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明朝首輔張居正?

喬姑娘的元氣販賣館


看有意思,有內涵的歷史分析;這裡是—————“廖十四化生”

我覺得張居正是明朝內閣博弈中的“伏地魔”和“忍者神龜”。具體如下在歷史的滾滾雲煙中,很多人為了登上權力巔峰不惜犧牲一切,用生命來和自己的反對者拼殺到底。例如明朝的嚴嵩、高拱、馮保或是魏忠賢之流皆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手段攻擊當場首輔或司禮監的一把手才在最後迅速取得了自己那夢寐以求的權力。

可是那種血腥的手法和強人的政治理念真的就是掌握政權的王道嗎?我看不見得,因為就有人依靠不流血的方式走上了權力的巔峰,並在自己當朝數年的時間裡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輝煌。

這個人的名字便是張居正。



張居正在剛剛步入官場的時便展現出了對權力強烈的渴望;可那時的朝廷還是嚴嵩將政權牢牢的攥在手裡,不僅如此,還有一波論資質和備份都比自己高的人在首輔之位下排隊,哪裡還輪的上自己,在這個時候權力對張居正來說還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可就在這時,張居正在自己的師傅徐階那裡得到了啟發————“忍耐”,唯有忍耐才能夠讓自己有機會步入那權力的巔峰。

當時的徐階不過是嚴嵩手下的一個小小的次輔,雖然嚴嵩一黨作惡多端,所做所為讓徐階感到氣憤,但當時的徐階並沒有在臉色上表現出來,雖然徐階熱愛政權,可他還是在耐心的為嘉靖皇帝用心書寫著他愛的青詞。嚴嵩看徐階這麼聽話便沒有將其放在眼裡,可最後嚴嵩的覆滅卻是徐階一直的忍耐加上看準時機後出手的力量。張居正從徐階哪裡得到啟發,再加上官場沉浮的鍛鍊,早已變得老成,對待一些事情也不再像年輕時那樣書生意氣了。


徐階致仕後,李春芳成為首輔,李春芳致仕後,強勢的高拱便成為了首輔,張居正是那麼的熱愛政權、嗜好權力,可在信奉著“對待政敵絕不手軟”的高拱面前卻絕不洩露半點想法和想要問鼎首輔寶座的決心。高拱在其當權時除掉了很多反對他的聲音,有人說他是攬權之臣,高拱將他驅逐出朝廷,有人心懷不不軌想要拉高拱下臺,高拱便用盡計謀和權術弄得對手家破人亡;就是這樣一個性格極度敏感,對待權柄極度強硬的高拱,在對待內心熱愛政權的張居正時卻是不以為然的,認為張居正只是個甘於平凡的人,不會有那麼大的報復;可高拱錯了。

大家還記得馮保和高拱的樑子嗎?馮保為什麼會知道高拱說“十歲的皇帝怎麼治理天下?”,那便是居正利用了當時馮保和高拱的對立,用這句話狠狠的捅了高拱一刀。這時也許有人會問了,為什麼高拱這麼信任張居正呢?在張居正面前沒有保留什麼話都敢說。這便是你將一個人貼上了老實、忠厚的標籤後你就很難會將他想成有毒蠍心腸的人一樣了。



所以當時精明一時,經歷了很多政治鬥爭的高拱在面對張居正時,才敢說這麼沒有“政治”的話,因為居正平時老實、忠厚的標籤,高拱便很難將其想成會害自己的人。

張居正雖然不是壞人,可他卻是一位迫切想要得到權力的人。所以張居正才會利用內監馮保的力量將高拱給坑了,而且二人在斗的熱火朝天的時候,張居正還聰明的以病請假,準備坐在家裡座山觀虎鬥;他知道不可一世的高拱輸定了,因為高拱低估了內監的力量,而張居正知道,並熟練的運用於在對付高拱的政變中,好一招借刀殺人。

在家坐看馮保和高拱鬥爭的張閣老,此時的心情一定十分得意;除了高興外,他心裡想的也會有自己的不容易,從嘉靖朝,熬到了穆宗,最後再到穆宗去世,時間太久了!在熬走了嚴嵩、徐階、李春芳和這次失敗的高拱後,內閣就是他張居正說的算了。他張居正距離權力只有一步之遙。


失敗的高拱在和馮保的鬥爭中結束了自己的仕途後才醒悟過來張居正的狡詐和偽善,可這時已經晚了,此時的高拱已不是當時在明朝朝野上呼風喚雨的高閣老了,此時的他不過是一介草民,而潛伏良久的張居正呢?現在已經成為了大明王朝的內閣首輔,權傾朝野。


廖十四化生


整個大明朝之中只有一位丞相,那就張居正。

這句話不是我說的,而是滿族人所說的,當時滿族人重修前朝歷史的,對前朝的文武人物進行了評價,而張居正憑藉著他的功績,奪下了前朝第一丞相的名號。對此,我是深感贊同的,因為張居正他配的上。

如果張居正能夠多活20年,那麼明朝的歷史將會完全不同,而勇武無敵的女真人也將不會在歷史當中出現。作為一個丞相,能夠將國家管理的井井有條,只能算是合格,能夠讓國家迅速發展,那麼才當得上是名相,那我們就來看一下張居正如何讓國家快速發展的,張居主要是從官場和百姓兩個方向做起的。

改革不動官,等於沒改革

張居正在上位以來,第一件乾的事情,就是整治官場。當時張居正提出了“尊主權”的口號。這主要是因為,當時整個明朝官場腐敗不堪,官商勾結一通,徇私枉法與國爭利,而且整個官場人員臃腫,政務處理緩慢不堪。

張居正提出這句口號,就是為了對官場進行改革,張居正的改革路子和我們今天的依法治國非常的像。就是不管你是多大的官,多大的利益集團,只要你犯了國法,那麼必須要按照法律辦了你。張居正確實也是一個狠人,在依法治國的推行中,可謂是不留餘力,我們看一下張居正打擊的目標就能夠窺得一二。

張居正首先第一個下手對象是江陵遼王,其後更是罷黜了權監馮保的侄子,最後更是將孔子的後代衍聖公也給法辦,這三人可謂是大明王朝權勢的巔峰人物,一個是皇親國戚,一個是手握大權,還有一個是文人領袖。張居正敲掉了這三個大老虎之後,整個官場全部都老實了,張居正如願以償的將法治推行到整個官場,在這過程中無數的小蒼蠅也死在了法治的大網之下。這樣的一通改革下來,官場的風氣徹底改善,再也沒有人敢貪汙,辦理政事的速度也快了很多。

