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高呼“中華不碧水,吾輩誓不休”的碧水源,也要賣身了

曾經高呼“中華不碧水,吾輩誓不休”的環保大王文劍平,也要對自己的股票“善罷甘休”了。兩年的PPP項目與地方債整肅,兩年的環保行業資金鍊滑鐵盧,從兜底增持開始,碧水源的青山綠水已然塵土飛揚。隨著國資“接盤”式混改絡繹不絕,經歷了一年陣痛的文劍平,從今年開始也打起了為碧水源尋“靠山”的想法。

曾經高呼“中華不碧水,吾輩誓不休”的碧水源,也要賣身了


5月5日,曾經的第一高價股碧水源公告,公司實際控制人文劍平、股東劉振國、陳亦力、周念雲及武昆與中國城鄉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簽署股份轉讓協議,擬向後者合計轉讓公司3.37億股股份,合計佔碧水源總股本10.7%,轉讓價款總計31.90億元。

而在轉讓完成後,實控人文劍平保留控股股東身份,持股比例自22.77%下降至17.08%;第二大股東劉振國持股比例則自13.49%下降至10.12%,落至第三大股東席位;中國城鄉則順勢躍居第二大股東。

中國城鄉為中國交集旗下全資子公司,後者為國務院國資委直轄。而此次股權轉讓,也意味著民營環保大王,將要委身央企。

文劍平曾豪言“中華不碧水,吾輩誓不休”。上市近十年,文劍平從未減持碧水源股票。如今行業逆風正勁,文劍平的處境似乎甚為難堪。

央企助拳,為改善碧水源生存環境?


同樣是拉入國資助拳,同樣是轉合計10.7%的股權,與4個月前相比,碧水源的“戰略受讓方”國資主體卻從地方國資變為央企。

今年1月,碧水源發佈公告,上述重要股東以同比例持股,計劃向四川省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轉讓股票,後者為四川省國資委持有。

彼時,文劍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有意向引入川投的直接原因,是當前形勢下的民營企業普遍面臨資金和財務危機,間接原因則是環保行業的特殊性使然,為了“改善生存環境,尋求發展條件”,在與國企和央企的競爭中爭取更加主動的地位。

而為何過去四個月,受讓方從地方國企變成央企,對比兩份公告,可發現其中端倪。

在1月的公告中,向川投集團的轉讓,除去文劍平等重要股東股票,川投集團還可能包括但不限於董事會改組、股東劉振國、陳亦力及周念雲剩餘股份表決權委託至川投集團等操作。而公告抬頭所書亦涉及實控人變更可能。相比之下,5月向中國城鄉轉讓的股權的公告中,則不涉及上述內容。

或許文劍平是為了不“失去自我”,才選擇了央企的懷抱。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控股權轉讓之虞沒了,但業績卻成了另一個碧水源與文劍平的賭注。

根據轉讓公告,2019年至2021年碧水源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淨利潤相比於前一個完整會計年度的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淨利潤增長率,需分別不低於10%、15%、20%。如果碧水源業績未完成,將向受讓方用現金補齊業績承諾差額部分。

碧水源的“天”變了


2010年,在北京市市政管理與路橋養護同樓辦公,與市政環保部門頗有淵源的管理層團隊,讓躬耕水務環保的碧水源在資本市場一露臉就顯得與眾不同。69元的發行價與90倍以上的發行盈利倍數,刷新了人們對創業板股票發行估值的認知,120%的當日漲幅更讓碧水源在當時成為了兩市第一高價股,同時也讓文劍平成為了創業板首富。

作為第一批政府出資,民資管理的“PPP”模式試驗田,碧水源剛一降生就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2007年以來,碧水源成為了國家首批PPP試點企業,2018年,碧水源16個項目入選國家第四批示範項目,總投資113億。

2015年,碧水源的第一個PPP項目雲南水務於香港上市,此後通過二級市場減持,碧水源逐漸退出雲南水務股東行業,導演了國內PPP模式資產證券化退出的經典案例。

而就在2017年,碧水源的兩個卡位——PPP與環保出現戴維斯雙殺的局面。

2017年11月,財政發佈《關於規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管理的通知》的 “92號文”, 對全國PPP項目庫進行規範管理;同時國資委發文《關於加強中央企業PPP業務風險管控的通知》,針對PPP投資進行了資本約束與參股方式約束等,由此拉開了PPP項目整肅的大幕。

