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立子杀母”制度,防止外戚干政,为何还是无法避免太后干政

我近来阅读《魏书》,读到“立子杀母”制度时,让人毛骨悚然,后宫皇妃的悲惨命运。改变了“三观”。在封建社会里,妇女都是

“母以子贵”为荣。而北魏皇帝打破了传统理念,以“立子杀母”来防止后妃干政,巩固皇权的统治地位。

为什么北魏政权推行“立子杀母”的制度呢?这种制度在我国历史上显得特别的怪异。但是任何一种制度的确立,肯定是有它的理由。以拓跋鲜卑为主体的北魏政权建立不久,便制定并推行“立子杀母”制度,这却不是一种偶然。

自秦朝以来,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皇权成为了至高无上的象征。皇后,皇太后仗着与皇帝的特殊关系,经常听政,参政,摄政,甚至临朝称制等现象的发生,历史上称为“后宫干政”

北魏道武帝制定了“立子杀母”,成了北魏皇室的定制。后继之君一直沿用下去,直到宣武帝正式废除。虽然这样制度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定后妃干政的问题。

北魏“立子杀母”制度,防止外戚干政,为何还是无法避免太后干政

一. 北魏道武帝推行“立子杀母”制度,因鲜卑族妇女地位较高,防止外戚干政

北魏道武帝在建立魏前,鲜卑族只是一支游牧民族,脱离原始社会还没有多长时间,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相对落后,仍遗留着母系氏族气息。妇女社会地位较高。

道武帝建立北魏后,虽然积极的推进汉化,加速封建化的进程,逐渐向汉制推进。可是妇女在鲜卑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外戚干政。

道武帝回顾自秦,汉朝数百年以来,宗室与外戚斗争的血腥史。皇权旁落,社会动荡。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了加强宗室的统治地位,巩固皇权,成为了统治者的头等大事。

道武帝决定仿效汉武帝晚年所实施的策略“立子杀母”。汉武帝亲身体会到太后干政的无奈,对此有着切肤之痛。汉朝多次出现太后干政,甚至临朝称制。皇权旁落。为了避免此类事情再度发生,痛下杀手,宣布幼子刘弗陵为太子的同时,赐死刘弗陵生母钩弋夫人。虽然汉武帝“立子杀母”的方略,后继之君没有延续,但给后人留下了范本。

北魏“立子杀母”制度,防止外戚干政,为何还是无法避免太后干政

北魏初,道武帝对汉文化不甚了解。可是鲜卑族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容忽视,想要扼制太后干政。只有制定“立子杀母”的制度。加强了皇权,拓跋氏子孙统治江山千秋万代,让鲜卑族拓跋氏皇权一直传承下去。

道武帝推行“立子杀母”制度。在立拓跋嗣为太子时,赐死了其生母刘贵妃。但拓跋嗣无法接受生母的死。与道武帝之间产生的矛盾。大臣的调和下,父子之间的矛盾得到了缓和。

自此以后,但凡儿子被立为皇太子,其生母一律被赐死。“立子杀母”的制度确立后,后继之君必需相沿下去。在这种野蛮粗暴残忍的制度下,很多无辜的女性成了政治的牺牲品。这项制度成了北魏的重要政治制度。

北魏“立子杀母”制度,防止外戚干政,为何还是无法避免太后干政

年幼太子的生母被赐死了,对太子的抚育问题,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了。皇帝精心挑选有德有才之人来担任。也就是保姆或非亲生的后妃来担任此职位。抚养者与太子朝夕相处,感情深厚,情同母子。

太武帝是窦氏抚育成人。抚育太子时,尽心尽责,后来被尊为窦太后,太武帝对她非常的尊重,“帝感其恩训,奉养不异所生。及即位,尊为皇太后,封其弟漏头为辽东王。”这说明窦太后在感情代替了生母,虽无干政的举动,但对政事还是有所涉及。

窦太后在太武帝离京远征期间,外敌入侵,她指挥军队自若,泰然处置,击退了敌军。她涉及了政事及军事,不然如何处理这些入侵的敌军呢?

