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為什麼不能阻止″玄武門之變″?

西江一浪


蒼茫大地認為:李淵壓根兒沒想到會有玄武門之變。

一、李淵遇到的是千古難題,他的開國功臣是他兒子,他只想安撫兒子們,讓他們互相掣肘,以維護自己的帝權。李唐是父子共同創業打江山,開始建成、世民、元吉均有戰功,現在的《新唐書》《舊唐書》被李世民黑過了,老李家男女老少都有軍事遺傳基因,光柴紹的公主老婆就組建一支娘子軍就打得風生水起,李家的男子更是牛得不要不要!建成當年也曾平滅夏王竇建德餘部驃悍的劉黑闥集團叛亂。





建成當了太子後,只能留守長安,軍事奇才李世民的戰功顯然是突出的,封秦王,封太尉,封尚書令,封天策上將,陝東道大行臺,開府儀同三司,允許他家中有個小朝廷,甚至李淵老爹還賞他造錢的爐子……



要是李世民只是功臣,不是兒子,一旦海晏河清了,李淵可立馬收拾他,削其兵權,將其貶出朝廷,甚至捏造個罪名幹掉都行!但李世民是他親兒子,老年的李淵看到三個生龍活虎的兒子,他就想起了和老婆度過的許多良霄,步入老年的他舐犢情深,於是就採用大賞特賞的手段安撫秦王府。

建成是嫡長子,也不是省油的燈。多年鞍前馬後,長期經營長安,黨羽已成,而且和元吉相勾結,對李淵的帝位也有威脅,不如讓他們互相牽制,至少李淵的帝位還是穩定的。

二、李淵面對三子爭位的事實,他的對策是糊字訣,李淵和稀泥的瓦匠做派最終導致悲劇的發生。

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爭鬥,李淵是看在眼裡的,他的策略是:誰也不想得罪,糊到駕崩為止。

我不想掉書包,再大段翻抄《資治通鑑》,簡單聊幾句,世民提前佈局,派溫大雅鎮洛陽,張亮帶大量錢財籠絡崤山、函谷關以東豪傑,元吉告張亮造反,張亮被抓被審無果而赦,李建成請李世民喝酒又嚴重“胃出血"!李淵決定讓李世民回到陝東道大行臺任上,鎮洛陽,仿漢梁孝王劉武故事,裂土分茅,用天子旌旗。可李世民不樂意,李建成更不樂意。只好作罷。



元吉告世民造反,李淵不理。建成、元吉收買秦府將領尉遲恭等,未果;又上奏李淵,遠調秦王府文臣武將,准奏!李淵的如意算盤是允許建成勢力較秦王稍強,以便將來和平接班。但必須保持秦王府部分實力,一是國家有戰事需要秦王征戰,二是牽制太子勢力。

三、事發突然,軍事奇才秦王把他的奇謀運用於政變,把李淵、建成打懵了。

突厥鬱射設率幾萬騎兵包圍烏城,太子保舉元吉替世民當元帥,皇上准奏,建成、元吉趁機收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秦叔寶同徵並收秦王府勁卒(收歸帳下)。

太子宮的率更丞王晊向秦王告密,說元吉擁有幾萬軍隊,想趁秦王到昆明池擺酒送行時,殺掉秦王。(這段史料令人玩味!證明幾點,秦王早就在佈局了,太子身邊的人也在收買;加上玄武門守將常何,也收買,沒野心,幹這事為啥?建成收秦王兵將是真,但想害世民性命沒證據!這很有可能是世民黑了初唐建成的歷史!)

