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委 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努力將雲南建設成為中國最美麗省份的指導意見》

日前,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努力將雲南建設成為中國最美麗省份的指導意見》,併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關於努力將雲南建設成為中國最美麗省份的指導意見》主要內容如下。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雲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將雲南建設成為中國最美麗省份,現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於努力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戰略定位,圍繞生態美、環境美、城市美、鄉村美、山水美的目標,落實最高標準、最嚴制度、最硬執法、最實舉措、最佳環境的要求,著力實施空間規劃大管控、城鄉環境大提升、國土山川大綠化、汙染防治大攻堅、生產生活方式大轉變等五大行動,譜寫好美麗中國建設雲南篇章。

(二)總體目標。到2020年,空間治理體系初步形成,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提升,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全面實施,汙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重大進展,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加快形成,建設中國最美麗省份取得實質性進展。到2025年,生態美、環境美、城市美、鄉村美、山水美成為普遍形態,總體建成中國最美麗省份。到2035年,生態保護、環境質量、資源利用等走在全國前列,全面建成中國最美麗省份。

二、主要任務指標

(一)涵養生態美。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強重要生態系統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重點領域的保護,涵養雲南生態本真自然之美、生物多樣多彩之美、文化包容厚重之美。到2020年,全省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佔比不低於30.9%,森林覆蓋率達到61%以上,森林蓄積量達到20.4億立方米以上,溼地保護率提高到52%以上,90%以上的重要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受保護率達到90%以上。到2025年,全省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佔比、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等指標居全國前列,溼地保護率達到全國中上水平,滇池流域、撫仙湖流域、洱海流域全面完成“五采區”生態修復。

(二)創建環境美。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到2020年,地級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保持在98.9%以上,九大高原湖泊和六大水系水質穩定提升,納入國家考核的地表水優良水體(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達到80%以上,綠色清潔能源開發利用走在全國前列,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不低於42%,城鄉“兩違”建築治理率達到100%。到2025年,地級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居全國第1位,納入國家考核的地表水優良水體(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居全國前列。

(三)提升城市美。更加註重城市宜居和歷史文脈傳承,改善城鎮生態,塑造城鎮形態,優化城鎮品質,創建文明城市,著力提升具有時代特徵、民族特色、雲南特點的綠色城鎮之美。切實加強昆明市城市改造和管理,大力提升城市形象,為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在昆明舉辦提供優質服務。2019年,全面消除所有城鎮建成區和A級以上景區旱廁,實現重點旅遊城市A級廁所全覆蓋,全面完成全省學校廁所標準化建設工作。到2020年,城鎮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不低於38%,城鎮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低於11平方米,國家園林城市達到13個,國家衛生城市達到14個;城鎮新建小區車位達到2個/100平方米;城鎮生活汙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5%以上、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以上;地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到95%以上,昆明市全面消除黑臭水體。到2025年,城鎮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城鎮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全國中上水平,國家園林城市達到20個,國家衛生城市達到20個;城鎮生活汙水集中處理率、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居全國前列。

(四)塑造鄉村美。以村莊規劃管理、農村垃圾汙水治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做優集鎮、做美村莊、做特民居,著力塑造規劃佈局美、環境整潔美、鄉風文明美的美麗鄉村。到2020年,實現村莊規劃全覆蓋,國家衛生縣城(鄉鎮)達到39個,村莊生活垃圾收集處理率達到100%、村莊生活汙水收集處理率達到30%,集鎮區、九大高原湖泊、飲用水水源地等周邊村莊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實現全覆蓋,集鎮區綠化覆蓋率不低於31%,建成集鎮區2座以上、建制村村委會所在地1座以上水衝式公廁,農村戶用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5%,環境髒亂差問題普遍解決,村容村貌明顯改善。到2022年,建成1萬個美麗鄉村。到2025年,農村人居環境大幅提升,美麗鄉村基本建成。

(五)展現山水美。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精心裝扮山壩河湖路田,做美每一條道路、每一條河流、每一個湖泊,大力推進全域旅遊,著力展現雲南群山疊翠、四季飛花、清水綠岸的秀美山水。到2020年,以滇池、撫仙湖、洱海、瀘沽湖為重點建設一批最美湖泊,以獨龍江、瑞麗江、盤龍江、思茅大河為重點建設一批最美河流,以怒江美麗公路,昆明—麗江、昆明—西雙版納高速公路,昆明主城區—昆明長水國際機場道路等為重點建設一批最美公路,建設大滇西旅遊環線,打造公路服務區升級版,以滬昆客專、南昆客專、昆楚大鐵路為重點建設一批最美鐵路。到2025年,山水美的格局基本形成。

