

为了扩大基金会善业,他决定将田家炳基金会托管给香港贤达专业人士打理,他任董事局荣誉主席,没有投票权。

田家炳老人说,自己只是人世间一粒小小的尘土,自称“一尘老人”。他总是以他的嘉德懿行,“心底无私天地宽”,默默造福他人。

田公千古!

~~~~~~~~~~~~~~~~~~~~~~~~~~~~~~~~~~~~~~

这里写的是客家名人,看的却是全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