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前期一直实行“立子杀母”制度,为何还无法避免太后干政?

中国古代一直有“母凭子贵”的说法,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只要你给皇帝生了儿子,你的身份待遇就会立马上升。

这一点从西汉时期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身上就能够看到,卫子夫本是歌女出身,地位低下。当时汉武帝虽然已经登基却并没有子嗣,平阳公主就将卫子夫送给了汉武帝,卫子夫连续给汉武帝生了三个女儿,汉武帝也没有立其为皇后,直到卫子夫生下汉武帝第一个儿子刘据后,没过几天汉武帝就将卫子夫立为皇后。

北魏前期一直实行“立子杀母”制度,为何还无法避免太后干政?

北魏前期一直实行“立子杀母”制度,为何还无法避免太后干政?

母以子贵是中国古代政治的生态,在很多朝代都有所体现。

然而正是这位汉武大帝晚年却昏庸无道,宠爱钩弋夫人,想要立其与钩弋夫人生的小儿子刘弗陵为太子,被江充、苏文等人利用,设计陷害了刘据,最后使得汉武帝能够立刘弗陵能够成为太子。

然而谁没有想到的是,在立刘弗陵为太子的同时,汉武帝却做出了“立子杀母”的决定,将钩弋夫人杀死了。

汉武帝对立子杀母的解释是:“往古国家所以乱, 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处骄蹇, 淫乱自恣, 莫能禁也。汝不闻吕后耶, 故不得不先去之也。”

以汉武帝开启“立子杀母”为先例,到北魏初期将立子杀母形成制度,也是古代高度皇权发展的一个探索。

北魏前期一直实行“立子杀母”制度,为何还无法避免太后干政?

北魏前期一直实行“立子杀母”制度,为何还无法避免太后干政?

北魏初期实行这种制度就是为了避免后妃干政和外戚专权,然而在北魏初期,严格执行“立子杀母”制度的情况下,为何还会出现太后干政,并且愈演愈烈的形势呢?

北魏初期为何要建立“立子杀母”的制度

汉武帝在杀了钩弋夫人后,两汉时期的统治者依然以孝道治天下,并没有哪位皇帝再次效仿汉武帝,尽管两汉时期太后干政、外戚专权的事情不断发生,但是谁也没有再次使用这个政策。

到汉武帝杀了钩弋夫人四百七十多年后的北魏时期,北魏统治者吸取了汉武帝“立子杀母”政策的教训,在公元386 年北魏太祖拓跋硅建立北魏政权后,为了加强皇权,防止后宫和外戚干政,开始义无反顾的执行“立子杀母”的政策,将这一政策上升为国家制度,必须严格执行。

任何制度的推行都有他的社会文化背景,北魏时期会推行这种看似荒诞的政策并非偶然,我国古代从秦朝以来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不断加强,皇权也越来越至高无上,与此同时,后宫和外戚常常利用与皇帝的特殊关系,参与到政治中来。

北魏前期一直实行“立子杀母”制度,为何还无法避免太后干政?

北魏前期一直实行“立子杀母”制度,为何还无法避免太后干政?

中国古代是一个男权社会,后宫参政的情况下必然要寻求外部势力的帮助,这样就行了外戚专权的局面,西汉因此而被王莽篡位,东汉亦因此而不断被削弱。

一直到北魏时期,来自北方鲜卑民族的北魏政权,面对这样的问题显得更为棘手,因为鲜卑人不属于传统的农业民族,女性在社会生活乃至政治生活中都拥有较高的地位,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鲜卑族拓跋部“离开母系氏族社会为时不久因而社会尊崇母权”。鲜卑族因为脱离原始社会事件并不长,难免存在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

从另一方面来说,北魏官僚体系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其汉化时间较短,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政治牵制体系,反而更容易造成权力从皇帝身边溜走。

北魏前期一直实行“立子杀母”制度,为何还无法避免太后干政?

北魏前期一直实行“立子杀母”制度,为何还无法避免太后干政?

在北魏政治集团向南扩张,不断接受封建礼教的影响,不断要求加强皇权的同时,必然要限制女性参与到政治活动中来,然而北魏的统治者却找不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政治制度,最终北魏太祖拓跋珪采取了较为激进的“立子杀母”制度。

北魏初期“立子杀母”制度的严格执行

拓跋珪在选定自己的儿子拓跋嗣为皇位继承人后对其说:“ 昔汉武帝将立其子而杀其母, 不令妇人后与国政, 使外家为乱。汝当继统, 故吾远同汉武, 为长久之计。”

拓跋嗣的生母是刘贵人,本来也是官宦之家,在入宫后生下拓跋嗣,很受拓跋珪的宠爱,尽管没有被封为皇后,但是在后宫的地位很高,一直帮助拓跋珪掌管后宫事宜,拓跋珪最后还是决定将其杀死,被赐死是年仅33岁。

北魏前期一直实行“立子杀母”制度,为何还无法避免太后干政?

北魏前期一直实行“立子杀母”制度,为何还无法避免太后干政?

