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媽長期一個人帶孩子,會對孩子性格心理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佳常育兒


在分析這個問題之前,先列舉幾個例子。

案例一:老同學A

她是一位全職媽媽,在結婚生孩子之前是一家企業的財務總監,老公是律師事務所的高級合夥人,典型的高收入家庭,在懷上孩子後,她做起了全職媽媽,從孩子出生到現在9歲多,一直一個人帶著孩子,老公工作很忙,經常加班出差,平時跟我們聚會也基本見不到,所以,孩子主要是她在照料陪伴。

她是一個性格很要強的人,對育兒方面的研究很多,尤其是孩子的智力訓練、潛能挖掘、敏感期訓練等方面,在她兒子身上做了很多嘗試,而且,她的執行力和毅力很強,堅持每天給孩子聽音樂,陪伴聊天,親子閱讀,玩智力遊戲。這樣的投入帶來的效果是這個孩子的智力發育明顯超過同齡的孩子,表現出了過人的天賦,剛滿2歲,就能夠背誦200多首古詩詞,記憶力、觸覺、聽覺等感官能力特別敏銳,5歲開始學鋼琴,4、5個月的時間修完別的孩子至少需要3、4年才能學完的課程,6歲參加洲際性的兒童鋼琴比賽獲獎,7歲改學小提琴,現在師從一位大師級的教授學了一年多了,被這位教授說撿到寶貝了,強烈建議這個孩子走專業的路線,孩子的領悟力很強,一些非常複雜的指法,很多人要練很多年到成年之後才能領悟掌握的技巧,這個孩子幾分鐘就學會了,目前師從中央音樂學院的老師主攻小提琴和鋼琴,為將來直接考國外的音樂學院做準備。

這個孩子能有今天的水平,離不開老同學的悉心培養,但是,獨自帶孩子也帶來了一些問題。

她兒子是個動力十足的小男孩,從小就像永動機一樣,只要醒著的時候就到處跑、跳,根本停不下來,不是這摸一摸,就是那裡碰一下,只有練琴的時候能夠安靜下來。有幾次到我們家來做客,不停的從沙發跳到地上又跳回沙發,來回的跑,在幼兒園的時候總是被老師、家長投訴,現在上了小學三年級了,過年的時候聚會,看到這個孩子仍然沒有大的改觀。

這樣的問題,跟父親在養育過程中的角色缺失有著密切的關係,父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會更關注紀律、規則意識、自律性、自覺性、團隊意識等方面的培養,而他媽媽在這些方面關注的太少,對孩子比較縱容,缺少了足夠的約束,這段時間孩子迷上了玩手機遊戲,也令他媽媽頭痛不已。

案例二:朋友B

她跟我們家是一個小區的鄰居,大兒子跟我女兒是同班同學,兩家關係非常的熟悉。她從大兒子出生後就一直是全職媽媽,後來又生了小兒子,在家帶了12年的孩子了,老公開公司經常出差,所以,養育陪伴兩個兒子的重擔都落在了她的身上。

她是個性格開朗的人,整天笑呵呵的,很有禮貌,樂於助人,跟上面提到的那位老同學不同,這位朋友是一個性情溫和的人。她教育兒子很注重道德、禮儀、規則意識的培養,因此她兒子表現的很有禮貌、很懂事、很貼心,平時會幫媽媽幹活,學習成績也不錯。

但是這個孩子相比於一些同齡的男孩而言,過於文弱了一些,雖然他媽媽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讓他去學習打籃球,但是孩子在對抗意識、果敢、剛毅、體能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方面就明顯的差一些。

而我女兒因為經常鍛鍊身體,練跆拳道、跑步,有時候兩個孩子打鬧到一起,小男孩都力量都還不如我女兒強壯。

一個人長期帶孩子,會有哪些影響呢?

