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都縣馬安鄉地名及人口變遷


于都網

引子

馬安鄉地勢西、北邊緣高山連綿,中部和東、南多丘陵,溪河東流。解放前夕屬第五區(銀坑區)富強鄉,解放初屬銀坑區馬安鄉。1961年調整公社規模時從銀坑析出馬安公社,1968年10月復並銀坑公社,1972年11月恢復馬安公社。


于都縣馬安鄉地名及人口變遷


馬安鄉地名及人口變遷

馬安圩 石山腳下田塅中。因圩旁有一石山形似馬鞍,故名馬鞍石,後簡稱馬安。建圩後,取名馬安圩。馬安黃煙聞名,遠銷湖南衡陽、長沙等地。明初鍾英朗由上寶遷入。另有李氏明朝由清江樟樹遷入。

【馬安大隊】 西北高、東南低,易旱。解放前夕屬銀坑區富強鄉,解放初期屬銀坑區馬安鄉,1958年9月成立橋頭公社稱馬安大隊。同年11月併入銀坑公社。1961年屬馬安公社。1968年併入銀坑公社均稱馬安大隊,1972年又劃出為馬安公社仍稱馬安大隊。

姜崬腦 在馬安圩西北面高山上。地形似姜得名。清中鍾氏由塅腦遷入。

大坑 在馬安圩西偏北山坑崬腳下。建村在大坑口上得名。清末鍾氏由片坑遷入。

犁木槽 在馬安圩西偏北安子崬山腰。因伐木下山溜成槽,原名“溜木槽”。後順口音演變成“犁木槽”。羅為明清末由松山腦遷入。

石灣 在馬安圩北偏西安子崬山排上。因村後石山灣而得名。曾本彩於清中由安遠遷入。

洋坑 在馬安西偏北安子崬山腰。山坑草多好放羊,原名“羊坑”,後寫成“洋坑”。

細山子 在馬安圩西偏北山腳下。鍾生香清中由片坑遷入。後有李氏由吉安遷入。

坳子背 在馬安圩西偏北山排上。建村在山坳邊,故名。王榮生清初從黃泥歐遷入。

枕頭窩 在馬安圩西偏南洋坑山窩下。村旁山埂似枕頭,故名。清中鍾軍監從片坑遷入。

塅腦 在馬安圩南面山腳下田塅邊。鍾海宇明末從上寶遷入。

石腳下 在馬安圩西南面石山腳下。清末鍾振浩從塅腦遷入。

茶亭下 在馬安圩西南面黃泥嶺下。原有茶亭,故名。清初李氏由嶺背石溪圳遷入。

杞木坑 在馬安圩西南面山坑裡。雜柴杞木多,故名。清末劉氏由吉安廬陵遷入。

田壟 在馬安圩南偏西田排上。村後是田塅,故名。明末鍾承岸從上寶遷入。

片坑 在馬安圩南偏西山坑嶺腳下。系和尚崬腳下的一條大坑,故名。明末鍾垣宇從塅腦遷入。

河背 在馬安圩西南面姜爛山下小溪邊。清中鍾氏由片坑遷入。

燕子窩 在馬安圩西南面山下。地形落塢似燕窩,故名。清末鍾紹覽從塅腦遷入。

黃泥嶺下 在馬安圩西南面山坳上。靠黃泥崬腳下,故名。清中鍾氏從片坑遷入。

新店腦 在馬安圩南偏西石山腳下。從前,靠大路邊新建了一個小店鋪,故名。清中李氏由嶺背石溪圳遷入。

【貢布大隊】 西面是山。東、南、北三面地勢平坦,黃泥崗坂多。以轄地貢布村命名。解放前夕屬銀坑區富強鄉,解放初期屬銀坑區貢布鄉,1958年9月成立橋頭公社稱貢布大隊,同年11月併入銀坑公社,1961年屬馬安公社,1968年並回銀坑公社,1972年恢復馬安公社,均稱貢布大隊。

