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前传(二):"柱下史"老子,坐骑何来?

“剖腹生子“的传说,让老子这位长着一双大耳的智者从孩提时代起就浸泡在一片玄机之中,尽管在有据可考的信史中,有关老子少年时代的记载非常少,但民间流传的故事却将老子的聪明英武渲染得淋漓尽致。

传说这一年春上,曲仁里一带的村庄,突然发生了一件怪事。村上庄户人家的麦秸垛不知不觉就不见了,有时一夜之间会少了好几个。当时,正值青黄不接的时候,村里人全靠这些麦秸来喂牲口,可接二连三的麦秸垛转眼间就消失了,人们又奇怪又着急。有人晚上出来察看,发现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天边就出现一道闪亮的白光。一个似虎非虎、似牛非牛高大无比的怪兽就呼啸而来,一张口就吞掉一个麦草垛。等把场里的麦草垛都吃完了,只见红光一闪,那怪兽就不见了。

《道德经》前传(二):

曲仁里一带的人们听说村里有怪兽出没,都叫苦连天,徒唤奈何。可是老子听说后,却主动请缨,担当起了降伏怪兽的重任。当午夜时分,怪兽再度出没,老子一下子飞身跃起,骑到怪兽背上,双手抓住兽角,使劲地拧,与此同时,老子又趁势去抠怪兽的鼻子,并顺手折断一根树枝猛地穿过怪兽的鼻孔,一来二去,这头横行乡里的怪兽就被老子制服了,从第二天开始,老子就牵着那头怪兽给乡亲们耕地。后来据说那怪兽变成了大青牛,成为了老子出行的坐骑,而给牛鼻子穿孔的做法据说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道德经》前传(二):

而在今天的太清宫镇,还有一处老子牧牛场遗址。传说,当年老子驯服青牛的地方就在这里,由于太清宫人把老子作为自己的骄傲,老子骑的青牛也就沾了光,成了人们祭祀的对象。而好像有意要和这则传说发生一点联系,鹿邑很早就有养牛的传统,现在这里还是河南省重点的黄牛繁育基地。牛不仅是人们祭祀的对象,同时也成为县里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

老子降伏青牛的传说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扶危济困、不畏艰险的勇士形象,而在众多漫漶不清亦真亦幻的传说中,我们听到最多的还是这位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勤于思索的故事。在下面这则“舌存齿亡”的故事中,我们似乎可以寻得老子少年时代的一线思想之光。

据传老子少年时并不爱说话,但却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一天,老子和几个小伙伴在村边玩,忽然狂风大作,小草被吹得贴伏在地上,村头的一棵大槐树则在大风剧烈地摇摆,随着一道刺眼的闪电和一阵震耳欲聋的雷声划过,大槐树的枝桠瞬间便被劈断。雷雨过后,当老子来到那棵被摧残得不成样子的大槐树下时,却有了一个令他吃惊的发现:先前还在狂风骤雨中挣扎的小草,此刻却在迎着阳光顶着雨珠傲然挺立着。

老子回到家里,将自己看到这一情景给他的老师商容叙说了一遍。年迈的商容张开嘴问道:“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摇了摇头。商容又问:“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点了点头。“牙齿是刚强的,舌头是软弱的,为什么到老的时候,舌存而齿亡呢?”思索片刻,老子顿顿开茅塞道:“舌正因为柔软才长期存在,齿正因为刚强而先落。”看到自己的学生如此聪颖,商容笑道:“其实不仅舌齿如此,天下万物都是如此,你既已悟道,我已倾已所学,无力再作你师傅了。”

事实上,抛开后人牵强附会的成份暂且不论,在这个“舌存齿亡”的故事中,有关老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脉络已经被呈示出来,那就是“尚柔”。在《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恰恰就是对“舌存齿亡”这个自然规律的理性提炼。

《道德经》前传(二):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弱,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思想中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尚柔”,“抱雌而守雄”。对于这个理论,在《道德经》中,老子曾经反复提及。比如在第七十八章,老子就说过“天下莫柔弱于水,攻坚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又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在老子看来,在整个世界的一切事物之中,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软脆弱的了,然而除水之外没有任何一种东西能够真正够得上“攻坚者”这一称号,因为水具有任何东西都不能使之改变的持之以恒、坚持始终、一往直前的力量,而这也正是我们经常说的“以柔克刚”。

公元前551年,老子二十一岁。就在这一年,风华正茂的老子离开了苦县曲仁里,前往当时的周都洛阳。对于勤学笃行的老子来说,繁华的周都洛阳更就如同一座取之不竭的精神富矿,在这里,有来自四面八方的贤士可以心声互答,有浩如烟海的典藉可以纵观博览。短短三年时间,负芨饱学的老子已经由于一名出入太学的莘莘学子成长为周都洛阳颇有见地的学者,而也就是在这一年,老子经人举荐来到了周都的守藏室做起了一名小吏。

提及“守藏室”这个名词,我们已经涉及到了一个中国图书馆的起源问题。那么中国又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藏书的行为呢?

