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戰爭,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馬雲劉強東也不例外

莊崇灃

歷史上有一種戰爭,從一開始就註定了要失敗,比如像楚漢之爭,劉邦是流氓,項羽是貴族,最後流氓打敗了貴族。元末群雄逐鹿,與朱元璋爭奪天下的陳友諒、張士誠都是流氓,但是朱元璋是流氓中的戰鬥機,最後的結局沒有任何懸念。

這樣的戰爭,是一種“平面戰爭”,大家站在一個平面上,誰成誰敗在初期並不能下定論,一切只有到最後才有分曉。這種戰爭是組織方式、經營策略的區別。他們是同一個模式上的兩個團隊之間的“肉搏”,最後誰更靈活、更聚人心,甚至“更無恥”,誰就能最後取得勝利。

——同樣是賣假貨,“小流氓”拼多多黃錚能戰勝“大流氓”馬雲嗎?面相看起來老實巴交的帶頭大哥劉強東估計只能靠邊站了,至於蘇寧的張近東,一看就是溫文爾雅之人,那就根本不會有他什麼事。

一、前言

說起拼多多上市,最開心的人除了黃錚,80後新晉首富妥妥的;第二個人一定就是馬雲了,終於有人當了假貨的接盤俠,從此馬總洗白白。以後劉強東再拿假貨說事,馬老師只要說,先看看你的乾弟弟吧。

上市後的這些天,網上各種口水如波濤一樣湧向拼多多。黃錚的幾次回覆其實次次都是失敗的公關,拼多多股價一度大跌逾12% 破20美元,接近發行價的19美元,就是最好的明證。黃錚的回覆的意思是,我承認有假貨,但是山寨貨更多,山寨不是假貨吧;另外,我知道怎麼做,用不著你們來教我,我會按照既定的節奏做我該乾的事,知錯我也不改。黃錚的意思也很明白,我拼多多就是把當年淘寶的路再走一遍而已,為什麼淘寶可以,我拼多多不可以?!最有意思的是,馬雲的歡喜冤家王興在挺拼多多的同時也不忘酸酸地挪揄一下淘寶:

有一種戰爭,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馬雲劉強東也不例外

牛人王興也是個性情中人

當然,劉強東和黃錚同屬馬化騰的乾兒子,劉強東同學一改平時總拿假貨懟馬雲的態度,酸溜溜地說,消費者心理有數啦,你買三次或者多買幾次就知道了。言外之意,就是拼多多這樣的模式,火不了多久。

二、阿里京東昏招盡出

不管怎樣,拼多多的突然崛起讓馬雲和劉強東確實相當震撼。在大家一致認為中國電商天下大勢已定,在淘寶和京東的嚴防死守的眼皮底下,突然冒出了一個市值300億美元的大傢伙,黃錚的個人身價還曾一度超過劉強東,這真是叫劉大總裁情何以堪,而且人家僅僅用的不到3年時間,當然,另外一個讓馬、劉坐臥不安的數據是三個月前某媒體寫過下面一段話:

“2017年全年拼多多GMV接近超過千億!1000億年GMV,京東用了10年(2013年),唯品會用了8年(2017年),淘寶用了5年(2008年),拼多多用了兩年3個月時間就做了。”

確實是,拼多多2017年的的訂單超過京東,怪不得連阿里都慌了。一慌就出錯,馬雲和劉強東平時是既生亮何生瑜的情節,但在這一點上卻如出一轍,在利益面前,毫不猶豫站在了同一戰壕裡,據說之前阿里和京東幾乎同時成立了“打多辦”;更餿的昏招是,兩家幾乎同時上線了對標拼多多的“淘寶特價版”和“京東拼購”,試圖打壓一路高歌猛進的拼多多。但是這樣的策略會湊效嗎?顯然不會。

