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為何唐朝之後再也沒有定都西安?

談文論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很簡單,這是因為關中地區的衰敗。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關中地區還是沃野千里的地區,水源充足,耕地眾多。

尤其是鄭國渠修建後,這裡已經不受降雨的太多限制,幾乎年年都是豐收。

當年關中地區的糧食畝產,已經高於中原地區傳統農耕區黃河流域。

秦國佔據關中,就獲得了源源不斷的鉅額糧食來源。

這是秦國軍隊能夠順利征服其他幾個國家,並且常年征戰的重要原因。

同樣道理,劉邦也是利用關中地區的大量糧食,維持了楚漢爭霸的軍糧。

在當年來看,關中地區就是一塊大肥肉,是國家最重要的兵員、糧食和其他物資來源。

然而,關中的地區的衰退是很快的。

早在東漢時期,關中地區就已經迅速衰敗了。主要的表現,是自然條件的惡化,水源缺乏,水土流失嚴重,簡而言之不適合糧食種植了。

為什麼會這樣?歷史學家有很多解釋,比如過度開發,氣候變化等等。

但最終的結果就是,隋唐的西安早已不適合作為首都。

大家注意,隋煬帝建設的隋唐大運河,和後來的京杭大運河,長度差了接近一半?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距?就是因為隋煬帝刻意將洛陽以及西安,成為隋唐大運河的中間樞紐。

而京杭大運河,直接不走洛陽和西安,而是從北京直接到杭州,距離要近的多。

隋煬帝繞路的原因很簡單,因為西安當時已經出現嚴重的糧食困難,必須依靠全國各地調撥糧食才能夠維持。

為此,隋煬帝不惜血本修建隋唐大運河,最終導致民變,國家滅亡。

到了唐代,情況更為嚴重。

由於隋唐大運河存在三門峽危險河道,導致運輸難以持續。

武則天時代開始,唐朝皇帝乾脆就去洛陽辦公,因為西安地區糧食困難。

其實,從唐代開始就放棄關中地區了。

宋代首都定在河南和浙江,西安已經淪落為西部邊陲,人口日益稀少,經濟落後。

到了元代,乾脆直接將大運河改道,不再經過西安,由此西安徹底衰落下去。

到了民國時期,很多學者帶著大唐盛世的憧憬去西安遊玩,回來都深深失望。

這個城市破爛不堪,人民窮困,人口不過一二十萬人而已,古蹟所剩無幾。

當時西安,淪落為二三流城市。

1948年的數據,當時的上海市人口為430萬,天津170萬,北京167萬,武漢170萬,長春在121萬,瀋陽109萬,南京103萬,重慶為100.8萬),廣州約100萬。

時至今日,西安和沿海大城市仍然有一定差距。這個差距不是單純的經濟發展,更多的是人的觀點問題。

薩沙接觸過不少西安同事,感覺他們的觀念同江浙一代有相當大的不同,這是很讓人費解的。


薩沙


長安,作為中國最古老的都城,見證了中國眾多王朝的興衰勝敗,可以說,一部長安城市史,就是一部王朝興衰史。唐朝之後,長安失去了首都的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政治中心東移,經濟中心南偏,以及長安地理環境惡化,這三個因素導致。

政治中心東移

唐朝末年,藩鎮割據,以前一直以陪都身份出現的洛陽,乃至洛陽周邊的開封,它們的地理位置凸現出來。

這個變化,我覺得跟唐朝的少數民族政策有關。唐朝以海納百川的姿態,與周邊民族關係非常融洽,各少數民族,尤其北方和東北少數民族發展迅速,他們與漢民族的交往,客觀上將中國的政治中心東移。

