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鞋”用你家乡话怎么说?

夜尽16053422


看到这个问题,觉得很好玩!我是安徽阜阳人,拖鞋这个词在方言里面叫“鞋沓子”,照字面意思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平常趿拉着的一种鞋。方言真是博大精深,不同地域的方言代表着不同地域的文化。

其实方言的不同,主要是跟生活习惯不同,所以在语言形成的过程中产生了差异。这个问答这么火爆,大概就是因为现在大家在外面都开始说普通话了,家里的方言如果不是老乡提醒,估计再过几十年都该忘光了。

其实方言,也是一种乡愁!方言是童年的记忆,方言是幸福的时光,方言是你可能永远回不去的地方,所以现在还能说方言,说明你还很幸福,因为你的家离的不远,你没有背井离乡!

阜阳人看到的可以支持起来哈😊@阜阳趣事儿


有文化的狮子


我们贵州一片方言说拖鞋叫“拖孩”。听说云贵川说话差不多,不知道他们是否也说拖孩。

以前听人说过一个搞笑故事,说是一个农村阿姨进城,穿的是拖鞋,快下车的时候发现自己的一只拖鞋不见了,阿姨着急地跟司机说自己孩子不见了,后来司机跟车上的乘员把里找个遍,急得司机都打算报警了,这时候阿姨拿着一只鞋子说,找到了。全车人都懵了。

中国的语言真是博大精深呀!



柠檬草的味道77965436


上海话兔啊,就是拖鞋的意思。一般分季节而穿,天冷时是棉的,绒的,或者其它面料。里面一层,垫些棉花,骆驼绒,晴纶棉。凉爽季节是单的,里面不垫东西。大热天一般性是塑料或海绵的,偶尔也有滕席穿起轻便舒适些。记得以前小时候,五十年代中期 到七十年代初,夏天里穿的是木拖鞋,上海话叫木托拜,家里外面走进走出,声音噼噼啪啪响,它是用厚厚的的一层板, 大约三四公分,描成鞋底形,照着样子锯下来,然后在鞋前的两边用剪好的帆布带或塑质条,拿小 钉子钉 好,当时似乎很流行,到处都是,走进外面澡堂里 也不例外。据说这种木质的拖鞋,从国外传过来,应该是仿造日本的吧。


赵涵智爷爷


很高兴为你解答。

我是河北唐山人,没错,就是大家都爱听她讲话的赵丽蓉前辈的家乡,我觉得我的家乡话可能是世界上最能给人带来欢乐的方言之一了!

言归正传,拖鞋用唐山话说是“它拉儿板儿”,一定要说出儿化音的感觉来,还要一带而过,重音不能在“儿”字上,光说是没用的,必须要我读出来给大家听下,很是有意思,可惜我没办法发语音,哈哈哈。

所以,在唐山话里,趿(ta一声)拉的意思就是不把鞋子穿好,脚后跟那里踩着鞋帮,由此,拖鞋就变成了趿拉儿板儿。

相信每个人都看过赵丽蓉前辈的春晚小品,唐山话的特点就是儿化音多,说话的语气多转弯,音调多上扬音,总之,从小听到大,从小说到大,是我最喜欢的方言啦。

附上唐山话代言人赵老师的照片。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一个鑫二


我老家安徽凤阳的,我们那大部分都是说普通话的,只是语气稍微重一点点,但说话全国都能听的懂。也有一些特色方言。

比如:拖鞋,我们那叫鞋靸子(xie sa zi )sa 正常读第三声,但我们那里读第四声。

还比如:你在干嘛?我们那说:你嘎滴盖。

现在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我们当地这些方言都被普通话取代了,方言也越来越少了。