過路塘 在馬安圩北面塘墈上大路邊。清末管上清由興國荷塘村遷入。後有鍾氏相繼遷入。

龍下 在過路塘西北面嶺腳下。屋後山埂形似龍,故名。清末謝聲國由謝屋圍遷入。

彭尾 在過路塘北偏東塅邊山腳下。明中彭文勝由吉安廬陵華古山遷入。另居有塗、溫二姓。

崬子腦 在過路塘北偏東崬上。清末鍾名勝由上寶遷入。

石下 在過路塘西北面石山腳下小溪邊。明初凌趙材由廣東大屯遷入。

橋子背 在過路塘東偏北塅中小河邊。村子建在小河橋背,故名。清末鍾振堅由上寶遷入。

連塘窩 在過路塘東偏北黃泥窩下。屋門口有幾口塘相連而得名。清初溫永德由旱坑遷入。

竹篙背 在過路東偏南河墈上禾塘邊。清初鍾世文由上寶遷入。

貢布 在過路塘東南面塅中小河邊。相傳該村較大,位置適中,常在此張帖公告,始稱“公佈”,後諧音成今名。明中朱常德由橋頭朱屋村遷入。

謝卜園 在過路塘南偏西高山腳下。清初賴有端由橋頭老屋場遷入。

小水坑 在過路塘南偏西山腳下,小溪邊。清末張亨崇由橋頭江背遷入。

長屋 在過路塘東南面黃泥崗坂邊。因建房規模大而長,故名。明中鍾世文由上寶遷入。

高陂 在過路塘東南面兩條小河匯合口。河的高處建陂,故名。明中鍾定高從上寶遷入。

坑尾 在過路塘西北面坑尾嶺腳下,北靠興國。解放後謝登銀由逕子遷入。

野豬坑 在過路塘北偏西山坑嶺腳下。深山密林野豬多得名。清末童上圍由寮前遷入。

蛇逕 在過路塘北偏西山坑口烏仙崬腳下。坑小而長似蛇,故名。清末鍾問輝由上寶遷入。

黃竹逕 在過路塘北偏東山坑逕裡。因黃竹多而得名。清末鍾問重由上寶遷入。

磨刀坑 在過路塘北偏西山坑裡。該地石頭好磨刀,故名。清末鍾振增由橋下古邦村遷入。

內逕子 在過路西北面山坑小溪邊。位長坑內面得名。清中謝文乘由廣東牛頭崗遷入。

崬腳下 在過路塘西北面崬腳下小溪邊。清末鍾邦留由徐屋遷入。

小蛇逕 在過路塘北面坑草中間。坑長而小似蛇,故名。清末鍾振清由上寶塘逕遷入。

寮前 在過路塘北偏西山腳下小溪邊,原有山寮,故名。清中童元德由福建武平童坑遷入。另居有王、鍾二姓。

外逕子 在過路塘西北面坑逕口。靠逕子水庫外邊口上,故名。清末謝家貴由橋頭固石遷入。

石人山 在過路塘西偏北山腰上。村後石山形狀似人,故名。清末謝鹿遙從謝屋圍遷入。

大壩 在過路北偏西田塅小河邊。清末鍾良招由上寶青乾塘遷入。另有羅、塗二姓。

水古坑 在過路塘北偏西山坑口崬崗下。由水源充足而得名,清中塗應珊由福建長汀遷入。另有巫氏由興國梅高遷入。

【上寶大隊】 地勢平坦。解放前タ屬銀坑區富強鄉,解放初期屬銀坑區貢布鄉,1958年9月成立橋頭公社稱上寶大隊,同年11月併入銀坑公社,1961年從屬馬安公社,1968年又併入銀坑公社,1972年劃分為馬安公社均稱上寶大隊。

上寶 在馬安圩北偏東塅邊。傳說:鍾英朗早在明代初期由興國竹壩來此放鴨,搭了一棟茅棚,晚上把鴨關在棚內生蛋,後來,畜禽興旺,生活富裕,迷信是上帝保佑,便在棚旁建房,取名“上保”,後改為上寶。

