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犯人臨終前吟了一首詩,朱元璋聽後大怒,將在場官員全部處死,為什麼?

羽評郡主


出身草根階層的朱元璋,當過和尚要過飯,最後成了大明王朝的開國之君,其人生經歷不可謂不勵志,不過朱元璋坐上皇位後多疑殘暴,大殺功臣在歷史上也是留下暴君的名聲。




這裡傳說的犯人叫孫蕡,字仲衍,號西庵先生,廣東南海平步人,是個儀表堂堂性格豪爽之人,孫蕡這人寫詩很厲害,寫起詩文來不用打草稿,開卷展紙,揮筆而成。別人讀他的詩,初讀起來好像並無刻意經營,但是細細琢磨之後,就感覺其詩氣象雄渾,興喻深致,頗有魏晉風度。孫蕡從小就志向遠大,為人清廉,不隨便與人交往,鄉間的人都很尊敬他。

不過孫蕡在明朝沒當多大的官,最早是在廖永忠南征的時候,孫蕡幫何真寫了降表給廖永忠,才華出眾的他成為管理教育的典教事務的官員,到了洪武三年,朱元璋恢復科舉,孫蕡也去參加科考,當了官,在任上頗有建樹,安撫流民,勉勵耕種,在當地的百姓口碑很好,名聲越來越大,得到宋濂的賞識。

宋濂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孫蕡的詩才被宋濂所欣賞,於是舉薦孫蕡升為翰林典籍,參與修撰《洪武正韻》,後來宋濂的孫子被牽連到胡惟庸案中,導致宋濂一家遭禍,宋濂的次子也因此被殺,朱元璋本來也想殺了宋濂,幸得馬皇后與太子朱標力保,宋濂才得免一死。



孫蕡也因此連坐得罪,被罰派去修城牆,孫蕡性格豪爽,被罰去修城牆也沒當回事,在繁重的苦役之餘還唱歌寫詩,他是廣東人,唱粵語歌曲,看守他的人將這件事上報給朱元璋,朱元璋就召他來問歌中意思 ,孫蕡於是朗誦所唱的歌詞,朱元璋雖然沒讀過什麼書,不過好賴還是懂的,見孫蕡有才,就將他赦免釋放了,還讓他去蘇州當官。

孫蕡到蘇州做官,為人清廉的他,與官場中人格格不入,沒幾年就被人誣陷參了一本,朱元璋也沒細問,也忘了孫蕡這個人,於是大筆一揮,把孫蕡發配到遼東去了,當時遼東是個苦寒之地,犯了重罪的人才會發配到遼東戍邊,孫蕡被髮配遼東後,更倒黴的事又找上了他。


洪武二十六年(1393),藍玉以謀反罪被殺,剝皮實草,傳示各地,朱元璋還株連蔓延,被藍玉案牽連被殺的文武官員以及公伯侯等,大約一萬五千多人,而孫蕡也是其中之一,緣於孫蕡當初在京城時,與藍玉有交往,幫藍玉題了一幅畫,朱元璋派人抄藍玉家時見畫上有孫蕡題字,結果就倒黴了,“藍黨案”是天字號的第一大案,追繳令從南京飛也似的來到了荒寒北地,孫蕡被作為藍玉黨羽送上了刑場,臨刑前,孫蕡口占一詩曰:

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舍,今夜宿誰家。

此詩精絕悽婉,殊有思致,三四句天外發想,啟人深思,極具震撼力,對於死亡他已經無所畏懼,他調侃的問到:“黃泉路上應該是沒有客店可以住宿吧,今天晚上要在哪裡過夜了?”後來這首詩傳到朱元璋的耳朵裡,才發現殺錯了人,朱元璋便將監斬官找來,問他孫蕡臨死前有沒有說什麼,監斬官就將此詩告知,朱元璋怒罵道:“這麼好的詩,你不早點來上奏,是何道理?”於是將監斬官殺了以儆效尤!不知道是真因為殺了孫蕡這種有才華的人憤怒,還是想掩飾自己濫殺無辜的行為了?


朱元璋追剿“藍黨”,行動之迅速,網羅之細密,手段之殘忍,假惺惺的帝王本來就殺人如麻,再冤枉一個人又能怎樣?孫蕡臨刑,做詩長歌而逝,幸得他昔日的學生黎貞也在遼東戍邊,為老師收殮後,黎貞在墳前宣讀祭文,語調悲慟,詞彙淒涼,圍觀的人無不淚水漣漣…


