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何以為家》聯想到留守兒童,這個世界的苦,我小時候就經歷了

我尚未成人

剛剛從電影院出來,沉思久久,小小少年的每一幕一直在腦海裡循環,少年的生活及其的艱難,不但是要參與到父母的製毒工作,自己還需要搬運比自己還高還大的煤氣罐,更別說讀書學習知識了。而他想要保護的妹妹,因為早早被父母“出嫁”而不幸去世,更早就了他的悲劇選擇。他的童年生活之中,沒有能從父母處得到一絲絲的愛,除了打就是罵,小小心靈承受著這世界的苦——以至於在法庭上向法官說出的那句話:我為什麼要控訴他們,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從《何以為家》聯想到留守兒童,這個世界的苦,我小時候就經歷了

以孩子的想法,我要控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作為父母頻繁生孩子卻毫無為人父母的責任感,為什麼生活那麼艱難,還要生那麼多孩子,讓孩子們生下來就不得不面對生活的苦難,生下來的孩子註定會像我一樣,一樣沒有身份,甚至連生存都成為難題。

從《何以為家》聯想到留守兒童,這個世界的苦,我小時候就經歷了

小贊恩本身的經歷讓這個電影變得如此真實,如此獨特。我還在驚訝他塑造的這個角色何以如此逼真,他嫻熟遊走在危險的街頭,他老練的求生手段,這些令人歎服的演技從何而來,最後心酸地發現這些不是演技,這就是他的生活……

這讓我想起我們國家的留守兒童,農村的父母為了生計前往城市打工,家裡的孩子小一點的交給爺爺奶奶照顧,稍大一點可能就讓他們自己照顧自己了。於是孩子就被迫離開父母,早早開始自己去認識這個世界。整個童年,時常都被“缺愛”兩個字的陰影籠罩。他們也是嫻熟的接受著生活的“洗禮”和揹著弟弟妹妹老練的“謀生”以及不得不學會這個年紀不得不學習的生存技能。我尚未成年,卻過著成年的苦。

從《何以為家》聯想到留守兒童,這個世界的苦,我小時候就經歷了

從《何以為家》聯想到留守兒童,這個世界的苦,我小時候就經歷了

從《何以為家》聯想到留守兒童,這個世界的苦,我小時候就經歷了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難養兒

從《何以為家》聯想到留守兒童,這個世界的苦,我小時候就經歷了

電影裡的最後,在法庭上,贊恩的父母很無奈,因為他們就是在這樣的原生環境中長大的啊,他們甚至想不通為什麼自己可以忍受,孩子就不能忍受呢?他們首先要做的事是活著,而後才會考慮如何照顧孩子,但是他們僅僅是活著都很勉強了,何況是照顧孩子,他們覺得自己冤枉,無奈。

這就如同留守兒童存在的原因:“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人言母當去,豈復有還時”,如果不出去工作,家裡生存就很困難,是我們不想陪伴孩子,給與孩子關心和愛嗎?不是啊!這世界,有一個詞叫“身不由己”。這世界,真的很多時候,不遂人意。我們比電影中父母要幸運,我們至少能為孩子爭取到可以獲得知識,健康成長的環境,但我們能爭取到的,似乎只能是這些了。

艱難生活的,又何止是孩子,貧困和苦難的根源究竟是什麼,生來不是不養,是沒辦法養。那為什麼要生?這個問題也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從《何以為家》聯想到留守兒童,這個世界的苦,我小時候就經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