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司马徽说:孔明虽得其主,未得其时?

Tom糖木


诸葛亮之所以名声好,是因为后世的皇帝都喜欢拿他做榜样,愿意给他唱赞歌,把他塑造成有实力造反,却因为他忠诚,因为他高风亮节,而选择做一个忠臣的伟人,而不是因为他的功勋卓越。

诸葛亮实际上只是一个偏安小朝廷的丞相,如果刘备没有称帝,那诸葛亮就是一个军阀的助手形象,

这也就是诸葛亮等人怂恿刘备称帝的原因,因为刘备称帝了,他们就是王侯将相,刘备没有称帝,诸葛亮就是军师将军,其他人也是某某将军,

司马徽认为,诸葛亮的才智跟他所取得的成就不相匹配,如果诸葛亮生在一个统一王朝,如汉初,那诸葛亮就如萧何张良那样建立一个统一王朝,开创盛世,或者如他想要成为的管仲,称霸天下。

即使后世知道诸葛亮的人远多于管仲、萧何,但是管仲、萧何的成就肯定是比诸葛亮高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


为什么司马徽说“孔明虽得其主,未得其时”。

诸葛先生未出之时司马徽已经言尽,孔明一生才华命运一世作为。为什么这么说呢?皆在司马徽与刘备寥寥几语谈话之中。《客师万言歌》有言,天罡遁上论造化,无止无境无有崖。上士行此通天地,一语成谶说古今。第一言徽笑曰“元直欲去,自便去了,又何惹他出来呕心血也?”一语言尽诸葛先生最终的命运,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大业未成而亡。第二言“徽曰: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诸葛先生学富五车博学多能,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精通易理奇门是没有问题的。单论才华是可以成就大业的,在这里司马徽先生明确点出人才的主要性,成就大业是需要大才的。第三句:徽下阶相辞欲行,玄德留之不住。徽出门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言罢飘然而去。这就是精通奇门遁甲之人高深莫测之言。奇门遁甲能知天时也!天下大势尽在此言。玄德可得地利人才,天时不在啊!

时运不济不可能成就大业,无力改变的历史规律,主客乃是天下式,昨为主来今为客。英雄小子同一悲,荣辱兴亡何作为。司马徽先生此行想来有事指点,闻诸葛先生出,知道大势已成,玄德挽留而不住,仰天大笑感憾英才无为而无奈。



天罡观复


司马徽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孔明虽得其主,未得其时。”我们先看下这句话的意思,孔明是诸葛亮的字,诸葛亮虽然得到了明主(刘备),但是却‘生不逢时’。自古以来,想要取得胜利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即天时,地利,人和,根据司马徽的这句话,很明显诸葛亮没有得到天时,倘若诸葛亮生逢太平盛世,应该是位了不起的政治家,也能够芳留百世、名垂千史,可惜生错了年代,不是盛世而是乱世,注定成为一个失败者,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六出祁山无功而返,至使蜀汉连年征战,百姓疾苦,最终被拖累死在五丈原,北伐战争丝毫没有进展。所以说汉朝的气数已尽,是应该埋没在历史的潮流中,所有逆流而上的人都会被历史的洪流卷走。


以史为镜可以明智


东汉末年,合久必分,政治腐败,皇室衰弱,太监专权。各方诸侯做大,分食天下已成大势。十八路诸侯各怀心思。军阀混战,群雄逐鹿。在此时虽得孔明,却奈天下已见分心。天下处于分裂混乱之局。孔明虽有大才,却奈天下心散。有治世之能,却没有统一之势。孔明出山,分析天下三分。思想故不能统一天下。偏安一隅。刘备才能有限,资源有限。故孔明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持之以恒879


司马徽认为,诸葛亮的才智跟他所取得的成就不相匹配,如果诸葛亮生在一个统一王朝,如汉初,那诸葛亮就如萧何张良那样建立一个统一王朝,开创盛世,或者如他想要成为的管仲,称霸天下。


1238天道酬勤


在诸葛亮即将出山的时候,司马徽曾经说过,孔明虽得其主但不得其时,关于这句话始终存在不同的意见。一个认为为诸葛亮当时出山时刘备兵微将寡,时运不济,所以说不得其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