摯潷畫畫紅塵


草莽皇帝朱元璋,從最底層的人,走到天之驕子,自然也沒有逃脫掉皇室的定律。一般情況下開國皇帝,都會對曾經的開國將領大殺特殺。



前有劉邦後有朱元璋,而我們今天的主人公雖然不是開國將領,甚至只不過是一個區區的八品小官。但是也因為朱元璋的濫殺,結果就這麼不明不白的死了。

此人名叫孫蕡(xù),別的東西沒有,但是卻有一肚子的墨水。在古代的情況下,想要走上仕途唯獨只能靠科考。而他也確實有真本事,後來考中了舉人走上了仕途。

他最拿手的還是寫詩,不管在任何情況下,只要稍微的停頓一下,就能吟出一首絕美的詩篇。不僅詩文寫的好,還是一個清官,在當地百姓的口碑當中非常好。

後來他的名聲越來越大,漸漸的被名臣宋濂所得知。宋濂、劉伯溫和高啟三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朱元璋甚至誇讚宋濂是開國文臣之首。因此在聽說了有孫蕡這樣的一號人,自然起了愛才之心。

於是就把他孫蕡提到了翰林院任職,然而古代官場都是講的裙帶關係。後來因為胡惟庸一案,宋濂被牽扯了進去。幾個兒子都被朱元璋殺了,但是他本人在馬皇后的保薦下,得已活了下來。

自己所有的靠山都倒了,孫蕡自然也沒了好下場。而當時正在修築長城,所以很多像孫蕡這樣的小卒子,都被送去修長城了。不管是在什麼朝代,修築長城都非常辛苦。

然而孫蕡毫無怨言不說,工作之餘還會吟個詩寫個作。看守他們的官兵,感覺這個人挺不一樣的,於是就把他寫的幾首詩帶去見了朱元璋。

朱元璋雖然文化不高,但是在耳濡目染之下,還是能分出個好壞的。畢竟俗話說得好,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感覺孫蕡確實是一個人才,就把他調任蘇州繼續做官。

但是僅僅過去6年之後,由於孫蕡為官比較清廉,和當地的官員發生衝突,結果被擺了一道,彈劾孫蕡貪汙受賄。距離當初已經過去6年時間,朱元璋又是日理萬機,哪還記得這樣一個小人物。

於是大筆一揮,把這個人給我發配到遼東。這是明朝人常被髮配的地方之一,就好比是清朝的寧古塔。可謂是荒涼無比,來到這裡基本上是永無出頭之日。

不過發配還算好,畢竟如果到了期限,還是有可能回來了。然而更倒黴的事情還在後面。在胡惟庸一案結束之後,朝廷當中又發生了藍玉叛亂的事情。


朱元璋把他剝了皮,填上草之後送到全國各地展覽,牽扯進去的有幾萬人之多。按照道理來說,孫蕡這個芝麻小將,怎麼和藍玉有牽扯?

可不要忘記,他在最早的時候可是做過京官。像藍玉、胡惟庸這樣的人,他也是會經常碰到。雖然孫蕡為官清廉,但是最起碼的人情世故還是懂的。他倒是曾經給藍玉畫過一幅肖像畫,送到他家中。

結果後來朱元璋抄家的時候,發現了家裡面的這幅肖像畫,再一看上面的落款正是孫蕡。結果這就倒黴了,即使他已經被髮配到遼東,單憑這幅畫也可以要了他的腦袋。

曾經有人勸他可以寫文章上訴,畢竟他的文筆這麼好。但是孫蕡早已看淡了仕途,甚至有了求死之心。然而孫蕡在臨死之前,還是念了一首詩,詩文曰:

“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舍,今夜宿誰家。”

鼓聲響了很多聲,是催促我趕快上路。如今太陽馬上落山,天也要黑了。但是黃泉路上沒有客棧,今天晚上我該住在哪裡呢?如果沒有黃泉二字,可能誰都想不到這是一首臨死前的詩吧。


後來這首詩傳到朱元璋的耳朵裡面,朱元璋看後氣憤不已。立刻把當時的監斬官找來,這麼有才華的人,你怎麼也不留著?隨後為了以儆效尤,把當時監斬的官全部殺了。

其實孫蕡臨死前寫詩可能是真的,就算說是沒有寫詩,最起碼也是牽扯進了藍玉一案。但是要說朱元璋殺監斬官,卻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因為就算朱元璋再殘暴,事情的對錯還是拎得非常清楚的。自古以來皇權不可違,如果當時監斬官把他的命留下來了,那麼可能最後還是死。


史之策


明朝的一個傍晚,刑場大街上擠滿了人,刑臺之上跪著一位50多歲的老者,一臉的憂愁與無奈。夕陽如血一般斜照過來,染紅了眾人,染紅了老者。

監斬官抬頭看了看夕陽,對老者說:“時辰已到,你可有遺言?”

老者微微抬頭,用微弱的聲音吟誦了一首詩:

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

黃泉無客舍,今夜宿誰家?