客觀的說,相比於夫妻倆共同養育陪伴孩子來說,一個人帶孩子,對孩子的性格形成和心理方面確實更容易造成一些影響。

一、爸爸缺席對孩子的養育陪伴工作,會導致孩子在缺少父愛的環境中長大,父子關係容易淡漠,青春期更容易出現逆反等問題,此外,父愛的缺失,有可能導致孩子長大成人後尋找替代情感,尤其是女兒容易隨意找一些年齡大的或者人品不好的男朋友和丈夫。

二、缺少了爸爸的參與,對影響到孩子在意志品質方面的能力培養,媽媽總是比較柔弱的,膽量偏小,而爸爸往往會更願意帶孩子進行各種嘗試和挑戰,放手讓孩子去體驗,訓練孩子的膽量,培養自信心。

三、有爸爸陪伴的孩子,往往在自律性、規則意識、團隊協作意識等方面會表現的更出色一些,更勇敢、性格更外向,運動能力也會更強。

因此,如果有條件,應該盡力的讓父親參與到養育工作中來,畢竟,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雙方的共同努力和投入!


我是元寶爸爸,教育實踐家,多平臺原創作者,分享專業的育兒、教育知識!歡迎關注我,留言諮詢或討論。本文系原創,抄襲必究!

元寶爸爸聊育兒


首先肯定的回答,長期只有一個人帶孩子,對孩子的性格肯定有影響。


我有一個以前的同事,是全職媽媽,老公經常出差。爺爺奶奶在老家,而且因為婆媳關係不好,還有和公公也吵過架,所以根本不來往。孩子整天就只跟媽媽接觸。

這個媽媽是脾氣非常暴躁的人,我覺得有點狂躁,而且對孩子過度的緊張。比如帶孩子去小區裡跟別的小朋友玩,總是覺得別人家的孩子撞到他的孩子啊,別人家孩子太髒啊,別人家媽媽不講理等等,所以跟鄰里也搞不好關係。


現在孩子已經四歲多了,上了大半年幼兒園了,每天都會哭,撕心裂肺的哭,不肯去。在幼兒園別人家孩子都在玩,她孩子就一個人坐在邊上,動不動就說哭著說想媽媽,要回家。在家裡因為媽媽要做家務,沒空陪他,就讓他一個人待著又不讓看電視,所以孩子在家裡各種搞破壞,家裡夠得著的,能扔的,能撕的,全部都弄亂,撕碎,打破,紙巾,花瓶,檯燈等等。一旦外出,特別是人多的地方,孩子就像脫韁的野馬,不受控制,拉不住,不然就大喊大叫。每每媽媽都情緒大崩潰,打孩子,但是下次又一樣。


我個人覺得,帶孩子本來就是一個需要孩子不斷的接觸外界和認識外界的過程,所以需要多人參與,讓孩子能夠看到更多,過度的緊張,長期把孩子禁錮,對孩子影響非常不好。

第一,孩子只跟媽媽一個人接觸,肯定會生活的重心裡只有媽媽,只願意粘著媽媽一個人,缺乏安全感。就像那個小孩,四歲多了,上幼兒園還能每天哭成那樣,就已經很不正常了。

第二,媽媽的性格對孩子也存在潛移默化的影響。媽媽情緒波動大,所以造成孩子性格也會這樣不斷焦慮,容易通過大喊大叫,搞破壞,不聽指揮等來獲得關注或者發洩。如果接觸多點人,這種影響就會小一些,有所轉移。


第三,除了媽媽,孩子還應該多接觸其他的親人,爸爸,爺爺奶奶,甚至周圍的鄰居等等。學會接受別人跟你不一樣的地方有包容心,也會讓孩子能感覺得到世界的萬象。反之,這不能接觸那不能接觸,把孩子搞成溫室裡的幼苗,反而更脆弱。

總之,讓孩子多接觸外界,明白世間的多元,多跟人互動,多接觸自然,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幫助的!