有一種戰爭,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馬雲劉強東也不例外

數據來源自企鵝智酷的《拼多多用戶研究報告》

而且,就在寫作本文的同時,支付寶也上線了“拼團”(支付寶首頁的底部橫欄上),試圖給“淘寶特價版”來個神助攻。不過可以預見的是,無論阿里系的豬隊友怎麼的兩肋插刀鼎力相助,最終還是會像前幾年馬雲動員全司之力,力推的“來往”一樣不了了之。

很顯然,阿里這次真的急暈了,原因在於基於微信社交電商這個生態阿里進不去,只能試圖通過支付寶進行社交發力,不過,支付寶的基因天然不帶社交屬性,支付完就走,誰還會用支付寶在那邊瞎聊天。不聊天,就不具備社交屬性。支付寶的支付功能只是一種交易屬性,妄圖要通過“支付”這個交易屬性去實現“拼團”的社交屬性,註定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原因無他,消費者的心智已經早有歸屬。

換句話說,基於支付寶的“拼團”完全沒有進入到任何的社交網絡傳播鏈條中,無法通過裂變打破商品傳播的社交壁壘。這一背後的無奈,是微信的無情封殺,與淘寶系社交渠道不給力的雙重阻礙下的結果。

有一種戰爭,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馬雲劉強東也不例外

支付寶上線“拼團”神助攻淘寶特價版

有媒體坦言:

這是一個簡陋的翻版拼多多,支付寶用小程序做了首頁熱區landing的承載,把拼多多慣常的那一套電商玩法,用一種更粗暴且接地氣的玩法,在支付寶這樣一處看似高大上的場景中列好了隊形。那種感覺像極了一個月銷售額十幾萬的路邊流水攤,開到了城市最繁華的商場中。

三、中國人真的很健忘

中國人真的很健忘,這點王興真的沒說錯。陽光底下沒有新鮮事,歷史每天都在重複著昨天的故事,看看幾個幾年前發生在你我身邊的例子吧:

1、當年騰訊全力和阿里拼命爭奪電商市場,除了過了時間窗口期,用戶“網上購物”的心智已經完全被淘寶佔據,最後只能落得一地雞毛——小馬哥旗下的拍拍網、QQ商城被劉強東收歸麾下又被強行關閉。之後的2014年,號稱投資100億試圖對抗淘寶、曾經名噪一時的“騰百萬”,最後也還是如馬雲所說的“烏合之眾”,結局也是不得不做鳥獸散。

2、2015年,阿里也和騰訊拼命爭奪社交市場,馬雲甚至一時舉全司之力,喊出“把火燒到南極洲去”,妄圖用“來往”對抗微信,結果也是鎩羽而歸,此錯誤的決策直接導致陸兆禧下崗。現任CEO逍遙子比較聰明,迅速用微淘就是手機淘寶對抗微信,終於鞏固了阿里的電商霸主地位。時值PC端用戶向移動端遷移,對移動互聯網的恐慌蔓延了整個互聯網,連馬化騰都傲嬌地說,微信只是騰訊提前拿到的一張船票而已。

的確是,當時稍有遲疑,阿里真的會死無葬身之地。逍遙子能一時力挽狂瀾,這也成就了他目前在阿里無人敢覬覦的位置。不久前,據張勇自己說,收購大潤發花了200多億,事後才“通知”馬雲。另外,來自上海的逍遙子這個人城府極深;據說,他偷偷在上海孵化了近三年盒馬鮮生,臨近成功了才“通知了”馬雲,然後通過馬雲把如今熱得一塔糊塗的“新零售”這次詞公佈出去,一切功歸領導。厲害吧!