三、重點工作

(一)空間規劃大管控

1.高水平編制國土空間規劃。創新規劃理念,把以人為本、尊重自然、山壩統籌、規劃留白、產城融合等理念融入國土空間規劃全過程。按照開發建設不破壞山體、不佔壩區良田好地、不臨河湖、不沿道路線狀分佈、不分散的原則,制定重點生態功能區、農產品主產區產業准入負面清單,科學劃定並嚴守生態空間、農業空間、城鎮空間和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開展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建立監測預警長效機制,規範開發秩序,控制開發強度。

2.全面推進“多規合一”。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融合為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對各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作用,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推進“多規合一”,整體謀劃新時代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統籌人口分佈、經濟發展、國土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統籌預期性和約束性指標,高起點編制區域規劃、專項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等各類規劃,形成層級清晰、功能互補、相互協調的規劃體系。

3.嚴格實施規劃。突出規劃實施的強制性和權威性,城鄉建設必須嚴格按照規劃實施,新增建設項目必須納入規劃進行管控,不符合規劃的不得進行建設,決不讓任何一個新增建設項目脫離規劃管控,決不讓任何一間新建民房散落在規劃以外。實行規劃實施動態評估,建立健全違反規劃行為追究機制,嚴肅追究責任。

(二)城鄉環境大提升

4.塑造城市特色風貌。注重城市設計的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體現地域特徵、民族特點、風貌特色,合理確定城市功能佈局、空間形態、交通組織、景觀視廊,促進建築物、街道立面、天際線、色彩與環境協調。深入挖掘雲南特色地域性、歷史性、民族性建築特質,延續城市歷史文脈。積極推進城市修補和老舊城區有機更新,加強城鄉結合部散亂汙集中整治。

5.提升城鎮人居環境。啟動新一輪城鎮人居環境提升行動,堅決把“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引向深入。立足當地發展水平和城市功能定位,科學實施城市亮化工程。推動園林城市建設,建成一批高品質城市公園。加強自然山水、風景名勝與城市形態佈局有機融合,塑造特色濱水空間、特色環山空間。圍繞“乾淨、宜居、特色”三大要素,用3年時間對全省縣城進行全面改造提升,建設一批具有云南特點的現代化“美麗縣城”。持續大力抓好特色小鎮和康養小鎮建設,每年評選15個高質量示範特色小鎮。開展城鎮生活垃圾分類。下大力氣解決城鎮停車難問題,有序推進停車產業化,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以立體停車、智慧停車為代表的公共停車場。

6.堅決整治“兩違”建築。以壩區、交通幹線沿線、風景名勝區、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全國重點鎮、傳統村落,以及舊住宅區、舊廠房和城中村為重點,深入開展城鄉違法違規建築集中治理行動,徹底整治未批先建、批後加建、私搭亂建以及侵佔道路、河道、綠地、廣場等違法違規建築,徹底消除建築亂象。進一步完善防控制度體系,做到城鄉違法違規建築增量得到堅決遏制、存量得到全面整治、長效機制穩固建立。

7.開展村容村貌整治。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和村莊“七改三清”,儘快解決村莊垃圾亂扔、雜物亂堆亂放、糞汙亂排、汙水橫流等髒亂差突出問題。全面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原則上戶有垃圾桶、村(組)有垃圾收儲設施、鄉(鎮)有垃圾收運車輛和轉運站。推進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因地制宜推動城鎮汙水管網向周邊村莊延伸。加強村莊公共空間、庭院環境和風貌整治,切實改變“有新房無新村,有新村無新貌”的現狀。

8.建設宜居宜業村莊。開展“城鄉環境提升年”活動,推動農村住房建設從分散向集中轉變,完善公共服務設施佈局,大幅提升群眾生活品質。實施“美麗鄉村建設萬村示範行動”,每年組織評選3000個美麗鄉村。實施鄉村綠化美化行動,啟動建設一批“森林鄉村”。豐富美麗鄉村內涵,大力推進智慧旅遊、數字農業、生態農業發展,鼓勵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全域旅遊發展等有機結合,塑造一批集田園觀光、科技展示、農耕體驗、民族風情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2020年年底前,鄉(鎮)政府所在地要全部規劃建設公共停車場,充分利用村內閒置地塊和小廣場配套建設村莊停車場地。

9.狠抓“廁所革命”。掀起一場消滅旱廁的專項行動,新建、改建和提升一批城鄉公廁、旅遊廁所、衛生戶廁,城市內行人步行3—5分鐘即可進入廁所。在全省主要旅遊城鎮、遊客聚集公共區域等新建、改建一批A級以上旅遊廁所。全面提高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普及率。探索建立市場化、多元化建設運營模式,提高公廁精細化管理水平。結合“一部手機遊雲南”建設,完善城鄉公廁和旅遊廁所定位等信息內容,實現公廁位置便捷查詢。