李世民聯合秦王府舊部,使連環計,先狀告建成、元吉同後宮張婕妤、尹德妃通姦。李淵眼看自己的腦袋快成呼倫貝爾大草原了,不知是計,急吼吼連夜急詔建成、元吉對質。建成不聽元吉勸告,騎馬奔向玄武門,世民收買的守將常何勾結世民,世民等早已張網以待,見建成、元吉如約而至,世民心花怒放,一箭射死大哥建成,此時尉遲恭率七十餘騎趕來,把元吉射下馬,這時世民的馬被樹枝絆住(殺了兄長,內心肯定也是翻江倒海),世民倒地不起,元吉奪弓要扼死世民,尉遲躍馬來救,當年元吉曾被尉遲“空手套白刃",三次奪鞭,元吉拔腿想逃往武德殿,被敬德殺死。

東宮衛隊翊衛府車騎將軍馮立、副護軍薛萬徹、屈咥直府左車騎謝叔方率東宮、齊王府二千人直奔玄武門!薛萬徹率部殺死守將君弘、呂世衡,但良久未能破門,萬徹又揚言要攻秦王府,尉遲敬德拿出建成、元吉的人頭,太子及齊王的將士潰散。

尉遲恭一身是血,衝進皇宮,威逼李淵,李淵措手不急,又見建成、元吉被幹掉了,心亂如麻,為保性命,交出權力。下詔全國受秦王節制。天下大定。

李淵再不識時務,也是死路一條!連老年在皇宮裡無聊得成了生孩子的機器也沒機會!李淵晚年替世民生了多個弟弟,給世民造成了嚴重的經濟負擔。

李老二找父親、兄弟下殺手,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李老二心黑手黑到如此地步,李淵做夢都沒想到,他拿什麼去制止玄武門之變?他心中的底線是老二在陝東道自治,形成與老大建成的事實割據,沒想到自己也成了李二的菜!明著是殺建成,殺元吉,暗著謀算老爹!說不定,弄個李淵因病駕崩什麼的!將軍事運用於政治,李世民是軍政全才!


蒼茫大地顧煒斌


先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吧,李淵為什麼不能阻止“玄武門之變”呢?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李淵這個唐高祖,他沒有實際的權力去阻止他的兒子們自相殘殺。

然後我們來淺析一下這場皇室家族內部的流血政變”玄武門之變“的前因後果。

唐建國之初,發生過一場流血的皇宮政變,秦王李世民於玄武門誅殺了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使得唐高祖李淵不得不立李世民為太子。這便是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讀到這裡的小夥伴大概都會想了:李世民真是殘忍至極,人神共憤,為了皇位居然殺了自己的親生兄弟!其實,這場政變並不是單方面的殘殺,而是太子與秦王兩方勢力爭鬥的結果。

我們來了解一下李世民:

李世民生於隋文帝開皇十七年(598年),是李淵於竇皇后的第二個孩子。李世民四歲時,有相士說:龍鳳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歲時,必能濟世安民。李淵便取“濟世安民”之意為兒子改名為“李世民”。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李世民攛掇他爹李淵在晉陽起兵反隋。在起兵反隋的過程中,李氏兄弟相處還是融洽的。唐武德元年,李淵廢楊侑稱帝,改國號為唐,建立了唐朝。這之後,

李氏兄弟的矛盾便顯露出來了,並且爭鬥日益嚴重。李淵甚至對李世民說:你們兄弟不要鬧了,你到洛陽去,自立天子旌旗吧。這是啥意思?就是說你到洛陽去另建國自己當皇帝吧。

當然,李淵未必是出自真心。但也可看出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的矛盾鬧到了什麼地步。在李淵的偏袒下,太子一黨逐漸佔領上風。武德九年六月三日,太史令(掌管天文曆法,觀測天象)傅奕密報上書:

“太白見秦分,秦王當有天下。”

意思就是我看了看天象,秦王要造反。至此,李世民已經無路可走。當李淵把這封密令交給李世民讓李世民自行了斷的時候,李世民舉報說太子李建成跟齊王李元吉跟後宮嬪妃私通亂倫。李淵答應說,明天一早上朝審問此事。

好,這可是你們逼我的。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率人先入朝,在玄武門伏兵。此時的李世民已經策反了玄武門總領常何。等到太子齊王慢慢溜達到玄武門的時候,發現情況不太對,急忙掉轉馬頭。李世民可不給他這個機會,跳出來大喊一聲:叱!哪裡跑!舉弓就射,先射李建成,那可是太子啊,第一目標。一箭過去,下來吧您那。

