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藥“三黃”

常用中药“三黄”

黃芩、黃連、黃柏三藥,簡稱“三黃”,是中醫臨床常用的清熱解毒燥溼藥,三者均性味苦寒,有清熱燥溼、瀉火解毒之功,對溼熱蘊結所致的黃疸、痢疾或熱毒熾盛引起的發熱、便秘、口舌生瘡等,常相互配伍應用,以提高清熱解毒之力。不過,三者雖都姓黃,但細究起來還是有些差異的。

常用中药“三黄”
常用中药“三黄”

黃芩

黃芩,主入上焦肺經,以清瀉上焦肺火為主,並有清熱安胎、瀉火止血之功,對支氣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引起的咳嗽、咯吐黃痰,甚至咯血等症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對內熱所致的胎動不安、先兆流產等也有較好效果。

常用中药“三黄”

藥理研究表明,本品含黃酮類成分,主要為黃芩素、黃芩甙、漢黃芩素等,有抗炎、抗病毒、降壓作用。黃芩的各種成分對喂飼高脂飲食所致的高脂血症、脂肪肝的動物有明顯改善作用,黃芩中的黃酮對乙醇所致的動物血清和肝中甘油三酯上升有改善作用。對肝過氧化脂質的形成有抑制作用,對給予過氧化脂質所致肝損害有治療作用,且能使實驗動物的膽汁分泌量增加。

《醫學啟源》言“黃芩,治肺中溼熱,療上熱目中腫赤,瘀血壅盛,必用之藥”。

黃連

黃連,清心胃之火,並治腸胃溼熱,是“三黃”中清熱力量最強的藥物,適用於腸胃溼熱所致的腹瀉、痢疾、嘔吐,熱病熱盛所致的壯熱煩躁、神識昏迷等。

藥理研究表明,本品含小檗鹼、黃連鹼、甲基黃連鹼等,有抗炎、抗病毒、健胃利膽作用,其抗炎作用以痢疾桿菌最為明顯,因而對急性腸炎、細菌性痢疾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其所含的小檗鹼能使膽汁分泌增加,分泌量隨劑量的加大而增加,並有促進膽汁結合型膽紅素排洩作用。小檗鹼肌注、口服均可使血清膽固醇降低,其水浸液還能使動物實驗性高脂血症水平降低。

《本草正義》言“黃連大苦大寒,苦燥溼,寒勝熱,能瀉降一切有餘之溼火,而心、脾、肝、腎之熱,膽、胃、大小腸之火,無不治之”。

黃柏

黃柏,專入下焦腎、膀胱經,擅長於清利下焦溼熱,並可制約偏亢的相火(下焦之火)。

常用中药“三黄”

黃柏不僅能治實火,而且還可以治虛火,適用於溼熱下注所致的急慢性腎炎、尿道炎、前列腺炎、子宮頸炎,以及虛熱所致的骨蒸潮熱、五心煩熱、遺精頻作、更年期綜合徵等。

常用中药“三黄”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主管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主辦

中醫藥知識 健康養生資訊

常用中药“三黄”

零售價:RMB16元

郵發代號:82-654

常用中药“三黄”

文章版權歸《家庭中醫藥》雜誌所有,轉載、摘錄請註明出處。中藥圖片攝影作者半夏,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常用中药“三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