有一種戰爭,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馬雲劉強東也不例外

張勇其人

3、天貓電器商城和京東開戰呢?起初,淘寶商城的成立其實是為了對抗京東在B2C的攻城略地,特別是天貓電器商城,其實就是對標京東的3C,至於後面的天貓超市、天貓國際、喵新鮮等,那是後來的事。那麼多年下來,天貓電器商城(現改名天貓電器城)和京東纏鬥的結果如何呢?工信部的數據來告訴你:

2017年上半年,各大電商平臺家電零售份額統計,天貓電器城份額只有28%,即使加上與天貓聯姻的蘇寧易購9.4%,也不到整個市場的4成。也就是說,京東2017上半年線上家電零售份額高達61.3%,比半壁江山還多出了一個蘇寧易購,2017年第二季度電子與家電產品的交易總額高達1152億元人民幣。

很顯然,這還是在淘寶海量流量導流到天貓電器城的結果,阿里內部傳言,淘寶同學對天貓同學相當鄙視,如果淘寶對天貓斷奶,天貓就會餓死過去。事實上,淘寶已然成為天貓的流量過渡陣地,很多淘寶的中小商家坦言,由於阿里對天貓的高權重發展策略,使得眾多原淘寶小商家不得不面臨升級成天貓商戶,或出走到拼多多的兩難處境;也就是說,淘寶作為海量的流量入口,但是流量都導到天貓去了。請問,你是直接用天貓的APP呢還是從淘寶的APP進入到天貓呢。有人會說,不對啊,天貓的流量比京東大。那就看看數據吧:

有一種戰爭,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馬雲劉強東也不例外

數據來源自企鵝智酷的《拼多多用戶研究報告》

當然,如果是整個阿里平臺交易額和年活用戶,那京東的體量是不能和阿里比肩的,如下圖:

有一種戰爭,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馬雲劉強東也不例外

如果詳細分析上面兩張圖,就會發現,上面一張是比較月活(MDU),下面是年活(YDU),就是一年或者一個月最少登錄或者交易過一次的用戶。京東之前大多是3C等大件產品,比如冰箱、洗衣機、電視、空調等,一年買一次就了不起了,誰會每個月都買這些大件的產品啊。但是阿里這邊就不一樣了,淘寶天貓以服裝鞋帽、食品家用為主。所以前兩年,京東也搞京東超市,也大量招商服裝鞋帽、食品家用的商家,目的就是通過這些日常所需的品類,讓用戶更加的活躍,為的就是日活和月活,從而達到更大的交易額。

有一種戰爭,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馬雲劉強東也不例外

2017年網絡零售B2C市場交易額

與此相反,阿里在鞏固服裝鞋帽食品家用的同時,不斷地和3C品類的商家進行合作,力圖搶佔更多的3C電器類的交易額。所以,最近三年來,淘寶京東化,京東淘寶化,特別是京東,直營的部分佔比越來越少了,也要學阿里做電商服務平臺,收取平臺費和流量費。這個我在《新社群 新思維 新零售》這本書有詳細的論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有一種戰爭,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馬雲劉強東也不例外

拙作《新社群 新思維 新零售》

​4、京東當年和國美、蘇寧開戰呢?在中國零售商大會上公佈的《2017年度中國零售百強榜》中,純線上電商部分,天貓一家獨大,交易額超過了二三四五六七名的總和!(以下兩圖的數據來源自2018年6月21日發佈的《2017年度中國零售百強榜》)

有一種戰爭,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馬雲劉強東也不例外

2017年零售百強中7家電商銷售情況

但是,如果和2017年零售百強中6家“實體+電商”型企業銷售規模一比較,你也可以發現,同樣以3C和電器為主的蘇寧雲商和京東差的不只是一丟丟了,零頭都不到!蘇寧還有天貓的流量入口,這樣的業績實在是太差強人意了。

有一種戰爭,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馬雲劉強東也不例外

2017年零售百強中6家“實體+電商”型企業銷售規模

四、心智早已決定生死

客戶心智(定位)早已經決定生死。上述的例子表明,不管阿里和騰訊多牛逼——要錢有錢、要人有人,只要不是在用戶的心智領域裡佔據第一,就一定不會成功。

馬雲曾經說過,打敗淘寶的,絕對不是再建一個淘寶。怎麼輪到自己的就忘了呢?用“淘寶特價版”能打敗拼多多?打敗中國移動,不是再建一箇中國移動,而是微信。同理,打敗微信的,也不是再造一個類似微信的“來往”。用“以暴制暴”的方法,從來就沒有成功過。