三通鼓響,劊子手舉起鬼頭大刀往下一落,老者當場身首異處……

被斬首之人就是明朝的翰林典籍孫蕡,這位來自廣東順德的儒雅之士因為受“藍玉案”牽連,冤死在大刀之下。

孫蕡的《臨刑詩》

孫蕡自幼聰敏好學,中年考得進士,後被召入翰林負責編修《洪武正韻》。一介書生本來與世無爭,然而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朱元璋時期規模最大的“藍玉案”爆發後,由於孫蕡曾經幫藍玉在一幅畫上題過字,結果也被牽連進去,被判了死刑。

孫蕡斬首後,朱元璋曾問監斬官孫蕡臨死前說了什麼?監斬官把孫蕡死前吟誦的詩原原本本的學了一遍,朱元璋聽完大怒:“有這麼好的詩,怎麼不早報來?”於是下令殺了監斬官。

這件事在明朝董谷所寫的《碧裡雜存》和陳敬所著的《明興雜記》中均有記載。

明朝的藍玉案是洪武四大案之一,受牽連而被誅殺者高達1.5萬人之多!孫蕡和監斬官也成為這個事件的無辜受害者,依我看來,孫蕡在臨刑前除了吟誦《臨刑詩》以外,應該還大聲喊了一聲:“陰公嘍!”

五代詩人的《臨刑詩》

孫蕡不是第一個在砍頭前作詩的人,在五代時期有一位文人叫江為,因為幫人代寫降書而遭誅殺,他在臨刑的時候也創作了一首《臨刑詩》:

街鼓侵人急,西傾日欲斜。

黃泉無旅店,今夜宿誰家。

江為的詩從意境上來看不如孫蕡,不過人家是原創首發,孫蕡後來創作多少有點抄襲的意思。但這裡我有一個疑問,古代行刑不應該是在午時三刻嗎?為何江為和孫蕡行刑時間都是夕陽西下的傍晚時分?大家對此有何看法,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水煮汗青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為了加強集權,以“欲圖謀反”的罪名,誅殺了開國功臣涼國公藍玉。同時還將受牽連者1.5萬餘人,殺戮殆盡。

在這場殺戮中,有一個詩人也牽涉其中。當這個詩人被殺後,朱元璋問行刑官,詩人死前說了什麼。當行刑官告訴朱元璋,詩人寫了一首詩後,朱元璋竟然將行刑官殺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朱元璋劇照)

這個犯人叫孫蕡,廣東南海平步人。生於元末亂世,早年蟄居鄉里,讀書為樂。孫蕡在詩歌上很有天賦,據史書記載,他的詩歌“清圓流麗,如明珠走盤,不能自定”。既有魏晉之風,又朗朗上口,因此極受尊敬和推崇。

洪武三年,建立大明政權的朱元璋,為了能引進更多的棟樑之才,下詔實行科舉考試。

孫蕡考中舉人,先出任工部織染局使,後調任安徽鳳陽虹縣簿。

當時,由於新朝初建,受戰亂影響,許多地方十室九空,田地荒蕪。孫蕡上任後,做出一了系列安撫流民的政策。流民奔走相告,在外逃荒的,也紛紛歸回,務農織麻,安居樂業。

由於政績斐然,再加上才名在外,因此,孫蕡得到了素有“開國文臣之首”稱號的大學士宋濂的舉薦,被召為翰林典籍官,參與《洪武正韻》的修撰。

宋濂不光是朱元璋的高級參謀,還是太子朱標的老師,因此在朝中頗有影響力。他一向主張“寬仁治國”,反對朱元璋的嗜殺。但是,朱元璋為了確保江山永固,不光實行強權政治,還推行嚴刑厲法。

因為與朱元璋政見相左,宋濂只得告老還鄉。然而,他卻還是受到“胡惟庸案”的牽連,險被朱元璋處死。幸好太子朱標力保,才改為流放。宋濂年事已高,最終還未走到目的地,就死在途中。

(宋濂和朱元璋)

宋濂舉薦起來的孫蕡也受到殃及,被罰築城牆。

孫蕡個性曠達,並未因為遭受不公而怨聲載道。他在修築城牆時,高聲唱起了粵語歌。由於歌句難懂,巡視的官員聽不懂,但還是將他帶到了朱元璋面前。

朱元璋命他說出唱詞。聽完後,才知他句句都是忠貞之詞,明白他是被冤枉了,所以釋放了他。

孫蕡坐了兩年冷板凳,到洪武十五年時,才被外放蘇州。然而,由於他性格耿直,不久便被人誣告,被罰到遼東戍邊。

這下孫蕡算是回不來了,好在他為人瀟灑,並不把這看作不幸。所以,他在遼東時,雖辛苦異常,卻還能飲酒作詩,自娛自樂。

洪武二十六年,藍玉自恃開國有功,恣意驕橫,這讓朱元璋很不滿意。不久,便有人告發藍玉謀反。朱元璋藉機以謀反罪,將藍玉處以“剝皮實草”的酷刑,並抄家滅三族,還將一切與他有牽連的人,都殺戮殆盡。