2018年4月18日,上述一階段清庫完成。而與此同時財政部再發《關於規範金融企業對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投融資行為有關問題的通知》,約束金融機構為部分不合規的PPP項目融資的水龍頭。

由於外部環境疊加A股環保企業財務問題質疑不斷,碧水源股價在2017年11月開始便一蹶不振,此後的2018年2月,因文劍平號召員工持股,碧水源股價短暫企穩,但隨後依然塵歸塵,土歸土。


曾經高呼“中華不碧水,吾輩誓不休”的碧水源,也要賣身了



雙卡位告急,財務業績屢屢告虞

行業逆風則直接體現在了碧水源的業績上。

根據碧水源2018年年報,公司報告期內營業收入115.18億元,同比下降16.34%;歸屬母公司股東淨利潤12.45億元,同比下降50.41%;2019年一季度報告延續了這一局面,同比營收下滑21.26%,同比歸母淨利潤下滑46.06%。

同時,碧水源有息負債壓力形勢依然嚴峻。根據聯合資信2019年1月更新的針對三季度報告的碧水源主體評級報告,公司有息負債增速較快。截至2018年三季度,公司有息負債167億元,納入中短期融資券後全部債務179.57億元。與此同時,公司中長期債務116.97億元,長期債務將於2020年集中到期。

此外,從資產負債結構來看,碧水源的償債能力逐年下滑,資產流動性缺失。


曾經高呼“中華不碧水,吾輩誓不休”的碧水源,也要賣身了


碧水源償債指標 choice數據

與此同時,文劍平與第二大股東劉振國亦大幅質押其股票。根據東財choice數據,文劍平,劉振國分別質押碧水源股票5.95億股與1.25億股,合計質押股票佔總股本比例22.8%,分別佔兩者總持股比例82.97%與29.54%。

2018下半年信用市場由緊轉松,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或清付民企欠款的呼聲漸響,給碧水源爭取了一點時間。

2018年11月,碧水源與中債信用增進公司、交通銀行、中關村融資擔保公司簽署《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意向合作協議》,併成功發行14億超短融,短期資金已經出現改善。

然而外部風向並未改變。2019年3月7日,財政部發布《關於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規範發展的實施意見》,雖肯定了PPP模式在穩增長、促改革、惠民生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也指出當前存在超出自身財力、固化政府支出責任、泛化運用範圍等問題,為期兩年的整肅仍未完成。

曾號召兜底增持,文劍平一年後無奈兜底,半數員工提前清倉


在去年連番的政策逆風與不斷的環保股“暴雷”事件中,碧水源也難以獨善其身。文劍平動起了員工兜底增持的腦筋。

2018年2月8日,碧水源晚間公告,公司收到實控人文劍平提交的倡議書:倡議碧水源及其全資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全體員工積極買入公司股票。文劍平承諾,凡2月9日至2月28日期間淨買入的碧水源股票,且連續持有12個月以上並在職的員工,

若因在前述時間期間增持碧水源股票產生的虧損,文劍平將以個人資金予以補償;若有股票增值收益則歸員工個人所有。

兜底式增持也受到了碧水源員工的積極響應。公告顯示,2018年2月9日至2018年2月28日期間,碧水源及全資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全體員工中共有115名員工增持股票,合計增持股票數量為125.6554萬股,增持均價約16.19元/股,增持總金額為2034.185292萬元。

不過事後證明,所謂的兜底式增持,往往被導演成一個保底短線交易“割韭菜”的手段。

群起兜底之下,碧水源股價經歷了短暫的小陽春。2018年2月9日至2018年2月28日碧水源的股價從14.72元/股漲至了16.86元/股。兜底增持完成進度公告披露,碧水源股價一度上到19.21元,。如若按上述價格計算,員工持股浮盈一度達到18.65%。

而時隔一年多後,2019年4月4日晚間,碧水源發佈公告,員工為響應增持號召買入的股份出現虧損已經補償實施完畢,增持倡議人補償352.55萬元。

事實上,從增持均價16.19元/股與今年2月28日收盤價9.38元對比,或對125萬股造成浮虧855萬,文劍平的補償則不到上述虧損一半,蓋因77萬股在期間遭到賣出,賣出比例達到61%。超過50%的股票則被清倉式賣出。

而如此兜底無限售,頗有讓員工當二級市場對手盤的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