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組草案被指“屠殺” 吉恩鎳業為私有化鋪路?

重組草案被指“屠殺” 吉恩鎳業為私有化鋪路?

改革開放後的40餘年,重工業在東北地區一直都佔有重要地位,鞍鋼、大連造船廠、大慶石油等知名企業名聲曾響徹全國。然而近數十年,東北的重工業卻逐漸走向衰落,大型企業或倒閉或重組,難以光復往日輝煌。

而曾千億市值的吉恩鎳業(400069)也沒有逃脫衰敗的命運。從2012年開始,吉恩鎳業每年的負債都在百億元以上,連年虧損,終於在2015-2017年期間每年虧損超20億元、連續虧損高達70億元人民幣後,於2018年5月被摘牌。

摘牌後的吉恩鎳業在退市整理期間,股價從6.74元/股跳水至1.18元/股,此時吉恩鎳業開始計劃停牌重組。但就是這份重組草案,被部分中小投資者稱為是一場“屠殺”。

吉恩鎳業衰落之路

成長於東北重工業搖籃的吉林吉恩鎳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吉恩鎳業”)成立於2000年,是吉林昊融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昊融集團)旗下最大控股子公司。昊融集團始建於1960年,在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中見證了中國工業的成長,而吉恩鎳業的負債重組,也使昊融集團揹負上了鉅額債務。

背靠著昊融集團這座大山,吉恩鎳業在成立後不久便在A股上市。2003年9月,作為一家主要從事鎳金屬的採礦、冶煉、加工以及鎳、銅產品的生產銷售公司,在每年營收數億元,淨利潤數千萬元的業績背景下,吉恩鎳業跨入滬市大門。

2007年,吉恩鎳業的股價一度飆升至132元/股,總市值近千億元人民幣,而當時公司總資產也才42億元,可以說市場對其極為看好,一時風光無限。

直至2010年,吉恩鎳業仍是國內最大的鎳鹽生產基地之一,也是亞洲最大的硫酸鎳生產商之一。其主導產品在國內市場佔有率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其中硫酸鎳在國內市場佔有率第一。彼時,吉恩鎳業是國內唯一能以高冰鎳為原料採用內循環自平衡選擇性控壓精純浸出新工藝生產硫酸鎳的企業。

但成敗也是一夕之間。

2007年-2010年,吉恩鎳業的淨利潤不斷下滑,從8.73億元猛跌至0.83億元,跌幅最大是在2008年,淨利潤只剩2.21億元人民幣,較2007年跌了近3/4。

但2010年之後情況繼續惡化。2011年開始,吉恩鎳業開始了長達8年的虧損之路,唯有2013年堪堪盈利570.5萬元人民幣。而與這570萬相比,其餘7年時間的虧損遠在其之上。

2011年,吉恩鎳業虧損5136萬元,2012年,再次虧損1.46億元。如果說2013年的扭虧為盈剛給了投資者一點“生”的希望,那麼接下來5年的鉅額虧損直接宣告了吉恩鎳業的落敗。2014-2018年,吉恩鎳業淨利潤分別為-6.07億元、-29.99億元、-20.99億元、-23.93億元、-23.94億元,虧損額累計超過100億元。

鎳價下跌、計提減值是虧損原因嗎?

吉恩鎳業多年虧損的原因,每年的年報解釋大致雷同。2014年虧損原因是債務負擔沉重、財務費用高,同時鎳價格下跌,計提減值準備;2015年虧損歸結為鎳、銅價格下跌,計提減值準備,人民幣貶值造成匯兌損失,銀行利息導致財務費用增加;2016年是主業虧損,債務負擔沉重、財務費用高,同時鎳價格下跌,計提減值準備;2017年鎳價低位徘徊,銀行利息多,主營虧損,計提減值;2018年因債務逾期,計提減值,虧損原因與往年大體類似。

從以上可以看出,計提鎳跌價減值是虧損的一個重要原因。但實際市場是否真如公告所述一直冷淡?

有資料顯示,鎳價只在2015年上半年下跌,從2015年下半年就開始回升,並一直高位震盪至今。而吉恩鎳業卻一直計提跌價減值,即使是鎳價回升也無法衝抵以往的計提。在投資者眼中,他們認為這麼做的目的就是要把虧損放大,以便日後降低私有化成本,以極低的成本“侵吞”國有資產和股民利益。

中國資本觀察(www.zgzbgc.cn)查閱了吉恩鎳業近十年來的財務數據後發現,營業總成本中,鉅額費用及資產減值損失拖了業績的“後腿”。從2014年開始到2018年,吉恩鎳業的費用及資產減值總額都在10億元以上,資產減值損失分別為人民幣2.89億元、15.5億元、5.96億元、5.61億元、4.52億元,總額超過30億元人民幣;而同時銷售及管理費用連年遞增,收入卻未見起色,2017年及2018年兩年,每年的利息費用也都在12億元人民幣以上。