南希shuo


作為一個長期自己帶倆孩子的全職媽媽,有些事情可以分享一下。

大寶1歲左右,我就懷上了小寶,於是,從那時起,大寶基本上都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小寶臨出生前,由於家庭原因,大寶更是長期跟著老人生活,而我就負責照顧小寶,直到小寶2歲,我才將大寶從爺爺奶奶家接回來自己帶,而那時大寶已經4歲了。

雖然大寶跟著爺爺奶奶生活,但是大多數時間,大寶還是奶奶在帶,爺爺除了做飯,基本上不帶孩子。而奶奶又是一個特別謹慎的人,帶大寶出去玩的時候,奶奶覺得危險的東西不讓大寶碰,不讓大寶跟著其他小朋友跑,怕孩子摔倒,而且會嚴厲阻止大寶玩這個,玩那個,每次看見奶奶這樣對大寶的時候,我都想阻止,但是卻不好溝通,漸漸地,大寶很多事情都不願意去嘗試,變得膽小、不合群、沒有耐心,沒有一顆孩子應該有的好奇心。

後來,當小寶長大後,我自己也有能力帶兩個孩子了,將近4歲的時候,我將大寶接回了家,自己一個人帶倆孩子。大寶和小寶在一起玩的時候,我能明顯感受到倆孩子的不同:大寶膽小,不願意嘗試,小寶卻什麼都願意去摸一摸,看一看;大寶做事沒有耐心,遇到困難就哭鬧,小寶會自己專心摸索,實在不知道的會主動找我詢問;大寶好動,靜不下來,做事三心二意,小寶在一件事上專注的時間更長......

倆寶的這些不同,讓我意識到:一個孩子的性格習慣養成,跟帶孩子的人是有很大關係的。

現在,我跟題主的情況差不多,一個人帶倆孩子,寶爸每天早出晚歸,只有週末才會陪孩子玩。所以,在我陪孩子的時間裡,我會盡量帶孩子們出去找小夥伴玩,鼓勵孩子主動去交朋友,交往過程中遇到矛盾,儘量不主動幫助孩子解決,讓孩子們學會自己處理,這樣既鍛鍊了孩子們的交往能力,也能鍛鍊語言表達能力,在家裡,也讓倆孩子自己玩,不參與倆孩子之間的爭吵,我在家制定了一個規則:如果其中一個找我告狀,兩個人要一起接受懲罰。慢慢的,大寶也變了一些:更有耐心、也喜歡問為什麼了......

所以,寶媽一個人帶孩子時,雖然屬於自己的時間有限,雖然有家務纏身,但是也儘量抽出時間去了解孩子,發現孩子的不足,及時糾正,也隨時改變自己的帶娃方式,通過看書、網絡資料等,學習一些育兒技巧和經驗,相信,孩子的性格也不會像很多人說的那樣:全職媽媽帶出來的孩子都膽小怯懦。全職媽媽的孩子,也一樣可以開朗自信。


【我是"成長為自己",今日頭條育兒專欄作者,希望通過身邊的故事影響你我他,讓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彎路,歡迎大家關注、點贊、轉發及評論】


成長為自己


我也是長期自己帶寶寶。孩子1歲多的時候帶回老家,看到陌生人就害怕,特別是看到男士都不敢抬頭看。當時馬上覺得自己帶孩子有問題。自己是個內向媽媽,喜歡獨處,不喜歡熱鬧。如果能在家待著就儘量在家待著。所以導致孩子如此怕生。我盡最大努力改變了生活習慣。

帶孩子出去玩耍

夏天的時候每天帶孩子出去玩,在小區跟其他小朋友玩,可能孩子太小,對小朋友不感興趣。我就帶她坐公交車,寶寶特別喜歡坐公交車,坐一陣再換乘下一輛。經常帶她去海邊玩,她喜歡玩水,玩沙子,城堡。可以脫鞋感受沙子的那種細密的感覺。秋天帶寶寶去公園,植物園。帶孩子撿落葉,回來玩樹葉貼畫。冬天因為天冷出去的少,小區裡幾乎看不到小朋友。每次下雪,陪她出去堆雪人。回來時再帶一小桶雪繼續在家玩。



