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宋太祖的花式創新,登基後通過三板斧加強了皇權的威嚴

宋太祖趙匡胤是一個口碑不錯的有帝王魅力的皇上。他兵不血刃地接管了後周的江山,開創了歷史上最溫和政變的先河。

宋太祖趙匡胤也是一個愛思考,有創新思維的人。作為一個武術家,他獨創了三十二勢太祖長拳和太祖盤龍棍。在登基後,趙匡胤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坐穩江山,鞏固皇權。他通過三板斧加強了皇權。

看宋太祖的花式創新,登基後通過三板斧加強了皇權的威嚴

第一板斧:杯酒釋兵權

公元961年,也就是趙匡胤當上皇帝的第二年,他吸取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軍將做大後,直接威脅朝廷的教訓。趙匡胤宴請石守信和高懷德等禁軍的高級將領,並在酒席上威逼利誘地說了一番話,唬得石守信等人第二天都紛紛稱自己年老體弱,請求解除兵權、告老還鄉。這個在酒宴上不動一兵一卒,輕易而和平地解除將領兵權的事情被稱為杯酒釋兵權。杯酒釋兵權為什麼那麼容易,這是因為趙匡胤有著經天緯地的才幹,他能夠鎮得住這些將領。這些將領雖然南征北戰,但是都是在趙匡胤指揮下進行的,因此他們都很敬畏自己的上司。由於這種心理的存在,杯酒釋兵權變得很容易。杯酒釋兵權只是宋太祖為加強皇權,鞏固統治所採取的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措施的開始,也被視為寬和的典範。其後還在軍事制度方面進行了多項改革。

看宋太祖的花式創新,登基後通過三板斧加強了皇權的威嚴

第二板斧:改變大臣上朝的規矩

兩漢時期,皇帝對丞相待之以禮。丞相謁見皇帝時,皇帝起立,賜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還要親自去探視。隋唐時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了宋朝,宰相大臣就只能站著同皇帝議事。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規定“大朝儀”須“眾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時間特別長,以至於大臣們都準備有特別的護膝。

在這裡,我們必須說明:普通大臣不管是哪個朝代都沒有座位的。宋朝以前只有宰相才有座位,而且上朝時還有茶水伺候,漢朝有“三公坐而論道”之說,隋唐時期三省大臣都是宰相職,權利很大,每逢朝議待遇都很好。

宰相一職到了宋朝有了很大的變化,也是從宋朝開始宰相上朝沒有座位了,這裡有兩個故事。

其一:宋太祖的宰相範質是前朝舊丞,一日他坐著向太祖彙報工作,太祖說我眼神不好,你把文章拿我面前來,範質拿上去後回來一看,座位已經被太祖移走了,從此宰相就再沒座位了,這個故事太玄了,不大可信。

其二:範質不得太祖信任,為了保全自己,他上書自貶,並請太祖撤掉宰相的座位,太祖應允,隨後範質也被撤職,“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代之。這個故事就比較簡單了,但可信度大些。

不管原因是什麼,其本質還是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宰相權利。朝堂上只有宋太祖一個人坐著,凸顯了皇帝至高無上的低位。

看宋太祖的花式創新,登基後通過三板斧加強了皇權的威嚴

第三板斧:發明了宋朝特有的官帽

官帽在歷朝歷代中,講究頗多。漢朝官帽重視簡樸,唐朝官帽的帽翅像兩隻耳朵,宋代官帽的帽翅加長了。據說,長翅帽是趙匡胤發明的,他當了皇帝后很不放心一起和他打天下的同事們,尤其討厭文武大臣在朝堂中竊竊私語,議論朝政。有一天,趙匡胤照例上早朝,有個大臣在下面念奏章,結果引得不少官員評說,他十分惱火。這件事情過去以後,他便挖空心思想出個辦法,讓屬官在幞頭紗帽後面分別加上長翅。長翅用鐵片、竹篾做骨架。一頂帽子兩邊的鐵翅各穿出一尺多長。這種帽子只有在朝堂和官場正式活動時戴,參加其他場合的活動不用戴。因為實在太不方便了,買個菜、逛個街、吃個飯,相互摩擦,不打起來才怪呢。趙匡胤很為自己的這個發明而沾沾自喜,官員們只能面對面交談,並排坐著談就困難了。從此在朝堂上,很難見到臣子們排列在一起交頭接耳,影響朝堂的嚴肅性了。

宋太祖通過這些花式創新,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皇權,鞏固了統治。在相對和平穩定的局面下,宋朝的科技文化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