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煙臺的創新值得借鑑……

創新推行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

以組織力提升促鄉村全面振興

山東省煙臺市委組織部 煙臺市農業農村局

近年來,山東省煙臺市圍繞“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目標定位,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以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提升組織力為舉措,將黨支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合作社的經濟優勢有機結合,創造性地貫徹落實中央部署和省市委要求,鄉村振興內生動力全面激發,村級集體經濟不斷壯大,五大振興全面起勢,生機勃勃的鄉村振興局面正在形成,為打造齊魯樣板提交了“煙臺答卷”。截至目前,全市已有830個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佔行政村總數的13%,2018年全市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村莊新增集體收入1.5億元,入社群眾增收2.8億元。

實施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背景動因

主要基於兩方面考慮:一是現實問題倒逼的結果;二是如何創造性落實好中央要求。

(一)鄉村振興面臨五方面的突出問題

窮——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水平不高。2018年,全市6430個村(居)中,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下的村還有1458個,佔22.7%。而有集體收入的村,大多靠資源吃飯,簡單地租賃承包,群眾不買賬,而且缺乏發展後勁,成為鄉村振興的短板。還有一些村習慣了“等靠要”,甚至把自己發展不起來的原因歸結為外部幫扶不夠。對這樣的村,給再多的錢、再好的政策也會打折扣,沒有內生動力,甚至還會陷入“因窮而要,因要而懶,因懶而窮”的惡性循環。

弱——村黨支部組織力不強。有的村黨組織不會做群眾工作,往往用簡單地給錢給物代替思想政治工作,導致說話沒人聽、辦事沒人跟,黨群幹群關係越來越疏遠,甚至出現了對立。有的農村經濟組織與黨組織“爭影響”,通過經濟手段把群眾聯結起來,群眾“跟著協會跑、不聽支部話”的現象時有發生。

散——群眾的集體意識淡化。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弱化了群眾對集體的依賴,淡化了群眾的集體意識。一些群眾想問題、辦事情,只關注自家的“一畝三分地”,對集體建設、公家事務不聞不問,甚至只要權益不要義務,不願為集體發展獻計出力。

亂——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運行不規範。合作社本身是個好東西,但是,這些年合作社在發展過程中暴露出不少問題。有些合作社偏離了造福群眾、服務群眾的方向,比如,有的合作社僅由幾個發起人組成而少有群眾參與,上級的優惠扶持政策被少數人獨享;有的合作社只是為了獲取國家政策補貼,達到目的後就放任不管了;有的合作社成立只是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指標,沒有實質性運轉,等等。今年2月,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等部委已經聯合部署,決定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空殼社”的清理整頓工作。

險——資本下鄉風險防控不夠。資本下鄉在發揮作用的同時,一些問題和弊端也隨之顯現:有的“跑馬圈地”,壟斷農村資源,一些耕地出現“非農化”傾向;有的與民爭利,挖空心思獲取各種涉農補助和項目扶持資金。

(二)如何創造性落實好中央要求

發展中的問題要靠不斷髮展來解決,改革中的問題要靠深化改革來解決。煙臺解決上述“一攬子”問題的做法,就是由黨支部來領辦合作社,充分利用合作社聯結群眾、發展產業的優勢,強化黨支部政治引領功能,由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組織發動黨員,帶領群眾一起闖、一起幹,有效實現支部有作為、黨員起作用、集體增收入、群眾得實惠。

為什麼要領辦合作社?“大國小農”是基本國情農情,“人均一畝三分地,戶均不過十畝田”,這樣的現狀是很難集中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的,而合作社是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將小農引入現代農業軌道的有效途徑。

為什麼要由村黨支部領辦?一方面,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規定“村黨組織書記應當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民委員會主任和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試行)》進一步明確提出村黨支部“組織帶領農民群眾發展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職責任務。應該說,村黨支部發展集體經濟職責是黨內法規明確規定的,現在村黨支部再不組織帶領群眾發展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是失職缺位。另一方面,黨支部具有其他任何組織都無法比擬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一旦這個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同合作社的經濟優勢疊加起來,就會揚長避短,形成聚合裂變效應,產生1+1>2的效果,抓住這個“牛鼻子”,就抓住了鄉村振興的根本。而如果不與經濟發展結合起來,黨支部的工作就會空轉,就會失去支撐和依託,形成黨建與發展“兩張皮”,就難以開展好黨建工作。

