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期】何謂書畫篆刻供一爐冶?

【第321期】何謂書畫篆刻供一爐冶?

【編者按】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吳昌碩曾言:“書畫篆刻供一爐冶”,而文人介入治印,應該追溯到宋。宋代歐陽修、米芾為自己或他人篆寫印稿,而後請印工刻制。而文人親自捉刀刻印,明代文彭應該是始祖了。文彭、何震、蘇宣、朱簡、汪關與汪泓父子,後人推屬“皖派”。清代中葉,丁敬脫盡徽派影響,被後世奉為“浙派”的開山祖師。其與黃易、蔣仁、奚岡,以及後來的陳鴻壽、陳豫鍾、趙之琛、錢松稱為“西泠八家”,都是浙派代表人物。清末民初,羅振玉、馬一浮、馬衡、黃賓虹等人更是詩、書、畫、印,皆有涉獵。縱觀這些人,無一不是那一時代的博學鴻儒。


【第321期】何謂書畫篆刻供一爐冶?


張彧刻“意與古今”印

我們知道“書畫同源”歷來強調“以書入畫”者多,清代由於印的加入,使得三者相互滲透,印與書通,書與畫通,終成集書畫印為一體的一門獨特的中國藝術形式,躋身於世界藝術之林。下面分三個部分簡單介紹這三者的關係:

書從印入,印從書出

這是碑學精髓之所在。具體是:要在紙面上呈現有別於帖學書寫的那種斤斧施與金石的力度和氣勢。篆籀碑體趣味在於勁健內斂,蒼渾樸拙,所以要援印入書,執筆視毫芒為刀錐,以片紙為鐵石,使線條質感積點成線,毛糙蒼辣。這種篆刻技法和韻味融入書法的探索在清代形成主流,他們以這種新的用筆方法去詮釋古代的刻石書法,形成了獨特的“金石氣”。當然印章同樣要具備這種“金石氣”,篆刻藝術是字法章法和刀法的完美融合。以篆書入印,使篆刻家必須研究篆籀及其變體的各種寫法、刀法,文字又驅使篆刻家不得不精研秦漢碑版及瓦當額款,認真分析各種刀刻的方法和自然剝蝕的效果。“書從印入,印從書出”,書法和篆刻密不可分,要刻好印必須要寫好字,尤其是篆書。鄧石如就是篆書大家,他用自己的新筆法去寫篆書,並通過刻印把這種新筆法以“鐵筆”的形式傳達同樣的“金石氣”感受。以前,幾乎所有的篆刻家摹漢印,都用平正的摹印篆,或用繆篆,而鄧石如卻大膽的改用勁遒圓轉的小篆來刻白文印,這是一個難度很大的創新。“書從印入,印從書出”打破了以往印內求印的藩籬,開闢了印外求印的嶄新之路。


【第321期】何謂書畫篆刻供一爐冶?


吳昌碩刻“且飲墨沈一升”印

吳昌碩精研石鼓文,以石鼓文筆意入印,參封泥邊框,以鈍刀的方式體現一種渾厚蒼辣的藝術風格。其印中文字,饒有筆意,刀融於筆,“屋漏痕”、“萬歲枯藤”、“錐畫沙”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所以篆刻家要通過習篆,對篆書有了深厚的理解之後,並逐漸形成自己的文字系統,也就是要寫出自家的篆書風格,捉刀刻印才能“印從書出”。齊白石先生的篆刻與篆書如出一轍,得《三公山碑》、《天發神讖碑》之結構神韻,篆刻取秦囚人磚之刀法,形成雄渾奇偉、自然天成的藝術風格。

以書入畫,融畫入書


【第321期】何謂書畫篆刻供一爐冶?


趙之琛刻“萍寄室”印

趙之謙乃道鹹間大家,他的《墨松》題識說:“以篆隸書法畫松,古人多有之,茲更間以草法,意在郭熙、馬遠之間”。吳昌碩書畫印皆得力於《石鼓文》,其所書《石鼓文》雄肆拙辣,洋溢著斑斕渾莽的金石之氣。缶老以此入畫,滿紙篆籀之意,所畫花卉除參《石鼓文》外還間以張旭、懷素的草法入畫,其氣磅礴一揮而就。“當其筆酣墨舞之際,幾乎不自知寫的是畫還是書”。他題畫詩多反映其藝術觀點,“畫與篆法可合併”,“謂是篆籀非丹青”。黃賓虹先生在題畫中說:“畫法用筆線條之美,純從金石、書畫、銅器、碑碣、造像而來……”以此觀道鹹諸家誠非虛言也。沃興華先生在所著《中國書法史》中說:“……繪畫需要高度抽象、富有節奏的書法線條,書法需要對比豐富,形式多樣的繪畫構成,因此歷史上的書法家往往是畫家,而畫家則同時又是書法家,書畫互相滲透,一個時代的繪畫必然陪伴著相應的一個時代的書法”。清代碑學的成功,跟大量畫家的介入是分不開的,他們把繪畫的理論和技法融進了書法,開拓了書法新境界。其中書畫家有:傅山、王鐸、石濤、金農、鄭燮等。其中最有代表的是鄭燮,他創為“六分半書”,融真、草、篆、分於一體,用繪畫的方法去寫,章法疏密又像繪畫布局,字的波磔之筆也常間以蘭竹筆意給人以奇奇怪怪、耳目一新的感染力。他認為“要知畫法通書法,蘭竹如同草隸然”,“以書之關鈕,透入於畫,畫之關鈕,透入於書”。誠如蔣士銓在其《題板橋畫蘭》詩中所言:“板橋作字如寫蘭,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橋寫蘭如作字,秀葉疏花見姿致。”《霎嶽樓筆談》說:“缶廬寫石鼓文,以畫梅之法為之,”其縱橫揮灑,老拙遒勁的風格和所畫之梅化為一體,這是“技近乎道”的境界,把繪畫的用墨用水之法吸收到書法中,如焦墨、濃墨、宿墨、漲墨等墨法,用於書法中產生“將濃遂枯,帶燥方潤”的墨色變化,在這方面的創新超越了前代,形成清代一大特色。

