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方劑辛涼解表銀翹散及其中藥材信息

中藥方劑辛涼解表銀翹散及其中藥材信息

中藥方劑辛涼解表銀翹散及其中藥材信息


一、銀翹散中藥方劑信息

處方:連翹(9克) 銀花(9克) 苦桔梗(6克) 薄荷(6克) 竹葉(4克) 生甘草(5克) 荊芥穗(5克) 淡豆豉(5克) 牛蒡子(9克) 蘆根(9克)

【銀翹散的中成藥處方情況:處方金銀花100g、連翹100g、桔梗60g、薄荷60g、淡豆鼓50g、淡竹葉40g、牛蒡子60g、荊芥40g、蘆根100g、甘草40g。功能主治:辛涼解表,清熱解毒。用於外感風寒,發熱頭痛,口乾咳嗽,咽 喉疼痛,小便短赤。處方來源:衛生部藥品標準中藥成方製劑第二冊】

炮製:按原方配伍比例酌情增減,該作湯劑,水煎服。亦可制丸劑或散劑服用。“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煮。”此說實為解表劑煎煮火候的通則。

功用: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主治:溫病初起。發熱無汗,或有汗不腸,微惡風寒,頭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化裁:“渴者,加花粉(清熱生津);項腫咽痛者,加馬勃、玄參(清熱解毒);衄者,去荊芥、豆豉(因其辛溫發散而動血),加白茅根9克,側柏炭9克,梔子炭9克,清熱涼血以止衄;咳者,加杏仁,利肺氣。二三日病猶在肺,熱漸入裡,加細生地,麥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黃芩、梔子之苦寒,與麥、地之甘寒,合化陰氣而治熱淫所勝。”此皆銀翹散證常見諸兼證之治法,體會其精神即可,不必拘執於一證一藥。

文獻:方論 吳瑭:“本方謹遵《內經》‘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之劑。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穢之說,用東垣清心涼膈散,辛涼苦甘,病初起,且去入裡之黃芩,勿犯中焦;加銀花辛涼,芥穗芳香,散熱解毒,牛蒡子辛平潤肺,解熱散結,除風利咽,皆手太陰藥也。……此方之妙,預護其虛,蠢然清肅上焦,不犯中下,無開門緝盜之弊,有輕以去實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溫病條辨》

方解:溫者,火之氣也,自口鼻而入,內通於肺,所以說“溫邪上受,首先犯肺。”肺與皮毛相合,所以溫病初起,多見發熱,頭痛,微惡風寒,汗出不暢或無汗。肺受溫熱之邪,上燻口咽,故口渴、咽痛。肺失清肅,故咳嗽。治當辛涼解表,透邪洩肺,使熱清毒解。吳氏宗《素問·至真要大論》:“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之訓,綜合前人治溫之意,用銀花、連翹為君藥,既有辛涼透邪清熱之效,又有芳香闢穢解毒之功。臣藥有二,一是辛溫的荊芥穗、豆豉,助君藥開皮毛而逐邪,桔梗宣肺利咽,甘草清熱解毒,竹葉清上焦熱,蘆根清熱生津,皆是佐使藥。 本方特點有二:一是芳香闢穢,清熱解毒;一是辛涼中配以小量辛溫之品,且又溫而不燥,既利於透邪,又不背辛涼之旨。方中豆豉因製法不同而有辛溫辛涼之異,但吳氏於本方後有“衄者,去芥穗、豆豉”之明文。在銀翹散去豆豉加細生地、丹皮、大青葉,倍元參湯的方論中又明確指出:“去豆豉,畏其溫也。”(《溫病條辨·上焦篇》第十六條)所以本方的豆豉還應作辛溫為是。

來源出處:《溫病條辨》(清•吳瑭)

二、銀翹散中藥材信息

連翹:為木犀科植物連翹Forsythia suspensa( Thunb.)Vahl的乾燥果實。秋季果實初熟尚帶綠色時採收,除去雜質,蒸熟,曬乾,習稱“青翹”;果實熟透時採收,曬乾,除去雜質,習稱“老翹”。性味歸經:苦,微寒。歸肺、心、小腸經。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疏散風熱。用於癰疽,瘰癧,乳癰,丹毒,風熱感冒,溫病初起,溫熱入營,高熱煩渴,神昏發斑,熱淋澀痛。注意事項:1.脾胃虛弱,氣虛發熱,癰疽已潰、膿稀色淡者忌服。2.《本草經疏》:癰疽已潰勿服,大熱由於虛者勿服,脾胃薄弱易於作洩者勿服。——《中國藥典》、《中華本草》