幾乎每個星期天會帶她回鄉下姥姥家,那裡有山有水。大自然是最好的遊玩場所,也是最好的教科書。在《林間最後的小孩》一書中提及“自然缺失症”,即現在的兒童在大自然中度過的時間越來越少,從而導致一系列行為和心理上的問題。大自然能給孩子開闊的視野,完全原始單純的快樂。帶孩子去爬山,挖野菜,撿樹枝,摘山楂,板栗,看蟲子,玩泥巴等。每一項對孩子都有無窮的吸引力。

平時有時間我都會到妹妹家去或讓妹妹帶孩子來我們家。讓寶寶對身邊更多的親人產生安全依戀,對寶寶來說就不會將注意力全部用在媽媽一人身上。讓寶寶和親戚朋友家的孩子多接觸,多創造機會一起玩耍。

爸爸帶來的快樂

寶寶的生活中絕對不能缺失了爸爸(即喪偶式育兒)。專家指出父親缺失容易讓孩子變得懦弱,脾氣暴躁,還有可能變得攻擊性強。在孩子的生長過程中,爸爸媽媽分別扮演了兩種不同的角色,相較於以生活照料為主的媽媽,爸爸的動手能力更強。孩子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能夠激發探索欲,想象力和創造性,動手實踐能力越強,越能促進智力水平的發展。以前我忽視了寶爸的作用,覺得寶爸的教育理念不如自己。現在我會在爸爸在家的時候(下班回家,休息日等)把孩子全權交給他帶,給他和孩子一起快樂玩耍的時間。我發現寶爸給孩子帶來的都是刺激性比較強的快樂。比如爸爸會讓孩子騎大馬,孩子特別喜歡“中途摔下馬”,每次都是哈哈大笑。爸爸把自己半躺給寶寶當滑梯。趴在床前讓孩子“爬山”。每次寶寶都玩的氣喘吁吁。《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一書中寫道:大多數父母都一門心思地指導子女,教授他們技能,糾正他們的過錯,卻忘記了親子關係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與孩子共享快樂時光,和他們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做好自己

全職媽媽一定不要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迷失了自己,將自己完完全全奉獻給孩子。讓自己保持快樂健康的心態,多讀書,和孩子一起成長。孩子終有一天要長大,終要離開自己。作為全職媽媽也要精神獨立,經濟獨立。無論寶爸能不能掙錢養活一家人,都要做到離開誰你都會自信快樂的生活。這種信念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

我家寶寶現在2歲多了,活潑開朗。


素墨濃香


我女兒快三歲了,長期我自己帶,我媽偶爾過來幫忙,但不帶孩子。從小月齡開始,我就喜歡帶她逛街,背個包帶上所有需要的東西,推車,我就出門能逛一天。現在大了,一手牽著就能隨時出門。長大報了早教班,所以性格方面還挺好。

要說有什麼缺點呢,就是真的太黏我,晚上睡的迷迷糊糊都要爬起來確定我在不在。有時候我背對著她,她就會哼哼唧唧哭。隨時隨地要摸著我的胳膊肘才能安心,就像有些寶寶喜歡咬指甲有的寶寶喜歡啃口水巾一樣。

我說的話都很聽,別人說的可能就會頂嘴。

這種例子太多太多,畢竟24小時陪著,感情依賴肯定比別人相對要濃一點。


太陽底下的貝殼她娘


從我的體會告訴你,媽媽一個人長期帶孩子,爸爸又上班陪孩子時間太少,對孩子的性格和心理的影響很大,孩子會膽小、怯懦、怕生,並且在社交方面很欠缺。

我就一直一個人帶女兒,因為住的6樓,上下樓也不太方便,大部分時間都是呆在家裡的,特別是冬天冷,女兒身體差,愛生病,經常都是好些天不出門的。呆家裡,爸爸上班了,孩子面對的就是我一個人,總是喜歡粘著我和我玩,往往弄的我什麼都幹不了。