本來,孫蕡在遼東與此事八竿子打不著。結果,有人在搜查藍玉黨羽,清查藍玉家產的時候,發現了一幅字畫,上面有孫蕡提的字,於是立刻將此事上報了朱元璋。

(孫蕡劇照)

朱元璋想都沒想,便把孫蕡處以死罪。

孫蕡的親友得知後,紛紛為他叫屈,都勸他一定要作文自辯,或可逃得一死。

但孫蕡卻非常平靜,想想為官多年,官雖不大,卻屢遇磨難,早就把人生看淡了,於是他坦然赴死。

不過,孫蕡畢竟是個詩人,就算死到臨頭,他亦要吟詩一首,才慨然赴死。這首詩是這樣的:“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店,今夜宿誰家?”

孫蕡處死後,朱元璋問行刑官,孫蕡死前有沒有什麼話?

行刑官便把孫蕡作的詩,告訴了朱元璋

朱元璋聽罷,也起了憐才之意。再說,孫蕡一個小官員,根本不會被藍玉放在眼裡,他怎麼可能和藍玉有深交?所以,朱元璋這樣一想,就生了悔意,知道孫蕡受了冤枉。

不過,朱元璋身為一國之君,他怎麼能說自己做錯了呢?於是他便遷怒於行刑官,責怪行刑官在行刑之前,為何不來報?言下之意,是行刑官辦事不力,於是將行刑官怒而殺之。

(參考史料:《列朝詩集·孫蕡傳》)


張生全精彩歷史


朱元璋聽到這首詩是非常的惱怒,將在場官員全部處死。哪朱元璋為何因“孫蕡”的一首詩而怒了,其實咱也不是太清楚,咱就按自己的理解來解釋一番。

朱元璋是明朝興起“文字獄”的皇帝,對於一些敏感字非常的痛恨,有些大臣就有因字而喪命或治罪的,更何況“孫蕡”作的詩,有大罵朱皇帝之意,如鼉鼓的鼉,那就是鱷魚,又名土龍,豬婆龍,豬又同朱。西山日又斜,日乃大明明字的一半,日又斜,可以理解為不正,西山日又斜也可理解為大明江山日子長不了,最後倆句可能是“孫蕡”被冤殺的無助無奈。今夜宿誰家?可能是想變成鬼也要找上朱元璋的意思。這最後一句可能就是給朱皇帝聽的。這樣一首大罵朱皇帝的詩,朱元璋聽了當然會怒了,所以就把在場官員殺了。


夏有涼風61


自打朱標太子死後,年事已高的朱元璋也越來越對武將們不放心了,為了孫子朱允炆的江山穩固,他在駕崩前5年,發動了一場驚天動地的“藍玉案”。

1393年,朱元璋藉口涼國公藍玉欲圖謀反,將包括藍玉在內的大批文臣武將大肆株連殺戮,許多人被抄家滅族,前後被誅殺超過一萬五千人。

而題主所提到的這個犯人,就是被株連的人之一—孫蕡,他因為給藍玉題了一幅畫,這幅畫在藍玉被抄家時搜了出來,結果,他被錦衣衛抓了起來,最後砍了腦袋。

說到孫蕡這個人,他和一般的文臣還不一樣,此人性格豪放,頗有魏晉風骨之氣,自幼飽讀詩書,寫得一手好詩詞,他寫起詩文來從不打草稿,往往興致一來,揮筆而成。作為一個從小就志氣不凡的人,他從不隨便與人交往,而鄉間的人也很尊敬他,稱他孫先生。

明朝建立後,他逐漸進入官場,在洪武三年就中了進士,但因為性格孤傲,雖經歷了20多年官場生涯,最多也只是做到了一個翰林典籍,且經常遭人彈劾,動不動就被貶謫,最後被一路貶到遼東戍邊,非常令人鬱悶和沮喪。

孫蕡的官場生涯,是一個標準的失敗版本。

藍玉案爆發後,官員們你咬我,我咬你,所謂的謀反亂黨竟然抓了幾萬人,其中1.5萬多人被誅殺,而孫蕡因為曾經給藍玉題了一幅畫,也被抓了起來。

最後,孫蕡被認定為藍玉黨羽而被殺頭,在臨死前,孫蕡幾乎是絕望至極,他於是寫下一首詩:“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店,今夜宿誰家。”