老百姓好了,改革才能成功

官場的事情搞好之後,張居正就開始著手老百姓的事。老百姓當時最大的是負擔是各種苛捐雜稅,一個老百姓往往要交6,7種稅,而且每個稅交的東西又不一樣,有的要交糧食,有的叫布匹,有的交銀錢,為了交稅老百姓往往需要自己購買各種物質,大大增加了民眾的負擔。針對這個交稅現象,張居正提出了一條鞭法,將所有的賦稅合為一個,減化手續,統一收稅,大大減少了百姓的負擔。

其後,張居正推行了全國的清查,對土地重新進行了清算,原本霸佔農民田地的地主們紛紛被清查,做到了耕者有其田。在這樣的改革下,大明朝一掃此前的疲勢,發展非常的迅速。

但是,令人惋惜的是,張居正在推行改革之後沒多久,就去世了。張居正一去世,原本那些被打擊的貪官汙吏,又重新死灰復燃,官商勾結的情況重新出現,國家再度走向衰敗。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可憐張居正一生為國為民,卻終究敵不過人性之貪婪。


四方史


張居正,有人說他獨裁、威福自專、奢靡;更多的人說他為“救世宰相”,因為他改革創新、善政、縝密、力挽狂瀾。對政治人物的評價向來複雜,但在後來的幾百年間如此爭論不休、如此為人津津樂道的,也只有張居正和他的萬曆新政了。

張居正胸懷大志,以天下興亡為己任。有志者方能成大事,張居正作為有志者的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這一點廣獲認同。張居正作為朝堂重臣,正值明神宗年幼無法親政,張當上首輔大權在握才得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抱負。張對當時百病叢生的大明王朝在政治、軍事、經濟、民生等各個方面實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得大明王朝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穩固。

關於對張居正的評價,我認為清人紀昀在《四庫全書題要》中的評價比較中肯,文中是這樣評價他的:“振作有為之功,與威福自擅之罪,俱不能相掩。”這個評價相對來說比較客觀。一些史論和史學家過分突出他的“改革有為”,忽視和掩蓋他缺點,單純把他當改革家歌頌,那是不客觀的。

一方面,作為明朝中後期偉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張居正確實大有作為。張在任內閣首輔十年中,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張居正的改革富有成效,延續大明王朝數十年,開創了“萬曆中興”,具體來說:財政上推行“一條鞭法”,清仗田地,總括賦、役,皆以銀繳,“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軍事上任用凌雲翼等平定西南叛亂,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保東南海域和北疆;政治上實行綜核名實,採用“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開創了“萬曆新政”。

張居正塑像

另一方面,張居正的“威福自專”也是為後人弊病。張居正在政治上狂妄自大,不把皇帝放在眼裡,是封建時代少見的權臣。他當政時大權在握,雖然名義上不是當皇帝,實際上根本沒有把皇帝放在眼裡,有功高震主之嫌。當時有人制作了一副黃金對聯:“日月為明,萬國仰大明天子;丘山為嶽,四方頌太嶽相公。”,對聯把“太嶽相公”(張居正號太嶽)和“大明天子”相提並論,但張居正卻泰然受之,根本不顧“僭越”之意。

他從北京回家鄉江陵安葬父親靈柩時,有一個官員送給他一座超級豪華的轎子,前面是起居室,後面是臥室,邊上有走廊,簡直是“一室一廳”的活動房子。“隨從的侍衛中,引人注目的是一隊鳥銃手,乃是總兵戚繼光所委派,而鳥銃在當日尚屬時髦的火器。”“歸喪沿途,五步鑿一井,十步蓋一廬。”“行經各地,不僅地方官一律郊迎,而且當地的藩王,也打破傳統出府迎送,和首輔張先生行賓主之禮。”《玉臺叢語》甚至說:“居正奉旨歸喪,所經由藩、縣、守、巡,迓而跪者十之五六。”皇帝的出巡也沒有如此排場,張居正卻坦然處之。

張居正影視形象

張居正不僅在政治上威福自專,而且作風敗壞,在物質享受上也窮奢極欲,排斥異己並且接受下級賄賂。據明代文人焦叩 《玉堂叢話》中說到他奉旨歸葬,沿途州縣為如何供應他的吃喝傷透了腦筋。“始所過州邑郵,牙盤上食,水陸過百品,居正猶以為無下箸處。而錢普無錫人,獨能為吳饌,居正甘之,曰:‘吾至此僅得一飽耳。’此語聞,於是吳中之善為庖者,召募殆盡,皆得善價而歸。”

張居正不僅本人愛享受,他的家人也奢靡至極。《萬曆野獲編》記載“江陵歸葬公還朝,即奉上命,遣使迎其母入京。比至潞河,舁至通州,距京已近,時日午,秋暑尚熾,州守名張綸具綠豆粥以進,但設瓜蔬筍蕨,而不列他味,其臧獲輩(家奴廝役之類)則飫以牲牢,蓋張逆知太夫人途中日享甘肥,必已屬厭,反以涼糜為供,且解暑渴。太夫人果大喜,至邸中謂相公曰:‘路煩熱,至通州一憩,始遊清涼國’”。

宰相張居正

張居正為何敢如此“威福自擅”?客觀上與當時明神宗朱翊鈞年幼,朝堂之中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有關,但也跟他自身品質節操有關。他的所作所為在當時傳統封建王朝乃至後世的影響是極其惡劣的。

重修張居正墓

因此,張居正有功有罪,評價應該客觀。對他的改革有為應該肯定,但對他的不良作風和節操也應加以批評。


必讀歷史


我覺得:張居正是明朝政界第一大V。

年少成名,在荊州知府李士翱的背書下,迅速成為荊州第一網紅。甚至驚動巡撫大人顧璘在社交媒體上評論:此子將相之才啊。一時間,好評如潮,人氣值高漲,大有衝破荊州,稱霸兩湖網紅界。

