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和鲁智深公开反对招安,为何宋江只怕鲁智深一人?

大侃历史


水浒传中确实有武松和鲁智深共同反对诏安的情节,不过并不是最初的那次。而是在梁山好汉集体接受招安,为大宋南征北战,征讨方腊成功后,武松和鲁智深二人不愿接受朝廷的封赏决定在杭州六和寺出家,题中问的可能是这个时候。

最初宋江想要接受诏安的时候,武松,李逵,鲁智深都曾明确反对过。鲁智深说:“只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这也是水浒中唯一一个站出来明确指出招安的问题的梁山好汉,但在当时并没有起什么作用。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李逵,宋江最不放心的人其实是他。在最后喝毒酒的时候都要拉上李逵一起,这是真担心这兄弟出去坏事啊。但对于武松和鲁智深,宋江应该谈不上惧怕。如果比较来讲,鲁智深确实比武松要不安分一些。

武松和鲁智深都在杭州六和寺出家,不同的是,武松最后活了八十岁。鲁智深却没过多久就随潮圆寂了,也就是说鲁智深看破尘世,然后就死了。从结局看武松是真的没有任何威胁了,毕竟确实残废了。在征讨方腊的战斗中,武松被包道乙暗算失去了一只手臂。这也是他出家的原因之一,甚至说是很重要的一点原因。

再来看鲁智深,他的出家可以说非常突然。鲁智深在最后一战中可以说是立下了大功,生擒了敌首方腊。这时候鲁智深要是跟宋江会去领赏,升官发财是肯定的,在当时的情况下甚至可能成为梁山好汉的领导者之一。但鲁智深一句看破红尘就婉拒了,这也让宋江颇为不解。

水浒传到了后半段很多事情都无法用逻辑解释,比如吴用,花荣的死还有一些梁山好汉的默默离去,可能就是作者在表达自己要表达的忠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完善人物形象和故事的结局。

鲁智深的这个结局也是这样,鲁智深是完全因为拳打镇关西然后被一步步逼上梁山的,其实他和宋江一样是有出身的。按理说应该更加希望加官进爵,但从鲁智深反对招安所说的话来看,他是真的认识到了大宋的腐朽,真正认识到当时社会是奸臣当道的时代。<strong>

宋江可能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但他却毅然决然的决定招安。这时这个看清了世界,拥有其他人没有的眼光的鲁智深就格外重要了。宋江明白,占山为王是没有前途的。招安是让梁山好汉站上更高平台的最快捷的途径,虽然结局不好,但宋江肯定没想害各位兄弟。

鲁智深与常人不同的在于他不仅嫉恶如仇,侠肝义胆,他还有看清时局的能力和水平。武松当年在二龙山的时候还是鲁智深手下的三当家呢,这起码说明鲁智深同样拥有领导能力。所以宋江招安的时候可能真怕鲁智深站出来捣乱,在梁山搞分裂。


邓海春


水泊梁山在宋江的经营下,集齐了一百单八条好汉,宋江也是志得意满,以天罡星三十六,地煞星七十二的方式排好了座次,水泊梁山的势力达到了顶峰。

重阳节宋江大宴众头领好汉,酒到酣处,宋江作《满江红》一首,领乐和吟唱。

当乐和唱到:望天王降诏,早诏安……的时候,首先跳出来反对的就是武松:今日也招安,明日也招安,冷了弟兄们的心!紧接着李逵也瞪着眼大叫:招安!招安!诏甚鸟安!说话间一脚就把桌子踢翻,摔的粉碎。

这个时候鲁智深并没有对招安表示反对,他是在宋江呵斥并惩罚了李逵,埋怨并驳斥了武松之后,站出来说话的。

当武松和李逵先后鼓噪,反对招安的时候,宋江首先是收拾李逵,这也在情理之中,李逵的举动,基本上就是“起哄”,除了酒后撒泼,他反对招安的唯一目的就是“为宋哥哥鸣不平”,在他看来他的主子宋哥哥当皇帝才是他的理想。

所以宋江的处理也很经典,“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处理完了李逵,宋江才对武松说:兄弟,你也是个晓事的人,我主张招安,要改邪归正,为国家臣子,如何便冷了众人的心?

宋江埋怨武松“你也是晓事的人”,是有原因的,这就是武松这个人本来也是把“招安”当做唯一的希望的人。

武松血溅鸳鸯楼连杀十几条性命,逃亡江湖,为了躲避官府的通缉,孙二娘将他扮作头陀,投奔二龙山入伙,在孔家庄再次与宋江相遇。

宋江邀请武松同他一起到清风寨花荣处小住,武松拒绝的,这个时候武松是这样说的:

“……武松做下的罪犯至重,遇赦不宥,因此发心,只是投二龙山落草避难。亦且我又做了头陀,难以和哥哥同往。路上被人设疑,倘或有些决撒了,须连累了哥哥。便是哥哥与兄弟同死同生,也须累及了花荣山寨不好。只是由兄弟投二龙山去了罢。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

这是武松的真实想法,并且是亲口告诉宋江的,所以宋江对武松的“反对招安”表示不能理解,驳斥他是在情理之中的——宋江的意思就是“你装什么装!”