主要做法及特點

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就是由村黨支部代表村集體註冊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村集體以集體資金、資產、資源入股,群眾以勞動力、土地、資金等入股,把群眾組織起來規模經營、抱團發展,建立起村集體與群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利益共同體,走出一條既強村又富民的共贏之路,激活了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

突出“黨建引領”這個主題,把好鄉村振興政治方向。煙臺市充分發揮村黨支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根據農業生產佈局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要求,通過領辦合作社,讓村黨支部站在經濟發展的最前沿,帶領群眾上項目、闖市場,並以黨支部的渠道將合作社承接的惠農政策惠及群眾,讓群眾知道“惠在何處”“惠從何來”,有效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力、凝聚力,牢牢把住了新時代農村工作的主動權。抓住選優配強村黨支部書記這個關鍵,把政治標準作為選人用人第一關,旗幟鮮明地提出“好人+能人,才是當家人”的選人導向,設置“兩委”成員候選人正面清單和“十五個不得”負面清單,通過縣鄉村“三級聯動審查”,真正把那些講政治、敢擔當、能帶富、會服務的優秀人才選進村級班子,為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儲備了一批有情懷、有擔當、懂政策、善協調的帶頭人。同時,嚴格加強村幹部和合作社監管,出臺《關於從嚴管理村幹部的規定》,指導基層制定合作社規範管理措施,對村級重大事項和合作社新上項目、簽訂合同、大額資金支出等,需經黨員和村民代表會議表決通過,強化風險管控,推動依章辦社,確保村幹部幹成事不出事、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

突出“現代農業”這個方向,積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煙臺市充分利用合作社對接市場、抱團發展的載體作用,通過合作社把分散的群眾組織起來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促進了生產方式的變革,解決了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引領小農戶步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棲霞市聚焦提升“煙臺蘋果”品質,變傳統的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為土地成方連片規模經營,統一開發、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品牌、統一銷售,彌補了一家一戶規模小、升級難的弊端,解決了資金投入、品種改良、技術管理、產品銷售、品牌營銷等“一攬子”問題。目前,已改造老殘果園3.5萬畝,三年後將改造提升果園30萬畝,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蘋果革命”。招遠市陳家村大戶流轉本村及周邊村土地近萬畝,統一改良土壤、採購苗木,成片發展優質葡萄、蘋果、獼猴桃等林果種植,並引入物聯網技術進行水肥一體化管理,2018年合作社為村集體帶來收益300萬元,社員每畝地增收2萬元,輻射帶動1000多名村民就業,人均年增收2萬多元。

突出“強村富民”這個目標,建立集體和群眾利益共同體。煙臺市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將村集體和群眾通過股份合作緊緊扭在一起,以“股”連心、連利、連責,改變過去村集體將資源簡單發包租賃的低層次發展模式,改變群眾單打獨鬥的分割型致富模式,有效將村集體資產激活增值,也最大程度地保障了群眾利益。對集體,成方連片平整後增加的土地可作為集體資產入股合作社;對群眾,至少可獲得土地流轉保底收入、合作社經營分紅收入、合作社務工收入。同時,分紅主動權、利益分配權牢牢掌握在黨支部手中,既讓黨支部開展工作有了抓手,也有效增強了群眾對集體的依賴。長島綜合試驗區北城村黨支部領辦北城漁業專業合作社,發展形成集扇貝苗種、養殖、加工、銷售、回收利用於一體的全產業鏈,2018年村集體收入達到2200多萬元,社員年均增收20萬元。

突出“組織群眾”這個要義,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煙臺市在推行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過程中,堅持群眾主體地位不動搖,充分發揮黨支部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職能,堅持由民做主而不替民做主,通過召開會議、組織培訓、觀摩學習、走訪動員等形式,幫助群眾細算入社前後對比賬、長遠賬,以看得見的利益和細緻的思想政治工作調動群眾入社積極性。棲霞市衣家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組織群眾修路引水,僅用7個月時間就修建了長5.5公里、寬5.5米的環山路,在山頂上建起2座蓄水池,徹底改變了村莊落後面貌。黨支部書記衣元良感嘆:“老百姓還是那些老百姓,但組織起來的力量卻大不相同!”蓬萊市三里溝村一位老黨員看到村集體沒有錢,不但主動把自己的一畝半土地無償流轉給合作社,還拿出7000元入股,表達對黨支部的信任和支持。