黃竹叢 在上寶北偏西嶺腳下。北有一座石山,黃竹茂盛故名,清嘉慶鐘相今由上寶遷入。

圍子腦 在上寶北面黃泥崬下。從前建有土圍,故名。清中鍾問勤山橋下古邦遷入。

塘逕 在上寶北面矮黃泥崬下小溪邊。靠石壁塘,故名。清末鍾良榮由貢布高陂遷入。另居有劉姓。

窯下墈 在上寶北偏東崗坂邊,原先燒過窯,故名。清末鍾邦快由謝屋圍北門口遷入。

青乾塘 在上寶北偏東黃泥崬下小溪邊。有一口澄清沏底的池塘,故名,明初鈉瑞裝由上寶遷入。

【溪背大隊】 駐溪背村,故名。解放前夕屬銀坑區富強鄉,解放初期屬銀坑區貢布鄉,1958年9月屬橋頭公社溪背大隊,同年11月併入銀坑公社,1961年屬馬安公社。1968年又併入銀坑公社,1972年劃為馬安公社均稱溪背大隊。

溪背 在馬安圩北偏東塅中溪邊。清初鍾成清由上寶遷入。

圳背 在溪背東北面田塅水圳背。明中謝信龍由下陳邦遷入。

塘灣 在溪背北偏東田塅上。靠近河灣有口塘,故名,清中陳四待由福建撫豐遷入。

上陳邦 在溪背東北面田塅中。鄭氏開居,原名鄭邦,後因諧間成今名。清中鄭長沌由福建遷入。

下陳邦 在溪背東偏北田塅中,位陳邦村下側,故名。明初謝氏由興國塘石遷入。

竹園寨 在溪背西面山排上。周圍毛竹成園,狀似山寨,故名。清中劉聯榮由福建塘英遷入。

白廟前 在溪背東南小溪邊。村前古廟粉刷潔白,故名。清末鍾繼遠由興國協石遷入。

泉水湖 在溪背南偏西大塅中。門口有井泉,故名。清中鍾得選由上寶遷入。

坳背 在溪背南偏東山坳邊。清中黃幾旦由廣東梅縣遷入。

大坪腦 在溪背南偏西崗坂腦,地勢較平,故名。清末廖衛萬由下白馬遷入。

白金坳 在溪背東南面山坳下。相傳該村後山有白金,故名。清中唐立震由安遠遷入。

郭屋 在溪背南偏東小溪邊。清末郭洪祖由瑞金灣坑遷入。

【橋下大隊】 東面依山。解放前夕屬銀坑區富強鄉,解放初期屬銀坑區大螺鄉,1958年9月成立橋頭公社稱橋下大隊,同年11月併入銀坑公社,1961年屬馬安公社,1968年又併入銀坑公社,1972年又劃為馬安公社均稱橋下大隊。

