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裡住著一個孩子,才願意播撒愛與美

原文@驛路奇奇 載於中讀App

在所有的書目門類中,除了繪本、童話故事、科普類讀物,最應該給孩子們讀一讀的是散文,是詩歌。情節和含義或許最初他們只能一知半解,可我始終相信:其中傳遞出的那與自然界一以貫通的情懷和獨特美感,他們是有感受和體會的。

於是,當看到我愛的作家“大馮”新上市的這本《萬物生靈:馮驥才給孩子的心靈散文》,毫不猶豫地入手了。縱然身旁的小兒尚年幼,縱然他並不可能像當年聽我讀《俗世奇人》一般安分,縱然我只能先自己品讀,再待來日回味之時找合適的機會把這書放在他面前,也依舊義無反顧。

心裡住著一個孩子,才願意播撒愛與美

“大馮”何許人也?他的魅力怎會如此之大?細心的朋友看完書名大概已經知道了答案,“大馮”就是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我與先生也算有緣,我算半個天津人,而在天津人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大馮”。那個身材高大,文字中流淌出濃濃的藝術氣息又或者是“老天津風味”的大個子作家。他筆下飽含敬畏之情和文藝之風的《巴黎,藝術至上》《藝寫四季》和以天津人為藍本的《俗世奇人》,都曾經是我的摯愛。

原本,之前看介紹,就知道他這個天津人並不純粹,從本質上說,人家可是地地道道的南方人,只是“南人北相”,外形上酷似北方人罷了。可這一次,聽他自己介紹,才知道先生本是浙江寧波人,雖然骨子裡有故鄉的靈秀之氣,但不可避免地多了很多“津味文化”的基因,於是形成了他獨有的豁達幽默、溫潤細膩的性情。

而這種性情,透過字裡行間的那些真實經歷和悉心感悟的敘寫,讓我們品出了不少淨化心靈的意味。

心裡住著一個孩子,才願意播撒愛與美

拿到書的時候,原以為這書大概是從孩子的視角來來看待周圍的一切,翻看目錄,大概能感受到作家的目之所及:溫柔小生靈(動物)、草木生靈(植物)、美的心靈(人類)、時間裡的精靈(非物質文化遺產)。

細讀之下,才見端倪,發覺作家的表達遠比想象中深刻得多,孩子或許能從中找到共鳴,但曾經是孩子的成年人恐怕體會更深,有了生活的歷練,他們才更明白那始自心底的一份對生命的尊重和對這個世界的熱愛,更懂得品味那種盪滌和淨化心靈的誠意之美。

你看,《珍珠鳥》裡那可愛的小傢伙在作家創作時,於稿紙間跳來跳去,靈動可人,這樣的篇章可遇而不可求,被冰心老人盛讚為“光彩照人”。《挑山工》裡挑夫們一門心思向上,只為勉強餬口。

這類入選語文教材的篇目固然是常讀常新,讀罷感悟深刻,但其餘的篇章,同樣值得一篇篇、一段段去細細品讀,慢慢回味。

“捅馬蜂窩”悟出了不去打擾是一種美德,否則被蟄就是情理之中的事,畢竟再小的生物也不該隨隨便便受到侵犯。

藏在衚衕口的貓婆,放棄個人生活,後半生獨自苦守,只為救助那些可憐的流浪貓,離世後仍有貓兒在房前徘徊。

小海蒂在高山上跑來跳去,與每一種生物認真對話,投入的神態讓人動容。

這是融入自然之美。

心裡住著一個孩子,才願意播撒愛與美

至於憶起幼年時與乳母的深厚情感,特別是在娘娘廟差一點走失的驚心動魄;青年時受冰心老人關照,與老人家互相打趣,深受愛護;在剪花娘子、唱燈影子、探花瑤的民間藝術裡見證那幾近失落的文明之美,都是各有各的呈現姿態,是與自然互相映照的人性之美。

書中的種種情境,置身其間,往往如臨其境。而跳出來反觀,你會發覺,書的謀篇佈局是立體的,彼此之間的聯繫是微妙的,其內容涵蓋古今中外,每一篇又根據本身所涉的主題不同,做了相應區分,目的是全方位地引導和啟發讀者。在此過程中,講道理並非最重要的事,關鍵是浸透其中的那份情感。

馮先生藉由那些看似細微卻閃亮的動人瞬間,串聯起一幅幅流動的畫卷,把其對“心靈教育”的獨特理解,從不同角度加以詮釋。一方面讓讀者認識世界(動植物篇),另一方面引導大家藉由自身(孩子和非遺篇)去關照世界、關照自然,如此簡單純粹的情思源自他的初心,那孩童一般的赤子之心。

心裡住著一個孩子,才願意播撒愛與美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配圖、附贈的明信片都是馮先生的畫作,邊讀邊賞,更添一份寧靜澄澈。這也算是內容之外,這本書帶給我們的又一驚喜,堪稱一大彩蛋。

這世界原本浮躁而雜蕪,若你有心,不妨靜下來,去讀一讀馮先生的這本《萬物生靈》,簡單純粹、乾淨澄澈。一個心裡住著孩子的老人,用他特有的方式播撒愛與美,任誰都會動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