突出“示範帶動”這個方法,確保穩妥有序推進。煙臺市在推進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過程中,以點上探索、面上推廣、由點及面的示範帶動為根本方法,確保工作積極穩妥。2017年篩選確定11個集體經濟發展較好的村先行先試、有序推開,2018年在領辦合作社的300多個村中優選100個開展示範行動,探索出勞動力入股、土地入股、資金入股多種發展模式,實踐出獨立經營、村企聯營、承包經營、統購包銷多種管理方式,為全域推進樹立了樣板。今年,全市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將至少突破1200家。

成效

煙臺市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將黨支部的政治引領、合作社的抱團發展、群眾的能動性等要素融合在一起,優勢疊加互補,形成了聚合裂變效應,促進了鄉村全面振興,給煙臺農村帶來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一是狀態之變——黨支部幹事創業的勁頭更足了。這些領辦合作社的黨支部書記們勁頭十足,自信滿滿,改變了過去不能講、不敢講的現象。為什麼會有這種轉變呢?就是通過領辦合作社,黨支部有具體事可幹了,村幹部的精神狀態發生了巨大變化。調研的時候,許多村黨支部書記說,自從領辦了合作社真正找到了“當家人”“領頭羊”的感覺,這是他們多年以來沒有體驗到的榮譽感和成就感,在群眾中也有了威信和話語權。蓬萊市槐樹莊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時,為打消黨員群眾顧慮,村黨支部書記李軍自費帶領“兩委”幹部和村民代表到外地觀摩學習,回來後反覆開會,經過一個多月的研究討論,最終達成共識,開發山脊薄地,向荒山要效益。李軍帶頭把剛買的10畝叫行地無償捐給集體,通過“兩委”幹部帶黨員、黨員帶群眾,採取出義務工的方式,僅用2個多月時間,就開發荒山近200畝,去年冬天又開發100畝,規劃了生態種植區、有機養殖區,下步還將種植金銀花等中藥材及桑葚、櫻桃等經濟作物。通過組織帶領群眾致富增收,現在只要黨支部一號召,可以說是一呼百應。群眾從黨支部的行動中看到了他們為民辦事的決心,重新變得相信組織了,民心重新聚攏起來了。

二是路徑之變——強村富民的發展之路更寬了。村黨支部通過把分散的土地規模經營,推廣先進技術、節約生產成本、提升產品質量,有效將村集體資產激活增值,也最大程度地提高了群眾收入。合作社對入社群眾的土地成方連片進行平整,打破戶與戶之間的土地邊界,原來的田邊地沿、溝溝坎坎消失了。比如,1000畝土地經過成方連片平整後,至少可以多出15%的集體用地,這150畝土地就可以作為集體土地入股,增加收入。同時,通過股份合作,有效實現了社會資本、農戶、村集體的利益緊緊聯結在一起,既給下鄉資本足夠的發展空間,也最大程度地規避了資本下鄉帶來的風險。棲霞市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就是農戶和村集體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再入股龍頭企業,互惠共贏,不僅解決了錢的問題,還防止了工商資本“跑馬圈地”、與民爭利。

三是力量之變——組織起來的群眾力量更強了。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使集體收益、發展前景與群眾分紅收入直接相關。以前“各掃門前雪”的群眾開始關注集體、關心集體,從“一盤散沙”握成了“一個拳頭”。萊州市田家村黨支部曾經為修建水渠花了7年時間動員4戶村民拆掉違建房,可群眾就是不支持,也不信任你能把這個事情幹好,但在合作社成立以後,他們看到了黨支部帶領大家發展的決心,在動員拆遷時積極配合,僅用3天就配合完成了拆遷。

四是活力之變——鄉村振興的人氣更旺了。合作社遍地開花、各類產業蓬勃發展,為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提供了平臺、創造了機會,吸引了人才迴流,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農業後繼乏人等問題。棲霞市將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作為吸引青年人才迴流農村的平臺,在全國招募從事果園管理工作的優秀青年,招募的39名項目經理5年內每人月工資不低於3000元,5年後年薪不低於10萬元。同時,集體收入的增加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的經濟支撐,村黨支部不僅有了資金改善民生事業,更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萊州市田家村小米美食節、蓬萊市三里溝村古槐文化節等,都吸引了大批遊客,使村莊煥發出勃勃生機。

五是形象之變——農村的人居環境更美了。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激發了群眾主動建設美好家園的內生動力,掀起了整治環境、美化環境的熱潮,極大改變了群眾生產生活環境。同時,合作社對流轉後的土地進行規模經營,採用水土共治、果園生草、生物防蟲等農業新技術,減少了面源汙染,促進了生態振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