猪猪侠的懒球球


现在也都叫拖鞋了。

以前我们老家叫它“脚搭子”或“凉搭子”、“搭萨子(音)”等,“搭”即“靸”、“趿”的意思。

过去物资匮乏,人们生活条件艰苦,那时我们都是请村里木匠用木板做成大小不同规格的鞋底,再钉上一根帆布带子就成了一双双“凉搭子”了,也就是现在的凉拖鞋,凉搭子穿着不方便,白天大多打赤脚,也就晚上洗过澡、洗过脚才穿穿。记得直至八十年代未九十年代初的公共洗澡堂还都用这种木底的“脚搭子”供浴客使用,经常是左右脚及大小配不成对勉强凑合着穿(趿)。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供销社有那种塑料拖鞋卖,才逐步叫它拖鞋,大多也就是夏天穿穿,因为塑料拖鞋天一凉就变得很硬,不好穿还容易坏。

现在经济发展很快,人们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不同季节有各式各样各种材质的拖鞋五花八门,品种、款式新颖繁多,根据各人喜爱可供选择。











风雅俊逸


在我们家乡把“拖鞋”叫做“拖孩”,因为我们那边说话都有个特点,就是说每个字都是平舌,不会用翘舌,你可以试试说话是什么感觉😂😂😂试出来就是我们家乡的家乡话了。

本地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我们的彭山话也是一种独特的方言啦,特别好听,大家都喜欢听(每次上学,别人都会学我说话,因为他们觉得特别搞笑😂😂😂)。就像上次,我给我家人打电话,然后我同学就在我边上,我本来说的好好的,他们就在我边上笑,弄的我也特别想笑,我说个抽屉说成“抽抽头”,他们都要笑半天,还有就是“温暖”读成了“温软”。“好热哦”读成了“好rai哦”,“黑包包”读成“害包包”,还有就是“你在搞啥子呢”读成了“你在搞妞儿呢”都惹得众人大笑,整得我普通话永远也通不过😂😂😂





锡山说电影


我老家是四川的,我们老家叫拖鞋为"tuohai"。

说起这个鞋呀,我小时候还因为这个被同学笑了好久呢。

我是四川出生的,六岁随父母来到新疆,然后就开始了我的小学生活。因为是老家长大的,所以一口四川话,有一次上体育课踢足球,不小心把鞋子一下子也踢出去了。然后我就说我的“孩子”(谐音)掉了,然后同学都一脸懵,当我捡回鞋子穿上后,大家才知道我说的是鞋。于是大家都哈哈大笑。这个笑话被他们说了好几年呀。现在想想还挺有意思。


梦溪绿境


现在就叫拖鞋。以前都叫鞋趿拉子。

记得最早接触鞋趿拉子是在小时候的冬天。快过年了,集上的澡堂子可以洗澡了。我们几个堂兄弟一起早早起来摸黑走二里地。在集上澡堂里,昏暗的灯光下,胡乱放着好些个样子差不多却似乎永远不成对的拖鞋。被人穿过,湿漉漉、凉冰冰的。得自己拿脚去找大致合适左右脚的鞋子。说是拖鞋,其实就是鞋底大小的木板,用那种似乎是轮胎外胎中扒下来的胶皮条带,拿钉子十字交叉钉在木板上。有些胶带已经脱落了,穿不起来。实在配不成对,只好勉强拖着貼地挪着走。

穿过这种拖鞋的,如今少说都有四五十了吧。


边缘慢漫游


看到这个问题,真的是满满的回忆,曾几何时,本来属于我的塔拉板变成了拖鞋,小时候从不知拖鞋为何物,我们从小学到大学,从农村到城市,我们忘记了多少陪伴我们的方言俗语。一个地地道道的河北保定人,卷(三声)子变成了馒头,塔拉板变成了拖鞋,水拉拉变成了口水,大能呆就是鼻涕。多怀念以前穿塔拉板的年代,现在我们穿拖鞋,舒服了,但是压力大了,物质压力精神压力。买房买车,买耐克,买阿迪达斯。完全没有了穿塔拉板时过年买新衣的快乐。时光慢些,节奏慢些,塔拉板还能回来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