《道德经》前传(二):

这张图片显示的,是位于河南安阳殷墟一处用来收藏甲骨文的窖坑,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共发掘出了5000余片甲骨文,这是自清末第一片甲骨文被发现以来的发掘数量较多的一次。在发掘现场,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甲骨呈堆叠之状集中在一个窖坑中,这样的堆叠,似乎说明了“存藏雏形”的存在,那么,这是不是可以说,早在三千多年的商代,中国就已经出现了藏书行为了呢?

事实上,如果刻书有文字的自然物体也算“书”的话,那么,藏书行为应该说在商代便已出現了。如果说藏书的做法要见于记载才算具体的话,那么《周礼》的记载就是个凭据了。书上说当的"文献",都是存放在官方的“藏室”中。除了《周礼》记载得清清楚楚,在《左传·僖公五年》里也有“勋在王室,藏于盟府”这样一段文字,而盟府即司盟之府,即掌管盟约的地方,与《周礼》中所提及的“守藏室”是一个意思,由此看来,中国最早的图书馆应该出现在两千多年的周朝。当老子在周的“守藏室”当了三年类似图书管理员这样的小吏之后,他遇到了生命中唯一的一次提拔。当时的周王给了老子一个“守藏室之史”的官职,此后,随着这个官职被正式记录进司马迁的《史记》,老子也便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任国家图书馆馆长。

《道德经》前传(二):

当然,老子这个“守藏室之史”的所肩负的职责不仅仅是看管和整理图书,他还担当着一个史官的职责。在西周至春秋时期,专司文件起草与发布、典籍管理史官已经大量涌现,当时不仅是身为周官的老子,就是周所号令的各诸侯国也都开始设置史官专门记言记事,这些史官对典籍产生﹑收藏﹑传播和利用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身兼周朝的史官,老子在拥有“守藏室之史”这个头衔的同时,还有了另外一个十分特别的称呼——“柱下史”。

《道德经》前传(二):

这根立于太清宫门前的铁柱子就是“柱下史”之柱,同样的柱子在不远处的老君台也有一根。都是纪念老子之物。"柱下史"是对老子的尊称,老子曾任周朝史官,在朝堂上做大事记录。古代天子尊贵无比,朝廷议事只有他一人坐着,百官皆肃立阶下。为了书写方便,周天子允许老子倚在殿内的柱子上记事,为此,后人称老子为"柱下史"。据鹿邑县志记载,立于太清宫前的这根铁柱"高八尺,围尺有八寸,旧志为唐时旧物",本是当时的人们在建庙时留作的一个纪念,后来道教将老子尊为始祖,道士们便把铁柱缩小为发簪插在头上,表示对老子的虔诚和尊敬。对于这根“柱下史”之柱,太清宫镇的百姓另外还有一叫法,他们喜欢叫它“赶山鞭”。

传说在赖乡沟老子住的村子前,有一座大山,山峰陡峭,仰面不见太阳,人称它"隐阳山"。荒山乱石,杂草丛生,交通极为不便,人们缺吃少穿,百姓苦不堪言。为把大山变为桑田,老子烧炼矿石七天七夜成了铁,又将铁烧炼七七四十九天,炼出了一根闪闪发光的铁鞭。他举起铁鞭向大山连抽三下,道道金光夺目耀眼,随着"轰隆隆"的响声,大山拔地而起随风飞向远方,顷刻间这里的大地变成了一马平川,欢呼雀跃的赖乡沟人从此安居乐业,过上了幸福生活。人们说,由于当时老子赶山用力过猛,将铁鞭震断,前段迸落在老君台上,后段老子随手扔在了太清宫。

《道德经》前传(二):

人们美丽的想象拉近的不仅是时空距离,更让老子这位逝去千年的哲人变得新鲜灵动起来,面对着这根历经岁月沧桑变得漆黑斑驳的铁柱,我们为什么不能展开遥想呢:我们可以想象在2500多年前的某一天,老子,就是靠在这根铁柱旁飞快地记录着周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我们还可以想象,富丽堂皇的大殿之下,那双深邃的眼睛,老子,你已经在酝酿那部艰深奥渺的旷世奇书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