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是如何一步步弄死豪格的?

Kiss_誉


多尔衮和豪格都是大清帝国成立之初的两大重臣,二人功勋卓越,为大清帝国立下汗马功劳,在大清王朝皆为举足轻重的人物。另外两个人还具有深厚的血缘关系。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而豪格则是皇太极的长子,论理多尔衮还是豪格的叔叔,只不过豪哥比他的叔叔多尔衮还大了三岁。

多尔衮在皇太极时代,颇受其器重,加上多尔衮能征惯战,有勇有谋,在军中数次建功。多尔衮最辉煌的就是亲率八旗子弟攻打北京,逼迫崇祯自缢身亡,从而大军进驻北京,挺近中源。

豪格在年少的时候,父亲皇太极,爷爷努尔哈赤每次出征都会带上他,训练他的勇敢和智谋。经过多次战役锻炼,豪格的作战能力有了飞跃性的提高,努尔哈赤很是欣赏豪格,封他为贝勒,让他统领正黄旗,皇太极在位时,加封豪格为和硕肃亲王,掌管户部。

多尔衮和豪格的恩怨应该从皇太极去世说起。由于皇太极猝死,生前没有来得及选定接班人,于是乎各路皇子展开竞争。按理豪格作为长子,理应问鼎皇帝宝座,怎奈多尔衮从中干预,大有双方兵戎相见的趋势,后来朝廷其他重臣从中斡旋,又有孝庄联合多尔衮,最终选定年龄较小的顺治做了皇帝,而多尔衮则坐上了摄政王的宝座,豪格就此被政治边缘化,从此两人矛盾更加激烈。

当顺治登基不久,多尔衮拉拢豪格手下,导致豪格内部瓦解,并进一步诬陷豪格图谋不轨,恶意中伤摄政王多尔衮等等。于是多尔衮借机乘势打压豪格,削去豪格爵位,贬为庶人。

由于常年在外征战边疆,朝廷内部支持豪格的大臣寥寥无几,而多尔衮则倚仗摄政王的地位,排除异己,培植自己的党羽,朝廷上下几乎都是多尔衮的势力范围。于是乎,多尔衮利用豪格在外征战的机会,联合多名大臣,上书顺治皇帝,诬陷豪格佣兵自重,还假造了很多豪格密谋造反的证据,逼迫顺治帝逮捕豪格。顺治迫于无奈,在豪格班师回朝的时候下令缉拿豪格,投入监狱,后豪格在狱中不明原因身亡。





折返888


多尔衮在与豪格的皇位争夺战中为了避免两败俱伤,削弱清王朝的实力,最终不得不做出妥协,推举幼小的福临登上皇位,并与济尔哈朗共同摄政。在摄政过程中他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旗主,加强他自身集权的措施:

第一,他以诸王参与议政,分歧太多,不利国家政务的实施为由,削了诸王贝勒的议政权。

第二,要求各部和都察院的尚书、侍郎,所有事情都要向摄政王报告,诸事由摄政王负责。

第三,限制诸王贝勒的外交权。

第四,让济尔哈朗主动宣布:凡各衙门的大小事情,均宜先报多尔衮。

通过这四项有效的措施,使得多尔衮集大权于一身,得到权力的多尔衮随后着手开始打击豪格。

第一次是豪格的一个亲信,以豪格语侵多尔衮为由出面检举,定了豪格“怨望悖妄罪”现在的意思就是“说不敬的话”,处理结果是几位忠实于豪格的部下被杀,削去豪格的王爵,废为庶人。清朝定鼎燕京后大封诸王,又恢复了豪格的王爵。

第二次是多尔衮以豪格包庇部属,冒领军功提拔罪人之弟为罪名,幽禁下狱,结果死于狱中。

这两次的判决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反映出多尔衮心中对豪格阻碍他登上皇位的积怨,也反映出清朝官僚体制的混乱。




五猫


顺治元年四月,豪格用言语中伤多尔衮,这次豪格说多尔衮的坏话被何洛会告发了,多尔衮便动用手中的权利削去了豪格的爵位。

顺治元年十月,定都北京。大封诸侯,历史记载是念在豪格过去有功的份上使其官复原职。多尔衮此时敢削去豪格的爵位,说明他在这场斗争中已经掌握主动权,至于不杀豪格还是出于对两黄旗的忌惮,此时多尔衮还没占据绝对优势。

顺治三年,豪格被封为靖远大将军率军西征,多尔衮本想借张献忠这把刀杀了豪格,没想到豪格反而平定了四川。这一回豪格自以为没有落下把柄,于是在顺治五年带领大军班师回朝,顺治帝亲自在太和殿设宴犒劳豪格及主要将领,豪格自以为得胜回朝会扭转局势,但是在豪格离京期间多尔衮的实力已得到进一步充实。

多尔衮向顺治帝上奏折弹劾豪格隐瞒其部将冒功之罪以及起用罪人之弟吉赛,就这样豪格被打入大牢并死于狱中,年仅四十岁,豪格死后多尔衮还纳了其福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