之後李世民手下尉遲恭射殺李元吉,一身是血的去見李淵。李淵正召集大臣準備審問亂倫的事呢,一看這陣仗顯然嚇了一跳,尉遲恭說:秦王因為李建成李元吉犯上作亂,率兵誅殺了他倆。怕驚擾到皇上,於是派我來護駕。李淵問左右群臣,我的兒子們打開了,這可咋整啊。群臣很聰明:建成元吉本就沒什麼功勞,秦王把他們殺了,皇上您只要把國務託付給秦王,就沒事了。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李淵這個皇帝,實際上已經是大權旁落到自己兒子身上了,滿朝文武都在替李老二說話。

對此,李淵只好順坡下:是啊我也是這麼想的。於是尉遲恭請李淵寫手敕,意思就是咱寫個憑證,以防日後不認賬。之後李世民完事了,就入宮見李淵,李淵安撫他,李世民就哭了。

我想,此時的李淵內心應當是悲哀的,自己的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而自從奪下這天下,家就沒有了家的樣子,兄弟相殘,骨肉互殺。自己的兒子看重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身下這張椅子。對於一個老人來說,何其悲哀。

之後,李淵便立了李世民為皇太子。兩個月後,李淵選擇退位,李世民登基。這也是沒辦法的事,老李家嫡出的孩子就剩李老二一個了,除非李淵“管他這天下姓不姓李,老子今天非neng死你這個逆子”!

顯然,李淵是不傻的。

李世民當上皇帝后,知人善任,用人唯賢,不問出身,一手締造了“貞觀之治”的大唐盛世。李世民也因此被後人冠以“千古一帝”的名號。

對於這場“玄武門之變”,尋常百姓只不過認為他們換了個皇帝。而生於皇家的悲哀,我想,只有李家人才能懂得吧。身居高位的李世民坐著輝煌無限的大唐帝國最尊貴的椅子,或許也會想起,年幼時那些與兄弟嬉戲玩鬧、無憂無慮的日子。

謝謝閱讀!


腦洞歷史菌


李淵是文武雙全,有超長的智慧和治國理政的策略。但是在處理家務事方面優柔寡斷,特別是在立太子的問題上犯了大錯。李建成和李世民是一母所生,老大李建成老二李世民。這二人都是人中龍鳳,都有智慧和才敢,李淵在太原起兵推翻隋朝統治,平定各路反叛都立下汗馬功勞。按封建社會的規矩在立太子時理應遵循嫡長的順序,李淵是按照這個規定立嫡長子李建成為太子無有不妥。但是李世民心裡不平衡,大唐江山有一大半是我打下來得,老大坐鎮後方只負責湊集運糧草,穩定後方,功勞沒有我出生入死來得大。心有成府的李世民不服氣,便暗地裡積蓄力量,招兵買馬,壯大秦王府的勢力。李淵在玄武門政變之前就已經反了大錯。李淵也有自己的密探知道李世民的心事和動機。但是他礙於李世民的功勞和親骨肉的份子上,沒有及時制止李世民的行為,採取果斷措施,削減李世民的勢力。李建成也知道李世民處處暗地詆譭太子,挖坑陷害太子,製造李建成的過錯。這期間作為父皇的李淵是清官難斷家務事。手心手背都是肉,指責那個都不是。有一件事李淵是絕心下定不改國之基礎,絕不廢太子,保太子繼位。事有蹊蹺執掌觀星臺的星辰官向李淵彙報:北方星辰出現異動,天下要有新主出現。當時李淵就懷疑這個新主是李世民,便起了殺他動機,找李世民問話,談到星辰的事,當時李世民下了一身冷汗,並感覺到大殿兩側埋伏刀斧手,知道父皇要對自己動手。幸虧李世民反應快,用語言搪塞過去。

李世民出宮後感到夜長夢多,絕心靜快動手便跟手下忠心文臣武將商議動手殺太子和李元吉。政變的地點選在玄武門。以父皇的名義召見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進殿議事。一場殺兄試弟的血腥場面出現了。李世民不但殺了二人,還殺了他們兩人全家老小,來個斬草除根。

縱觀玄武門政變李淵的錯誤:

一是:因循守舊,立太子的問題沒有全盤考慮,

沒有不拘一格選人才。

二是:顧忌親情。

三是:明知李世民對太子位覬覦,沒及早採取措施。

四是:自己沒有掌握實際兵權,控制不了局面。


海納百川233699882


唐朝會有玄武門之變,可以說是必然得,因為李建成和李世民都不是什麼易於之輩,他們兩個都是有著帝王之才得人。

首先是李建成。可能受電視劇或其他方面的影響,大部分人會認為李建成只是比李世民早生了幾年,論才能根本比不上李世民,其實不然,李建成是一個相當優秀的人。論軍事才能,在建唐初期的軍事活動中,他一馬當先,戰功卓著,並且是他率先攻破了長安,奠定了唐朝席捲天下的基礎;論政治才能,他在成為太子後,大唐也正值新建,危機四伏,但他留在長安李淵處理內政,把一切都處理的中規中矩的,並無差錯;論人品修養,在殘酷的皇位爭奪中,他始終沒對李世民進行人身攻擊,還數次阻止了李元吉想殺李世民的舉動。可以說,這完全就是一個明君的種子。



除了自身的才能,他的外在實力也是不弱的。首先因為是嫡長子,在加上其自身才能也不差,因此他在朝廷上有著眾多的支持者;在謀士及武將上,他有著魏徵和薛萬徹等人的支持。除此之外,李建成還私募了長安勇士2000人,召集了幽州精兵300人,還有齊王府700人。而李世民呢,就只有屬於秦王府的八百甲士。

說完李建成,我們再來看李世民。李世民大家都不陌生,他在贏得皇位後,勵精圖治,不但開創了貞觀之治,更是為自己贏得了“天可汗”的美譽。因此關於他自身的能力我們不多說,歷史已經替我們給證實了,我們主要來說說他在唐初的實力。



李世民在唐朝初期的實力也是不弱的。他利用自己在外南征北戰的優勢,收復不少的能人。像秦瓊和程咬金等將領就是在他攻打王世充時投靠在他麾下的。因此他慢慢地擁有了自己的決策團隊,形成了李淵、李建成之外的第三大勢力。

而有了自己的班底,李世民的底氣自然是大大增加了,再加上當時他在民間的威望不比李建成差,因此,他看向皇位的目光更熱切了。而他手下的那些人巴不得他當上皇帝,畢竟從龍之臣的待遇肯定不差。

到了這種時候,李淵其實已經阻止不了玄武門之變的發生了。因為李世民沒辦法後退了,就算他不想要爭了,他手下的人也會逼著他去爭,不然等李建成上臺了,他們不會有什麼好下場的。至於李建成,是更不可能讓了,站在他身後的人不比李世民少。

原本按照正常的發展,李建成更加容易登上皇位,畢竟他各方面都不比李世民差甚至還有超出。然而,正是這份優勢讓他麻痺了,太過於優柔寡斷,沒有聽李元吉的話趁早除掉李世民,使其有機會發動玄武門之變,硬生生從他手中奪得了皇位。而李淵呢,面對這種情況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了,畢竟他就剩這麼一個兒子了,再不同意就得便宜外人了。


青梅煮酒論劍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發生的“玄武門之變”是唐初宮廷政治鬥爭的必然結果,也是一場兄弟相殘的家庭悲劇。

如果就“玄武門之變”本身來說,李淵確實無力阻止。

這倒不是說,李淵已經失去對皇權的控制。要知道,唐初武德年間,不論政治號召力還是對政權的控制力,李淵是當之無愧的大唐第一號人物,非李建成、李元吉或者李世民可以比擬的。就拿對皇宮的控制權來說,李世民是控制了玄武門,暗中將玄武門的禁軍將領常和、敬君弘、呂世衡納入自己的陣營。但是,其他各處禁軍仍然聽命於李淵。

就像我前面的文章裡說的,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一共有兩個戰場,一個是在玄武門,而另一個是在皇宮大內。在玄武門誅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在皇宮大內控制高祖李淵。兩個戰場缺一不可,並且同時進行。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玄武門外打得熱火朝天,而玄武門內卻依舊安靜如常,所有的人包括宮女、太監、其他各處禁軍、各位嬪妃娘娘反應異常遲鈍,連身為皇帝的李淵都很愜意地“泛舟海池”。