當然,兩湖位居二三線城市上不得檯面,張居正覺得要到一線城市打拼,才對得起他的天資聰穎。於是考了個“進士”紅本本,直奔一線城市京城而去了。

到了京城一看,乖乖不得了,大V、明星多不勝數,像他這種地方網紅一抓一大把。不過張居正自負非凡,直接到排名全國第一的集團那裡面試,說:我要入職當官,負責項目。當然沒人鳥他,毛都沒長齊呢。怎麼辦,大丈夫能屈能伸,先當個庶吉士,成為實習生。

實習生工資低,沒發言權,不過每天能見到各路大v,比如首富嚴嵩,央企一哥夏言,教育寡頭徐階等等,他們一個個上鬥天,下鬥地,中間鬥空氣,不亦樂乎。

張居正耳濡目染之下,逐漸瞭解集團運營模式,於是有一天,靈感來襲,越想越興奮,覺得腦海中的這個idea驚天動地,三天三夜不吃不喝做了個牛逼轟轟的PPT,發給董事長嘉靖皇帝,順便抄送給已經升任副董事長的嚴嵩,幻想著得到賞識,升職加薪,迎娶白富美。

誰知道左等右等,一點動靜都沒有,實在忍不住了一問之下,原來自己的ppt早就被扔在垃圾桶發黴發臭了。心灰意冷啊,覺得他們都是傻逼,不懂自己。

辭職!

跑去遊山玩水去了。

正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嗯,張居正是這麼認為的,直到一天錢用完了,只好跑回來說:我花了三年時間,調研了各大中小企業,挖掘了有很多好項目。HR一看,小夥子勇氣可嘉,經驗豐富,不錯不錯。於是安排他去給集團的股東裕王朱載垕當侍講侍讀,分享旅遊的所見所聞。

股東裕王朱載垕聽得樂呵了,覺得小夥子思路清晰,口才了得,正好這檔口老董事長嘉慶皇帝壽終,新董事長隆慶皇帝上任,需要一批青年才俊,於是裕王朱載垕就推薦他執掌翰林院事。張居正翻身把歌唱,終於能一展抱負,能做項目了。

所以,有事無事,咱們要多旅遊,多外出看看世界。

大明皇朝作為全國第一集團,內部鬥爭著實激烈,副總嚴嵩被鬥垮,高拱重新被啟用也垮了,隆慶皇帝氣不過也一命嗚呼了。

第三任董事長萬曆皇帝上臺,打眼望過去,人都被鬥沒了。突然瞄到張居正,咦……你你你就是你了,來當我的秘書……哦是首輔吧。

好了,荊州第一網紅,終於如願以償,一下子成為最厲害的集團的CEO,政界第一大V,風頭無二,被當代年輕人捧為偶像。

然後張居正大刀闊斧,推行一條鞭,改革稅賦,均徭役……嘩啦啦的一股腦的把自己idea推出來,從軍事、政治、經濟一網打盡,事情倒也辦得漂漂亮亮的。

萬曆皇帝一看,不錯不錯,現金流充沛,腰包鼓鼓,我眼光就是好啊,鼓勵張居正:叔大啊,你要好好幹,麵包、牛奶少不了你的。

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事情不對勁了。好傢伙,手下的人都崇拜張居正,只聽他的話了,尤其是那些新來的,都不把我放在眼裡。工資我付了,便宜卻被你佔了。這還得了?

左思右想,但是萬曆皇帝就是毫無辦法,愁啊,恨啊。

突然有一天,可能是念頭傳達,張居正死了,原因是操勞過度!董事長萬曆皇帝大喜過望,認為自己是真命天子,和我作對的都不得好下場,於是在張居正死後沒幾天,下令抄家,這就是藐視我,得罪我的下場。

俗話說得好: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張居正雖然死了,但他留下的項目和idea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稅賦增加,國庫充盈,萬曆皇帝坐享其成,當了整整48年的的董事長。

張居正一生無疑是成功的,年少成名,荊州第一網紅;進軍一線城市,有車有房;當上全國最厲害的CEO,政界第一大v,一言一行就能改變億萬人民;催生資本主義萌芽成長……勞苦功高,我輩之楷模.


煮水論史


張居正是大明朝最後一個能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

首先,張居正是“能吏”。

在張居正主政十年後,北京的糧倉可供9年使用。太倉庫有600多萬兩白銀,太僕寺存有400萬兩,就連南京的應天府庫房也藏有250萬兩儲備。而十年之前,大明朝的財政赤字150萬兩。

其次,張居正能“親民”。

張居正最大的貢獻的“一條鞭法”。自萬曆九年(1581)在全國推行。將原來按戶丁派役的辦法,改為按畝數、糧數派役,這樣子就真正抑制了各地豪強,減少百姓負擔。

最後,張居正成“悲劇”。

萬曆十一年(1583),張居正屍骨未寒,神宗詔奪張居正“文忠”諡號,將其子錦衣衛指揮張簡修撤職,當有人告發張居正謀反,神宗馬上下令抄了他的家。張居正10餘口家屬在抄家後被圍困府中,活活餓死。

清朝人評價他:“不獨明塞息五十年之烽燧,且為本朝開二百年之太平。仁人利溥,民到今受其賜。”


歷史有妖氣


千古遺憾張居正。

張居正,生於公元1525年。逝世於1582年。字叔大。少年成才。為大明首輔十年。幾乎以一己之力於大明有再造之恩。但不善謀己。死後人亡政息。自己也是家敗人亡。在《明神宗實錄》裡評價說:性沉深機警,多智數。及贊政,毅然有獨任之志。應該說這個評價是比較客觀的。

張居正年少聰慧,23歲中進士,後入選庶吉士。得內閣次輔徐階所看好和重視。在徐階的培養和愛護之下,張居正在嚴嵩秉正的時候,沒有受到挫折,得以安心學習。而就是在這種旁觀者身份,使得張居正得以近距離觀察夏言,嚴嵩和徐階的鬥法,得以看清政治的翻雨覆雨,也看到了大明國家的衰敗,而國家卻內耗不斷,爭權奪利。堂堂內閣首輔夏言死於非命,而恩師徐階經過十幾年的隱忍而最終擊敗嚴嵩,成為內閣首輔。政治的無情讓張居正感到膽戰心驚。