从拓跋珪立拓跋嗣杀死刘贵人开始,“立子杀母”就成为了制度,只要儿子被选为皇位继承人,那么他的生母就要被处死。

刘贵人被杀死后,她的儿子拓跋嗣极为伤感,经常“ 哀泣不能自胜” , 甚至“ 日夜号泣”,这也导致拓跋嗣与拓跋珪之间发生了矛盾,在拓跋珪的盛怒之下,拓跋嗣不得不出走,后来拓跋珪在政变中被杀后,拓跋嗣被大臣扶上皇位。

拓跋嗣登基后追尊自己的母亲刘贵人为宣穆皇后,然而拓跋嗣并未终结这项制度,反而将其延续下去。

在拓跋嗣立拓跋焘为太子的时候,其母杜贵嫔去世了,虽然史料上未记载杜贵嫔是如何去世的,但是从拓跋焘继位后追封其为皇后来看,应该也是为拓跋焘的继位献出了生命。

拓跋焘和其父亲拓跋嗣一样,在母亲死后也是经常“ 悲拗” 不已, 甚至“ 哀感旁人” , “ 连其父亲都闻而嘉叹’。

拓跋焘立拓跋浚为太子的时候,也带走了拓跋浚的母亲郁久间氏,拓跋浚立拓跋弘为太子的时候,将其生母李贵人带走了,拓跋弘立儿子拓跋宏为太子的时候,拓跋宏的生母李夫人也被带走了。

北魏前期一直实行“立子杀母”制度,为何还无法避免太后干政?

北魏前期一直实行“立子杀母”制度,为何还无法避免太后干政?

其实这样的悲剧发展成为制度性的同时,已经不是哪一位皇帝能够左右的事情了,当孝文帝拓跋宏立儿子元询为太子的时候,十分不想处死元询的生母林氏,因为林氏和孝文帝的感情很好,拓跋宏不想看着爱妻被处死。

但是当时其祖母冯太后并为接受拓跋宏去除这一制度的请求。

一边是立子杀母,另一边却是太后干政愈演愈烈?

“立子杀母”制度的推行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后宫干政,是一种很激进的手段,然而在北魏时期,太后干政却屡禁不止,冯太后时期临朝听政,胡太后时期差点称帝,北魏政权的衰落跟太后干政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除了这两位太后之外,还有窦太后,常太后,高太后等几位太后干政。

北方实行“立子杀母”制度为了防止后宫干政,就像明朝时期,朱元璋曾经严厉禁止太监干政,结果却是明朝是整个封建王朝历史上太监干政最严重的朝代。

北魏时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立子杀母”制度并不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政策,北魏初期在一条错误的路上走了将近上百年。

北魏前期一直实行“立子杀母”制度,为何还无法避免太后干政?

北魏前期一直实行“立子杀母”制度,为何还无法避免太后干政?

(一)生母虽不在,但是太后却依然有

立子杀母制度来源于西汉汉武帝时期,然而两汉时期皇帝生母担任太后时从未挟制皇帝,实际上生母往往是儿子的坚强后盾,与“立子杀母”制度不一样的是,汉朝一直是坚决执行“母以子贵”的传统。

北魏实行“立子杀母”实行上并非完全取自汉朝,也并非鲜卑族自古就有,而是民族融合过程中产生的,制度并非很完善。

“立子杀母”制度在组织后宫、外戚干政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在北魏时期,被杀的生母大多没有所谓强大的外戚,其生母对皇权也不产生影响。

更为根本的一点是生母虽然没有了,但是太后的位置还在,一旦皇帝年幼,不是生母的太后往往跟皇帝还没有更深的亲情,更容易造成权力的转移。

这一点可以从冯太后干政来看,拓跋浚的皇后冯氏并非拓跋弘的生母,但却是皇后,在拓跋弘的生母李贵人被带走后,拓跋弘登基的时候,年仅12岁,只能尊其为太后,因为皇帝年幼,冯太后不得不临朝执政,后来冯太后停止临朝执政,让献文帝拓跋弘亲政,结果拓跋弘亲政后与冯太后发生矛盾,处死了冯太后的宠臣都官尚书李弈,导致冯太后的深深不满,因此在拓跋弘17岁的时候,冯太后逼迫拓跋弘将皇位禅让给5岁的儿子拓跋宏,是为孝文帝,拓跋弘去世后,冯太后继续临朝执政。

北魏前期一直实行“立子杀母”制度,为何还无法避免太后干政?

北魏前期一直实行“立子杀母”制度,为何还无法避免太后干政?

这就是前文,拓跋宏想要废除立子杀母这项制度时,还需要请示的冯太后,冯太后并非这项制度的受害者(受害的人都下去了),反而是这项制度的受益者,当然无动于衷。

也就是说,立子杀母制度并不能解决太后干政的局面,只是从表面上排除了其生母干政的可能。

(二)“保太后”的出现依然能够干政

当皇子被确立为太子或者皇位继承人的同时,他的生母就会被赐死,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照顾皇帝,往往需要生母的替代人物,这个人物就是保姆,很多朝代都会有皇帝保姆干政的局面,明熹宗朱由校在位的时候,其乳母客氏就与魏忠贤专权,然而相对于明朝来说,北魏时期皇帝的保姆地位更是异常的高。

以窦太后来说,她本来是进入宫廷服役的罪犯家属,在拓跋焘出生不久,她就被选为拓跋焘的保姆,窦太后在当保姆时期对拓跋焘很是照顾,使得拓跋焘在失去生母后有一个较好的童年,拓跋焘继承皇位后对窦太后非常尊重,因此称其为“保太后”,随后改称为“皇太后”。

北魏前期一直实行“立子杀母”制度,为何还无法避免太后干政?

