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30岁,为什么要结婚?

我,30岁,为什么要结婚?

我一直对剩女没有恶意。理由有二:

1,作为一枚前剩女,深知剩女的不容易。

2,部分剩女是人群中最坚持的一部分人。

曾经有人说:不优秀的人是没资格剩的,没品的人是配不上剩的,无底气无底线的人是沦不到剩的。

虽然有言过其实的部分,但也有些道理。

因为一个女人只要想嫁,不可能嫁不出去。

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8年我国人口的现状,数据显示我国男性人口数量为71351万人,女性人口数量为68187万人。

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足足多了3164万。这一人口数量甚至比一个小型国家总人口数量还多。

因此,剩女永远不愁嫁,剩男才应着急娶。

但问题是,剩女能嫁却不愿意嫁,因为经济与人格独立,资源充沛,生活便利,除了生孩子,一切都能自给自足,男人的有无,就无关紧要了。

而男人又需要掌控感。太高高不上,对不起,不是一类人,鼓得白。


我,30岁,为什么要结婚?


如此,剩女就成了昂贵的奢侈品,呆在镏金镶玉、华丽锃亮的婚姻专柜里,少有人敢伸出手去。

你们不敢高攀,我又不愿下嫁。

王谢堂前燕,难入寻常百姓家。

于是僵在时间中,成了尴尬的待处理品。

以上种种,是剩女不嫁人的原因之一种,但这远非全部缘由,更多外界的、内心的因素,都在影响着“齐天大剩”们的婚嫁。


我,30岁,为什么要结婚?


外界因素一

难以找到匹配的人

有社会学家曾把男与女分为ABCD四个等级。

然后发现,A男配B女,B男配C女,C男配D女。

剩下的,就是最优秀的A女,和条件最差的D男。

在这种时候,A女的选择范围,就非常狭窄。

要么是离异的ABC男,要么是矮挫穷的单身D男,哪一种都让人糟心。

况且,还得同城,还得三观匹配,还得有点品位、有点感觉……这样一来,门可罗雀,渐渐就剩下来了。


我,30岁,为什么要结婚?


而到了30左右的职场女性,多数都高学历、高收入、高眼界,条件都不肯放低,将“要爱,不要将就”奉为圭臬,只有继续等待下去。


我,30岁,为什么要结婚?


外界因素二

结婚意味着麻烦的开始

认亲、彩礼、订婚、婚纱照、酒席、仪式、买房、买车、置办共同生活的器物……

怀孕生子,又是一串儿事。

孕检、养胎、奶粉、待产、手术、月子、哺乳、教育、换永无尽头的尿片、经历无数次夜半惊醒……

还有忽然多出来的一大堆关系要处理。

婆媳关系、妯娌关系、叔侄关系、七大姑八大姨的远房亲戚关系,全都要打理得滴水不漏。

还要争夺财务控制权,处理各种家务,防火防盗防小三,以及日复一日的争吵,西西弗斯一样永无宁日。

想想都够可怕了。


我,30岁,为什么要结婚?

独立自由惯了的三高女性,如果不是为了一个心仪的男人,不会轻易将自己扔到一地鸡毛的生活中去。


我,30岁,为什么要结婚?


外界因素三

经济不再成为威胁

传统社会里,女性没有经济权。

因此,找一个老公来保障生活,便成了约定俗成又不能不做的事。

但新时代的女性,职场上不让须眉,户头上毫不逊色,名车与豪宅,纤手一挥,都为自己买妥。

因此,男人的有无,便成了一种选项,而不是一种必需。

婚姻的功能,便逐渐弱化了。

我,30岁,为什么要结婚?

外界因素四

性无处不在

性不再成为剩女们的困扰。


我,30岁,为什么要结婚?


在大都市里,隐私被全面保障,性道德逐渐开放,找一个炮友,不再有现实和心理的双重障碍。

只要在交友软件上嚷一声:今夜空虚寂寞冷,约吗?立刻一票人涌来。

同时,性工具的与时俱进,也为性饥渴的单身女性,带来下半身的福音。

没有男人,科技同样让她们上天入地。

我,30岁,为什么要结婚?

心理因素一

恐惧自由的终结

吉尔伯特写过一本专门探讨婚姻的书——《承诺》。

在书中,她写道:

“我对婚姻最深的恐惧,来源于我害怕它对我们的改变,远比我们对它的改变还多。

无论我和他是怎样的成熟和睿智,一旦被放在婚姻的生产线上,我们都会被塑造成一个模样:一个有利于社会的模样,但是对我们自己全无益处。”


我,30岁,为什么要结婚?


我想这句话,剩女们见了,一定特别有同感。

在剩女圈,一种普遍的声音是:婚姻就是无期徒刊,自由立刻死开,理想关在门外,爱情这小样儿,慢慢折磨致死。

在这种想法下,谁还敢大冒险?

