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太子朱标不早逝,燕王朱棣会造反吗,最后他举兵造反朱允炆的理由是什么?

资讯生活ln


如果朱标没有早亡,我个人认为朱棣是不敢起兵的。

朱标是一个仁善的人,仁讲仁义,善,人很善良。朱标是朱元璋的大儿子,生于乱世,又勤于实践,因此有很强的政务能力,并且他为太子二十多年,早已有他自己的势力。

如果他接班,顺利登基为帝。以朱标的地位,他是朱元璋和马皇后所生,乃是正统血脉,而朱棣是庶出,而且朱标无论人品和威望,都要强于朱棣,唯一不如朱棣的地方或许是带兵打仗吧!

朱允文为帝,朱棣可以说我这小侄子不懂事啊,身边有奸臣,我要清君侧!但如果是朱标做了皇帝,朱棣没有任何清君侧的借口,朱标是他的大哥,是正统血脉,需要你个庶出的弟弟来清君侧?那么造反也就无从谈起了。并且朱标为帝,他是很仁善的,不会似朱允炆那样刻薄寡恩,朱标和朱棣关系本也不错,所以朱棣也没必要造反,那么或许历史上也就没有永乐皇帝了,更没有永乐大典了。





九叔趣谈


前言,如果朱标不早逝,燕王朱棣不会造反,即便会造反,成功的机会微乎其微,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朱标和朱允炆不同,朱标优势太多了。


一,如果朱标不早逝,朱棣会造反吗

1..首先,朱标是嫡长子,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朱标是根正苗红的嫡长子,而且还是朱元璋亲自培养的接班人,13岁时,朱标被封为太子,开始了长达25年的储君生涯,因此朱标有绝对的正统性,皇位怎么轮也轮不到次子朱棣,因此这点来说,朱棣造反名不正言不顺。

2.其次,25年的储君生涯,使朱标积累了大量的人脉关系,这点是朱棣不能比拟的,毕竟,朱元璋是把朱标当做接班人在培养,朱标成年以后,朱元璋给予了朱标大量处理政务的机会,而且朱标不仅是在军中有很高的威望,在朝廷上也很受百官的尊敬。

综上所述,朱标无论是在皇位继承上,还是在能力经验上都是朱棣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只要朱标这个老大哥在,朱棣想造反还得掂量掂量,即便强行起兵,等待他的只有灭亡。


二,朱棣举兵反朱允炆的理由

可惜,很多事情没有如果,事实就是朱标的早逝,朱允炆的继位,加快了朱棣造反的进程,如果说反朱标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反朱允炆可谓是理由充足。

1.首先,朱标是朱元璋长子,有嫡立嫡无嫡立长,长幼有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朱棣既非长子又非嫡子,你反朱标名不正言不顺,无人支持,相反,朱允炆确是隔代皇位相传,也就是说,朱元璋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儿子而是直接传给了皇太孙朱允炆。朱元璋对外发布的圣旨写得很清晰“皇孙世嫡,富于年龄,正位储极,四海系心”,但是,作为次子的朱棣可就不满意了,兄终弟及,他认为皇位怎么轮也轮不到隔代的朱允炆。


2.急于削藩逼迫了朱棣提前的造反

明朝的藩王制度一向是个诟病,尤其是朱元璋早期分封的诸王,不但有三卫的府兵,甚至还有封地的财政,政务管理权,藩王权利的巨大给朱允炆执政登基造成了一定的麻烦,朱允炆因此决定消藩,并且毫不手软地向他的叔叔们举起了屠刀,几位势力较小的藩王先后被削,被贬庶人。朱棣一看形势不对,于1399年,朱棣起兵造反,打着“诛齐黄,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最终靖难成功。


3.朱允炆的能力比朱标,朱棣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如果说朱标还健在的话,朱棣不敢造反的原因除了正统以外,朱标能力出众,早早就替朱元璋处理政务,在军中,在朝中有很高的威望,一旦朱棣造反,必将群起而攻之。相反,朱允炆年纪尚幼,资历不足,在军中朝中也无威望,而且朱允炆书生气十足,也没有治国经验。相反,朱标过逝以后,朱棣少了一个强大的对手,对于书生气十足的小辈子侄,还是十拿九稳的,况且,朱棣有勇有谋,相当善战,此消彼长,朱允炆和朱棣对比差距明显。《奉天靖难记》中记载,太祖谓“异日安国家,必燕王也”,这一句很明显了,朱元璋对燕王朱棣评价甚高。


唯恋无名


风华史为您解答。

由于这是道假设题,我们先看看真实历史,再来评判。

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那就是逢藩必反。封建封建,分封建制,汉有七国之乱、晋有八王之乱,唐有安史之乱,清有三藩之乱。反而是没分封的秦、宋、元三朝没有地方割据势力作乱。

