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溫柔對待每一位孩子!

“我想起訴我父母。”

“為什麼要起訴父母?”

“因為生了我”

何以為家,溫柔對待每一位孩子!

沒有猶豫,甚至毫無波動,男孩平靜而冷漠的像個局外人。

孩子狀告親生父母,而且還以這麼“簡單”的理由,看上去怎麼都有些魔幻。

不過放到電影[迦百農]裡,我們卻希望這種“魔幻”能夠真實發生。

何以為家,溫柔對待每一位孩子!

這個故事來自電影《迦百農》。

這部黎巴嫩的小眾電影講述的是萬千人生中較為不幸的那一種,卻也的確正在世界的每個角落真實地發生著。

關於貧困家庭、關於父母生了孩子卻不養護或無能力撫養給孩童造成的痛苦與創傷。而在黎巴嫩,因為多年戰亂,及近年的敘利亞戰爭——難民絕大多數都由發展中國家接收,如黎巴嫩和土耳其。近年黎巴嫩已接納超過一百萬的敘利亞難民,而扮演主人公Zain的12歲男孩Zain就是敘利亞難民,已隨父母在黎巴嫩生活了八年,沒有學上,在街頭長大,艱難度日,從未睡過真的床,全家人擠睡在地上——也明白為何片中多次出現全家人擁擠睡眠的鏡頭,皆來自真實。Zain因為這部電影獲得一個難民署的注意,已全家移居挪威,終於睡到了真正的床,也開始學讀寫。

而成千上萬在黎巴嫩或巴西貧民窟或美墨邊境“骨肉分離”的孩子,並沒有像Zain那麼幸運,依然掙扎在飢餓中、置身於戰爭、政治體系、街頭或父母的暴力之下。Labaki懷孕期間更加留意貝魯特街頭巷尾的窮孩子,他們乞討或作童工為生,她花三年時間調研,採訪這些流浪孩童,瞭解他們的境況,讓他們的真實經驗說話。她與攝製組在街頭找到Zain,找到敘利亞難民女孩Maysoun。也找到Rahil,那位埃塞俄比亞非法勞工,及嬰兒Yonas(她現實中是女孩)的真正父母,而他們,拍攝之後也真如電影中一樣被逮捕。

因為他們表達自己的真實經驗與情感,有頗多現場發揮,比如Zain追著妹妹Sahar跑那段,他忽然跑起來,全攝製組都跑起來,於是有大段紀錄片般劇烈晃動的手持攝影長鏡頭。實景拍攝,真實人們,所有力求導演不干涉的真實性使得職業演員出身的Labaki認為自己在片中出現不妥,只給扮演Zain律師的自己幾個簡短鏡頭(依然有點違和感)。影片拍攝六個月,素材五百小時,初剪12小時,花了一年多時間才剪到現在的版本兩個小時,但感覺最後半小時還有剪裁的可能。Labaki與丈夫(也是本片作曲)Khaled Mouzanar抵押了房子才獲得資金拍攝此片。

何以為家,溫柔對待每一位孩子!

導演娜丁·拉巴基與主演贊恩·阿爾·拉菲亞

贊恩一家以難民身份,在黎巴嫩生活了八年之久。導演團隊說服他出演這部電影時,他與片中主人公一樣:

——12歲,住在難民收容所,不識字。

如今影片享譽全球,贊恩一家受到救濟,經濟狀況改善,得以舉家遷往挪威。

這部電影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

何以為家,溫柔對待每一位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