当然会对婚姻犹豫了。

我,30岁,为什么要结婚?

心理因素二

主动寻求孤独

孤独这事儿就跟自由一样玄妙。

人人都以为自己爱自由,但人人都在逃避自由。

同样,人人都以为自己怕孤独,但人人都在主动寻求孤独。

孤独会带来只身一人的痛苦,但也会带来闲云野鹤的喜乐。


我,30岁,为什么要结婚?


精神分析大师弗罗姆·瑞茨曼说,主动寻求孤独,往往是自恋又自卑的人们惯有的行为。

剩女们的身上,又普遍具有这种心理特质。

因为自卑,主动回避人群,拒绝亲密关系,封闭在自己的空间里,在生理上或心理上与他人隔离开来,防御可能的伤害。

孤独对自卑者,是一种保护。

因为自恋,会呈现一种“虚假的独立状态”(pseudo-independence),让自己陷入自我强大的幻觉,以为雌雄同体,无所不能,不需要任何人,能控制一切,包括身体的冲动、情感的需要、欲望的膨胀,和身边的整个世界。孤独对自恋者,是一种成全。

一个人若贪恋上孤独,就不太好办了。

毕竟,我们无法唤醒一个装睡的人,也无法拯救一个自我囚禁的人。

我,30岁,为什么要结婚?

心理因素三

过去的伤害

许多恐惧亲密关系的人,都受过严重的伤害。

我,30岁,为什么要结婚?

比如,原生家庭的创伤,童年的不快乐,成年后的戕害。

出于心理放大效应,即晕轮效应,我们会不自觉地以偏概全,恨乌及屋。

比如,幼年时因父亲对母亲的长年家暴,对婚姻充满恐惧;

童年时被性侵,产生性抗拒或者性扭曲;

成年时被人渣所伤,对世界再无信任。

这些不圆满的爱虽然结束,但因为十年怕井绳式的心理防御,在生命中留下漫长的后遗症——痛苦、暴戾、怒不可遏,甚至盲目、迷失、谈爱色变。

我,30岁,为什么要结婚?

心理因素四

害怕他人对自己失望

1965年,ELLIOT ARONSON 和 DARWY LINDER做了一个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有4种志愿者。

4种志愿者得到的态度,都完全不一样。

一种是肯定评价——被试者收到自始至终的肯定评价。

一种是否定评价——被试者收到自始至终的否定评价。

一种是获得——开始为否定,逐渐趋向于肯定,最终转变为肯定的评价。

一种是丧失——开始为肯定,接着评价降低,最终转变为否定。

结果显示,处于“获得”环境下的被试者,是最愉快的一类,同时,与实验者的关系也更亲密。

相反,处于“丧失”条件下的被试者,是最排斥这种评价的。


我,30岁,为什么要结婚?


常年独处的剩女,习惯了隐藏起自己的负面情绪,去挣得他人的认可。

也就是说,她们习惯了“肯定评价”,和“获得”,对“丧失”的承受能力,会渐渐降低。

但亲密关系又极容易制造出“丧失”环境。

恋爱时甜言蜜语,你侬我侬,他视你为公主、天使,觉得你是完人。

但过了蜜月期,生活步入庸常,一场接一场的吵架,一句接一句的贬低,会给关系带来极大的破坏性。

张雨生不是唱过吗?我最深爱的人,伤我却是最深,进退我无权选择,紧紧关上心门……

这一点,剩女们都懂。

因为恐惧这种伤害,会回避期待——回避对他人的期待,也回避对婚姻的期待。


我,30岁,为什么要结婚?


只是,伤痛固然可怕,独处固然令人心安,但我们必须活在今天,拥抱更多美好。

将太阳藏在心里,会温暖他人,也温暖自己。

将匕首埋在心间,则会带来自毁毁人的结局。

我,30岁,为什么要结婚?

就像独眼巨人波吕斐摩斯,爱恋加拉蒂而不得,自我放逐,到了荒芜的伊萨卡岛。

他一直无法释怀,从憎恨加拉蒂开始,转而憎恨全人类,变成凶残的食人族。

特洛伊战争结束之后,奥德修斯途经伊萨卡岛,设计戳瞎了巨人的独眼,并说,我的名字叫“没人”。

巨人痛苦哭号。

同伴们问他,谁伤害了你?

巨人大喊,没人伤害我,没人伤害我!

波吕斐摩斯的哭号、迷失和盲目,也是一种寓言,预示了为情所伤者的精神困境。

没人伤害你。只有自己,一直在对自己倒戈相向,不饶恕,不放过,放大痛苦,自我加罚。

而且,婚姻不是一个遭遇。

婚姻是一种能力。

你是丰足的,温柔的,美好的,你的关系也会如此。反之,无论你单身,还是结婚,都会充满问题。

无论婚内还是婚外

人还是那个人


我,30岁,为什么要结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