在徐階策劃和推薦下,39歲的張居正成為嘉靖皇帝的兒子裕王朱載垕的侍講侍讀。這為張居正日後的仕途打開了通暢的大門,而張居正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位未來的隆慶皇帝。三年以後,就是朱載垕登基的當年,即公元1568年,張居正得以正式入閣拜相,以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身份進入內閣,參與朝政。張居正時年42歲。公元1569年,張居正恩師徐階致仕。高供二次入閣,而成為張居正的政治對手。而且雙方的執政方針有著本質的不同和分歧。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但總體來說,在隆慶一朝,高張二人的合作還是很不錯的,使得朱載垕這個平庸之主在位的時候,卻是大明最為繁榮和興盛時期。

公元1572年,隆慶駕崩。不到10歲的萬曆登基,為了阻止高供繼續擔任內閣首輔,張居正勾結司禮太監馮保構陷高拱。高拱被以以“專政擅權”之罪令高拱遣回原籍。而張居正得以遞補為內閣首輔,時年47歲的張居正從而拉開屬於他自己的的張居正時代。成為大明第一權臣。

張居正為首輔一共十年,這十年是大明最興盛的時期,但最值得稱道的就是稅制革新,即“一條鞭法”的實施。全部以田畝實數收稅,廢除實物折稅,一律合成白銀為入庫。就此一項措施使得大明的國庫由虧空而猛增到四百餘萬兩白銀,也正式有了這些銀子,萬曆才能在張居正死後打贏萬曆三大徵、這是典型的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可以說,張居正憑藉一己之力把大明從頻臨破產的邊緣拉了回來,得以中興。但張居正的當政不是商鞅變法,也為王安石變法,張居正只是修補,讓國家制度更加完善。“考成法”說白了就是政績考核,而無實際意義。由於張居正沒有在地方為官的經歷,做事急躁,得罪廣大官僚,所以在張居正病逝以後,無人替張居正講話和辯駁,這不能不說是張居正個人的悲劇。

再就是張居正是能吏,絕非賢臣,張居正個人操守廣受詬病,要求皇帝和朝臣廉潔自律,而自己卻腐化之極,生活奢侈,不能修身自律。這樣就難以服眾。萬曆之所以恨張居正。最重要一點就是張居正天天要求自己儉以養德,而抄張居正家的時候,卻看見張居正的器具生活如此腐敗,讓萬曆是惱怒不以。覺得受到了愚弄和欺騙,在對待高拱的問題上,張居正過於權謀也是極不光彩的一幕。

對於張居正我們不能用道德的方式加以評價,應該說,大明後期的興盛與張居正的改革是分不開的,在大明所有的內閣首輔裡,張居正應該是排在第一位的。有能力,有手段,有魄力,有謀略。憑藉著張居正的改革大明才能又延續半個多世紀。如果沒有張居正。大明恐怕萬曆就得亡國。張居正善於謀事,不善謀人,工於心機,拙於長策。正式忽視了萬曆已經成年。如果功成身退,則完全是兩個歷史。但歷史不能假設,張居正最終還是貪戀權位。沒有想到後路,最終家敗人亡。政亡人息。從此大明再無張居正。而大明也走向覆滅之路了。


清水空流


張居正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首輔大臣,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在他作為首輔的十幾年裡,不僅有效的執行了以他為主導的一系列改革(不能稱之為變法),而這些改革對自他以後的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以及軍事的影響是決定性的。

另一方面,他也是唯一的不受皇帝影響的最強勢的首輔。在那十幾年,張居正幾乎就是明朝實際的掌權人和決策者。少年萬曆見到這位老師兼首輔,就像犯錯的孩子見到爹一樣,而張居正是這位皇上似乎一直當不成器的學生對待,責罰起來也是不留情面。這種恐懼在萬曆的心裡烙下了揮之不去的陰影,直到張居正死後,萬曆必須經過對死去的張居正的歇斯底里的清算才能撫慰受傷的心靈。

張居正的改革,是對幾千年的傳統的改革,具體改革的內容主要在三個方面:

第一是整頓吏治 ,張居正的整頓一改前朝整頓吏治搞運動的風氣,從制度和規範方面進行了頂層設計,這個制度就是《考成法》。《考成法》是一項對各級官員的考核辦法,這個辦法已經具備了“關鍵績效考核”的雛形,這在當時的確算得上是“考核管理”理念上的創新,這個制度的核心就是:確定關鍵績效指標,規定指標完成期限,並制定相應的獎懲方案,統一標準,集中考核。這個制度基本上把朝廷上上下下的官員人浮於事,懶政怠政的毛病給管住了。直到今天“關鍵績效考核(KPI)”還在普遍使用。

第二就是在不與民爭利的前提下,通過改革稅收制度和稅收方法,給朝廷找到了一個可以長期穩定的途徑。這個方法叫《一條鞭法》。

“一條鞭法”執行的前提是張居正主持重新丈量全國土地,並登記造冊,稅收按照登記造冊的土地來徵收,這樣土地多的地主士紳們就無法在偷逃稅賦,國家因此做到了增加稅收不增加底層老百姓的負擔。

一條鞭法另外一個改革意義更為重大,就是稅賦的貨幣化。在張居正之前,種糧的交糧食,養豬的交生豬,獵戶交獵物,漁民交魚蝦。但張居正把這些通通摺合成了銀兩,也就是說不再進行實物納稅而改為稅金。

這個改革太好了,稅收的標準統一了。同時張居正把力役也貨幣化。這些改革一直影響到農業稅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第三就是整頓軍事。重點改革明朝邊防體系,選拔一批將領滿額滿餉,在邊境駐紮並屯田,邊境軍隊辦社會就此成為慣例。這個制度一直保存到當今社會。

張居正的改革,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一系列系統的頂層設計,改革的理念開始向現代管理模式演化。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像張居正這樣從理論到實踐都很成果的首輔,絕對是封建中國第一人。整個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上,只有戰國時期的秦國的商鞅變法能和有一拼,但畢竟商鞅的結局不如張居正,張居正得到了善終,而商鞅卻是被五馬分屍,結局很悲慘。


步武堂


一本《萬曆十五年》讓我對明朝首輔張居正印象深刻,他是明朝的肱骨之臣,他以一己之力扶大廈之將傾,他是一代名相,他是明史中無法繞開的人物。

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中對張居正點評道:“他是一個天才,生於紛繁複雜之亂世,身負絕學,他敢於改革,敢於創新,不懼風險,不怕威脅,是一個偉大的改革家,他獨斷專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裡不一,是個道德並不高尚的人。”

