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為何要用外國使者守陵?石像的頭部又都去哪兒了?

位於八百里秦川腹地的陝西渭北山地,蘊藏著自然界鬼斧神工造就的山川靈秀。在這優美峻秀、巍峨挺拔的山峰群中,分佈著數十座中國漢唐帝王的山陵,給三百里的渭北山原形成了一道蔚為壯觀的風景線。其中,位於陝西乾縣城北的梁山,因埋葬著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雲的女人,以及他的皇帝丈夫而聲名遠播,這就是乾陵。

乾陵為何要用外國使者守陵?石像的頭部又都去哪兒了?

在乾陵陵園朱雀門外的神道東西兩側,分佈著61尊石人像,採用的是原雕的手法,石人像殘高在1.5米至1.77米左右,大小與真人差不多,人們在習慣上稱其為“蕃像”“賓王像”。用“外國使者”守陵,在這中外歷史上都是空前絕後的,因為守陵是臣屬們的職責,而使臣是一個國家的象徵,更奇怪的是,這些石像大多都丟了頭顱。人們不禁要問,乾陵為何要用“外國使者”守陵呢?它們為什麼只有身子,而都沒有了頭顱?

乾陵為何要用外國使者守陵?石像的頭部又都去哪兒了?

對於這件事,宋人趙楷在為遊獅雄《乾陵圖》所寫的“記”中說:“乾陵之葬,諸蕃之來助者何其眾也。武后何嘗不知太宗之餘威遺烈,乃欲張大誇示來世,於是錄其酋長六十一人,各肖其形,鐫之琬琰,庶使後人皆可得而知之”。後人據此多認為這些蕃臣是前來祭奠唐高宗的人。然而,研究人員卻發現,這些石人像雙手無一例外地都抱著笏板。所謂的笏板,就是我國古代大臣上朝時手持的狹長板子,一般用象牙製成,在上面記載上朝時要說的事。此外,還在20多尊石像上發現了“玉袋”。所謂的“玉袋”,就是唐代五品以上的官員以及都督、刺史隨身攜帶的裝官印的袋子。以上所說的這些,都是在提示我們,這些石像都是唐朝身居要職的官員,而不是外國使者。

乾陵為何要用外國使者守陵?石像的頭部又都去哪兒了?

考古人員還發現,有的石人像背後銘文有不少開頭寫有“故”字,說明他們在石人像未雕刻完成時就已經去世,如西側的阿史那彌射石人像名字前就帶有“故”字。據記載,阿史那彌射是西突厥的首領,曾經被封為驃騎大將軍。唐高宗繼位後,阿史那彌射成為唐王朝的一名地方最高軍政長官,公元662年去世。而唐高宗是在公元683年病死的,並於次年葬於乾陵的。那麼,在唐高宗死前20餘年就已經去世的阿史那彌射是不可能參加唐高宗葬禮的。而像阿史那彌射這樣在名前刻“故”字的石人像竟然有十餘個,這更加說明乾陵石人像群並不是唐高宗或武則天入葬時來參加祭奠的人。

既然不是唐高宗逝世後武則天所立,那究竟是何時雕刻的呢?據史書記載,石人像在最初豎立時,背部都刻有他們的國名、官職、姓名。然而,現在只有幾尊能辨別名字,其他的都已模糊不清。

乾陵為何要用外國使者守陵?石像的頭部又都去哪兒了?

乾陵蕃臣像在明代中後期遭到很大的破壞,僕立相伴,多已無頭。到20世紀初 所有石像頭部均已失去,關於石像無頭的原因,眾說紛紜,一種說法稱,北方有位突厥族可汗名叫阿史那元慶,他的石像也被立於乾陵,他的兒子阿史那石明得知後,極為不滿,於是想出借刀殺人之計。他趁黑夜竄入石像附近的農田大肆踐踏莊稼,卻造謠說是石像作祟,只有砸掉它們的頭,才能免除禍殃。老百姓信以為真,紛紛衝上乾陵,砸掉了石像的頭。阿史那石明趁機撿回了父親的石像頭,用包袱裹著揹回了家,從此乾陵上的賓王像就成了無頭石像。

另一種說法,認為是八國聯軍侵華時,看見唐乾陵前立有外國使臣的群像,感到有辱了洋人的臉面,於是派人把石像的頭砸掉了。但據歷史學家考證,八國聯軍當時並沒有到過乾陵,所以說,這個說法並不可靠。

乾陵為何要用外國使者守陵?石像的頭部又都去哪兒了?

以上兩種說法都只是傳說,並無證據。最近又發現,自然災害或許是使蕃臣像遭到破壞的主要原因。明朝嘉靖三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555年,陝西華縣一帶發生了強烈地震,地震達到了8級以上。由於地震發生在子夜,人們還在熟睡之中,導致80多萬人死於這場大地震。華縣距離乾陵只有100多公里,屬於震中地帶,乾陵也因此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關中大地震。專家們推斷,關中大地震是造成蕃臣石像頭部斷裂的主要原因。因為不僅是蕃臣像,乾陵許多石像石馬被毀壞的部分也恰好是頭部。專家分析,除了石像頸部脆弱之外,還有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石像的材質。因為當時雕刻採用的石料有一些石暇,即從石料上可以看到的一些淺色的線條,石頭受損時,最容易從這些地方斷裂。

乾陵為何要用外國使者守陵?石像的頭部又都去哪兒了?

有人推斷,61尊蕃臣像有一部分毀於那次大地震。其餘的石像很可能毀於距今五六百年的明末清初的屢次戰爭。雖然,這61尊雕像的頭部已不知所終,但是那緊身窄袖的衣服,寬寬的腰帶,矮筒的皮靴,雙足並立,兩手前拱,栩栩如生的形象,仍然為我們展現了朝堂上蕃臣侍立的場景,留給我們對大唐盛世的無限遐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