在用戶的心智裡,淘寶天貓在用戶的心智定位就是“線上服裝鞋帽食品日常用品的購物場所(集市或者商超)”,京東就是“線上3C電器正品商城”,拼多多就是“便宜貨的小賣鋪”,蘇寧就是“不知道是什麼”,估計是和國美打架打得不可開交的“賣家電的線下門店”吧。所以,就3C電器而言,蘇寧的GMV只有京東的六分之一也就沒什麼好奇怪了,錯失了作為“線上3C電器正品商城”的用戶心智爭奪,其原因在於,蘇寧當年線下門店數超越國美(因為黃光裕的入獄導致的)形成的線下優勢。很多時候,優勢反而會成為創新的障礙,導致錯失新的機會。

同理,京東的GMV體量只有天貓一半左右,也沒什麼好奇怪了,天貓在衣食住行用這個領域實在是太強了,當然,前提是有淘寶這隻金母雞為天貓這隻貓咪導流,如果一斷奶,那天貓只能餓死。如果把天貓2017年3C電器類的交易總額列出來,那也沒有京東的零頭,根據雲觀諮詢的數據,天貓電器2017年的數據分別為:

大家電603億元、廚房電器267億元、生活電器185億元、手機650億元、3C數碼配件209億元,合計為1914億元(京東為12945億元)。

其原因在於,京東是佔據“線上3C正品電器商城”這一用戶第一心智的精準定位,任何企圖撼動它在消費者心智中的第一地位努力都將徒勞無功,除非天貓或者蘇寧能用另外一個心智維度去替代或者攻擊它。

跟隨者蘇寧也聰明不到哪裡去,蘇寧易購也將在業務上直接與拼多多展開正面競爭,總裁侯恩龍宣佈樂拼購正式改名“蘇寧拼購”,並提出“正品拼購上蘇寧”的口號。而在之前,蘇寧就應該好好深耕線下,而不是跟隨這京東上賊船搞什麼線上電器商城(後來改成蘇寧雲商),然後也搞了很多衣食住行品類,即使攀上了阿里這棵大樹,又是新零售聯姻,又是自己搞智慧零售,也沒見有得有什麼好的效果。

特勞特在《定位》這本書裡,列舉了大量的歷史的數據表明,領導者的市場份額一般是第二名的兩倍,第三名的四倍,而且這個比例不會輕易的改變。時間是最好的老師,從《定位》這本書誕生的1981年到現在,在將近40年的時間裡,無論是當年的實際情況還是預測,幾乎百分百證實了該書的推斷——無數的品牌誕生了,無數的品牌倒下了,無論該公司在當時有多強勢,只要你不是第一個佔據用戶心智的,根本就沒有機會,很少有品牌能破例。

看看上面天貓和京東GMV之比為59.1/36.3,是不是覺得不那麼奇怪了?如果您覺得這只是個案,再看看支付寶和微信的市場佔比(2015年的微信春節紅包被馬雲譽為珍珠港偷襲,活生生把支付寶的份額咬掉30%,當年微信支付的市場份額大約7%)。第三名和以後連骨頭都吃不到,只能喝點湯。

有一種戰爭,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馬雲劉強東也不例外

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份額,到目前也變化不大

拼多多的定位就是“便宜的雜貨鋪”,貪便宜是人性,拼多多算是已經牢牢佔據了人們的這一心智。任何試圖挑戰這一定位的努力都不會成功,阿里不會、京東不會,蘇寧更不會。

五、跟隨者最多隻能啃點骨頭

看過《定位》這本書的人都知道,佔據心智第一位的才有機會成為行業的領導者大口吃肉,而跟隨者最多隻能啃點骨頭,有時候連湯都沒得喝,哪怕跟隨者是個恐怖的超級公司(如可口可樂、阿里、蘋果或者Google都幹過類似的事情,無一例外都失敗了)。另外,品牌延伸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陷阱。用“淘寶特價版”和“拼團”、“京東拼購”、“蘇寧拼購”這樣的品牌延伸來命名,本來就是一種豪賭。