可能我這個人性格也不善社交,帶孩子出去玩也不大會和人互動,孩子也因為出去少而不懂得怎麼和別的小朋友玩。我每次看女兒都是很想和別人玩,但又不知道怎麼做。而且特別膽小,有些孩子比她小的,調皮搗蛋的,她都看上去有些畏懼。為此,我看著心裡特別著急。不知道該怎麼去改變這種情況。小區院子人見我女兒這樣,都讓我多帶孩子出來玩,多接觸人,慢慢孩子就會適應的。

我心裡後悔的呀,後悔自己帶孩子出去的太少,把孩子性格變的如此內向膽怯,不善交流。我決心改變自己,經常帶孩子出去玩,和別的小朋友一塊玩,多去人多的地方練習孩子的適應能力。現在女兒快4歲了,再加上去年上幼兒園了,變的比從前好了很多。記得剛去幼兒園的時候,老師告訴我說,她問女兒話女兒頭扭向一邊,根本就不願開口,也不吃飯,也不玩,就那樣呆坐著一天,我很著急。後來,慢慢的老師告訴我女兒變化了,也會和別的孩子一起玩了,也大方開朗了不少,但相對於那些活潑外向的孩子,她還是有些羞澀內向。這就是我的失敗之處,我覺得很愧對女兒。

所以,我想告訴和我情況相似的寶媽,幹萬不能再重蹈我的覆轍了,趕緊行動起來,多帶孩子出門鍛鍊,別讓自己後悔,別影響了孩子!


青花欣悅


孩子缺乏父愛,會更加渴望父愛,長期寶媽獨自帶孩子,肯定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有個發人深思的故事:

有個爸爸很晚才下班,回到家看到5歲的兒子站在門口,爸爸這時已經很疲憊,也很煩躁。  

“爸爸,你能告訴我你一個小時掙多少錢嗎?”  

“兒子,這不應該是你問的問題。”  

“可是我想知道,爸爸。”  

“好吧好吧,我一小時賺20元。”  

“那……爸爸,我可以跟你借9塊錢嗎?”  

爸爸聽了孩子的話有點生氣,他煩躁地告訴孩子,爸爸已經很累了,不要再胡攪蠻纏了,趕緊睡覺去。  

“我每天工作已經夠辛苦了,不要再拿這些無聊的事來煩我。”爸爸氣憤地說。  

小男孩一臉委屈地回到自己的房間去了,過了一會兒,冷靜下來的爸爸開始對自己先前的態度感到不安。  

“我剛才的話有點重了,這是9塊錢,拿去吧。”  

小男孩開心地從床上跳起身,然後從被子底下掏出一疊皺巴巴的零鈔。  

看到這情景,爸爸的火氣又升騰上來了。“你不是有錢嗎?幹嘛還要借錢?”  

“剛才……還差9塊錢。”小男孩有點怯生生地回答。  

“爸爸,我想讓你陪陪我。我有20塊錢了,可以買你一個小時嗎?這就是現實孩子想得到的父愛,但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有這個層次的感悟的。

對於孩子的成長,爸爸媽媽都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果說媽媽的陪伴能給孩子安全感,女性的照顧也容易培養孩子的善良與細膩,那麼爸爸的陪伴可以給孩子獨立、堅強、解決問題的主動性,面對挫折的樂觀性等,雖然不絕對,但大致可以互補男女性格的不同。

養不教,父之過,這個古訓就道出了父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strong>

再一個長期呆樓上,缺乏社會人的接觸,對於寶寶的溝通能力、社交能力等都也會受到影響。

必須要調整,多帶孩子出去參加活動、戶外走走,寶爸工作固然忙,也儘量抽時間視頻電話,錄好故事陪伴孩子入睡,節假日有時間就多帶孩子參加親子活動等等哦!

孩子雖小,但是現在的孩子人小鬼大,等孩子拿出零花錢買大人的時間,我們就該好好反思,我們的時間花在哪裡了呢?值不值?