橋下 村側有座大拱橋,故名。明末鍾氏由壩下遷入。

排腦 在橋下西北面田排上。明末鍾賀基由上寶遷入。後又有楊姓從廣東五華縣遷入。

古邦 在橋下北偏西田塅中,原系古氏開居,故名。後古姓遷於外地。明初鍾文化由興國遷入。還居有方、謝二姓。

犁頭咀 在橋下北偏西田塅中小溪邊。以地形似犁頭得名。明中劉鳳鳴由廣東遷入。

新屋下 在橋下西偏北高山腳下。明中鍾俊輝由壩下遷入。

壩下 在橋下西面田塅中小溪旁。村子建在河壩邊,故名。明中鍾氏由瑞金遷入。

長潭 在橋下南偏東山腳下。以村前小河長形水潭得名。明初凌乙丑由廣東水江遷入。

官亭腦 在橋下西偏南山腳下。該地原建有一隻茶亭,常有官衙休息,故名。清初王福慶由大螺陽邦遷入。

道士貫 在橋下南偏西山腳下。傳說此地原有一道士,有家財一貫,故名。明末羅億安由本地小螺遷入。

九屋背 在橋下南偏東山腳下。羅氏清初由小螺遷入。

嶺背 在橋下南偏西山腳下小溪邊,四面環山,建村在嶺背面,故名。清中謝氏由銀坑平安遷入。

龍坑子 在橋下南偏西山坑排上。後山埂似龍,故名。清初羅氏由小螺遷入。

下大禾坑 在橋下南面山坑嶺腳下。在大禾坑下方,故名。明初溫藝其由廣東興寧遷入。

上大禾坑

在橋下南偏西山坑嶺腳下。在大禾坑上方,故名。明中溫氏由廣東寧嶺遷入。

九丘 在橋下南偏東高山腰上。山下有九丘農田,故名。清中溫氏由大禾坑遷入。

豬屎還 在橋下南偏東山腰上,四面環山。因該地水冷,朱氏開居,取名“朱氏寒”,朱外遷,清中溫氏由大禾坑遷入,改稱豬屎還,還居有管氏,由銀坑圍下遷入。

【頭金大隊】 丘陵地帶。西面靠山,土質脊薄,缺水易旱。以頭金寨得名。解放前夕屬銀坑區富強鄉,解放初期屬銀坑區馬安鄉,1958年9月成立橋頭公社稱頭金大隊,1958年11月屬銀坑公社,1961年屬馬安公社,1968年併入銀坑公社,1972年又劃為馬安公社均稱頭金大隊。

幹路下 在馬安圩東北面。從前,該村路旁栽有好多柑桔,原名柑路下,後寫成幹路下。餘佳泰於清中由福建武平遷入。

畫眉嵊

在幹路下西北面高山腰上。古時,山中有一廟,名中華山,後改名畫眉嵊。。

石壁坑 在幹路下西偏北石壁崬下。清中謝仕珍由安遠遷入。

銅鑼塘 在幹路下西偏北田塅中溪邊。村旁水塘圓似銅鑼,故名。清中彭運先由廣東汕頭遷入。

南田塅 在幹路下西偏北大營腦崬腳下。以南面田塅得名。清中林元佩由禾豐焦坑遷入。

頭金寨 在幹路下北面石嶺下。屬橋頭至馬安五石洞之一。古時建過寨,農民起義軍頭扎毛巾在此集中,故名頭巾寨,後改稱頭金寨。明末鍾世榜由上寶遷入。

茶亭下 在幹路下東面塅中。村旁有個茶亭,故名。清末詹家糧由上屋子遷入。

松山腦 在幹路下西偏南嶺排腳下,以村後松樹林得名。清中羅先秀由小車崗遷入。

馬田 在幹路下南偏西田塅中小溪邊。以地形得名。清中餘氏由福建武平遷入。

井坑 在幹路下南偏東崬腳下。山坑有口井,故名。清初張萬志由福建遷入。

江屋 在於路下西南面田塅中。清中江宗穴由瑞金遷入。

杞塘 在幹路下南面田塅中溪邊。境內塘墈上杞樹多,故名。清初劉其秀由廣東深凌縣黃背嶺遷入。

下坑子 在幹路下南偏東山坑崬腳下。屋場在山坑下端,故名。明初張榮梅由廣東五華縣遷入。

江濟下 在幹路下南偏東田排尾。地形象只長咀綠色的光翠鳥,故名。清中劉國俊由劉格塘遷入。

【大螺大隊】 地勢平坦,缺水易旱。解放前夕屬銀坑區富強鄉,解放初期屬銀坑區大螺鄉,1958年9月屬橋頭公社,同年11月併入銀坑公社,1961年屬馬安公社,1968年又並回銀坑公社,1972年劃為馬安公社稱大螺大隊。