失去人身自由的李淵,怎麼還有能力去阻止玄武門外的那場兄弟相殘。

一方面李淵是帝國的皇帝,執掌生殺大權。另一方面李淵是父親,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家庭不睦、兄弟不和。所以,他一直在煞費苦心地維持太子、齊王與秦王之間的利益平衡,努力做到一碗水端平。

比如,秦王勢大時,李淵讓太子出兵征討劉黑闥賺取軍功。

比如,對待楊文幹叛變這件事上,不管太子是否真的參與其中,還是秦王誣陷。事後,李淵的處理方式是各打五十大板,痛斥兩人兄弟不和,不但流放東宮幕僚王珪、韋挺,還流放了秦王府的屬官杜淹。

然而,就像很多人說的那樣,努力也不一定有好的結果。

李淵的很多決策反而造成了太子和秦王之間的不和。

比如,晉陽起兵時,李淵曾經許諾李世民,如果功成之後就立李世民為太子,但大唐建立後,李淵卻立了長子李建成為太子。

比如,因為李世民功勞太大,對李世民的封賞從光祿大夫、唐國內史、秦國公,到尚書令、右翊衛大將軍、秦王,再到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最後實在封無可封,就允許天策府自置官署。

什麼是“自置官署”,意思就是天策府可以招募幕僚當屬吏,再加上李世民又開設文學館,兩者加起來簡直就是縮小版的朝廷。

這是一個很不好的政治信號,在很多人眼裡,此時的秦王可與太子平起平坐,李淵是不是有可能廢長立幼呢?

再比如,武德中後期,太子令、秦王教、齊王教居然和天子詔書具有同樣的法律效力,簡直政令混亂。最後實在沒辦法,官員們只得默認誰的命令或詔書在前,誰的就是有效的。

有一次,李世民將長安城外的十幾傾良田賜給了淮安王李神通。而李淵在不知道這件事的情況下,又將這田地賜給了張婕妤的父親。因為李世民的賜令在前,李神通當然不願將田地讓出來。李淵知道後,就把李世民痛罵了一頓:“我的手詔還不如你的手令有效!?”

從某種意義上講,造成那場兄弟流血衝突的罪魁禍首,正是李淵自己。


喧囂平原


歷朝歷代裡,皇權都是無上至尊的,幾千年帝制的傳承,都會存在著爾虞我詐的陰謀詭計,從第一個朝代夏的開始,帝位的爭奪就已經成了一顆種子,在漫漫的歷史長河深深的紮下了根。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剛剛走到玄武門的李建成忽然心慌了一下,從遠處傳來的響聲來看,似乎有很多人向這裡跑來,常年接觸皇權政治的他,對這種事情有著出奇的敏感,他急忙大聲呼喊後面的三弟李元吉快跑,但一切都太晚了,他眼睜睜看見一隻箭羽飛向了三弟,之後李元吉應聲而倒,隨著道路兩側殺出的大批人馬,李建成的心真的涼了。

尚在湖間遊船上的大唐天子李淵,在聽聞訊息後,將手中的魚竿狠狠的折斷扔在湖裡,一陣眩暈後頹廢的坐了下來,兩行老淚瞬間流了下來,事實擺在眼前,老二出手了。

公元626年七月二日,唐高祖李淵的二兒子李世民在玄武門發動政變,誅殺了太子李建成及兄弟李元吉,之後又將兩位親兄弟的家眷子女一律殺光,逼迫唐高祖李淵讓位,繼位為大唐皇帝,奉李淵為太上皇,史稱“玄武門之變”。

提前養老的李淵很後悔,這個政治老道,深謀遠慮的隋末梟雄,當初以三萬人起兵,把隋末群雄逐鹿的小政權推上高峰,繼而統一各方勢力的大唐開國皇帝,由於在兒子之間的關係上左右搖擺,將官場上權謀利誘的東西用於管理子嗣,終於釀成歷史上這一慘劇。

李淵的這兩個兒子,可以說是人中龍鳳,當李淵出太原入關隴,李建成就負責起了鎮守太原的任務,在李淵出外征戰各大勢力時,李建成就變成了臨時的領導,後勤供給、錢糧馬匹、人員徵集這些事處理的井井有條,可以說最後李淵奪得天下,李建成居功甚偉。