唐朝末年,發生了長時間、大規模的社會動亂,長安遭受了嚴重打擊。尤其是黃巢起義後,長安人口減少了百分之八十,城市幾乎被摧毀。

唐朝以後的五代十國,洛陽已經取代長安,成為全國政治中心。之後,隨著隨著鮮卑、遼、金及蒙古的興起,政治中心東移已成定局。

此後,為了抗擊北方少數民族,北京的戰略地位越來越突出,長安則徹底沒落。

當年,明朝曾經有計劃建都長安,就是基於政治環境因素考慮,不得不放棄了這個千年古都。

經濟中心南偏

唐朝時期,長安既是全國的政治中心,也是經濟中心。五代十國之後,受到戰亂衝擊很小的江南地區,經濟發展迅猛,逐步取代了長安的經濟中心地位。

這個變化,到宋朝建立後表現得更明顯。隨著南宋遷都臨安,江浙一帶成為全國最富庶地區。同時,以福建為代表的海上貿易逐漸活躍起來。而與此同時,西部的絲綢之路卻日漸凋零。

江浙一代的手工業,及福建地區的海上貿易,佔了後來列代王朝賦稅的半壁江山。長安經濟中心的“禪位”,預示著長安舊日的繁華不再。

長安地理環境的惡化

我們今天看到的長安,是個自然條件不佳的地區。其實,在隋唐以前,長安的自然環境非常好,秦嶺地區自古雨量豐沛,森林植被覆蓋面大。

古代曾經有“八水繞長安”的說法,但後來,西北地區的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降雨量銳減,而且氣溫逐步降低,由溫溼地帶,變成了乾冷地區。隨著自然環境的變化,過去縱橫的河流逐步消失了,森林覆蓋面也銳減,長安變成了一個乾旱地區。

生存環境的惡化,也是長安失去首都地位的很重要原因。

綜上雖說,長安由一個千年古都,逐步被時代淘汰,是自然環境逼迫、政治環境變遷及經濟環境演變,三大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


尋根拜祖


西安,古代稱為長安,曾經是十三朝古都。但是,自唐朝衰落覆亡之後,再也沒有朝代定都於此地,這究竟是何原因?


長安之所以能在很長時間內成為王朝都城,得益於其優越的地理位置。長安地處關中平原,黃河重要支流渭河沿岸,因此土地肥沃,糧食產量極高,且當時的黃河淤積現象並不嚴重,便於航運;同時,西安向東為潼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如此則保證了王朝都城的安全。另,對於後來的王朝而言,長安歷史底蘊深厚,建都於此,有利於統治的需要。

然而,長安城在唐朝時期,曾經遭到過多次大規模的破壞。安史之亂中,安史叛軍攻入長安,對長安進行了大規模的燒殺搶掠,嚴重損害了長安的城市建築以及經濟;後來唐軍與回紇軍隊共同收復長安,唐軍許諾回紇軍隊在光復長安之後,其可自由搶劫三日;在此之後,吐蕃趁著唐朝衰落,不斷從青藏高原出兵,侵犯唐朝,長安一度被吐蕃人攻佔,又一次遭到大規模的破壞。


晚唐時期,長安更是頻繁地被不同勢力所攻佔,先是唐僖宗時期的黃巢起義,黃巢軍隊攻陷長安,將長安城內洗劫一空;後來,唐朝節度使朱溫,將長安城徹底拆除,將長安百姓幾乎全部遷徙到洛陽,長安的輝煌,隨著大唐帝國的消失,逐漸暗淡下去。

所以,長安在唐代屢次遭到破壞,使其不再具有經濟優勢以及作為都城的基礎。

另一方面,唐朝末年開始,經濟重心逐漸向南方移動,並於北宋年間徹底轉移到了江南地區。彼時,江南地區的商業,手工業,農業等諸多領域均超越了北方,南方產量豐富的糧食成為了北方,尤其是王朝都城糧食的來源,在這種前提下,漕運和海運的重要性越發突出,而長安,顯然不具備這兩點優勢。


長安地處內陸,因此無法對於大批量的貨物實施海運;另一方面,漕運又非常注重溝通已有的水系,而長安南方則是綿延的秦嶺,難以溝通長江和黃河兩大流域。雖然隋煬帝時期曾經開通京杭大運河,將貨物運往長安,但後來的統治者發現,通向長安的那條水路,明顯是多餘——只要將都城建在北京即可。而北京相對長安而言的確更便於漕運的開通和海運。

