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了績效考核,企業經營仍然需要哲學指導?


為什麼有了績效考核,企業經營仍然需要哲學指導?

本期公開課企業家

樸大勇

北京盛和塾副理事長

北京環球友鄰科技有限公司CEO, 環球漫遊創始人

北航北京校友會 副秘書長

精彩內容回顧

為什麼有了績效考核,企業經營仍然需要哲學指導?

親愛的各位企業家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北京盛和塾的樸大勇。我分享的主題是《經營為什麼需要哲學》。

1經營需要哲學的原因

我們環球漫遊的主要業務是為出國的遊客提供在國外也能隨時隨地使用的WIFI。

公司自2003年到2010年期間,業務收入始終處於持續虧損狀態。

為了擺脫經營上的困境,我上過各種的學習班、總裁班,但都沒有起到什麼作用,直到我接觸到了稻盛經營學。

為什麼有了績效考核,企業經營仍然需要哲學指導?

我參加了稻盛和夫先生在中國的多次演講,發現稻盛先生來華演講33次,有12次都是《經營為什麼需要哲學》。

由此我認識到哲學對企業經營的重要性。

為什麼有了績效考核,企業經營仍然需要哲學指導?

在《經營為什麼需要哲學》一書中,稻盛先生提到了經營企業需要哲學的三大原因:

1 哲學是經營公司的規範、規則,或者說必須遵守的事項;

2 它用來表明企業目的、目標,以及為了實現自己希望的、理想的企業目的,需要有什麼樣的思維方式;

3 這種“哲學”可以賦予企業優秀的品格,賦予員工優秀人格。優秀的人格是取得對方信任和尊敬的最好方法。

2如何學習稻盛經營學

1 哲學共有最好的時機

公司剛起步、人員少的時候是開展哲學共有的最好時機。

領導人必須率先垂範,進行自上而下、由少到多、由近到遠的哲學共有。

為什麼有了績效考核,企業經營仍然需要哲學指導?

但是建立明確的、高層次的經營哲學,不能停留在紙面上。

包括經營者在內的所有員工都必須真摯地、一絲不苟地、不斷地實踐這種哲學。

2 學習方法

具體方式有讀書(讀稻盛塾長的書)、聽課(聽優秀企業家的分享課程)、遊學(到國內外優秀企業學習)、交流(與塾友進行經驗交流)。

2016年開始,我和同事一起學習稻盛經營學,每天晨讀。

我抓住一切機會到日本遊學,參加世界大會和國內的報告會等,每次參加會議,還會順便考察市場。

除此之外,我還將曹老師的書,阿米巴經營系列的書以及市面上和稻盛塾長有關的書籍買回來讀;聽了歷屆報告會的DVD以及在國內出版的塾長講話的DVD。


為什麼有了績效考核,企業經營仍然需要哲學指導?


為什麼有了績效考核,企業經營仍然需要哲學指導?


3踐行稻盛經營學的成果

1 明確企業使命

我與同事們一起梳理了環球漫遊的哲學手冊,明確了企業的使命——

追求全體員工物質與精神兩方面幸福;

為客戶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

提高企業自身價值,為社會的進步發展做出貢獻。

結緣稻盛之前的業務情況:

為什麼有了績效考核,企業經營仍然需要哲學指導?

目前覆蓋的網點地區:


為什麼有了績效考核,企業經營仍然需要哲學指導?

負責公司正常運行的、每天負責經營活動的是包括經營者在內的全體員工。

因此,公司存在的首要意義是為全體員工的幸福著想,員工就會齊心協力把工作精益求精,就能為客戶提供滿意的產品和服務,公司的業績就能得到提升,進而有能力為社會做貢獻。

2 實施阿米巴經營取得成果

優化員工餐卡管理方法,每年節省25萬元;

使用效率不高的辦公面積的退租每年節省80萬元房租;

客服400電話費用一年節省30萬元。

為什麼有了績效考核,企業經營仍然需要哲學指導?

這些都是同事們的智慧,全員參與經營的結果。

4以心為本的經營感悟

企業有多種經營理念,有以利為本、以事為本、以人為本。

我們學習稻盛經營學之後,追求的是以心為本的經營。

為什麼有了績效考核,企業經營仍然需要哲學指導?

以利為本的經營理念有他們特有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最終會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

以事為本的目標可能超過以利為本的利益共同體之上,形成一個事業共同體;

以人為本的企業可以達成事業共同體的更高層次;

以心為本的經營則是兼顧了利益共同體和事業共同體,形成了一個命運共同體。


為什麼有了績效考核,企業經營仍然需要哲學指導?


就像京瓷一樣,為了公司的發展,每個人都竭盡全力。經營者也用畢生的努力回報大家的努力。

所有員工也都真心希望公司不斷髮展。這就是以心為本的經營。

這些堅實而又緊密相連的心性為基礎的經營,就是以心為本的公司的原點。

問答環節

經營問答一

問:

我們公司沒有建立自己的哲學,但是我的產品做的不錯,客戶一直對我們都挺認可。請問,我們公司這樣的情況也需要哲學嗎?

答:

我的建議是有必要的。企業現在好不代表未來也一定好。

企業哲學就像是家訓一樣。有的家族沒有家訓或家訓失傳,整個家族可能籍籍無名;而著名如錢氏家族,一直傳承著自己的家訓,培養出瞭如錢學森、錢三強、錢鍾書等優秀人才。

這就是有無家訓的差異。

對於企業而言,要讓企業持續傳承,有高收益的發展,必須要有哲學。

當然,貼在牆上的哲學是沒有用的,還需要具體去實踐。

另外,在《經營為什麼需要哲學》這本書中也有很好的解答。

經營問答二

問:

經營哲學可以完全複製嗎?我們想直接用京瓷的哲學當我們自己的哲學,不知道是否可以?如果可以的話,那我們公司就不用建立自己的哲學了吧。

答:

企業的經營哲學不應該是完全複製的,每個企業應該建立屬於自己的哲學。

當然我們可以借鑑京瓷哲學中優秀的部分,再結合自己行業的特性,與公司夥伴們梳理出自己的哲學手冊。

京瓷哲學或者說稻盛經營學也一樣,它不是塾長一個人的智慧,而是人類文明智慧精華的不斷傳承。

國內很多像《了凡四訓》等先賢古訓,傳到了日本後,被稻盛先生學習到精華再結合在企業經營當中遇到的問題,反覆思考,總結出了自己的哲學。

因此我們在京瓷哲學基礎之上結合自己行業的特點總結出來的哲學手冊是可行的。

經營問答三

問:

西方的績效管理經過了長期的實踐,我國改革開放也採用了以“多勞多得少勞少得”為代表的西方管理方法,這些經過了長期的檢驗。企業經營真的需要哲學嗎?如果需要,那麼與我們一直學習採用的西方管理方法如何結合?還是互相矛盾?

答:

西方的績效管理和多勞多得在推動員工積極性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但是以我自己實踐的情況來看,績效管理只是淺層次地解決了公司管理的問題。

通過對稻盛經營學的學習,我認為推動的“以心為本”的經營與全體員工形成了一個命運共同體的形式,能夠與員工形成了幾年甚至一生的綁定。

而績效考核,極端一點說就像小時工,僱主和員工之間的關係不夠牢固和持久。

我們公司內部績效考核也有,但是短期利益綁定的特點不突出,我希望能把眼光放長遠,逐漸把績效和個人利益的綁定變成更具持續性的關聯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