當時,明朝的狀況很不樂觀:賦稅混亂,百姓負擔重,但財政收入不足;官員貪腐嚴重;北方的俺答率軍壓境,軍隊戰鬥力弱。這一切都表明,明朝危機四伏。

張居正升任首輔後,以鐵腕進行改革:整頓吏治,創立“考成法”,從而使朝廷發佈的政令“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改革賦稅,行“一條鞭法”,使中央財政大大的改善;軍事上,提拔了一大片實幹型的將領,用戚繼光鎮薊門,李成梁鎮遼東,加強北方的防備。

張居正改革是卓有成效的,在萬曆年間,出現的短暫中興局面,史稱“萬曆中興”,這其中張居正居功甚偉。

有人會說張居正,獨握大權,獨斷專行,但這何嘗不是任何改革都所需要的。張居正生活奢侈,但他卻做到的為那個滿目瘡痍的明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儘管張居正有著一些不足,但不可否認他是一個偉大的改革家。


閱讀與思維


所謂時勢造英雄——張居正的成就是他所身處的時代造就的,與此同時他也在一定程度上力挽狂瀾從而深刻改變了自己所深處的時勢,因而被譽為救時宰相。那麼張居正身處的究竟是怎樣一個時代呢?自明太祖朱元璋開國以來歷經永樂盛世和仁宣之治大明王朝的聲威一度遠播東非,印度洋幾乎成為了大明戰艦和商船可以自由通航的內海。然而到了明英宗時期以土木堡之變為轉折大明國運由盛轉衰:在這場變故中明英宗被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俘虜,也先還進一步南下攻打北京,幸虧明朝另一位救時宰相於謙(不是說相聲那位)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才贏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儘管大明戰勝了瓦剌,但再也無法恢復永樂、仁宣時期的輝煌了:瓦剌、韃靼、女真、倭寇、緬甸先後侵犯大明邊疆,與此同時在歐亞大陸的另一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早期殖民主義國家已紛紛不遠萬里來到亞洲——這是大明王朝所面對的外患;與此同時內憂也異常嚴重:朝廷黨爭、宦官弄權、財政紊亂、軍備廢弛......

嘉靖四年(1525年)荊州府江陵縣(今荊州市)的一位秀才家裡誕生了一名男嬰。據說這名男嬰誕生前其曾祖父做了這樣一個夢:月亮落在水甕裡,然後一隻白龜從水中浮起來,於是其曾祖父信口給他取了個乳名“白圭”,希望他來日能夠光宗耀祖。張白圭少年聰穎過人,很小就成了荊州府遠近聞名的神童。12歲時張白圭自信滿滿地報名參加了在荊州府舉行的科舉考試的資格考試——童試,並順利地考中了秀才。據說在張白圭報名考試的前一天晚上荊州府知府(官名,相當於現今的一個地級市的市長)李士翱做了一個夢:夢見了天帝給了李士翱一枚玉印,而且天帝還吩咐把這枚玉印轉交給一個小孩子。第二天李士翱給這次考試的考生們點名的時候第一個點到名的就是12歲的張白圭。李士翱仔細一想恰好與夢境吻合——張白圭的名字裡的白圭二字指的就是古代帝王、諸侯在舉行典禮時手裡拿的玉器。因此李士翱對張白圭就格外關注了。實際上李士翱非常看好張白圭的才能。作為證明的是:李士翱囑咐張白圭要從小立大志,長大後盡忠報國,並且,他親自為張白圭改名為張居正。中國歷史上熠熠生輝的名字——張居正就這樣出爐了!

12歲就中了秀才的神童張居正在一年後又參加了鄉試,在他參考之前結識了當時的湖廣巡撫顧璘。顧璘自身的科考水平很牛氣——他在21歲的時候就考中了進士,可以說是一身才氣。張居正在日後的回憶中提到:顧璘與張居正會面之後前者很快就認定後者為國士(一國之中最優秀的人物)並對後者以朋友稱呼。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張居正考完這次鄉試後發現自己落榜了。而這次落榜居然就是顧璘的一手策劃、竭力運作導致的結果!原來在鄉試的閱卷過程中考官們以及監督閱卷過程的官員是一致看好張居正的試卷,認為應該按程序辦事,錄取張居正為舉人。雖然顧璘也知道人心所向,他卻自有主意並付諸實行:內定張居正落榜。顧璘有他自己的一套說法:張居正此時只有13歲啊!如果讓13歲的青少年輕易地考中舉人,中舉的青少年就會驕傲自滿,還會打消上進的志氣。因此要讓張居正不被錄取,使張居正多受一些挫折和磨難,等到張居正更加老練,將來的發展更加不可限量。

然而無論顧璘給自己的行為進行如何解釋都無法改變他幕後操作的事實,這本身就違背了考試的公平、公正的原則。況且他如何斷定如果讓張居正考中舉人就一定會驕傲自滿,就算張居正中舉後驕傲自滿的話也有後面的會試、殿試等著咧,難道張居正的人生會一路順風順水,就一點挫折沒有。退一萬步講:就算張居正的人生一直順風順水,那麼挫折教育本身就失去了意義——正因為人生難以一直順風順水,所以才要通過挫折教育以提升抗壓能力,如果明明能較為順利地完成一件事,傻子才會去多找麻煩不是嗎?無論如何顧璘的想法就有這麼奇葩,結果他愣是把張居正的前程多耽誤了三年。三年後張居正又一次參加鄉試,考中了舉人。恰巧在考試後張居正與顧璘再度相見,顧璘把自己身上佩戴的犀帶(象徵權貴身份的高級腰帶)贈送給張居正並對張居正說:“古人都說大器晚成,這是為中材的說法罷了。當然你不是一箇中材,我竟耽誤了你三年,這是我的錯誤了。”隨後顧璘又說了一些鼓勵的話語。從顧璘對耽誤張居正三年而表示後悔的話語裡,能夠看出顧璘自認為之前的做法有欠妥當。倒是張居正反而對顧璘十分感謝——其實這種感謝背後大有深意:以張居正的聰明不可能不知道以自己一介平民的身份如果和身為朝廷命官的顧璘發生爭執那就不是耽誤三年的事了,可能直接這輩子就沒出頭之日了。