因此,長安在唐朝之後,徹底失去了作為一朝都城的機會。


庭州行者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先分析下定都西安的政權和他們定都西安的原因。

一、定都西安的政權

分別有西周,秦朝,西漢,新朝,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朝,唐朝。

再者,定都西安的王朝,都很有進取心,除了五胡亂華時期的幾個政權外,其他政權都屬於擴展型的政權,的文治武功都很膩害的。當時,能和西安拼個高下的也只有洛陽。

二、定都西安的原因

很多朝代定都西安,與西安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

  • 西安是中原糧倉

西安地形平坦,關中平原,一眼望不到頭,土地肥沃,森林茂盛,人口密集,況且關中自古有中原糧倉之說,而古代最最最重要的,無非就是食物。因為有糧食,就能養活更多的人,就能操練更多的兵馬。

  • 西安交通便利,戰略地位突出

西安地形平坦,故而,交通很便利。再有,西安戰略地位突出,有黃河作為天險,很難跨越。

  • 政權威脅主要來源於北方

總體上來說,中國古代都城的規律是從西往東,從南往北。定都北方的朝代一般都比較強勢,定都洛陽的比較中庸,而定都南京的政權一般都偏安一方。

西周,秦漢,三國和兩晉時期,外族入侵都是從西北方向入侵。唐朝之後的主要威脅東北方,先是契丹族崛起,壓制北宋。直到北宋被北方的金朝所滅,再到南宋和金朝又被北方的蒙古所滅。

金朝和元朝定都北京。明朝為了抵禦北方威脅,為了天子守國門,遷都北京。清朝繼承明朝,定都北京。

由上可知,定都哪裡,在所以很大程度上都是為了政權安全考慮。

唐朝之後不再定都西安的原因

  • 唐朝之後的威脅不再來自於西北
  • 京杭大運河開通,南方交通便利

隋朝開通京杭大運後,南北就互通了,坐船南下和南方人交易,十分方便。但是呢,西安卻不在運河的這條線上,故而很不方面。況且,唐朝之後,經濟重心也逐漸南移,賦稅和糧食主要來自於江南地區。此時,如果還建都西安,會離經濟重心,不利於朝廷對地方的掌控。

  • 唐朝之後,西安飽經戰火,不再適合做都城

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在歷史上曾飽經戰火的破壞。收到唐朝安史之亂等戰爭的影響,西安的人口、經濟等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再者,西安周邊的農產物生產逐漸入不敷出,制約西安再繼續成為都城。

綜上,唐朝以後,不再有朝代定都西安。


aTalks


歷史上,為何唐朝之後再也沒有定都西安?

西安是有名的歷史古都,這一點誰都不否認。在我國的整個歷史中,就有13個王朝都選擇以這裡作為首都。但自從唐朝過後,距今1000多年的時間,卻再沒有任何一個朝代選擇在這裡建立起首都。有人會覺得疑惑很正常,按照常理來說,之後國家的首都選在這裡的可能性應該是很高的,畢竟前面十三個朝代都選擇建立在此。那就說明,這個地方比較好!可為什麼後面朝代都選擇去其他地方建立起首都?其實我們從4個方面分別來看,原因就很明瞭了。



第1個方面,地形。北京的地理位置很好,四通八達,控制住了這個地方,就控制住了4條生命線。外加北京的外部,還有許多高山作為天然屏障,故而選擇這個地方作為首都,至少安全上有了保障。再找來看西安,以前的西安也是一個寶地,可攻可守,但自從隋朝大運河發展起來,這裡因為沒有運河,導致交通不便,故而它地形上的優勢也失去。



第2個方面,經濟。因為大運河的出現,使得北京的經濟不斷髮展,其發展速度很快就超越了西安。若要選擇首都,自然會優先考慮富足富強的地方。當年唐朝還未被滅之時,皇帝就時常喜歡去洛陽定居遊玩,由此可見,皇帝也是更加喜歡像洛陽這類更為富裕的一些地方。



第3個方面,氣候。西安的冬天特別寒冷,降水量又比較少。雖然處於我國比較靠中心的位置,但它依然屬於西部地區。以前的關中地區,農作物發展很快,產量很足,又基本沒有遇到過乾旱情況,這就導致這裡是一個天然的糧倉。可發展到了唐朝中後期,因為人口的加入,天氣也越變越差,當地的糧食已經供應不足,甚至有時候還不得不從外地拿糧來補。因此,這個地方已經越來越趕不上南方了。