這首詩的大概意思就是在日落之前,軍隊要鳴金收兵了,但是鼓聲三響之後,人們卻找不到可以投宿的客棧,只能去黃泉路上棲息了。

這首詩,滿滿的都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意思,這自然是罵給朱元璋聽的。

史書記載:太祖聞知此詩,曰:“有如此好詩,不覆奏,何也?”並誅監斬者。

這首詩很快就傳到了朱元璋的耳朵裡,雖然他老了,但還沒糊塗,他自然清楚這首詩裡蘊含的那些意思,於是就把一幫辦案人員和監斬人員找來,進行詳細詢問。

皇帝親自召見,詢問相關事宜,大家自然不敢怠慢,一五一十地把事情的原委都說清楚了。

朱元璋一聽,大概明白了,這孫蕡,應該是殺錯了,他冤死了。

皇帝心理也明白下面這些人都是為他辦事的,都是秉承皇帝的意志在全國搜捕“藍玉餘黨”,並誅殺之,但是,這件事總是讓他很不舒服,甚至有點被打臉的感覺,畢竟,這首詩已經傳開了,於是他惱怒道:你們為什麼不把這件事第一時間向我稟報?

其實這幫子官員也都蒙了:之前殺了這麼多人,不都是照章辦事麼,反正順藤摸瓜,一個個殺,這麼多人死了,也沒見皇帝不悅啊,難不成這事兒還怪我們了?

想是這麼想,但是面對皇帝威嚴,他們只能乖乖地跪在地上聽候皇帝發話。

能怎麼發話?朱元璋不爽了就要殺人,於是他大手一揮,下令把這些人都拖出去殺頭。

孫蕡,死的時候55歲,他寫的很多書都散失了,留存至今的只有九卷。


雲中史記


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有時候一句話的事,能改變很多人的命運。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孫蕡(xù),是明朝著名詩人,與趙介、王佐、黃哲、李德等5人,在在南園(今廣州市中山圖書館一帶)右側建一座“抗風軒”,創辦“南園詩社”,因此別人稱他們為“南園五子”。

從唐朝詩人的仕途經歷來看,除了賀知章和高適那樣能當宰相副宰相的,大都仕途不順,老孫也是一樣。

因為是廣東人,沒有機會和劉伯溫宋濂那樣成為從龍之臣,依附了何真領導的嶺南割據政權。廖永忠南征,老孫還給謝了投降書。後來,老孫考上進士,做了工部織染局使、虹縣主簿等一些小官。

老孫的命運改變,主要發生在南京。朱元璋看他有才能,就讓他進了翰林院,讓他參與了修撰《洪武正韻》。大概就這個時期,老孫一時糊塗,給大將軍藍玉畫了一幅十分英雄威武的畫像。

多年後,藍玉謀反案爆發,和藍玉有牽連的人全部被抓,老孫也不例外。老孫臨死前,吟誦了一首詩,直接害死了監斬官。在《列朝詩集·孫蕡傳》中,有這樣的記載:

孫蕡,字仲衍,號西庵,五羊人。為翰林典籍, 無書不讀,詩高古。坐為藍玉題畫誅,臨刑口占曰:“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舍,今夜宿誰家。”死後,太祖聞知此詩,曰:“有如此好詩,不覆奏,何也?”並誅監斬者。

朱元璋認為,孫藚只是為藍玉畫了一張畫像就被殺了,這是冤假錯案。尤其是孫藚臨死前能作出“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舍,今夜宿誰家。”這樣的好詩,實在是百年難遇的大才。監斬官沒有回報孫藚的詩,屬於翫忽職守,所以全部判處死刑。

洪武26年,因藍玉案被株連殺戮者逾1.5萬,這麼多人,朱元璋不可能挨個審查,所以冤假錯案在所難免。老朱殺完人有一絲絲後悔也絕對是真的。當他知道孫藚這樣的大詩人被殺,自然是遷怒於監斬官,認為是監斬官的翫忽職守害死了孫藚。

事實上,朱元璋大興冤獄,必然會有人被冤殺。孫藚之死,朱元璋難辭其咎。

朱元璋並不是第一次和讀書人對著幹了,江南才女蘇坦妹也是稀裡糊塗死在了朱元璋的屠刀之下。

劉辰《國初事蹟》記載了這件事:太祖親征婺洲,有侄男子進女子一人,約二十歲,能作詩。太祖曰:“我取天下,豈以女色為心?誅之於市,以絕進獻。”