大明王朝自立國以來就面臨兩大外患的侵擾,也就是所謂南倭北虜問題——東南沿海有倭寇肆虐,而北方邊陲蒙古、女真等遊牧民族時不時南下侵襲。永樂、仁宣時期大明王朝國力鼎盛,這些問題還顯得不太嚴重,然而自土木堡之變起這兩股勢力就成為困擾大明王朝的兩塊心病。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此時只有二十三歲的張居正中二甲第九名進士,授庶吉士,這時誰也不會想到困擾大明王朝的兩大外患會在他手中一度沉寂下去。事實上連張居正自己可能也沒料到這點,因為初出茅廬的他和其他所有大明官員一樣先必須想方設法在爾虞我詐的官場鬥爭傾軋中站穩腳跟。

張居正入選庶吉士,教習中有內閣重臣徐階。徐階重視經邦濟世的學問,在其引導下張居正努力鑽研朝章國故,為他日後走上政治舞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明初為了加強君主專制,廢丞相、設內閣——其職能相當於皇帝的秘書廳。首席內閣學士稱首輔,張居正入翰林院學習的時候,內閣中正在進行著一場激烈的政治鬥爭。內閣大學士只有夏言、嚴嵩二人,二人爭奪首輔職位,夏言奪得首輔之後被嚴嵩進讒而被殺,嚴嵩為內閣首輔。

張居正通過幾年的冷眼觀察對朝廷的政治腐敗和邊防廢弛有了直觀的認識。為此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張居正以《論時政疏》首陳“血氣壅閼”之一病,繼指“臃腫痿痺”之五病,系統闡述了他改革政治的主張。而這些沒有引起明世宗和嚴嵩的重視。此後在嘉靖朝除例行章奏以外,張居正沒再上過一次奏疏。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張居正因病請假離開京師來到故鄉江陵。休假三年中他開始遊山玩水。在這三年中張居正遊覽了許多名勝古蹟,使他發現了新的問題,他在《荊州府題名記》中說:“田賦不均,貧民失業,民苦於兼併。”這一切不禁使他側然心動,責任感讓他重返政壇。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張居正回翰林院供職。他在苦悶思索中漸已成熟,在政治的風浪中,他模仿老師徐階內抱不群,外慾渾跡,相機而動。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居正進宮右春坊右渝德兼國子監司業,徐階荐居正為裕王朱載垕的侍講侍讀。在裕邸期間張居正任國子監司業從而掌握了很多將來可能進入官場的人,這為張居正打開了人脈。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高拱下臺後張居正掌翰林院事。

隆慶元年(1567年)張居正以裕王舊臣的身份,擢為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進入內閣,參與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他終於在暗暗的較量中“直上盡頭竿”了。入閣以後的張居正正值明王朝流民四散,草譯禍起,國家帑藏空虛,用度匱乏之際,並且北方韃靼進兵中原,製造“庚戌之變”,南方土司爭權奪利,岑猛叛亂,“兩江震駭”,東南倭寇騷擾沿海,民不聊生。此外內閣內部的政治鬥爭日益白熱化。自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嚴嵩倒臺後徐階繼任首輔。他和張居正共同起草世宗遺詔,糾正了世宗時期的修齋建醮、大興土木的弊端,為因冤案獲罪的勤勉朝臣恢復宮職,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認同。隆慶二年(1568年)七月徐階終因年邁致仕。次年徐階的老對手高拱重回內閣兼掌吏部事,控制了內閣大權。

隆慶四年(1570年)蒙古韃靼部首領俺答汗進攻大同,計劃稱帝。居正聞悉俺答的孫子把漢那吉攜妻比吉和乳母的丈夫阿力哥共十幾人情求內附,大同巡撫方逢時和宣大總督王崇古決策受降。鑑於此事非同小可,張居正寫信要崇古立刻把詳情“密示”於他。原來俺答的第三個兒子死時遺一小孩即把漢那吉,把漢那吉長大娶妻比吉,後愛上姑母之女三娘子並再娶。然而身為外祖父的俺答也愛上了三娘子意據為己有。於是祖孫之間為一個小女子心中結怨,演出失戀青年離家投漢的一幕。

張居正接到報告再次寫信給王崇古,要其妥善安排把漢那吉並派人通報俺答:“中國之法,得虜酋若子孫首者,賞萬金,爵通侯。吾非不能斷汝孫之首以請賞,但彼慕義而來,又汝親孫也,不忍殺之。”然後張居正指授方略:要祟古、逢時奏疏皇上納降。朝中很多人極力反對,認為敵情叵測.果然俺答的騎兵如黑雲壓城至北方邊境。祟古早在居正授意之下作好戰事準備並以其孫要挾,俺答終於被迫妥協。居正順水推舟應俺答之求,禮送把漢那吉回鄉,俺答則把趙全等叛臣綁送明室。把漢那吉穿著皇上官賜的大紅絲袍回韃靼帳幕。俺答見到非常感動,表示以後不再侵犯大同,並決定請求封貢、互市,和明友好相處。隆慶五年(1571年)明穆宗在居正等人的力勸下詔封俺答為順義王,並在沿邊三鎮開設馬市,與韃靼進行貿易。由此北部邊疆安定下來。

而被倭寇肆虐的東南海疆此時也已安定下來——事實上所謂的倭寇之中不乏東南沿海因海禁政策斷了生計的百姓被迫聚嘯海上以倭寇之名大肆劫掠,與此同時中日之間的勘合貿易早已斷絕,加之此時日本國內的戰亂導致大量戰敗的武士浪人和中國東南沿海的海商集團合流對抗明朝的海禁政策。

隆慶元年(1567年)2月4日明穆宗登基不到一個月就詔告群臣說:“先朝政令有不便者,可奏言予以修改。”,福建巡撫都御史涂澤民上書曰“請開市舶,易私販為公販”(私販指走私商,公販指合法商人)。明穆宗當即批准了這一奏請。明穆宗宣佈解除海禁,調整海外貿易政策,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史稱“隆慶開關”。民間私人的海外貿易獲得了合法的地位,東南沿海各地的民間海外貿易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明朝出現一個比較全面的開放局面。

不久後又開放福建漳州府月港(今福建海澄)並以月港為治所設立海澄縣,設立督餉館,負責管理私人海外貿易並徵稅。督餉館對私人海外貿易管理的內容主要有:出海貿易的船隻不得攜帶違禁物品;船主要向督餉館領取船引並交納引稅。此外,對日本的貿易仍在禁止之內,所有出海船隻均不得前往日本。若私自前往,則處以“通倭”之罪。