重整草案為何被指“屠殺”

在吉恩鎳業的摘牌重整過程中,其股價仍在一路下跌,也正是這一跌不復返的股價,使中小投資者成為“俎上魚肉”。

退市前,吉恩鎳業的股價為6.74元/股,總市值為108.11億元。按照退市相關政策,退市後進入退市整理期進行交易,這時股價從6.74元/股跌到1.18元/股,總市值只剩18.93億元。

在股價跌至1.18元/股之時,也就是2018年12月7日之後,吉恩3(600049)進行了停牌重組。

據今年3月11日公告的重整草案顯示,吉恩鎳業計劃在停牌前股價1.18元/股的基礎上,原股份10股縮1股,16億股等比例縮股成1.6億股;完成縮股後,以縮股後的總股本為基數,按照每10股轉增38.86股的比例轉增合計約6.23億股,總股數擴大至7.84億股。上述轉增股份不向原股東分配,全部按照重整計劃規定用於引入投資人和清償債權人。

“其中,投資人將出資12億元,按照2.71元/股價格受讓約4.43億股轉增股份;剩餘約1.80億股全部用於清償債權。”

從去年11月底開始,吉恩鎳業破產重整管理人便已開始在公開平臺招募投資人。根據招募公告,參與吉恩鎳業重組的投資人需要足夠實力,具有較高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商業信譽,同時未被人民法院列入失信名單,同時至少需要滿足以下條件之一:上一年度資產總額不低於100 億元,扣非淨利潤為正數;若為基金,則其管理的資金規模不低於100 億元,同時必須與產業投資者組成聯合體,且該產業投資者最近三年連續盈利;兩個及以上的投資者可聯合參投,聯合體中至少有一個投資者符合條件。

最終,中澤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澤集團”)於今年3月4日被確定為重整投資人。而中澤集團是一家以企業併購為核心業務的投資集團,從1995年成立的遼陽中澤出租車有限公司為雛形積累而來。

根據以上草案,中澤集團將以12億元人民幣獲得重整方案後的4.43億股。在中小投資者看來,這相當於縮股前的44.3億股,與停牌價1.18元/股相比,中澤集團的持股成本低至0.27元/股。

據部分中小投資者稱:停牌前,中小投資者大部分的持股成本在6.74元/股以上,如果投資者解套,中澤集團的獲利將達25倍之高;假設更有極端者,在吉恩鎳業最輝煌時買入股票一直未賣出,也就是以132元/股買入,一旦解套,中澤集團的獲利將達到489倍。

投資人是否夠格?

雖然中小投資者的極端假設情況距今已有11年之久,現實並不一定存在,但其擔憂並非毫無根據。

按照投資招募的條件,中澤集團實際是否符合並沒有在重整草案中詳細說明。根據企查查信息顯示,中澤集團註冊資本5億元人民幣,但實繳出資只有2億元人民幣,根據吉恩鎳業重組草案公告,也無法得知中澤集團是否符合“上一年度財務報表顯示資產總額不低於100億元,且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為正數”的條件。同時,中澤集團曾有4次歷史失信被執行人記錄,時間跨度在2014年-2017年之間。

此外,中澤集團以往的併購案中,被併購主體大多是紡織企業,雖有朝陽重型機器廠、遼寧省機械研究院、吉林鐵合金股份有限公司和吉林炭素有限公司等重工業企業,但並無鎳行業企業先例。這也表明,中澤集團並不一定有相關經營管理人才儲備,貿然接下吉恩鎳業的攤子,幫助其化解債務危機難免使得中小投資者心存疑竇。

而另一方面同樣值得注意,在投資者招募公告發布後,僅有2方投資主體遞交《投資意向書》,而在確定最終投資方之前,另一方投資人並未拿出最終重整方案。

在中小投資者對重整草案質疑後,吉恩鎳業發佈公告又稱:中澤集團並非僅僅支付12億元人民幣的對價,這還未包含後續支持吉恩鎳業新增項目建設以及承擔其債務等,所需投資資金總和超過35億元人民幣。

但即使如此,中澤集團的持股價仍低於中小投資者。同時,在中小投資者看來,作為大股東,昊融集團應為吉恩鎳業的虧損破產負主要責任,其經營失敗的後果不應該由投資者來買單。但在股權的縮股及讓渡轉換中,昊融集團與中小投資者並無差別對待,對中小投資者來說,這依然是對其權益的侵害。

中澤集團何許人也?

資料顯示,遼寧中澤集團成立於1997年,是一家產業鏈多元複合的大型民營企業集團。集團總部位於遼寧瀋陽。十幾年來,集團以參與併購國有企業為主要資本擴張方式。

對於上述問題,中國資本觀察(www.zgzbgc.cn)向吉恩鎳業公開郵箱發送了採訪函,截至發稿並未獲得回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