就是說,朱元璋攻克婺源,侄兒朱文正送來美女一枚給他享樂,朱元璋殺了美女,獲得了美名。

在電視劇《傳奇皇帝朱元璋》中,有了“江南楚蘇”的說法,這名美女就是兩個美女中的“蘇坦妹”。蘇坦妹這樣不明不白死了,楚方玉則女扮男裝參加科舉考試,當場羞辱朱元璋。

大凡和讀書人對著幹的皇帝,不管你功績有多大,不管對對百姓有多好,始終都沒有什麼好名聲。朱元璋就是這樣一個人。


歷史知事


大明王朝的藍玉一案,受到牽連而被誅殺的有15000多人。

藍玉犯的是謀反叛逆罪,按照明朝法律應該千刀萬剮、碎屍萬段、凌遲處死。考慮藍玉的女兒是自己兒子蜀王的妃子,朱元璋從寬處理,將藍玉剝皮處死。

劊子手用心實行刑罰,把藍玉整張人皮剝離下來,保留了全皮。朱元璋命人在這張人皮中填滿軟草,送到蜀王府、交給藍玉女兒,算是留做紀念。

官員在搜查藍玉府邸的時候,發現一張書畫,畫的落款是孫蕡,朱元璋徹查孫蕡。

孫蕡,是一個標準的嶺南才子: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博覽群書、文思泉湧。

他寫的詩歌寫得非常漂亮,被推為“嶺南詩宗”。

孫蕡看出元朝即將覆滅、明朝統一隻是早遲事情。1368年,朱元璋的大將南下征伐廣東。孫蕡勸導廣東地方官員何真順應時勢,及早投降明朝。孫蕡還為何真起草降表。

孫蕡跟隨何真歸順明朝後,被任命為教育官員。

1370年,孫蕡參加明朝科舉考試,成為新科進士。後來,孫蕡成為明朝官員。

朱元璋對大臣管束很嚴,官員稍有不慎就會觸犯法律。孫蕡雖然謹小慎微,但在短短几年仕途中,還是兩次犯錯。

第一次犯錯被罰去修建京師望都門的城牆,他在勞動的時候,經常放聲高唱粵語詩歌,朱元璋很享受,特赦了孫蕡。

第二次又犯了錯,孫蕡被罰到遼東保衛邊疆。

1393年,“藍玉案”爆發,朱元璋在全國範圍內搜尋藍玉餘黨,56歲的孫蕡也被抓獲歸案。

孫蕡之所以被抓,就是向藍玉贈送了那幅書畫。牽涉到藍玉大案的罪犯沒有申訴機會,孫蕡被判處死刑。

刑場上,孫蕡感嘆不已,即興作詩一首:

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舍,今夜宿誰家。

翻譯成白話文是:在接連三次緊急的鼓聲中,西邊山上,夕陽西下。通往黃泉的道路上沒有旅館客房,今天夜裡,將在哪裡住宿。

這首詩確實是一首詠歎的情詩,可是有人牽強附會,曲解成“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有人向朱元璋報告,孫蕡臨死之前,吟唱一首詩歌,並把詩歌內容呈給朱元璋。

看完詩歌,朱元璋龍顏大怒,責問監斬官:有這樣的好詩,你為什麼不上奏?

朱元璋痛心不已,追責在場官員。於是,下發一道聖旨,將當時在刑場的所有官員全部處死。

這些官員還沒有明白怎麼回事,就人頭落地,被送上了黃泉路。

朱元璋誅殺了在場所有官員,一方面明示天下,明太祖愛惜人才;另一方面也是殺人滅口,讓那首詩歌不再流傳,不能讓自己背上“濫殺功臣”的惡名。


岳飛的飛


“中國自三代以後,得國最正者,唯漢與明”,縱觀中國數十個大一統的王朝,完全白手起家,沒有藉助任何先輩的力量來統一天下的,也只有漢的劉邦和明的朱元璋。



朱元璋一個放羊出身的小貧農,憑藉著自己的個人魅力和超強的領導能力在元末的那場動亂籠絡了劉伯溫、李善長、藍玉、常遇春、湯和、徐達、李文忠、馮勝等一大批精英分子,最終強勢崛起,在擊敗了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強大的敵人後,得以建立繼唐朝之後又一個由漢族統治的大一統王朝。



而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後,朱元璋更是勵精圖治,利用自己的能力將大明打造成了如同鐵桶一般。在中央他罷廢除中書省,罷宰相,加強了皇權。在地方他廢除行省制,設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者相互鉗制,藉此中央加強了地方的控制。



在吏治上,朱元璋在位31年,先後發起了6次大規模肅貪行動,誅殺貪官汙吏15萬餘人。洪武十五年戶部官員與地方官府勾結,採取先在空白報表蓋印,後私自填充虛假支出從而貪汙公款,朱元璋發現後各地衙門掌印長官全部處死,副長官打百棍邊疆充軍。洪武十六年刑部尚書開濟收取賄銀萬兩替換死囚,開濟被滿門抄斬。洪武十八年,兵部侍郎王志利用職權接受逃避服兵役的世襲軍戶所送賄銀23萬兩,王志被斬首。