雖然仍有著諸多管理和限制,開放的月港也只是一處小港口,但民間私人海外貿易至此畢竟得到了朝廷的認可,只要遵守政府的管理限制,民間私人海外貿易就被視為合法經營。政策和制度上的這種局部的和有限度的調整,史稱“隆慶開關”。隆慶開放使民間私人海外貿易擺脫了走私非法境地,開始有條件地公開進行和較為正常地發展,並迅速發揮了積極作用。史載隆慶初,僅月港一地,“所貿金錢,歲無慮數十萬,公私並賴”,成效明顯。

隨著隆慶年間東南和北部邊疆的安定,張居正有了更多的精力開始思考明朝的內政改革。隆慶六年(1572年)明穆宗崩,年僅十多歲的神宗繼位。高拱因自己口無遮攔觸動萬曆生母李太后神經,加之司禮監秉筆太監馮保對高拱不滿向李太后進讒,李太后以“專政擅權”之罪令高拱回原籍。於是,張居正擔任了首輔,八月,他從省議論、振紀綱、重沼令、核名實、固邦本、飭武備等六個方面提出改革政治的方案,其核心就是整飭吏治,富國強兵。他批評空作王霸之辯的人“不知王霸之辯、義利之間在心不在跡”,而誤認為“仁義之為王,富強之為霸” 。明確地把解決國家“財用大匱”作為自己的治國目標。而要實現這個目標,首先就要鞏固國防,整頓吏治。

歷來強國之途主要靠兩條:一是修明法制,二是整肅吏治——吏治清,天下興。在張居正看來:要解決明朝當時的困難,扭轉其江河日下的局面必須緊緊抓住吏治這個中心點。問題是怎麼抓呢?張居正抓吏治的武器就是《考成法》。在具體實施《考成法》之前張居正曾於萬曆元年六月上了一道奏疏,這實際上就是他的改革宣言和綱要。在這篇奏疏中張居正毫不客氣地指出當時朝政存在的兩個弊端,由此凸顯了實施《考成法》的必要性:第一個弊端是虛——具體表現為:“章奏繁多,各衙門題覆殆無虛日。然敷奏雖勤,而實效蓋鮮”。無論是言官提的建議或是各部門下發的文件都只是“置郵而傳之四方”——停留在紙上,沒人去落實;第二個弊端是拖——突出表現為:“某罪當提問矣,或礙於請託之私,概從延緩;某事當議處矣,或牽於可否之說,難於報聞”“徵發期會,動經歲月,催督稽驗,取具空文”。

事實上明初曾一度實行過《考成法》,張居正如今是要舊瓶裝新酒。要知道他如何舊瓶裝新酒,我們不妨先看看明初的《考成法》究竟是咋樣的——其實說起來也簡單:建賬——主要是各衙門將自己承擔的任務登記造冊,明確工作目標和完成時限,建立工作賬簿。賬簿中所列項目同時抄送六科:銷賬。各衙門完成一項任務即將情況報到六科,這稱之為結賬;如因故不能按期完成的向六科說明情況;如無故未能按期完成任務的,六科可以參奏。六科定期將各衙門完成任務的情況報送司禮監,由司禮監呈送皇帝,這謂之報賬。對無故未完成工作任務者的問責方式有兩種:一為詰問——相當於現在的函詢;二為參奏——相當於現在的通報批評。

對張居正變法一直以來史學界都存在爭議:有的觀點認為張居正所謂的“新政”其實算不得變法改革——這種觀點認為:張居正僅僅著眼於澄清吏治,而未能從制度上有所更新——明朝的行政班子在張居正之前和之後還是一個樣,沒增設任何一個新部門。殊不知這恰恰正是張居正的高明之處——他的這個政治系統實際上已在不聲不響中改變了明朝的祖制:把掌控官員的權力集中到了內閣,也就是他自己手中。原本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而設立內閣之時只是把內閣作為皇帝的秘書班子,相當於顧問角色,但經張居正這麼一改他自己實際上已和之前的丞相併無區別。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張居正的權力比之前的丞相還大,畢竟此時萬曆皇帝年幼,他成為了無攝政之名的實際上的攝政大臣。

張居正立限考成的三本帳,嚴格控制著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吏。每逢考核地方官的“大計”之年便強調要將秉公辦事、實心為民的官員列為上考;專靠花言巧語、牟取信行的官員列為下考,對於那些缺乏辦事效率的冗官,盡行裁撤。張居政當政期間裁革的冗員約佔官吏總數的十分之三。同時張居正又廣泛增添人才,提拔擁護改革、政績卓越的官員,委以重任,因為有考成法在,“立限考成,一目瞭然”。徹底打破了論資排輩的傳統偏見,不拘出身和資歷,大膽任用人才。

萬曆六年(1578年)張居正以福建為試點清丈田地,結果“閩人以為便”。於是在萬曆八年(1580年)張居正上疏並獲准在全國陸續展開清丈土地,並在此基礎上重繪魚鱗圖冊。全國大部分地區根據戶部頒佈的《清丈條例》對田地進行了認真的清丈,但也有一些地方官吏縮短弓步,溢額求功。如浙江海鹽“水涯草塹,盡出虛弓,古冢荒塍,悉從實稅。至於田連阡陌者,力足行賄,智足營奸,移東就西,假此託彼。甚則有未嘗加弓之田,而圖扇人役積尺積寸,皆營私窖。遂使數畝之家,出愈增而田愈窄焉。”然而由於大部分州縣清丈徹底,革豪右隱佔,額田大有增加。

1580年(萬曆八年)全國田地為7,013,976頃,比隆慶五年(1571年)增加了2,336,026頃。隨著額田的增加,加之打擊貴族、縉紳地主隱田漏稅,明朝田賦收入大為增加。儘管張居正清丈田畝、平均賦稅的做法被海瑞等人認為是下策,並不能真正解決民間賦稅不均的問題。但從理財的角度看,清丈田畝對於朝廷比較全面準確地掌握全國的額田,增加財政收入起了積極作用,更為重要的是它還為不久推行“一條鞭法”的賦稅改革創造了條件。

