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主題展節目展演之蘆笙舞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主題展節目展演之蘆笙舞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主題展節目展演之蘆笙舞

蘆笙舞,又名“踩蘆笙”、“踩歌堂”等,因用蘆笙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它流佈於貴州、廣西、湖南、雲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壯、瑤等民族聚居區,是南方少數民族最喜愛、分佈最廣泛的一種民間舞蹈。從已出土的西漢銅蘆笙樂舞俑分析,蘆笙舞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蘆笙舞大多在年節、集會、慶賀等喜慶時刻表演,主要有自娛、競技、禮儀三種類型。

關於蘆笙舞的起源,苗族有樸素和美妙的傳說。相傳盤古開天地之時,大地一片荒涼。那時,苗族祖先是靠狩獵飛禽走獸作衣食的,為了解決捕獲鳥獸的困難,當時一個心靈手巧的小夥子,在林中砍下樹木和竹子,做了支蘆笙模仿鳥獸的鳴叫和動作,吹跳起來以引誘各類鳥獸。從此,人們每出獵均有所獲,於是蘆笙舞就成了生活的必需而世代相傳。這類傳說與現今仍流傳著眾多模擬鳥獸鳴叫和形態的蘆笙曲調及舞蹈動作的現象雖相吻合,但要弄清它的起源,仍有待從史料方面進行研討。

《阿卯古史傳說》記載道,上溯到遠古時代,苗族先民由於"敵人閃島覺地福從萊色米夫地來攻打,激戰歷不能勝敵人,於是遷往南風吹來的方向",苗族先民由北向南遷移途中"青年人騎牛遊渡"過黃河。入夜,先過河的人唯恐後來者失散,就吹起蘆笙燃起篝火將人們召集攏。為驅除寒氣,人們伴隨蘆笙旋律,紛紛跳起了蘆笙舞。蘆笙跟笛子一樣,是苗族青年男子親密的夥伴。在苗家舞場上,常見青年男子身背蘆笙口吹笛子,或是將笛子插於腰帶上又吹響蘆笙。《雲南少數民族》認為,"傳說千變萬化的蘆笙調就是苗家人的'文字'"。在歪頭山,蘆笙一響,總有歌舞相伴。

關於蘆笙舞活動的歷史,過去文獻中多有涉及;從已出土的西漢銅蘆笙樂舞俑分析,蘆笙舞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明清以來,更廣見於文獻和志書之中。明人倪輅《南昭野史》有"每孟歲跳月,男吹蘆笙、女振鈴合唱,並肩舞蹈、終日不倦"的記載。足見蘆笙舞早已是苗族人民傳統節日活動的重要內容並風靡一時了。

2006年,苗族蘆笙舞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