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口袋”法——讓胃腸道早癌無所遁形

4月是草長鶯飛,春暖花開的季節,而錢先生冰封的心情也隨著窗外明媚的陽光逐漸融化。1月前,錢先生因反覆腹瀉,至無錫市某醫院檢查結腸鏡,發現在距肛緣3-8cm處見一巨大扁平腫塊,環繞腸腔半周生長。當地醫生建議外科Miles手術治療,由於腫塊範圍大,距離肛緣近,為了完整腫塊無法保留肛門,需要進行腸造瘻。這意味著錢先生以後要長期攜帶糞袋生活,嚴重影響生活質量。錢先生如墜冰窟,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又來到連雲港市第一人民醫院複查腸鏡,消化內科徐靜醫生對病灶進行了仔細的觀察,並取多點活檢,病理提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錢先生的直腸腫塊已進展為早期直腸癌,治療迫在眉睫!

神奇“口袋”法——讓胃腸道早癌無所遁形

錢先生平時身體不錯,也經常鍛鍊,就是偶爾有點拉肚子,本想著最近沒事來檢查一下,沒想到這麼嚴重。一想到以後十幾年的時間要帶著糞袋生活,身上充滿異味,錢先生便想放棄治療。後來,經多方打聽得知,連雲港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呂勝祥主任對內鏡下微創治療很有心得。 抱著最後一絲希望,錢先生來到消化內科門診,呂勝祥主任認真詢問了病史並告知錢先生,這個腫塊為直腸側向發育性腫瘤中的一種,學名叫鋸齒狀腺瘤/息肉(SSA/P),約1/3結直腸癌是由SSA/P惡變而來。由於腫塊範圍大,距離肛緣太近,內鏡手術難度非常大,有可能面臨術中及術後大出血、腸道穿孔或內鏡手術治療失敗中轉外科手術等各種突發狀況。錢先生立即表示願意承擔風險,當下便辦理了住院手續。

考慮到錢先生內鏡手術難度非常大,既要保肛又要腫塊完整切除,呂勝祥主任先後請胃腸外科、麻醉科及病理科醫生會診,進行了充分的術前討論,並最終決定嘗試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SD)。ESD為近年來新興的內鏡下治療技術,主要適用於胃腸道早期腫瘤的內鏡下切除,一般多用於小於3cm的腫塊,而錢先生的腫塊大小約5-6cm,無疑顯著增加了手術難度,且增加了術中出血和穿孔的風險。呂勝祥主任決定採用目前國際最新的 “口袋法”進行ESD操作。

神奇“口袋”法——讓胃腸道早癌無所遁形

標準的ESD技術包括沿著腫瘤的周邊進行標記,再進行黏膜下注射,繼而進行環切,隨後沿粘膜下層逐漸完整剝離病灶。而口袋法ESD是2016年由日本學者提出,它具有以下優勢:可防止注射的液體滲漏並保持內鏡先端的穩定性,為操作提供清晰的視野;調整了接近固有肌層的角度;通過擴張黏膜下組織獲得良好的牽拉力;減少呼吸運動帶來的作用。因而更適合體積大,操作難的腫塊,有效減少操作時間,提高治療成功率。

神奇“口袋”法——讓胃腸道早癌無所遁形

在內鏡室經過呂勝祥主任、麻醉醫師及護士近1小時的奮戰,最終完整切除腫塊,由於對黏膜下血管進行了預處理,患者術中創面僅少量出血且進行了有效的內鏡止血,術後無明顯不適感。 回病房後護士長楊夢和管床護士向患者和家屬詳細交代了術後注意事項及護理要求。在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患者術後恢復良好,沒有明顯出血、腹痛等症狀,手術後第二天就可以喝水了,術後第三天就可以下床走動,並可以喝米粥等流食了。到術後第五天呂勝祥主任查房告訴他可以回家休養了。錢先生真是喜極而泣,握著呂主任的手說,是連雲港第一人民醫院給了他新的生活,新的希望,你們真是港城人民健康的守護神啊!

呂勝祥主任及其帶領的消化內科團隊除了採用ESD內鏡技術切除胃腸道早期癌外,還率先在我市開展多項內鏡微創手術,如經口內鏡下肌切開術(POEM)治療賁門失遲緩,內鏡經粘膜下隧道腫瘤切除術(STER)治療胃腸道黏膜下腫瘤,另外還有逆行膽胰管造影+十二指腸乳頭切開技術(ERCP+EST)治療膽總管結石、膽管惡性狹窄及梗阻性黃疸等,每年使數百人免於外科手術,尤其是不能耐受外科開腹手術的老年患者收益良多。內鏡微創手術不僅顯著減少手術創傷,減少術後併發症,而且費用少、恢復快。呂勝祥主任表示,消化內科團隊將繼續積極極學習國內外先進技術,努力引進更多微創治療術式,為守護港城人民的健康添磚加瓦!

任玲、楊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