朱元璋北驱鞑虏,建立大明后,全天下分封二十五个王,这样就相当于给帝国埋下二十五颗定时炸弹,也可以说朱允炆纯粹是被朱元璋四大坑坑死的,这是其一。

而朱棣起兵造反,在大一统朝代,成功只此一家。与其说朱棣雄才大略不如说建文帝不作死就不会死。朱棣反的根本原因是削藩,但同样是削藩,朱允炆的削法真是极品。

历史上,兵部尚书齐泰提出削藩先取燕王朱棣,可朱允炆就不,他听从翰林学士黄子澄的建议来了个骚操作:先对朱棣亲兄弟周王朱橚下手,敲山震虎,给势力最大的朱棣下马威。

朱棣好歹戎马半生,镇守大明北疆,是吓大的?

当时建文帝派李景隆率军一路向北,明面说法抵御蒙元,却突然折返开封,抓住周王朱橚后就送去云南当野人,过程近似偷袭。耍小聪明失大义,其他藩王怎么想?

朱棣开始其实并没有反的准备和打算。讲真,此人最多骄横,心机还算不上深沉,不然在皇宫后花园也不会戏耍朱允炆,拍他后背说上句你小子也有今天这样的话,要命的是这都给朱元璋看到,最后反而在朱允炆的求情下逃过一劫。

在建文帝再以不足称道的小事削齐王与代王后,朱棣干脆送他的儿子们到南京为质,交出兵权以示顺从。要这是以退为进之策,他现在就不该交出兵权!

道衍和尚是朱元璋指派给朱棣诵经祈福的高僧,这是第二坑。这个道衍却一直劝说朱棣造反,甚至可以说朱棣下定决心起事也有道衍的功劳在内。毕竟风险太大,削藩最多没权,要造反全家老少性命朱棣也不得不掂量。

但朱棣肯定也有布局,比如北方诸将多为其旧部,盘根错节,这是威慑朝廷别乱来的举措,不然后来朱棣起事北方诸将投降者众,而不是诸将应者景从。

直到湘王被逼自焚,朱棣意识到朱允炆是想要命来的,他开始装疯卖傻暗中准备了,这时也是见招拆招,还真没下定决心反。

真正让朱棣下定决心造反是由于北平都指挥使司张信的告密,朝廷要来抓他来了。起事时也比较仓促,王府内人心惶惶并且刚开始仅仅八百府兵!

后来都知道,朱棣打着“奉天靖难”也就是清君侧的理由,这是朱元璋《皇明祖训》给朱允炆下的第三大坑:

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如果没这个理由,朱棣起事名不正言不顺。别小看这个,满清入关都要打个帮崇祯报仇的幌子,美国打伊拉克都要找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遮羞布。这理由非常关键,表明咱们都是帮皇帝或者一起打坏人的,战场上你投降也无损大义,大明百姓抵触情绪少。

关键是朱棣造反众藩王支持,特别是夺了宁王的朵颜三卫。就算这样,三年靖难之役朱棣也多次遇险,结果朱允炆一句迂腐的“勿使朕有杀叔之名”,二军阵前不得伤害朱棣,从而逢凶化吉。

朱棣打仗一冲前面建文军就束手束脚了,再者以一国之力那么大的优势打个藩王都输,只能说天命真不在建文,而朱棣靖难成功确实有不少运气成分在内。

当朱棣登基之后,他继承了朱允炆的削藩,可看看人家是怎么削的?

可不是一个个削,削藩先削权!这才是温水煮青蛙的正确打开方式。众藩王不患寡而患不均,反正咱们都一样倒霉。

那么回到问题,朱标若在,即使同样削藩,可以说朱棣吃了雄心豹子胆都不敢反,为什么?

朱元璋是把朱标当成帝国接班人一样培养,老师是左丞相李善长和右丞相徐达,常遇春、汤和、刘伯温、蓝玉等一大批开国功臣就是东宫或已相当于东宫幕僚,这才真正是含着金钥匙出生,军政都拥有巨大威望,群臣拥戴,占大义纲常。

朱标本人也是相当有能力,朱元璋多疑,但朱标始终是最信任的一个,当然不可能毫无保留信任。朱标二十二岁时就“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朱元璋在外打仗经月不回,而朱标监国在后方把偌大地盘治理得井井有条,治政手段了得,百姓信服。

朱标多维护自己的兄弟,朱元璋的儿子们皆服这个带头大哥。最是无情帝王家,一个两个不能说明什么,但皆服我宁愿相信朱标本身手腕了得,恩威并重。

很多人说朱元璋和朱标父子二人不和,朱标多次触怒朱元璋。朱元璋好杀,而朱标往往维护这些人,使得朱元璋不快。其实只从朱权以仁厚之名,获得巨大拥护威望这样一个结果来看,这压根就是父子俩演双簧,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朱权要真这么“操蛋”不计后果顶撞朱元璋,依朱元璋的暴脾气不把他削成人彘那也得削太子之位!

