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驚奇:印度比天朝早30年搞計劃生育,卻照樣生出9億人口

提起印度,世人能想到的簡直不要太多——每天清晨瀰漫在全國上空的大糞飄香;獨具印度特色的恆河浮屍;滿大街遊走的神牛;馬路旁掏出傢伙便對著牆角放水的印度男人;身上像穿了一所百貨商店的印度女人;而給人印象最深的,還是印度火車的掛票。

掛票,全球獨一無二的印度掛票,看一眼便讓你心生畏懼。

問一句為什麼?答案是,人多。

天朝總人口13.9億,印度13.39億。天朝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印度298萬平方公里,也就是說,印度國土不及天朝的三分之一,人口卻與天朝不相上下,而且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的迅速追趕著天朝,想想是不是就有點恐怖?

一定有人問了,印度咋不實行計劃生育呢?

在此,我只能回答你,你咋知道印度不實行計劃生育呢?

事實上,印度實行計劃生育可比天朝早多了,印度1952年便提出了計劃生育,天朝到了1980年時才提出計劃生育。1952年時,印度的人口是3.8億,1980年時,天朝人口9.87億。

打住,打住,這一刻,你是不是有點懵圈?印度比天朝實施計劃生育早了30年,而且印度實施計劃生育時的人口才3.8億,天朝實施計劃生育時的人口已經接近10億了,咋到現在印度人口竟然要趕上天朝了呢?

答案很簡單,印度的計劃生育政策失敗了唄。

早在二戰之後,一些國際組織便意識到了發展中國家人口的爆增將使地球不堪重負這一問題,聯合國甚至專門為此設立了人口基金會。人口學家更是第一時間將矛頭對準了印度,有學者指出,1770年到1950年,不到200年的時間裡,印度共發生了30次大饑荒,如果印度不能有效的控制人口,那麼,未來,這一歷史慘劇只會更大規模的上演。

顯然,當時印度的有識之士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於是,1952年,印度政府提出了控制人口的計劃,政府為育齡婦女提供避孕藥具,為男人結紮輸精管,印度媒體更是拼命宣傳少生優生的重要性。

按理說,這不是挺好嗎?咋人口就沒控制住呢?

答案是,印度的政治制度。

印度人喜歡生孩子,與印度文化有著直接的關係,但計劃生育失敗,卻是因為印度的政治制度。

我們知道,印度全民信教,哪個宗教徒都希望自己的宗教發展壯大不是?在無法發展其它人口來皈依自己宗教的前提下,怎麼壯大呢?生,生,生。加上信伊斯蘭教的教徒的三觀中,多為真主生育教徒便可以提升自己死後在天堂的品級,於是,各宗教都千方百計的生啊生。

再有,就是印度的民族,

印度有一百多個民族,哪個民族都希望自己的民族人口越來越多,於是,生生生。

如此,你便明白,為何吉林延邊的地方政府出臺政策,朝鮮族生二胎獎五萬,生三胎獎三萬了吧?而寧夏的回民,一個家庭生了6個孩子,當地阿訇高興的直豎大拇指。

國家是大家的,民族是自己的,國家不能有統一的鐵腕政策,如此導致的結果便是,哪個民族尊紀守法哪個民族便吃虧,這一弊端不止是印度一個國家的獨有的。

除了上面的兩個原因,印度人拼命生孩子,還有一個特殊的原因,便是印度的婚嫁習俗。

印度的婚嫁觀與天朝正好相反,天朝的丈母孃拼命要房要錢,印度則是男方拼命管女方要要要,理由是,女孩子以前是父母養著,現在我要替你養你女兒了,你不多給點嫁妝還行?!

如此足見,計劃生育的大前提必是女性的獨立自主,女人自已能養活自己,才能不成為男人的附庸,否則男尊卑的社會現象便永遠不會消失。

至此,一定又有人問了,印度國家是幹什麼吃的?咋不來個“打下來,流下來,就是不能生下來”“上吊給繩,喝藥遞瓶”呢?