但这个时候,鲁智深也站出来说话了,他的话基本上没有什么情绪化的成分,并且对宋江寄予希望的“朝廷”的腐败实质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同时他还提出了一个极为具有煽动性的建议。鲁智深是这么说的:

“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

鲁智深的观点很清楚,满朝文武没一个好人,就像我这个染成黑色的袍子,怎么洗也洗不白的。招安不是个好主意,不如大家散伙吧!

鲁智深的这番话,看似平和但却是看透了实质,也极具煽动性。所以宋江就必须认真对待,他对鲁智深说的话就更像是一种辩解,更像是给全体好汉们的一种解释,他是这么说的:

“众弟兄听说,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有日云开见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扰良民,赦罪招安,同心报国,青史留名,有何不美!因此只愿早早招安,别无他意。”

宋江的意思是,皇上是圣明的,只是被奸臣包围,暂时昏聩了些,但会再圣明起来的,是值得我们为之效力的。大家伙受了招安,所犯的罪会被赦免,我们同心报国,青史留名不好吗?我是为大家的前途着想,没别的意思!

宋江的解释,大家伙都挺满意——“众皆称谢不已”。但是,这几位的反对,也罢宴会的气氛给搅和了:

——当日饮酒,终不畅怀。席散,各回本寨。

从这个过程来看,宋江对李逵的反对招安是不放在心上的,对武松的反对招安是心存鄙视的,但是对鲁智深的反对是非常重视的。但总的来说谈不上害怕鲁智深,因为在整个水泊梁山,赞同支持宋江的招安路线的好汉们还是站绝大多数的。宋江没有必要害怕鲁智深。

但是鲁智深还是很清醒和明智的,对腐败黑暗的朝廷看得很透,不抱任何希望和幻想的“大智大慧”的好汉。


步武堂


梁山泊一百零八将大聚义排定座次后,宋江于重阳节酒后借《满江红》表达尽早接受招安之意。武松第一个跳出来发难,”今日招安,明日招安,早晚冷了兄弟们的心”。紧接着李逵也激烈反对,甚至把桌子打的粉碎。宋江无奈之下关了李逵的禁闭。

第二天酒醒后又做武松的思想工作,”兄弟,你也是个晓事的人。我主张招安,要改邪归正,为国家臣子,如何便冷了众人的心?”这时鲁智深忍不住说道:“只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

可见当时鲁智深还是很给宋江面子的,前天在宴席上并没有和武松、李逵一样当场发作,只是第二天宋江又重提此事才说了上面一翻话。对这几个公开反对招安的人,宋江当然是区别对待的。李逵是自己的死忠,脑子简单,脾气火爆,在梁山没什么自己的势力。可以直接镇压,先是假装要杀头,后众人求情下关禁闭。

但对于武松、鲁智深则不同,二人代表的是二龙山势力,除了这二人还有杨志、曹正、张青孙二娘夫妇等。所以不能来硬的,只能慢慢做思想工作。而且在宋江看来,武松一开始是倾向招安的。在武松血溅鸳鸯楼后投奔二龙山和宋江在投奔花荣途中相遇时武松曾说到,”由兄弟投二龙山去了罢。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

可为什么现在武松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招安了呢?那肯定是在二龙山受了 鲁智深的影响。鲁智深虽外形粗犷、性格暴躁,但粗中有细,行事颇有计谋,是武松的带头大哥,二龙山的主心骨。武松的态度何尝就不是二龙山势力的态度呢,只不过是由武松这个年轻、又有一定地位的小兄弟表达出来罢了。

为了自己的招安大业早日实现,对于二龙山老大鲁智深,宋江当然更不能慢怠之。


来自小城的大叔


水浒。

。。武松和鲁智深都反对召安,为啥宋江怕鲁智深。武松和鲁智深同样是梁山兄弟但有区别的。武松同宋江是內家兄弟,早在柴进家有一面之私交曾跪拜过宋江。鲁智深同宋江是客家兄弟,鲁智深在宋江面前没有叩过头,祗多二手恭恭,宋江如同武松闹僵可以大哥的身份來训戒,宋江如果同鲁智深闹僵那就不好收场了,宋江的髙压态势对鲁智深是不管用的,闹僵了很难收场,因为鲁智深不买你宋江什么帳,还是考虑少说几句为好,不理他,他又翻不了天。再有个杨志也不买宋江帳,他同宋江直接触也不多,如李逵就一样了,捏在他手里要长即长,要短即短,林冲是老好人,要相杀髙俅,被宋江两眼一弹就退了三步。


老龚166916589


花和尚鲁智深:行走凡间的世外高人,官府出身,江湖智者,霸气外露,宋江自不敢小觑!行者武松:凡尘一大杀器,勇则勇矣,无大智慧,不值一提。


幽离之尘


鲁大哥为人豪爽且武功高强,在梁山中有一定的威望,振臂一呼就会有一大群人跟随,因此黑三郎再精也畏惧几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