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是如何寫字的——沈鵬弟子講解《姨母帖》

■張志慶

《姨母帖》為唐摹《萬歲通天帖》的第一帖,硬黃紙本,縱26.3cm,橫53.8cm。王羲之書,行楷。

王羲之是如何寫字的——沈鵬弟子講解《姨母帖》

此帖是王羲之永和五年47歲前後所書、為姨母弔喪之信札。此帖初看與其所傳十三件信札墨跡相異,有濃重的隸書意味,大多數人就此認為此為王羲之早期作品,其實應為其成熟期作品。

對古帖本體的掌握,當從筆法、結字、章法三個方面去深入觀察,體悟、分析、練習,由此而熟練。

此帖前兩行,以前臂帶動手腕的擺動為主要的用筆形態,間以少量捻管轉筆。此種用筆方法,東漢簡牘常見,如《東漢侯粟君所責寇恩事簡》。王羲之的過人之處,在於用筆沉穩,果斷、利索、乾淨。第三行,是以擺動為主逐漸向以絞轉為主的轉換,間以提按。四、五、六行,絞轉的程度繼續加強,提按的微妙變化亦在增加,擺動的幅度在減弱,但仍有遺意。如此帖的“橫折”右上角轉筆全用漢簡轉筆方法,顯得渾厚而簡潔。

王羲之是如何寫字的——沈鵬弟子講解《姨母帖》

全篇六行字,筆法轉換自然,從筆法方面來說,需要掌握擺動、絞轉、提按的基本用筆動作,再比照《姨母帖》進行動作定型,然後再進行筆法轉換練習,筆畫練習要過萬遍,單字過千遍,方能熟練掌握。

從結字方面來看,董其昌謂王羲之的結字特點是“似奇反正”。此帖前兩行是因筆勢結字,結字受用筆的習慣動作影響較大,是“平畫寬結”的結字特點,與隸書有點相近。後四行有“似奇反正”之態,但“平畫寬結”之態仍存。

此帖共39字,用雙鉤法摹帖,逐字解決,知其差異,比較其分別,以求寫準,再探求其結字之理,結合王羲之其它信札與《聖教序》,深入體會王羲之結字特徵,力求掌握其“結字思維”,則王氏結字之法可得,費時當在五年以上。否則,易退落。

王羲之是如何寫字的——沈鵬弟子講解《姨母帖》

餘著力於此帖半年,上追漢簡,下參《書譜》,思考對比,初能看懂,稍為解讀,所得僅為知識,然知識須轉化為習慣,習慣要成為本能,這需要大量準確而有效的訓練,方能揮筆書來,皆有其意。切忌抄帖。王羲之用近四十年之功,書就此帖,其在無意間,而餘臨之乃刻意之為,功力不到,故不能佳也。

臨帖之目的,意在古為今用。如鄭板橋所言“十分學七應拋三”。“照貓畫虎”之為,餘不取也。須深究其理,著一點而發之。此帖用筆緊束,吃鋒深至筆腹,按筆沉實,輔之以絞轉,迴旋往復,為用筆之常態,因以此法發之,而為己書,小字求其古雅醇厚,大字求其筆力沉實。臨作當否?懇請識者教正!

王羲之是如何寫字的——沈鵬弟子講解《姨母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