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男孩們有這麼多“糟糕”的感覺!爸媽請做個耐性的聆聽者

原來,男孩們有這麼多“糟糕”的感覺!爸媽請做個耐性的聆聽者


1


如果你走近男孩們,會發現他們的糟糕感覺,其實有很多很多。

總是有媽媽發來一些求助信息。

說自己不知道怎麼養男孩,他們倔強,就算打屁股也不改。

同一件事說到耳朵起繭,下次還是我行我素。

在家裡拖拖拉拉,丟三落四。

在學校裡調皮搗蛋,坐不住還總是惹事。

於是,早早地被打上了“問題男孩”的標籤。

在家被父母批評,說是不聽話的傢伙。

而到學校,又被老師指責,處罰,甚至孤立。

可是你知道嗎?

這樣的指責和批評,只會讓孩子產生一些糟糕的自我評價:

他們會覺得自己在學習的路上行不通,獲取不了成就感和父母老師的認同。

甚至會覺得自己不被理解,不被愛,從而走上極端的心理。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曾提到,“人生來就有‘追求卓越,超越自卑’的心理需求。正是這個需求導致人從小孩子時期就不斷地尋求在社會環境下被認可,如果這個需求不能被正確地引導,就很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行為。”

所以當我們的男孩沒有被理解,反而經常被打擊的話。

只會讓他們的問題行為越來越多。

如果不能成為“好孩子”而獲得成就感,就做一個“壞孩子”來達到博取關注。


2


很多人覺得男孩天性大大咧咧,所以沒必要那麼用心思來關注他們。

甚至覺得放養還好一些,能鍛鍊男孩更早地獨立,所以很多家庭放心地讓男孩去寄宿學校,而對女孩卻細心很多,給予更多的關注。

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

男孩們的力氣和速度的確普遍比女孩更突出。

但是他們真的會比女孩們獨立強大嗎?

他們需要父母的陪伴和關注嗎?

當然需要,甚至比女孩們更需要父母的關注。

因為男孩們處理情感和社交的能力,還不如女孩呢。

研究證實,從胎兒起,男孩在生理和心理發育上都落後於女孩,直到青少年晚期,男孩才能真正追趕上女孩。

所以,我們在心理上要給男孩更多的關注,而在生活上,避免嬌慣。

比如有一次,我遇到一對母子,男孩6歲多的樣子,正在樓下練習輪滑。

那個男孩一直在哭,不停地朝媽媽走過去。

“我不行,我做不到!我要回家!”一邊大喊著。

如果是你,會怎麼辦呢?

他的媽媽站在那,沒有發脾氣。

而是溫和地跟他說:“媽媽看見了,你做的很好呀!”

可是小男孩還是哭著撲到了媽媽的懷裡。

然後媽媽看上去也妥協了,扶著他回去了。

其實這位媽媽做的很好,給予了孩子肯定。

但是她還缺乏一點狠心。

可以等孩子的情緒平復一下,堅持把當天的練習做完會更好。

因為孩子明天也許會找新的理由來逃避。

媽媽溫暖的懷抱可比摔跤舒服多了。

他會繼續沉浸在自己編織的那種感覺中:我做不好,只要我哭著抱著媽媽,就能不做了。

所以,為什麼說養男孩爸爸要多參與進來。

在這些鍛鍊方面,爸爸們會狠心一些。

比如小小魚練習騎自行車。

也會跟我說:“爸爸,我怕!”

“爸爸!我覺得我還不行!”

“爸爸!我想回去了,不想練了。”

我也會為他鼓勁。

所以常常會跟他說:

“爸爸相信你,加油!”

“你能做到!”

“你已經做到了95%,只差一點點了。”

當然,有了鼓勵,他的信心會多一點。

接下來還需要堅持練習啊,需要教他方法。

幫他一點點找到感覺。

完成每次計劃的練習量。

摔倒了,不嚴重的,自己爬起來。

有一次剎車把子夾到了手指,在那說疼,等著我看。

我過去給他按壓了一會,就沒事了。

當孩子得到了父母的關注。

然後信任父母。

再從中獲得信心和方法。

能幫助孩子戰勝那種“我不行”和“我怕失敗”的糟糕感覺。


原來,男孩們有這麼多“糟糕”的感覺!爸媽請做個耐性的聆聽者


3


在幫助男孩們走上獨立和自信的路上。

很多父母都用了不少心血。

可要小心,別走極端。

有時看上去是在“逼”孩子,說是為孩子好。

其實是在“害”孩子而不自知。

記得有一次在游泳池。

一位爸爸帶著七八歲模樣的兒子在泳池邊準備下水。

可孩子緊緊地抓著泳圈,不敢靠近水邊。

“快來!沒什麼可怕的!”他大聲叫喚著。

可是孩子看上去還是很怕。

“怕什麼啊!膽子給我大點!”