不管是阿里的“淘寶特價版

”和“拼團”,還是京東的“京東拼購”,抑或是蘇寧的“蘇寧拼購”,一方面是為了對標並對抗拼多多,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利用原有的會員(用戶)體系,把原有會員體系和新的APP打通;如可以用“淘寶”會員登錄“淘寶特價版”,甚至在“淘寶特價版”購買的商品,如果沒有及時付款,還會出現在“淘寶”APP的購物車裡並可以繼續支付。

京東的做法更絕了,把一些如9.9元包郵的特價商品直接展示在“京東”APP首頁裡,其目的是為了吸引或留著部分對價格敏感的客戶。粗看起來,好像沒有毛病,但是,這是不是等於在告訴客戶,那邊有更便宜的,你們可以去那邊買啊,這其實是對人性的一種挑戰。效果如何,當然可以預期。

有一種戰爭,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馬雲劉強東也不例外

拼多多、淘寶天貓、京東各品類熱銷商品前5的均價

​其實阿里、京東根本不用慌,做好自己的強項就行了,中國那麼大,有的客戶本來就不會是你的用戶,需要又買得起的才是你的用戶,看看上圖拼多多、淘寶天貓、京東各品類熱銷商品前5的均價,就知道京東和阿里推出對標拼多多的APP是多麼失策的決定啊。但目前看,阿里和京東、蘇寧都是大白天睜著瞎眼,一步步被拼多多帶進坑裡。有媒體這樣分析:

阿里在跟進策略上明顯表現得比京東更積極,以至於不惜用迴歸9.9元包郵走老路的方式,謀求在裂變電商時代的分得一杯殘羹冷炙。坐擁微信鉅額流量的京東顯然在跟注的每一步上走得更加穩妥,時至今日京東仍然在拼電商團的門口,做著試探性的觀望。

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拼多多有拼多多的客戶群體,阿里、京東也有阿里、京東的客戶層次,客戶層次不同,不必強融,五環內的客戶會去購買9.9元包郵的產品?但是,拼多多的用戶和淘寶的用戶有高度的重疊,到去年底,約46%的拼多多用戶是淘寶用戶,淘寶這麼緊張也就沒什麼好奇怪了;假以時日,如果拼多多對這些客戶進行深度和黏度挖掘,甚至會動搖到阿里的根基。

有一種戰爭,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馬雲劉強東也不例外

到去年底,約46%的拼多多用戶是淘寶用戶

其實,中國足夠大,大到可以容納很多家電商或者線下零售巨頭的存在,為什麼非得是阿里、京東或者拼多多呢?任何試圖壟斷所有用戶的中心化做法都是痴人說夢,好比在手機行業,蘋果不能,三星不能,華為也不能;同樣的,蘋果系統雖然非常牛叉哄哄,安卓系統照樣佔據了八成的市場份額。

相對正確的做法是,京東應繼續大力打“買正品家電上京東”,大肆強化並讓更多的客戶知道“買正品電器上京東”這一佔據客戶第一心智的定位,而不是和拼多多在爭奪那些9.9元包郵的用戶。阿里則需繼續大力鼓吹“衣食住行用,購物上淘寶天貓”就可以了,根本沒必要聞多色變,更不用隨拼多多起舞。蘇寧呢,還是老老實實做好線下門店吧,線上對於蘇寧來說,應該是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面子大於裡子),如果不做線上,一開始就拼命做線下的話,今天的蘇寧也許是另外一番光景吧。不過,蘇寧好像醒悟了,2017年11月24日 ,蘇寧掌門人張近東提出明年新開5000家互聯網門店的目標。

如果覺得上述例子只是偶然而已,那看看《定位》書中列舉的幾個跟隨者的例子:

我們不妨看一下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之間的那場激烈的營銷戰。百事可樂的營銷活動連年獲得成功,但在可樂業大比拼中佔據優勢的又是誰呢?當然是可口可樂啦。可口可樂每銷售六瓶飲料,百事最多隻能賣掉四瓶。

事實就是如此。在任何產品類別中,第一品牌的銷量總是大大超過排名第二的品牌。赫獲超過艾維斯,通用汽車超過福特,固特異(Goodyear)超過凡世通(Firestone),麥當勞超過漢堡王,通用電氣超過威斯汀豪斯(Westinghouse)。

與胡椒博士公司(Dr.Pepper)相比,可口可樂是一家巨型公司。然而,當可口可樂推出競爭性產品“皮伯先生(Mr.Pibb)”時,這家總部設在亞特蘭大的大公司的龐大資源竟然沒能對胡椒博士公司的銷售產生多大影響。“皮伯先生”仍然是一個可憐的二流品牌。胡椒博士每銷售六瓶飲料,可口可樂最多隻能賣掉一瓶“皮伯先生”。

IBM的規模比施樂要大得多,而且擁有巨大的技術、人力和財力資源。當IBM推出一系列複印機與施樂競爭時,情況發生了多大變化呢?

變化不大,施樂仍然保持著十倍於IBM的複印市場份額。

據說,柯達下屬的大型公司羅徹斯特(Rochester)涉足一次成像照相業務,是為了徹底打敗寶麗萊。事實遠非如此,寶麗萊的業務實際上得以擴大,而柯達卻只能分到一小杯羹,代價卻是損失了一大塊照相機業務。

所有的實質性優勢幾乎都集中了領先者的手裡。如果沒有任何強有力的反面理由,消費者很可能在下一次購物時仍然選擇他們上一次購物時所選的品牌,商店也很可能儲存那些品牌領先的商品。

《定位》的結尾寫到:“人總是心存幻想。落後的跟隨企業十有八九會向領導者發起正面攻擊”。但是我們對比“拼多多”、“淘寶特價版”、“京東拼購”三個APP的幾個品類的熱銷產品就可以發現,跟隨者哪怕再有實力,最後也會落敗,或者只能佔到很少的市場份額。從下面三款熱銷品類的銷量就可以很清楚看到,用戶心智歸屬已經非常明確,淘寶和京東怎麼折騰也沒用,最多隻是戰略上的防禦罷了,實際上就是一直短期策略,也就是戰術,如果非得套用雷軍的話,那就是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有一種戰爭,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馬雲劉強東也不例外

三款APP熱銷品類購買量比較

不過,目前阿里、京東目前所採用的跟隨策略,更多隻是對拼多多模式的研究和學習,也就是說只學會點皮毛,跟進的做法是博弈學中強者面對弱者的最好博弈策略,就好比,你耍流氓,我必須耍更更大的流氓,才能幹掉你。

和京東仍然在拼電商團的門口,做著試探性的觀望態度不同,淘寶在跟進策略上明顯表現得比京東更積極,以至於不惜用迴歸9.9元包郵走老路的方式,試圖謀求在裂變電商時代的分得一杯殘羹冷炙。而坐擁微信鉅額流量的京東顯然在跟注的每一步上走得更加穩妥。我們有理由相信,痛定思痛之後,無論是阿里還是京東,最終都會迴歸到自己的“主業”,而不是被拼多多牽著鼻子走。

此外,品牌延伸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陷阱。“淘寶特價版”、“京東拼購”、“蘇寧拼購”這樣的命名本身就是一出豪賭,從歷史的經驗看,失敗的可能性幾乎達到100%。如果實在非得跟拼多多槓到底(作為戰略防禦或者戰術攻擊策略),也不建議使用品牌延伸策略,而應該如《定位》所描述的那樣,給APP重新起一個新的名字(和淘寶、京東、蘇寧完全無關,會員系統也不要打通),打造一個全新的品類或者佔據全新的客戶心智。否則,只能類似服用春藥,有可能帶來的一時爽,最後的結果肯定是對身體的極度透支並死翹翹。即便如阿里這樣的超級公司,在市場規律面前,也不能為所欲為。此類例子書中不勝枚舉,在此也不再贅述,讀者可自行閱讀。

六、拼多多有那麼容易被打敗嗎?