而二兒子李世民,絕對是隋末最傑出的名將,在李淵出太原後,李世民指揮過多次的戰役,而在一次次的戰爭中,網羅了眾多謀臣猛將,自李淵稱帝后,李世民便成為李淵手中的尖刀,繼續為大唐帝國征戰著,在李唐最終的版圖上,有一半可以說是李世民打下來的,這位勞苦功高的秦王,確實是大唐建國的第一功臣。

皇位只有一個,面對如此優秀的兩個兒子,李淵一度眉頭緊鎖,但古時那種立嫡立長的傳統思維讓李淵下定決心,將太子之位給了李建成。這個結果讓李世民很失望,但不認命的李世民,在後期統一戰爭中依然勇猛精進,這也讓李淵很是欣慰,他錯以為李世民只是想表現忠心而已,他也是為了讓二兒子寬寬心,每次對李世民的封賞猶重,允許秦王建府,並有自己一套文武班子,這也為最後的禍事留下了隱患。

無望太子寶座的李世民不甘心,自己打下來的江山卻讓別人來坐,這種怨恨在他心底生根發芽,直至到爆發出來。在房玄齡、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等秦王府舊臣的支持下,李世民終於下定了決心,向著骨肉兄弟亮起了屠刀。

我是通遼人,歡迎繼續關注留言,在此不勝感激。






大通遼人


其實“玄武門之變”出現以後,李淵就已經控制不住李世民了,那麼為什麼李淵不阻止“玄武門之變”呢?我覺得有以下幾種原因:
李世民像

第一、妹想到。其實為什麼“玄武門之變”的出現李淵妹想到呢?這要從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恩怨來說起,李建成是嫡長子,正史中李建成是個非常優秀的人才,李世民在外面打仗朝廷內部的糧草軍餉全都有李建成輔助李淵來完成,而且李建成在建立後方根據地,囤積糧食和兵源,都有不可磨滅的功績,換句話說沒有李建成後方得的糧草賙濟,李世民平定天下也妹有嫩麼容易。李世民呢!那就不用多說了,平定天下、定鼎中原、消滅群雄割據的局面立有不世之功。那麼就會出現什麼局面呢?李建成身後有文官集團和關隴軍閥的支持,而李世民有武將的支持,特別是李淵把關東地區的軍政大權都給李世民之後,李世民手裡就有了爭奪天下的資本,關東地區有豐足的糧食,害有新興的大軍閥,這樣李世民就有了爭奪天下的糧食和部隊,從而朝中已經形成了兩派,李淵為了平衡李世民和李建成的關係,又不斷的給李世民加官進爵,封為“天賜上將”,與李建成平起平坐,這樣原本是想一個天平的兩端,江山可以穩固,但是人的野心都是一步步增高的,到了內個位置,離皇帝位置僅剩下一步之遙,換做誰都會努努力,更何況貪嫩倆的支持者也都想輔佐自己的主公登基,所以“玄武門之變”之前,政壇已經是波濤洶湧,但是李淵雖然知道這哥倆不合,但是他並妹有想到已經惡化到不是你死就我亡的地步。


二、李淵妹有機會阻止。前文說了李淵第一沒想到,而等到李淵知道“玄武門之變”以後,李世民已經掌握整個京城武裝兵力,李淵在面對現實的情況下也無能為力改變結果了,更別說阻止了。
所以綜上所訴,李淵無能力阻止的總歸原因就是對李世民的軍政大權妹有控制,而是為了安撫李世民的功勞,不斷滴加官進爵,接班人妹有凸顯其重要地位,主次不分才是導致“玄武門之變”的發生。


巴顏鵠09


關於“玄武門之變”的記載其實很多都被篡改了,眾所周知,李世民在位期間經常特別關注國史的修撰工作,把歷史改得亂七八糟,在正史中,李世民幾乎成了一個能力強大、道德高尚的完人,可是,正所謂“欲蓋彌彰”,再掩蓋,我們也是有蛛絲馬跡可以尋找的,再加以合理的推理,應該還是能還原部分歷史真相的。