可能是看到周邊的人都瞧了過來,這位爸爸更加著急了。

“你是來幹什麼的!不下水怎麼游泳啊!”

然後狠狠地拽著孩子的胳膊。

“不!我不!”孩子掙扎著,可最後還是被丟進了水裡。

只見水花四濺,然後孩子又哭又咳,嗆了不少水。

這時爸爸笑了,然後把孩子一推,“你看,沒事啊!”

孩子看上去嚇得不輕,一邊抹著眼淚一邊划著水。

“爸爸都是為了你好!不逼你你永遠學不會啊!”

他就是這麼肯定,這是愛孩子。

可愛的方式為何不溫和一點。

為何不慢一點,先讓孩子把腳放進來感受一下。

再抱著他輕輕地放下,緊緊拉著他,讓他一點點放開手呢?

如果太著急,雖然幫孩子擺脫了一時的問題。

卻有可能在他心理上造成很多新的問題。

原來,男孩們有這麼多“糟糕”的感覺!爸媽請做個耐性的聆聽者



4

當你看到面前的男孩有時變得“不可理喻”或者怒氣衝衝。

或者變得沉默寡言,心事重重的話。

他們的感覺肯定很糟糕。

有時看到他們倔強又不服軟的樣子,真的是信心滿滿嗎?

也許他早就陷入了最糟糕的感覺中,只是不知道怎麼辦而已。

如果親子溝通不順暢的話,孩子就會把自己緊緊地包裹著。

很多的家庭裡,只有一種對話方式:我說,你聽,不要問為什麼,因為我是大人!

當孩子質疑或者反對的時候,他們會覺得這是質疑父母的權威,就會壓制。

當孩子想說,也許還沒說完,就會答覆“我知道了,你不要說了。”

然後開始跟孩子念“都是為了你好”這本經。

長此以往,孩子就不願意向我們敞開心扉。

特別是很多男孩,他們本身語言表達能力較弱。

長期沒有得到機會訴說,只會更弱。

幫孩子排解各種糟糕的感覺,還有什麼比父母的傾聽來的有效呢?

我們只有給男孩傾訴的機會,他才會向我們敞開心扉,我們才能更好地瞭解他、幫助他。

在很多家裡,孩子回家也許興沖沖地跟你說

“媽媽,我們班今天有一件很搞笑的……”

“好了,少說點話,趕緊去把作業寫了!媽媽忙著呢!”

這樣的場景也許經常發生在我們身邊,孩子還沒說兩句話,我們就以這樣的方式回絕了。

有時,他們的心情已經很糟糕了。

也許是想跟你訴說一下。

有一位媽媽說,有一次讀一年級的兒子在外邊怒氣衝衝地跑回家。

還把家裡的凳子踢倒在地。

她覺得孩子是找罵,可那次忍下來了,想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

孩子接著開始說班上那個同學太讓人生氣了。

那天,媽媽的心情不錯,就一直聽孩子說。

沒想到說完了,什麼事都沒有一樣。

兒子最後還把凳子扶了起來。

她說那天幸好壓制住了脾氣。

如果對孩子責罵說教的話。

只會相互傷害了。

為什麼這個情緒激動的孩子會這樣平靜下來。

這就是媽媽的功勞了。

因為媽媽的傾聽和關注,讓孩子把內心的負面情緒全部疏導了出來。

人的情緒總是需要找一個出口的。

壓抑久了,就會爆炸。

所以,父母要引導孩子進行情緒表達,擺脫那些糟糕的感覺。

還需要接納孩子的這些情緒,

如果把情緒看做是水,那暴脾氣就是洪水巨浪,要控制好。

而當父母的內心能像湖那樣接納孩子的小溪流,那就不會有那麼多親子矛盾了。

而且很多時候,孩子傾訴他的心聲,並不一定是想獲得什麼。

也許他只是需要有人能聽他說說心裡話。

這時,請做一個耐心的聆聽者,給他一份安慰和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