從下面的四個需求就可以確定,拼多多短時期內是不可以被打敗的:

1、地方有需求

上海為什麼不出阿里,十年前曾經引發激烈討論,時至今日,上海也沒有一家能和BAT對標的互聯網企業,可見上海是多麼需要一家像樣一點的互聯網企業啊。這不,拼多多出現在上海的長寧區了。上市首日,上海主要領導會見了拼多多的黃錚,就是傳遞了一個強烈的信號。

地方保護主義歷來盛行,不管是當年的廣州,還是福建石獅莆田的假貨山寨貨,當地政府都是睜一眼閉一眼(就業和稅收)。還是前些年,淘寶規則變動,導致很多商戶到杭州抗議,一出機場或者火車站,警察就直接帶走去喝咖啡了,少許的漏網之魚到淘寶辦公樓附近拉紅布條,特警直接把這些人就塞進警車帶走喝茶去了(百度以前能搜索到相關視頻)。

2、市場有需求

很多人本來就是就知買假,就好比有網友評論的,都已經混到上拼多多買東西了,還在乎假貨嗎?雖然話有點難聽,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有關收入低人群成為拼多多“鐵粉”的原因分析,請參考本文的姊妹篇《消費升級:道在屎溺——鴉片、妓女和拼多多》。

3、國家有需求

我不是說保護知識產權不重要,但是在一定的時間段,適當的假貨存在是有助於改善民生的,國家目前並非零容忍,其實大家都明白,所謂的產權其實就是西方列強強加給你的稅收罷了,它們發展得早,遊戲規則由它們制定,是先發者的一種優勢而已,如果真的搞一刀切,對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其實是不利的。當然,隨著我們國家實力的發展,對知識產權也會越來越重視,以後我們也可以去收比我們不發達國家的“稅”啊,就好比以前日本美國來我們中國投資,現在我們都東南亞、非洲等地方去投資,賺他們的錢。

4、階層有需求

消費降級,網上有段子稱: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上拼多多,3000-5000元的上淘寶,5000-8000元的上天貓,8000-12000元的上京東,12000元以上的到線下商場。很明顯,錢包的厚薄已經自動把消費階層都劃分完成了。

拼多多的董事長黃錚一再強調拼多多將繼續打價格戰,你淘寶特價版9.9元包郵,我就2.9元包郵,在這樣的情形下,低收入的人群還是相對受益的。

5、供給有需求

高房價逼得國人都想賺快錢,賺大錢,有幾個人有耐心和實力去培養一個自己的品牌?再說這種成功幾率也非常低,在很多人看來,“最聰明”做法就是作假或者山寨。如果去了解一下福建的石獅和莆田仿製阿迪耐克等國際大牌的服裝鞋帽,或者去廣州看看那些仿冒或者碰瓷的LV和愛馬仕包包、手錶等奢侈品,簡直可以以假亂真。在百分之百甚至百分之幾百的暴利面前,這些供給側提供商自然甘願冒著馬克思所說的“上絞刑架”的風險。

七、假貨問題必將長久存在

7月31日,拼多多聯合創始人達達表示:

打假不應該是拼多多一家的事情,應該是從上游到下游都有更多規定,目前,假貨的發現還有鑑定主要是學習前輩(淘寶)的邏輯經驗。拼多多本身沒有鑑定資格,是和品牌方聯合進行鑑定,“一邊倒地壓到拼多多身上,我們覺得對三歲的拼多多是非常不公平的”。