當然朱元璋雖然對官員狠,但對百姓卻絲毫不差。他是歷朝歷代對百姓最好的皇帝,朱元璋公開發布詔書,鼓勵百姓上訪,並賜予百姓直接查送官吏的權力。而且為了讓百姓的冤情得到徹底的解決,朱元璋還在京城的午門之下設立了“登聞鼓”,若百姓有冤得不到申述,可直接敲登聞鼓告御狀。



同時朱元璋還十分在意與民休息,他鼓勵民間的百姓去開墾田地,如朱元璋在1370年下令只要在北方郡縣開墾荒地,無論多少畝都全部免稅三年,同時朱元璋還賜予了墾荒者耕牛、農具和種子等必需品。且對於民間朱元璋也頒佈了多次蠲免賦稅的詔書,比如洪武二年朱元璋就在全國發起了第一次大規模地蠲免賦稅。之後的三年、四年、九年,也曾在應天、河南、北平、山東、江西、兩浙等地陸續蠲免賦稅。



可以說正是因為朱元璋的這些措施,最終讓整個民間從元末那個亂世以最短的時間恢復到了曾經繁榮的景象。當然朱元璋雖稱的上是中國曆代最傑出的君主之一,但是至今人們對於朱元璋的評價可以算得上是譭譽參半的。而大多數人認為朱元璋壞的地方就是“過於濫殺”,畢竟僅僅就是胡惟庸案和藍玉案被牽連而死就多達數萬人,所以很多人都認為他太過於“貪”殺。



而為了證明朱元璋的確很濫殺,於是自清之後出現了越來越多可以反映出朱元璋濫殺的傳說,比如火燒慶功樓、表箋之禍、剝皮揎草、逆臣錄等等。而題主所問的“犯人臨終前吟誦了一首詩,朱元璋聽後就將在場官員全部處死。”就是一個用來反映朱元璋濫殺的傳說。當然這個傳說並不是如同題主所說的朱元璋將在場的官員全部處死,而只是將監斬官處死。



該典故出自《列朝詩集·孫蕡傳》,據書中記:

孫蕡,字仲衍,號西庵,五羊人。為翰林典籍, 無書不讀,詩高古。坐為藍玉題畫誅,臨刑口占曰:“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舍,今夜宿誰家。”死後,太祖聞知此詩,曰:“有如此好詩,不覆奏,何也?”並誅監斬者。

在當年孫蕡因曾為藍玉畫過肖像話,於是被牽連到後來的藍玉案中,因此被朱元璋下令斬首。而顯然孫蕡是無辜的,畢竟以他在往日的作為,一心只想做個清官,而且在京城也只是呆了不到數年的時間,做的還是一個工部的七品小官,無論如何他也沒有能力去參加所謂的叛亂,再加上“藍玉案” 本身就存在著問題。



所以無辜的孫蕡在臨死前就吟誦了一首臨時想出的詩句“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舍,今夜宿誰家。”。可以說這首絕筆詩寫的情深意切,詩中“急、又、無”等詞無不在向人預示著孫蕡的悲涼,也讓人為孫蕡的無辜送命而感到十分的惋惜。那三聲急促的鼓聲似乎讓人覺的心痛無比,而那西斜的太陽更是給人平添憂思。想想看黃泉路上連個歇腳的地方都沒有,這是何等的悲涼,又是何等的無奈。



最後在孫蕡死後不久,朱元璋就在錦衣衛的通報下知曉了這首詩的存在。而從這首詩中,朱元璋似乎知曉了自己殺錯人了,再想想往日孫蕡的所作所為,再看看此時這首悲涼的詩。朱元璋那是萬分後悔殺掉孫蕡,只是可惜“人死不能復生”,無論朱元璋是何等的惋惜,孫蕡也回不來了。



但是朱元璋想想卻似乎對此久久不能忘懷,他在想如果在孫蕡死前得到了這首詩,他肯定就不會讓他死的。於是在想到這裡後,就下令將當時監斬的指揮詔了過來。在他來了之後,朱元璋就大聲責問他“有這樣的事,你為何不彙報”,但是顯然這個責問還是消除不了朱元璋的火氣,他越想越氣,最終以失職的罪名將監斬的指揮斬首示眾。



當然以上的傳說是真是假不得而知,畢竟在明朝之前從未有過這樣的記載。而且似乎這個典故只是在清初錢謙益所編修的《列朝詩集》中出現過,所以到底是真還是假不得而知。但是個人覺得這似乎不存在的,畢竟即使朱元璋真的覺得孫蕡冤枉的,他也不會讓別人知道。



而如果殺掉這位監斬官,不就是在向世人證明他朱元璋殺錯了人了嗎?要知道孫蕡牽連的案子可是藍玉案,之所以會讓孫蕡這些人開刀,朱元璋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天下不敢再反他,如果此時他承認殺錯人,不就等於向天下昭示他的昏庸和無能嗎?這可能嗎?