(三)國土山川大綠化

加強苗圃基地建設,大力培育鄉土苗木、花卉,優先選配適應當地生長條件的鄉土植物品種,適地、適樹、適花、適草,大規模開展沿路、沿河湖、沿集鎮綠化。

10.大規模開展沿路綠化。挖掘公路鐵路沿線自然景觀,創新“路景融合”建設模式,建設一批各具特色的林蔭大道、鮮花大道、生態景觀大道、綠色騎行環道等綠色生態大道,做美每一條城市道路、鄉村道路、公路、鐵路。持續開展城鎮面山、裸露山體造林綠化,實現可視範圍內無明顯宜林荒山、荒坡。嚴格落實新建和改擴建公路鐵路綠化工程與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的要求,構建生態廊道。

11.大規模開展沿河湖綠化。聚焦水清、岸綠、景美,以流域上游到下游狹長帶狀為軸線,統籌水域、邊坡、陸域,對河流沿岸進行披綠改造。在環湖及周邊區域大力推進植樹造綠,加快環湖植被恢復,促進湖岸景觀美化、協調。以水生植物群落恢復和重建為重點,選擇土著優勢水生植物物種進行大面積推廣種植,建設“水下草場”。實施湖濱帶溼地連片建設工程,實現溼地與入湖河道、溼地與湖體連通,提升溼地環境效能。

12.大規模開展沿集鎮綠化。千方百計增加集鎮區綠化,在集鎮主次幹道、重要節點、空置土地統籌開展規劃建綠、拆違增綠、破硬增綠、見縫插綠、留白增綠,對現有綠化進行加高、加密、加彩、加花。全力打造街旁綠地、防護綠地、道路綠地、居住綠地、公共建築綠地、小遊園等,不斷提高綠地覆蓋率。加強集鎮區原生植被、自然景觀、古樹名木、小微溼地保護,積極推進荒山荒坡造林和露天礦山植被恢復。

(四)汙染防治大攻堅

13.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打贏藍天保衛戰,打好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攻堅戰、以長江為重點的六大水系保護修復攻堅戰、水源地保護攻堅戰、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農業農村汙染治理攻堅戰、生態保護修復攻堅戰、固體廢物汙染治理攻堅戰、柴油貨車汙染治理攻堅戰。強化土壤汙染管控和修復,加快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汙染狀況調查,加強受汙染農用地、建設用地分類管理和准入管理,有序開展土壤汙染治理與修復。

14.打好監管執法“組合拳”。強化源頭防控,2019年完成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准入負面清單編制工作,建立健全戰略環評、規劃環評和項目環評聯動機制。強化過程嚴管,建立省、州(市)、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五級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強化後果嚴懲,推進聯合執法、區域執法、交叉執法,嚴懲重罰生態環境違法犯罪行為。

(五)生產生活方式大轉變

15.加快產業綠色轉型升級。貫徹高質量跨越式發展要求,持續推動產業結構向“兩型三化”轉型發展,突出抓好八大重點產業,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張牌”。全面推進“旅遊革命”,加快全域旅遊發展,全面提升“吃、住、行、遊、購、娛”品質,打造世界獨一無二的旅遊勝地。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繼續化解過剩產能,依法淘汰落後產能。培育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在重點行業全面推進清潔生產或清潔化改造。加快構建綠色信貸、綠色金融政策體系。

16.引導公眾綠色生活。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生態環保的生活方式,促進綠色消費,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推廣綠色居住,營造良好的綠色出行環境,鼓勵低碳出行。開展創建美麗城市、美麗縣城、美麗小鎮、美麗鄉村、美麗社區、美麗景區和美麗道路等活動,使廣袤城鄉成為生態宜居的美麗家園。培育鄉風文明,全面提升文明素質。

四、保障措施

(一)堅決落實責任。各地區各部門務必確立更高目標、樹立“最美”情懷,建立不留死角、不留盲點的責任體系。各地區要結合實際制定務實管用的落實舉措,明確時間表、路線圖,確保任務落實。省級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分解細化主要任務指標(詳見附件),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動工作開展。

(二)加強工作銜接。各地區各部門要將建設中國最美麗省份與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各項決策部署相結合,與國土空間規劃管理、脫貧攻堅、汙染防治、鄉村振興等工作相銜接,把“最美麗”理念和要求融入日常工作,不斷拓展“最美麗”的外延和內涵,做到美於外、秀於內,讓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成為習慣和自覺。

(三)強化宣傳引導。充分利用互聯網、報刊、電視、廣播等多種媒體,採取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以共識凝神,以共建聚力,讓建設中國最美麗省份成為全省各族幹部群眾的共同追求。積極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作用,舉辦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增強建設中國最美麗省份的影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