北魏有一位非常有名气的改革家拓跋宏,就是北魏的孝文帝。在他立儿子拓跋恂为太子,同样按制度赐死了林皇后,但拓跋恂还没有等到继承皇位,就死去了。那么林皇后,不就白死了吗?孝文帝只好重新再立太子拓跋恪,赐死了高皇后。

一般皇室策立太子,都是年幼时就立了。当立太子之时,生母都会被赐死。这种丧失人性的做法。与儒教思想相悖。

北魏“立子杀母”制度,防止外戚干政,为何还是无法避免太后干政

二北魏末期,太后干政频繁,为什么“立子杀母”也无法避免太后干政呢?

北魏鲜卑随着中央集权的强化,北魏中期,儒教思想逐渐被拓跋皇族所认可,作为基本的统治思想。儒学的道德礼仪也潜默化的渗透到北魏各阶层。这种毫无人性的“立子杀母”制度与儒教提倡的人性人伦相对立。

北魏后期,儒学思想观念不断的深化和强化,冲击了传统旧制,使旧制的约束力也在逐渐的削弱。

皇室的子嗣延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历代历朝的后妃都愿意生男孩,遵从“母以子贵”的思想。而北魏诸帝的后妃生育观念,完全相反。宗室势力逐渐在削弱。在“立子杀母”制度的作用下,后妃普通认为生儿子是自己的最大不幸,因此,这样会把自己推向死亡的深渊。宁愿不生儿子,甚至不愿怀孕。“立子杀母”严重的影响亲王的数量。待后妃意图干政时,宗室根本没有能力与她对抗,也无法对皇权形成有效的保护。

北魏早中期,有窦太后,昭太后,冯太后,高太后干政,但是在幼主艰难之际,国扶危局,顺利保证皇权的传递。而后期胡太后干政,导致北魏名存实亡。北魏政权虽然历经百余年,但“母权习俗”仍然遗存浓厚。

北魏“立子杀母”制度,防止外戚干政,为何还是无法避免太后干政

冯太后干政是在495年,文成帝病逝,只有12岁的献文帝拓跋弘继皇位。献文帝尊冯后为皇太后。当时太原王想趁机叛乱,冯太后果断的采取措施,平定叛乱,稳定了朝局。她宣布自己临朝称制。直接掌握朝政大权。

孝文帝在冯太后精心培养下,参与政事,学习治国方略。孝文帝后来对北魏进行了改革,成为北魏很有作为的皇帝,与冯太后的教育与影响是分不开的。

胡允华的儿宜武帝,尊为胡太后。胡允华按照“立子杀母”制度,本该被杀,在儒学士崔光的帮助下,躲过了这场灾难。

在孝明帝继位时,尊胡允华为太妃。当时把持朝政大权的大臣是于忠,胡太后巧妙的把于忠废除。自己临朝称制。她颇有才华,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收拢汉化的贵族和汉士族,暂停对南朝用兵,平息内部斗争,加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可是胡太后权力欲望太强,想圆女皇梦。胡太后毒杀孝明帝,震惊朝野,成了众矢之的。被逼削发为尼,后来在“河阴之变”中,与幼主沉入黄河溺死。

北魏“立子杀母”制度,防止外戚干政,为何还是无法避免太后干政

北魏道武帝制定了“立子杀母”制度。这种制度在北魏沿袭了七代,历经了百余年,见证了拓跋鲜卑的兴衰。后妃干政是中国历史在政治体制运作的一种非常常见的模式。

北魏时期,鲜卑族仍遗存母权习俗,那么就很容易出后妃干政。虽然道武帝确立“立子杀母”制度。女性在皇权的夹缝中求生存,还是出现了后妃干政的事例,这种制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后妃干政的问题。

道武帝“立子杀母”,防止后妃干政,是失败的,所以后来的历史长河里,没有任何君王采用这种荒谬的制度。

参考文献:《魏书》《史记·外戚史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