事實上,類似的強制手段,印度不是沒用過。

當年,在提出“計劃生育”口號之後,印度中央和各地方政府便都成立了專門的計劃生育委員會,早期的政策以勸導為主,沒有采取強制措施,對主動絕育的,印度政府還會給予適應的獎勵。

可是,不管用啊,上面的幾個原因決定了,大家為了自己民族、自己的宗教、或是為了生出個兒子,依然拼命生啊生,於是,只用了20年的時間,印度便又生出了兩個多億來。

人是要吃飯的啊,自己種不出那麼多的糧食來怎麼辦?買唄,於是,印度將目光投向了美國。

美國反正也糧多人少,正好出口創匯,再於是,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印度從進口第一粒美國的糧食起,發展成了美國當年生產的小麥有近三成銷往了印度,這還不算這期間印度自己因為引進高產的雜交水稻和雜交玉米而使本國糧食產量增長了近兩倍。

要知道,印度可是大部分人都是一天只吃兩頓飯的啊,如此,你便可以想象得出,印度在提出計劃生育口號之後的十年間又生了多少人了吧。

印度政府一看軟的不行了,來硬的吧,不得已,印度的第五個五年計劃時期,政府將計劃生育當成了強制。

1975年,英迪拉政府開始對國民實行大規模的絕育手段,將男人的輸精管切除。並且,強行規定,在領取政府補貼或農業信貸之前,當事人必然提供絕育手術的證明,第三胎以上的孩子將無法入學,等等,等等,就差懷孕7個月拉到醫院給你打下來了。

據統計,這期間,有超過800萬印度男人接受了絕育手術。

雖然印度政府聲稱實施絕育手術的都是擁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孩子的男性,但人們很快便發現,接受絕育手術的大都是窮困潦倒的賤民,地方政府為了完成絕育指標,往往會給一些走投無路的窮一點小恩小惠,比如,一架收音機,一袋大米啥的,誘惑他們絕育。

宗教徒願意讓自己的宗教信徒越來越多,民族主義者願意自己的民族越生越多,生不出兒子來的男人對政府的絕育政策更是憤憤不平,而這些人手中是有選票的啊,別忘了,印度可是“全球人口最多的民主國家”,是選票說了算了啊!你政府非要實施計劃生育,怎麼辦?我把你選下去,選上一個不實施計劃生育來的政黨不就結了?

1977年,因計劃生育政策導致民怨沸騰,英迪拉政府在大選中失敗,從此“計劃生育”在印度成了一個“政治不正確”,再沒有政客敢碰這一高壓線,印度的計劃生育政策徹底失敗了。

所有的印度議員都明白,印度的資源無法承受這種大規模的生生生,可是,當“計劃生育”被貼上“政治不正確”的標籤時,一個處心積慮的印度議員為了給自己拉選票,迎合選民的胃口要求放棄計劃生育時,其它99個議員都會選擇沉默,沒人敢提出反對,因為,那,便意味著自己政治生命的結束。

今天,民主人權之於歐洲,民族團結之於天朝,都象印度當年的計劃生育一樣,成為各級執政者頭上的那把“懸頂之劍”,於是,也便有了難民在歐洲強姦殺人沒人敢反駁沒人敢管;一個阿訇提出將汙辱少數民族寫進刑法,沒人敢反駁沒人敢管;一個宗教徒提出拿財政的錢發展宗教設施補貼教職人員,沒人敢反駁沒人敢;一個少民人口只佔4.5%的東北城市一點點的韓國化,沒人敢反駁沒人敢管……

在一個政府中,如果存在所謂的“政策正確”,那麼,即使100個人都認為某件事情是對的,但如果這麼做會導致“政治不正確”,那麼,當其中一個處心積慮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提出相反方向的操作時,其它99個人都將保持沉默,這,就叫做老朱定律。

問題不在於那一個處心積慮的議員,而在於,我們為什麼要用法律或制度,為國家的管理者預設一把“政治正確”的“懸頂之劍”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