伍媽說營養


寶媽長期一個人帶孩子,會對孩子性格、心理產生什麼影響?

我是獨自帶娃的寶媽。

在孩子兩週歲前,我認為獨自帶娃挺好的。

待在我身邊的寶寶,自己可以安靜地玩很長時間,不打擾我做事。

帶寶寶出門,寶寶也會乖巧地跟在我身邊。寶寶緊緊地抱著我,讓我感覺到母愛的偉大無邊。

讓我意識到我獨自帶娃出問題的是,有一次我感冒了,躺在床上實在不願意動,不願意說話,吃飯也是瞎湊合。

第二天,寶寶走到我的床邊,對我說,“媽媽,你看看我。”

我無力地把頭轉向他。

寶寶伸出小手,“啪”打在我的臉上,“媽媽是個大懶蟲!“

當時,我真得更蒙了。我眼裡乖巧的寶寶,怎麼會這麼冷血?

我反思我帶娃的過程,我意識到孩子先是通過認識媽媽再來認識世界的。媽媽的語言,做事方式直接影響到孩子。

一,媽媽說話的方式不恰當。

我常掛在嘴邊上的話有,“快起床,你個小懶蟲”,“再鬧,就不乖了”等。這些玩笑話刻在了孩子的心裡,孩子拿出來運用是正常的。

二,媽媽的矛盾行為。

我是安靜型媽媽。我從內心裡又喜歡寶寶變得活潑、外向,所以我對寶寶的語言和行為會互相矛盾,刻意刺激寶寶。

更多育兒妙招請關注木頭寶媽。

希望能幫到你。

木頭寶媽和你共同關注孩子,家庭。


木頭寶媽474


寶媽一個人帶孩子,說實話,孩子的性格會比較內向及弱一點。

剛好我今天在小區碰見一位媽媽,她看著我的孩子在那和小朋友開心地玩耍,並且嘴裡不停地說這話,表示很羨慕。

她旁邊也有一位小女孩,一直躲在她身後,雙手緊緊的抱著她的左手。

那位媽媽和題主差不多的情況,兩夫妻帶著孩子,爸爸工作比較繁忙沒什麼空陪孩子,從孩子出生就是媽媽一個人帶著孩子,現在孩子三週多了還是非常內向。

我覺得爸爸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說媽媽教會孩子禮儀、照顧起居生活,那麼爸爸則是教會孩子勇敢、膽大。

我自己從胎教開始就讓孩子爸參與進來,每天陪胎兒說說話,唱一首歌。到孩子出生以後,只要我們在家,就讓爸爸帶著孩子出門,我不說我孩子如何優秀,至少非常開朗,並且能很快的融入新環境。

(冬天帶著孩子出門看雪)

那位媽媽可能也意識到了孩子的不足,也說每天上午只要天氣好就帶著孩子出門跟著小區裡的這些小朋友一起玩耍。而我也建議爸爸這個角色要豐滿起來,多讓爸爸帶著孩子。

所謂父母父母,父親是掌握孩子大致教育方向,而母親是負責將方向細緻化,孩子的教育離不開兩位家長的同心協力照顧。

希望題主可以多和孩子爸溝通一下關於孩子教育及性格培養問題,多帶孩子出門玩耍。


派球育兒經


我們情況一樣,寶爸在娃兩個月在小區裡開了茶葉店後基本是早出晚歸。我每天的生活安排是這樣:上午家裡忙好帶娃去店裡找她爸,然後帶娃買菜回家做飯,午飯後午睡,下午繼續帶娃去店裡或周邊閒逛。每天如此風雨無阻!就這樣的安排我家娃還是很認生,所以不要想太多。幼時多陪伴是最好的。在小區閒逛總能看到寶媽,沒事多聯繫多交流,不要一個人扛起所有,寶媽總是有共鳴的。心態很重要,只要給夠娃足夠的安全感和關愛,基本不會有什麼大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