第4個方面,軍事。自從發生了安史之亂後,唐朝內部自顧不暇,也就更別說管理外部。這就使得西域,西夏,吐蕃等小國家開始不斷壯大發展。如此一來,西安所處位置變得越發尷尬,它也不再像是是中原大國氣勢宏偉的首都,反而更像是邊疆之城。當時的唐朝統治者,正忙著治理內部,鞏固自己的統治,因此沒有擴張的想法,如此一來,這個地方就慢慢的被人們下意識的規劃成了邊疆地區。而到了宋朝,他們選擇遠離邊疆地區,因此西安也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宋朝之後,定居的首都基本上就變成了北京和南京。西安也就逐漸失去了它曾經的輝煌,變得越發黯淡起來。

看完了上面的4個方面後,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掌權者們之後會放棄西安?因為從各方面的條件來看,這裡都不再適合作為首都。反而是北京和南京地區,條件更為合適一些,故而這兩個地方,成為了爭奪首都的“最強選手”!


漠外孤舟


1.安全:唐以前,威脅我們民族安全的最主要敵人都來自北方。八百里秦川,東西南北險關相守,十分安全,關內沃野千里,旱澇保收,又無大災大難,接近於敵國邊界。近可自守,遠可攻敵,建都絕佳之地。但隨著唐之後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經濟發展慢慢成為重點,國家人口及物質發達,關中無法承載龐大的帝國經濟等。


2.吃穿住的基礎:唐末,朱溫及各種起義對長安城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長安城廢墟一片,另外據歷史研究表明,這一時期開始,長安城各河流水量開始減少,加之之前歷代修建宮殿時對終南山及陝北高原林木的破壞,關中已經無法承載起國家復興的生態負擔。

從這兩點來看,戰略重心轉移了,賴以生存的環境及物質基礎也發生了改變,再無法支撐整個帝國日益發展的需要,所以這和時代的需求和國家的發展有關。
(圖片來自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衷心感謝!)


紅星閃閃耀秦川


作為六朝古都西安,曾經承載無數帝王開疆拓土,雄霸天下大國之夢,幾度繁華過後,逐漸從宋朝以後的君王視野裡淡去,定都他處。當然是有原因的。從歷史發展的軌跡中可以窺出幾許迷端,唐朝以前,中原地區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政治經濟軍事空前繁榮,而西安曾是最文明的代表,成為首都的首選,這一時期,江南,東北開發有限,相對滯後。

唐朝安史之亂,西安古都遭到空前的破壞,再加上東北江南等地的迅速發展,特別是西安周邊自然環境也大不如前,西安誰還去問津,而且宋朝帝王幾乎都是得過且過的偏安之君,先洛陽,後臨安,以後偏安之主多選南京,但雄才大略的朱棣為了大明的長治久安,阻擊北方少數民族入侵,定都北京,滿清只是順應歷史,鼠目寸光的蔣介石定都南京是出於懼外打內戰的考慮,新中國定都北京,是老一代革命家高瞻遠矚拖起東方大國雄風的傑作。今天我們的首都已成世界文明代表!大國倔起之勢誰人可擋?


一探乾坤靜觀萬物


這個原因就比較複雜了,總的來說還是我們民族疆土的伸縮表現,唐後是五代亂世,割據不斷,沒有形成統一的繼承,宋朝的時候,原因就人所共知了,不細說了,隨後胡元定鼎中原,自然更不可能,明朝的國都一直是個問題,朱元璋下令太子巡視陝西的時候,是打算把國都遷過去的,因為太子的去世而作罷,從此再也沒有希望過,這應了一句古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無慾金剛


因為自唐以後,華夏放佛受到了基因突變一樣,失去了血脈噴張的尚武奮進,開拓進取精神;失去了自由豪邁,開放包容的浪漫情懷;失去了吾亦可往,捨我其誰的大國自信!


故都雨情


古代定都並非是科學計算的結果!更多的是政治博弈的結果!首都基本都在自己的大本營!什麼天子守國門!都是後人對號入座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