澳古說歷史


因為他得了便宜又賣乖!

藍玉,朱元璋拜把子兄弟常遇春的小舅子,玩世不恭卻敢打敢拼,很早就隨著常遇春東拼西殺。而每次打完仗,他又能把一些戰場經驗“彙總”,所以,年齡雖不大,但指揮戰鬥經驗豐富。

常遇春呢!也就極力向朱元璋推薦藍玉。

朱元璋看到藍玉的能力後,委以重任。藍玉也爭氣,幾場大捷下來,連克雲南貴洲四川。後又北上大破元軍,樂得朱元璋常常看到捷報後驚案而起。

江山打下後,朱元璋建立了大明。

但是,打下這片江山耗盡了他的半生歲月,便早早立了朱標為大子,藍玉、常遇春等這些老一輩少一輩的開國大將自然就成了太子派。可惜!朱標卻英年早逝,而他早早的離世,悲劇就上演了。

朱標死後,皇長孫朱允炆繼任。

但朱允炆由於年齡太小,十年八年不能君臨天下。

而朱元璋已進幕年,他見原太子派的那套武將集團班子驕橫跋扈,竟然不聽朱允炆使喚,處,還處處擠壓朱允炆。便產生了除掉他們這些人的想法,意思呢!也是防止將來朱允炆是鎮不住這些功臣,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丟了。

尤其是藍玉,成了他心頭大患。

藍玉在屢立功勳之後變得驕橫了起來,更有功高鎮主不服天朝管之嫌,還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也包括朱允炆。

更嚴重的是在北伐北元的時候,藍玉在朱元璋心中已是極其狂妄之徒和謀取自己江山的人了。

伐北元的時候,當藍玉率軍抵達一個關隘的時候,守關的明軍為詢問詳情,晚了幾個時晨沒有及時開門,藍玉竟命令士兵發起攻擊,破門後還殺了主將,而這個主將也是立過功勞的人,還與朱元璋是結拜兄弟。

打敗北元之後,俘虜的元朝皇帝的妃子被朱元璋看中,可是軍中傳說竟被藍玉辦了,至使元妃羞愧自殺,雖是傳聞。但朱元璋還是把這筆賬記在了藍玉頭上。

據野史還有一事,藍玉有一次與朱元璋爭執,競在殿上拂袖而去,而身後竟隨其而去二十幾個開國元勳。

由此,震驚歷史的藍玉案終於發生了。

(在案發之前,那二十幾名功臣在慶功樓上被一炮炸得屍首無存,其中就有常遇春)。

朱元璋藉口藍玉圖謀造反下旨將其斬殺,侏連九族達三千多人,然後接連又殺了一大批功臣。當時被株連的,不明底細的多達1萬多人,被冤枉的與藍玉沒瓜葛人更是不計其數,基本都是隨自己打天下的集團哥兄弟。

其中有一個名叫孫蕡的文官,學識淵博(其實與藍玉並無私交,只是與常遇春、胡惟庸(胡大海)交往密切),便被株連。臨死前,寫了一篇筆錄,怒斥朱元璋所謂的藍玉、胡惟庸案,就是卸磨殺驢。

並在臨刑前,寫下了一首詩;

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

黃泉無客舍,今夜宿誰家。

這首詩比喻的是軍隊夜晚收兵的鼓聲,鼓聲奏完之後,沒人安排這些打仗士兵的去處,士兵更找不到可以棲息的住所,沒辦法,只有走向了黃泉路。

整首詩的含義就是

“飛鳥盡,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

這首詩,不知道被誰寫了無數篇,貼在了京城大街小巷

也由此詩的內容,朱元璋殺功臣的實際用意暴露無疑,因為百姓圍觀後,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如雪片一樣傳遍大江南北。

等到朱元璋知道信兒以後,天下的老百姓早就都知道了,把朱元璋弄得狼狽不堪。

因此朱元璋十分憤怒,就這麼一個不大不小的孫蕡竟讓他名聲盡喪。

為了“表明自己是一時糊塗,聽信了小人之言”,這個狠毒的君王開始用“心計”禍水東引,將錯殺無辜的罪過丟給了幫助自已的“屬下”。下令將參予審訊、抓捕、量刑的所有官員及監斬官在一日之內全部斬首,而之前和殺這些官負的刀斧手在行刑後全部發配。

後來被處死的這些人據說都沒經過“審理”。

可笑的是,

很多監斬官在監斬藍玉案的人時被當場斬首,稀裡糊塗腦袋就搬了家,連頓斷頭飯都沒吃著,據說刑場上刀斧手嚇跑了一批又一批。

有一個捕頭去茅廁,人剛蹲下,就被拉出去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