很顯然,拼多多面對壓力,拉淘寶比爛、比誰更流氓,更無底線,確實在短時間內最能轉移注意力,卻是一種不成熟甚至是垃圾級的失敗公關。

但是拼多多能夠在美國上市,說明資本市場只看中其飛速增長的數據,並不是特別在乎其業務的合法或者合規。雖然目前美國有6大律師事務所要聯合投資人告拼多多,但是,這樣的事情最後都不了了之,阿里和攜程之前也面臨過。馬克思說了,資本的積累從頭到尾,每個毛孔都留著鮮血。很多時候,成功就是比誰更流氓、更無恥。

說到假貨和山寨,大家都知道的是,現在聲名顯赫的阿里當年也是山寨的ebay、騰訊山寨的ICQ、百度山寨的谷歌。其實假貨的問題有點類似資本原罪,世界各國都曾經歷過,只要是人均GPD處於在5000-10000美元之間,都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比如德國、美國山寨過英國和法國,日本山寨過美國和德國,韓國山寨過美國和日本。

雖然現在德國的工業水平讓世界各國羨慕嫉妒恨,可大家有所不知的是,德國其實很晚才開始工業化,英、法完成工業革命時,德國還是個農業國。德國人進入工業化後也經過與今天中國類似的“山寨階段”:向英、法學習,偷人家的技術,仿造人家的產品。

為此,英國議會還特別在1887年8月23日通過對《商標法》的修改,要求所有進入英國本土和殖民地市場的德國進口貨必須註明“德國製造”。因為,德國大量出口冒稱產自英國的山寨產品,已經嚴重危害到了英國製造業的信譽。“Made in Germany”在當時實際上是一個帶有侮辱性色彩的符號。那時候,德國產品在全世界範圍已經成為“廉價劣質”(Cheap and Nasty)的代名詞。

而日本走上崛起之路的那幾十年,“Made in Japan”就是“假冒偽劣”的代名詞,而且當時作為山寨之王的日本,山寨商品覆蓋了各個行業,食品、服裝、小商品、動畫、漫畫、影視、玩具、家電、汽車②

以下是一些當年日本山寨美國德國的商品:

有一種戰爭,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馬雲劉強東也不例外

日本也曾瘋狂山寨美德等國

有一種戰爭,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馬雲劉強東也不例外

日本也曾瘋狂山寨美德等國

有一種戰爭,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馬雲劉強東也不例外

日本也曾瘋狂山寨美德等國

有一種戰爭,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馬雲劉強東也不例外

日本也曾瘋狂山寨美德等國

有一種戰爭,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馬雲劉強東也不例外

日本也曾瘋狂山寨美德等國

有一種戰爭,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馬雲劉強東也不例外

日本也曾瘋狂山寨美德等國

瘋狂山寨後的日本,工業迅速發展,後來才走上原創的道路,到了上世紀80年代,韓國接過了山寨的大旗。③

結束語:最後,我們來重溫《定位》這本書的最後一段:

再次重申,定位的第一法則是,要想贏得心智之戰,就不能和已經在顧客心智中牢牢佔據強有力位置的企業正面交鋒,你可以從各個方向迂迴出擊,但絕不要迎面而上。

其實,“拼阿京”之戰只要一開始,勝負早就註定。除非,誰能更無恥、更流氓、更無底線。

就在本文即將寫作完畢,手機突然叮咚一聲,原來是豐巢快遞的取件通知,點進去一看,居然看到一個“豐巢商城”,和騰訊一樣,順豐電商之心從來不死,再點進去,發現一個“9.9元任性拼購”子菜單,再點進去,陡然出現了以下界面:

有一種戰爭,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馬雲劉強東也不例外

豐巢商城——“9.9元任性拼購”

世界真熱鬧,繼“千團大戰”、“共享單車大戰”之後,“千拼大戰”拉開大幕,各位坐好,好戲馬上開演,反正看熱鬧不怕事大。

莊崇灃 2018年8月12日 上海 大雨


備註①:本文的姊妹篇,歡迎關注本頭條號,即可閱讀:《消費升級:道在屎溺——鴉片、妓女和拼多多》

備註②③:本段圖文引用坤鵬論坤鵬論:別數落馬雲了 無山寨假貨何來今日的德國和日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