北魏前期一直实行“立子杀母”制度,为何还无法避免太后干政?

在战乱的紧急时期,窦太后甚至在朝廷主持起军务,并且击退了敌人。窦太后去世后,拓跋焘十分伤心,曾“诏天下大临三日” , 派专人“ 监护丧事, 溢曰惠” , 故《魏书》中有时亦以“ 惠太后” 相称。

除了窦太后外,还有文成帝拓跋浚的保姆后来也成为“保太后”。

拓跋浚的生母被带走后,“ 慈和履顺” 的常氏照顾拓跋浚的起居生活,拓跋浚继位后,和拓跋焘一样,先是尊常氏为“保太后”,后又改称为“皇太后”。

常太后当权后,不仅主持了整个后宫的事务,还开始将权力伸向朝堂,常太后的一大家子都成为朝中重臣,始终把持着大将军这样的职务。甚至连常太后死去的父母都得到追封, 致使其家族“ 时为隆盛” 。

“立子杀母”制度最终被废除

客观来说,立子杀母制度在最初的时候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所起到的作用还是微乎其微,最终的结果也与制定这项制度的初衷背道而驰。

在这项残忍的制度下,弊端也是多种多样的,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导致了北魏皇族宗室势力的削弱,因为对于大部分后宫的妃子来说,即使是立自己的儿子当皇帝,也不愿付出自己的生命啊。

北魏前期一直实行“立子杀母”制度,为何还无法避免太后干政?

北魏前期一直实行“立子杀母”制度,为何还无法避免太后干政?

在立子杀母政策的制约下,大部分的后妃不希望被宠幸,宠幸后不想生孩子,生孩子不想生儿子,生儿子不想让他当太子,北魏后宫很多妃子在怀孕后以打胎来对抗,导致皇室血脉的延续都出现了问题。

一旦皇帝英年早逝,就容易导致绝嗣的现象的发生。

更为让人无法想象的是,有些后妃甚至采取“杀其母,而养其子”的方式来抢夺皇帝的抚养权,使得北魏时期的宫廷生活变得异常恐怖。

“立子杀母”制度被废更是因为这种制度更是不得人心,从皇帝到太子,再到大臣都不愿意看到这种制度的实行,主要就是因为这种制度太过于血腥残忍,违背人伦。

大部分的皇帝都不希望自己的妻子被杀死,尤其是孝文帝拓跋宏不愿意处死林氏,因此说出“高祖仁恕,不欲袭前事”;

北魏前期一直实行“立子杀母”制度,为何还无法避免太后干政?

北魏前期一直实行“立子杀母”制度,为何还无法避免太后干政?

儿子不希望自己的母亲被杀死,因此拓跋嗣经常“ 哀泣不能自胜” , 甚至“ 日夜号泣”。 拓跋焘在母亲死后也是经常“ 悲拗” 不已, 甚至“ 哀感旁人” , “ 连其父亲都闻而嘉叹’;

就连大臣也不愿看到这样的事情的发生,在拓跋弘夫人李氏被杀的时候,群臣“上下莫不悼昔”,最后一位干政的太后胡太后能够两次躲过被杀,很大程度都是大臣的帮助。

在北魏政权后期,受到的儒家文化影响越来越深,“立子杀母”这一项制度越来越遭到统治者的反感,而另一方面,随着北魏政权的发展,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显现,在北魏政权逐渐衰弱的大环境下,想要彻底执行这项制度也非常困难。

最终完成废除“立子杀母”制度的胡太后,实际上也是干政的太后,胡太后原名胡充华出身低微,凭借容貌和智慧逐渐在博得宣武帝的欢心,当时皇宫后妃都不愿意生孩子,胡充华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胡充华因此说:“何缘畏一身之死而令皇家不育冢嫡也?“最后剩下了孩子元诩。

北魏前期一直实行“立子杀母”制度,为何还无法避免太后干政?

北魏前期一直实行“立子杀母”制度,为何还无法避免太后干政?

元诩被立为皇太子的时候,胡充华按照北魏“立子杀母”的制度就应该被处死,但是她却躲过了这场灾难,等到元诩继位的时候,高皇后决定杀死胡充华以维持“立子杀母”这一制度,但是胡充华早就在朝廷布置下了强大的关系网,在高太后下旨杀胡充华的时候,使得胡充华能够躲避,等到元诩皇位巩固后,高太后最终不得不削发为尼,而胡充华被升格为皇太后,开始临朝称制。

胡充华最终打破了这项制度,从此之后北魏政权彻底废除了这项制度,令人唏嘘的是,不久之后北魏政权就瓦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