那麼,為什麼李淵沒能夠阻止玄武門之變呢?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說,如果有不妥之處,還請方家多多擔待。

第一個方面,這場政變是李世民處心積慮的,應該不是被逼無奈倉促發動。為什麼呢?我總結三個理由。



(1)李世民對太子之位覬覦已久,他在洛陽擺平王世充和竇建德的時候就已經初露端倪,因為他居然在洛陽四處招賢納士,大有令立朝廷的架勢,這事兒整得李淵很不滿意,還曾經長裴寂抱怨過,可見,李世民早就想當太子了。

(2)李建成謀反案事出蹊蹺,裡面有李世民的影子。關於這個問題,我曾經寫過一篇小文,如果網友不棄,敢請您蒞臨鄙人頁面,指導一二。在此,篇幅限制,我只大概說說吧。李淵去仁智宮避暑,留下李建成守長安,並負責日常政務的處理。不久,李建成派心腹爾朱煥押送一批盔甲前往慶州,交給慶州都督楊文幹。令人費解的是,爾朱煥作為李建成的心腹,居然走到半路突然停下,吵吵鬧鬧,要去仁智宮告御狀,說太子圖謀不軌。按照正常人的想法想一想,爾朱煥為什麼這麼做?我看十有八九是受到了脅迫,比如家眷被扣留之類的,這個只能靠猜了。



後來,李淵派宇文穎前往慶州質問楊文幹,誰知宇文穎去了不久,楊文幹就造反了,這事兒,李建成差點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因為,楊文幹也是李建成的心腹,那麼,為什麼這麼湊巧,楊文幹偏偏就反了呢?這個問題應該出在宇文穎身上,他究竟對楊文幹說了什麼內容,已經不可考證,看起來,應該話的內容逼反了楊文幹,而宇文穎被李世民收買了,要不然,還有什麼說法說得過去呢?

由此可見,李世民也一直在給李建成穿小鞋,並不是史書上說的,他完全是被逼無奈。

(3)李世民事先收買了玄武門守將常何。這個,歷史並沒有做太多粉飾,常何是跟著李世民起家的,沒有爭議。如果李世民不是處心積慮,他收買常何干什麼?



第二個方面,政變時,李淵應該已經被控制。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政變不可能安安靜靜,根據《舊唐書》的記載,玄武門之變發生時,“流矢及於內殿”,可見當時的狀況還是很激烈的。即使李淵年紀大、耳朵背,聽不到外面的情況,那麼太監呢?宮女呢?衛兵呢?難道都是擺設,他們不會稟報李淵嗎?之所以李淵沒有動作,那麼,只有一個說法站得住腳:他已經失去了發號施令的能力。



這樣一捋不難發現,玄武門之變的現場從一開始就應該是兵分兩路,第一路潛伏在玄武門,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並抵擋太子李建成的攻擊;第二路,直接進入皇宮,控制李淵的人身自由,避免李淵反擊。

還有一個方面可以側面佐證李淵失去了人身自由,那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兒子都被屠殺清洗,請問,一個做爺爺的,要是有能力阻止,他會不阻止嗎?



所以,李淵不是不阻止,而是無力阻止。

第三個方面,長孫皇后出現在政變現場,非常不正常。此時還不能稱之為長孫皇后,還得說是長孫氏。按理說,她一個女流,平日裡很少出門,為什麼會出現在激烈的兵變現場呢?



這個,史書上說了,說她是激勵士氣,事實上,沒有這麼簡單。我覺得,以李世民的手段和性格,既然帶著長孫皇后出現在現場,極有可能是用以安撫後宮女眷的,政變期間,為了防止意外發生,讓一個溫柔的女性來安撫住後宮,是一個合情合理的安排。所以,可見,玄武門之變策劃之周密,超出我們想象。