張居正很清楚:僅靠清丈田畝還遠遠不能徹底改變賦役不均和胥吏盤剝問題,不進一步改革賦稅制度就無法保證中央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將會有更多的貧民傾家蕩產,不利於社會的安定。賦役改革是一個十分棘手的事情,一旦過多觸犯權宦土豪的利益,弄不好就會引起強烈的反對,使自己的所有心血前功盡棄。

萬曆九年(1581年)張居正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實行一條鞭法。—條鞭法是中國田賦制度史上繼唐代兩稅法之後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它簡化了賦役的項目和徵收手續,使賦役合一,並出現了“攤丁入畝”的趨勢。後來清代的地丁合一制度就是一條鞭法的運用和發展。

一條鞭法最早於嘉靖十年(1531年)二月由南贛都御史陶諧在江西實行,取得了成績。當時御史姚仁中曾上疏說:“頃行一條鞭法。通將一省丁糧,均派一省徭役。則徭役公平,而無不均之嘆矣。”此後姚宗沐在江西,潘季馴在廣東,龐尚鵬在浙江,海瑞在應天,王圻在山東曹縣也都實行過一條鞭法。海瑞在應天府的江寧、上元兩縣“行一條鞭法,從此役無偏累,人始知有種田之利,而城中富室始肯買田,鄉間貧民始不肯輕棄其田矣”,做到了“田不荒蕪,人不逃竄,錢糧不拖欠”。

一條鞭法的施行,改變了當時極端混亂、嚴重不均的賦役制度。它減輕了農民的不合理賦役負擔,限制了胥吏的舞弊,特別是取消了苛重的力差,使農民有較多時間從事農業生產。一條鞭法所實行的賦役沒有徵收總額的規定,給胥吏橫徵暴斂留下了可乘之機,這是它的主要不足。

張居正的理財政策除了為朝廷公室謀利,也十分重視人民的實際生活。他通過多種渠道設法減輕人民的賦役負擔,甚至直接提出減免人民的稅負。

萬曆十年(1582年)隨著清丈田畝工作的完成和一條鞭法的推行,明朝的財政狀況有了進一步的好轉。這時太僕寺存銀多達四百萬兩,加上太倉存銀,總數約達七八百萬兩。太倉的存糧也可支十年之用。二月張居正上疏請求免除自隆慶元年(1567年)至萬曆七年(1579年)間各省積欠錢糧。另外張居正還反對傳統的“重農輕商”觀念,認為應該農商並重,並提出“省徵發,以厚農而資商;輕關市,以厚商而利農”的主張。因此他也反對隨意增加商稅,侵犯商人利益。這些做法順應了歷史的發展潮流,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百姓的負擔,緩和了一觸即發的階級矛盾,對歷史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遺憾的是這位在治國理政上有大才的救時宰相在個人私德上存在嚴重的瑕疵——他要求萬曆皇帝兢兢業業勤勤懇懇於政事,而他自己的生活卻極為奢侈放浪,又時時刻刻以攝政自居,完全忽視了小皇帝的心理感受,所以他一死他的家人和他的改革班底迅速就被壓抑已久的小皇帝清洗。萬曆皇帝終究不是秦惠文王——後者雖殺商鞅卻不廢商君之法,萬曆清洗張居正之後迅速將張居正改革取得的那點成效都給敗光了,明王朝向著崩潰的深淵一發不可收拾地狂奔而去。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歷史人物那麼多,不論流放千古還是遺臭萬年,能在歷史上留名的都是極少數,張居正是晚明絕對繞不過去的人物,他所採取的一些列措施的影響先後持續了數百年。今天,小編就不揣冒昧的評價一下這位萬曆朝的首輔。

首先,我們來梳理一下歷史,看張居正是如何進入大明王朝的官僚體系的中樞的。張居正打小就天資聰穎,有過人之處,人稱“江陵才子”,13歲便參加科舉,如果不是主考官顧璘的刻意阻擋,張居正13歲便可以入仕,顧璘實際上也是出於愛才,他料定張居正將來定能成為國之棟樑。

果不其然,張居正在隆慶朝就已經嶄露頭角。隆慶地即位後,意欲有一番作為,對其父嘉靖帝一朝的許多作為不滿,隆慶皇帝想拿嘉靖帝寵信的首輔徐階開刀,徐階被強迫致仕後,張居正入閣,他的第一把火就放在了對隆慶朝朝政的尖銳批評上,向皇帝提交了著名的《陳六事疏》,包括省議論,振紀綱,重詔令,核名實,固邦本,飭武備等六條,張居正在提出以上建議時,地位還不是很高,在內閣當中排名最末,但是《陳六事疏》卻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名聲,隆慶帝也公開表揚張居正,當然也有一些攻擊他的異議存在。

隆慶帝在位時間並不長,很快就到了萬曆朝,張居正的地位也上升到了首輔大臣,位極人臣。萬曆時期的明王朝已經是強弩之末,整個世界都在發生變化,中國也通過白銀的進出口與世界連為一體,而正是因為白銀的大量流入,當時中國的生產關係發生了很大變化。張居正以改革土地制度為核心,採取了一些列重要措施,企圖起衰振頹,刷新政治。

在丈量土地的基礎上,張居正又實行賦役制度的改革,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明史·張居正傳》以“尊主權、課吏治、信賞罰、一號令”概括了張居正施政。張居正的部分改革措施在清朝的康雍時期得到了繼承和延續。

張居正能夠順利推行改革,不僅與萬曆皇帝年幼,必須依賴輔政大臣,還與司禮監太監馮保的支持有很大關係。

但張居正在位極人臣後,很快就忘乎所以,不僅專橫跋扈(在張居正奪情起復事件中表現的尤為明顯),個人小節也出現了不好的變化,張居正開始聽不進去逆耳之言,而專好阿諛奉承,甚至連抗倭名將戚繼光都曾經向張居正送禮(送的啥,小編就不說了,反正不是啥好東西)。

張居正死後很快就遭到了萬曆皇帝的否定,張居正的政治盟友也都遭到了清算。一直到崇禎年間,由於東林黨的推動,張居正得以平反。海瑞曾經評價張居正是“工於謀國,拙於謀身”,也許就是對張居正跌宕起伏一生的最好的寫照吧。

張居正生前身後地位的變化留給後人的啟示就是,但凡推行改革者,首先必須自己本身過硬,並且具備調和鼎鼐,處理複雜人事和利益關係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