銀花:馬銀花苦;性平;有毒,功能主治:清溼熱;解瘡毒。主溼熱帶下;癰腫;疔瘡。——《中華本草》;山銀花甘,寒。歸肺、心、胃經。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用於癰腫療瘡,喉痺,丹毒,熱毒血痢,風熱感冒,溫熱發病。——《中國藥典》;金銀花甘,寒。歸肺、心、胃經。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用於癰腫療瘡,喉痺,丹毒,熱毒血痢,風熱感冒,溫病發熱。——《中國藥典》、《中華本草》

桔梗:苦、辛,平。歸肺經。功能主治: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用於咳嗽痰多,胸悶不暢,咽痛音啞,肺癰吐膿。注意事項:陰虛久嗽、氣逆及咳血者忌服。1.宋震亨:下虛及怒氣上升者不宜。2.《本經逢原》:陰虛久嗽不宜用,以其通陽洩氣也。——《中國藥典》、《中華本草》

薄荷:辛,涼。歸肺、肝經。功能主治: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敗壞氣。用於風熱感冒,風溫初起,頭痛,目赤,喉痺,口瘡,風疹,麻疹,胸脅脹悶。注意事項:陰虛血燥,肝陽偏亢,表虛汗多者忌服。1.《藥性論》:新病瘥人勿食,令人虛汗不止。2.《千金·食治》:動消渴病。3.《本經逢原》:多服久服,令人虛冷;陰虛發熱,咳嗽自汗者勿施。4.《本草從新》:辛香伐氣,多服損肺傷心,虛者遠之。——《中國藥典》、《中華本草》

竹葉:甘;淡;寒。歸心;肺;胃經,功能主治:清熱除煩;生津利尿。主熱病煩渴;小兒驚癎;咳逆吐衄;小便短赤;口糜舌瘡注意事項:脾胃虛寒及便溏者禁用。有增加尿中氯化物量的作用,此外,還有增高血糖作用。——《中華本草》

甘草:甘,平。歸心、肺、脾、胃經。功能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注意事項:不宜與海藻、京大戟、紅大戟、甘遂、芫花同用。——《中國藥典》、《中華本草》

荊芥穗:為唇形科植物荊芥Schizonepeta tenusfolia Briq.的乾燥花穗。夏、秋二季花開到頂、穗綠時採摘,除去雜質,曬乾。辛,微溫。歸肺、肝經。功能主治:解表散風,透疹,消瘡。用於感冒,頭痛,麻疹,風疹,瘡瘍初起。——《中國藥典》

淡豆豉:為豆科植物大豆Gzyczne max(L.)Merr.的成熟種子的發酵加工品。苦、辛,涼。歸肺、胃經。功能主治:解表,除煩,宣發鬱熱。用於感冒,寒熱頭痛,煩躁胸悶,虛煩不眠。注意事項:1.《藥性論》:得XI良。2.《本草經疏》:凡傷寒傳人陰經與夫直中三陰者,皆不宜用。——《中國藥典》、《中華本草》

牛蒡子:辛、苦,寒。歸肺、胃經。功能主治:疏散風熱,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用於風熱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風疹,咽喉腫痛,痄腮,丹毒,癰腫瘡毒。注意事項:本品能滑腸,氣虛便溏者忌用。《本草經疏》:痘瘡家惟宜於血熱便秘之證,若氣虛色白大便自利或洩瀉者,慎勿服之。痧疹不忌洩瀉,故用之無妨。癰疽已潰,非便秘不宜服。——《中國藥典》、《中華本草》

蘆根:為禾本科植物蘆葦Phragmites communis Trin.的新鮮或乾燥根莖。全年均可採挖,除去芽、鬚根歿膜狀葉,鮮用或曬乾。甘,寒。歸肺、胃經。功能主治:清熱瀉火,生津止渴,除煩,止嘔,利尿。用於熱病煩渴,肺熱咳嗽,肺癰吐膿,胃熱嘔噦,熱淋澀痛。注意事項:脾胃虛寒者慎服。——《中國藥典》、《中華本草》

信息來源:中藥方劑數據庫、中藥材基本信息庫、中成藥處方數據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