援印入畫,畫理入印


【第321期】何謂書畫篆刻供一爐冶?


馬一浮刻“復性書院”印

作畫時以紙為石,運鋒如刀,使單薄紙張陡然增添一種深厚度與阻抗力,雖寸毫臨於紙端,也要有刀錐鑿破混沌、排山克阻、化剛為柔的金石氣味。清代的程邃為“徽派”篆刻鉅子,他畫山水以渴筆焦墨為其突出特點,其治印多澀刀,作畫宛如治印,用筆積點成線、斑駁錯落、蓬鬆毛辣。楊翰評他說:“每一捉筆,覺篆籀分隸,蒼然溢於腕下,石質之氣,人少鮮者”。以篆刻入山水畫,程邃是最早的一位成功者,之後的黃賓虹受其影響,也是以篆刻入畫的成功實踐者。黃賓虹的藝術觀念築基於金石之學,推崇包世臣碑學思想,認為道鹹畫學之所以“風骨柔靡”,皆因不能從書法印法和金石古物中參悟出畫理來。黃賓虹涉獵廣泛,積澱深厚,他精研篆刻,考訂古物等,使之融進其筆墨之中,他作畫用筆如治印,以紙為石,運鋒如刀,線條似折釵股、屋漏痕,持重穩健而又凌厲渾成、揮灑自如。其曰:“清二百年中,惟金石家畫尚存古意,其餘不足論也”。他的畫的確是金石家之畫。


【第321期】何謂書畫篆刻供一爐冶?


文彭刻“筆花”印

清代篆刻的興盛,繪畫中閒章的使用可謂超越前代。起手章、壓角章也與名章一樣,起到使畫面上色彩變化呼應,畫材與畫材承接氣機以及補足空虛,破除平板,穩正平衡等作用。以往印章是畫材以外的輔助品,而現在是畫面形式和諧所必不可少的。我們看吳昌碩的畫就有這種統一感,畫用石鼓文筆意,篆籀氣十足,而閒章古樸蒼茫的風格與金石氣畫風融為一體。鄧完白在給羅聘的一方名為“鐵鉤鎖”印的邊款上刻道:“兩峰子寫竹,用此三字法”古浣子作印亦用此三字法。這是把畫理移用與治印的方法論。“鐵、鉤、鎖”三字意思是:“鐵”是指刀法,鐵筆就是以刀代筆。要使刀法剛健,避免纖弱的毛病。“鉤”是指筆法,字要圓轉遒勁,避免板滯斷硬的毛病。“鎖”是指章法,字與字的配合要緊湊,避免鬆散之病。明代篆刻家朱簡說:“刀筆渾融,無跡可尋,神品也……”清代印人每能於畫中參透“筆情墨趣”之蘊,刀筆化合為一,真堪神品矣!捉刀治印以鄧完白“密不透風,疏可走馬”,“計白當墨”法為之,或以“虛實相生,疏密有致”及“繪畫平衡原理”布其章法,皆能得天趣於意料之外。探其藝,知其善用畫理入印,廣收博採,融爐在手,故能臻此境也。


【第321期】何謂書畫篆刻供一爐冶?


丁敬刻“文章有神交有道”印文及邊款

吳昌碩的藝術誠如他自己所說:“書畫篆刻供一爐冶”,黃賓虹總結出“五筆七墨”,他自稱:“皆有平日研究金石碑帖文詞法書而出”。在西方,畢加索曾說白人沒有藝術,東方有藝術,非洲有藝術,於是他把“黑人藝術”用到了他的繪畫與雕塑中,東西方藝術家同樣的把慧眼投向了“樸拙天真”的民間藝術,他們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當前我們身處多元文化時代,可供參考的資料遠非前人可比,有選擇性的吸收借鑑是創造所必須的,因為有了放遠眼光大膽吸收借鑑的過程,才會有彙總融合的過程,也才有可能到達“供一爐冶”的藝術境界。

【編者後記】文人的介入,對印學發展有極大的影響:一是促進了明清篆刻的流派的形成;二是對古印譜的識辨、輯錄、流佈功不可沒;三是文人對印學理論的整理、完善,使篆刻藝術獨立為科成為可能;四是參與治印的文人多數精研六書,長於金石考證,對歷代鐘鼎,磚刻,碑版墓誌等銘記皆能化用於印章的篆與刻,極大地豐富了篆刻的創作。(本文作者為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系講師,文章原載於《中國書畫》第114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