好了,就分享這些吧,如果您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討論,但謝絕語言攻擊。


貓叔說歷史


這是一場皇位之爭,作為唐朝最高統治者的李淵,卻無法阻止兒子相殘,有些無能,有些無奈,還有些可憐,“玄武門之變”的發生有以下幾個原因。

太子李建成負責內政,秦王李世民負責外戰,李淵的本意是相互制衡,但他在放權的過程中,漸漸失去對朝政的絕對控制權。

李淵稱帝后,為了維持宗室的穩定,沿襲所謂的嫡長繼承製:“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立李建成為太子,輔助處理內政,考慮到秦王李世民的出色的軍事才能,讓他負責對外作戰。李淵不屬於那種雄才偉略的帝王,他稱帝后,把權力下放到兩位兒子的身上,自己舒舒服服的做皇帝,可他這麼做,漸漸失去對朝政的絕對控制權,無法合理的平衡兩個兒子的勢力,給“玄武門之變”埋下禍根。

李世民有奪嫡之心,李建成無讓位之意,註定兄弟之間,勢成水火。

隋煬帝昏庸無為,導致天下大亂,李世民一心要成就大業,慫恿父親李淵稱帝,可以說,大唐的江山,一大半是李世民打下的。李世民野心勃勃,絕不是那種甘心做臣子的人。他渴望做皇帝的,於是禮賢下士,求才若渴,籠絡人心,培植力量。但太子李建成也不是那種甘心讓賢的人,他感受到來自李世民的威脅,於是與弟弟李元吉一起,屢次陷害李世民,清除他手下心腹,最後導致兄弟之間,勢成水火。

李世民手下武將謀臣眾多,慫恿他武力奪政,李建成手下文臣居多,思慮不周,心存僥倖。

秦王李世民手下有房玄齡、長孫無忌等謀臣,有尉遲恭,秦叔寶等武將,他們慫恿李世民武力奪政,併為他周密策劃“玄武門之變”,而李建成手下文臣居多,以為剝奪李世民的軍權,驅逐出京,就能讓李建成高枕無憂,他們低估了李世民的能力,心存僥倖,所以註定要失敗。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周密佈置,李建成倉促應對,李淵後知後覺,無力迴天。

李世民周密策劃,先是利用父親李淵宣李建成、李元吉進宮,然後提前埋伏好甲兵,守株待兔。李建成、李元吉沒有想到自己在宮內的衛隊已被收買,草率進宮,結果中了李世民的埋伏,最後被殺。李淵後知後覺,政變發生時,正在宮內海池上划船,接到李世民的彙報後,已經無力迴天。只好安撫李世民,最後下詔立李世民為太子。


權貴是如何煉成的


李淵為什麼不能阻止“玄武門之變”,是他沒有這個能力嗎?這也太小看了開國皇帝李淵的政治智慧與謀略了。之所以會上演“玄武門之變”手足相殘得的“玄武門之變” ,完全是因為他的優柔寡斷所致。


李建成與李世民 ,一個文官集團的代表,一個是軍方的實力派。況且倆人是一奶同胞,都是李淵結髮妻子竇氏所生生,不存在嫡庶之別,手心手背都是肉,李淵不忍心厚此薄彼。最主要大唐的天下多是李世民出生入死打下來的,李淵若是明顯打壓李世民,恐武將都會鳴不平,弄不好會出大亂子。這是李淵最擔心、最不願看到的,也是他不敢輕易對李世民下狠手的主要原因。

中原的割據勢力雖被大唐消滅殆盡,但北方的突厥依舊虎視眈眈 ,這才是大唐的心腹大患。憑藉李淵的能力,他根本無法擺平強大的突厥。只有李世民敢於和突厥一較高下,也是李淵對付突厥最關鍵的一張王牌。他要是將李世民貶黜朝廷的權力核心,或者把李世民除掉,那不等於自毀長城,引火燒身嗎!李淵眼下不會,也絕不敢這樣做。



李淵這時還不到60歲,身子骨硬朗的很。自感有時間、有精力能處理好,李世民與李建成兄弟之爭。況且,倆人之間的明爭暗鬥,更能讓他有效平衡朝中兩股勢力,從而掌控乾坤。至於將來,他也許會給李世民劃塊封地,讓他成為國中之國,至於最後李建成如何對待自己的兄弟,那就不是他的事了。

正是李淵的瞻前顧後,在李建成與李世民兄弟間玩平衡術,讓兄弟倆從最初的明爭暗鬥,發展到水火不容,最後不得不兵戎相見。因此說,李淵對“玄武門之變”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