大螺 在馬安圩東偏北田塅邊。以村後山坡形似田螺而得名。清中王惟能由井塘尾遷入。

小螺 在大螺北偏東田塅中。村後山形似田螺,故名。唐末羅宣教由廣東西山遷入。

黃排嶺 在大螺東北面黃泥嶺排上而得名。清末羅享泰由小螺遷入。

井塘尾 在大螺西面山排上。門前有一口塘和一口井相連接,故名。明初王壽誠由陽邦遷入。

陽邦 在大螺南偏西山腳下田排中。系王氏祖先陽溪堂房在此開居,故名。宋末王更新由福建漳洲部縣遷入。

爛泥坑 在大螺東偏南山坑裡田墈上。湖洋爛畔田多,故名。清末羅氏由小螺遷入。

大石腦 在大螺西南面山腳下田墈上,村左側有塊巨大石頭,故名。清中王氏由陽邦遷入。

豬婆坑 在大螺南偏東山坑排上,靠小溪。屋後山嶺象豬形,故名。清末王祖紹由陽邦遷入。

【西汾大隊】 四面環山,中間一條小溪,水往西流。以轄地西汾村命名。解放前夕屬銀坑區富強鄉,解放初期屬銀坑區西汾鄉,1958年9月屬橋頭公社同盟大隊。同年11月併入銀坑公社,1961年屬馬安公社,1968年又併入銀坑公社,1972年又劃為馬安公社均稱西汾大隊。

圍腦 在馬安圩東偏南山腳下。門前圍了牆而得名。清末王顯吾由西汾村遷入。

黃背橋 在圍腦北偏西山排下小溪邊。村側有座石拱橋,村中居王氏,原名王背橋,後寫成黃背橋。明末王勝膚由陽邦遷入。

金銀坑 在圍腦北偏東山溝裡。該坑金銀花多而得名。清末王顯撲由河陂角近入。

黃泥歐

在圍腦西北面黃泥山下,故名。明末王均玉由陽邦遷入。

雞骨坪 在圍腦東北面高山腰。山埂象雞背形,故名。清初劉氏由福建寧化遷入。

河陂角 在圍腦北偏西山腳下小溪邊。以溪中建有水陂得名。明末王氏由黃背橋遷入。

新廳下 在圍腦北偏東山排下。首先建有廳堂,故名。明末王氏由黃背橋遷入。

漏排 在圍腦西北面河排上。砂石田底,漏水易旱,故名。清末王氏由木蓮山遷入。

窯下 在圍腦北偏東山排上。從前燒過瓦窯,故名。清中王昌華由井塘尾遷入。

土地坑 在圍腦東偏北山坑上。傳說彭氏先在此坑立基時,開墾一大片土地,故名。清中彭久善由廣東長林遷入。

蕉坑 在圍腦北偏東山腰上。原有芭蕉,故名。清中王正倫由乾田腦遷入。

西汾 在圍腦北偏西山腳下。門前小溪水往西流,故名。明末王氏由陽邦遷入。

杞門 在圍腦西偏北山腳下。因杞木樹多得名。清初王益先由陽邦遷入。

山子尾 在圍腦東偏北坑尾半山腰。清末湯昌炳由仙下高梘遷入。

木蓮山 在圍腦西面山排上。村後矮山相連,樹木茂盛,故名。明末王正鋼由陽邦遷入。

牛屎發 在圍腦南偏西山腳下。屋後山嶺象牛屁股,故名。明初張明紹由會昌豐崗遷入。

大逕 在圍腦南偏西山腳下小溪邊。談坑逕長而大,故名。清末謝倫叔由固石坑遷入。

殺雞坑 在圍腦東南面山窩裡。後山象筲箕,原名筲箕窩,後演變為殺雞坑。清末謝起晏由大逕遷入。

上屋子 在圍腦南偏西山溝裡。清末凌奎由固石旗山背遷入。

黃屋子 在國腦南偏東坑尾山腰上。原系黃氏開基,故名。黃氏歿。鄭氏由上茶國遷入。

石角排 在圍腦南偏西坑尾排上。石頭多,故名。清中王氏由雙山坑遷入。

雙山坑 在圍腦西南面山坑窩上。兩山夾一坑,故名。清中王氏由陽邦遷入。

杉山腦 在圍腦南面高山腰上。從前山上有廟,和尚常在此曬衣服,原名曬衫腦,後改稱杉山腦。清初江明德由葛坳塘泥坳遷入。

廟子坳

在圍腦南偏西山坳上。原系廟宇,故名。清中王氏由陽邦遷入。

【片村】

大禾坑 在橋下大隊境內。因宜種大禾子(水稻)故名。該片村包括上大禾坑、下大禾坑、嶺背、豬屎還、九屋背等村莊。明末溫藝其由廣東興寧遷入。另居有羅、管兩姓。

(注:本篇內容來源於1985年版《江西省于都縣地名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