蓝玉曾经提醒过朱标要防朱棣,朱标定记在心里,当时不好动作。不过以这样的人物上位,不可能看不到设藩的害处。但以朱标的执政经验、巨大威信和掌控力,哪怕不顾情面直接削,哪怕不用削藩先削权这套,哪怕先不剪除朱棣北方党羽削,试问朱棣又怎敢反?

朱棣也是雄才大略的人物,能看不出造反在朱标面前分明是毫无胜算之举?

又回到真实历史,在朱元璋心目中,武统江山,仁治天下,自己打下的大明还是需要有人守的。

由于朱标早逝,所以朱元璋宁愿选择儒懦的朱允炆而不选择燕王朱棣。朱元璋为保证朱标之子朱允炆上位,担心镇不住蓝玉、冯胜、汤河、傅有德等一大批悍将,大开杀戒,这也侧面说明朱标的能力,但也导致朱允炆靖难中没有什么名将可用,这正是朱元璋给朱允炆挖的最后一个大大的坑!

我是风华史,用心对待每一个问题,皆为原创,曾为一个问题连配62张图。欢迎关注吐槽,俗话说燕过留声,戳个爪印再走哈^^。


风华史


我是方圆,文史专栏作者,欢迎关注我;



首先我得答案是——不会。

为何呢?理由如下:



第一,朱标是嫡长子

在古代,皇位的继承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选贤不选长”,另外一种则相反,“选长不选贤”。第一种的话相对来说要好一些,因为它着重考虑的是继承人的才能,说白了就是谁有能力,皇位就是谁的!但是这种方式也能常常使皇子们为了争夺皇位而不择手段。

所以周代以后就开始了“嫡长子继承制”。当然了,在古代众多朝代中,也并非都是嫡长子继承皇位,例如唐太宗就不是长子。但是在明朝时期朱元璋所考虑的,当然是长子继承。

而朱标是自己和马皇后所生的长子,其地位可见一斑。而朱棣并不是嫡出,所以自然不是考虑的对象。在皇位继承这件事上,其地位就高于朱棣,人们对他的认可度也比较高。



第二,朱元璋赋予给朱标的认可度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从很早的时候就将朱标拟定为自己日后的最佳继承人,从小便开始培养其朱标。在朱元璋心里,朱标才是日后大明帝国的皇帝,而朱棣只是自己的第四子,虽然他具有雄才大略,但其本身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还是没有朱标高。

早知道,朱元璋认可也就是大臣们的认可。所以,朱棣就算是再有本事,他也无法撼动这个当了几十年储君的大哥朱标。



第三,朱棣和其他两位哥哥形成的关系

我们可以做个假设,如果朱棣真的取代了朱标,那个他的两个哥哥,秦王和晋王会怎么样呢?他们会不会也和朱棣一样发兵反叛,去和他争夺皇位呢?

你还别说,这种情况还真的就存在。

在朱允炆继位以后,朱棣一开始也没有发生变乱,而是表现得十分乖巧,但是他的两个哥哥死后,他便发动了“靖难之变”。所以从这里我们能看到,朱棣和两位哥哥之间是存在平衡的,但如果这个平衡一旦被打破,那么朱棣便有了起兵的理由和勇气!



综上所述,朱标若顺利继位,那么朱棣则不敢起兵反叛。


方圆文史


皇帝是诱人的,宝座是袭人的。汉景帝削藩时,曾有一句名言,削亦反,不削亦反;建文帝削藩时,也一再重复这句话名言;康熙削藩时,也一再复复这句名言。

从某种意义上,不要说朱标活着了;就是朱元璋活着,在诸王势力已形成之际,想削夺他们的兵权,也得小心加小心。因为宗族势力壮大加之权力欲的不断膨胀,温情就显得异常无力,理智也会荡然无存。

马克思曾经说过,资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着被绞死的危险。何况面对的是至高无上的皇权诱惑。历史上无数事例可以证明。汉武帝征战匈奴,所向披靡,骄悍的匈奴闻之色变,但仍然震慑不了儿子的反叛。史载:“太子使舍人无且持节夜入未央宫殿长秋门,因长御倚华具白皇后,发中厩车载射士,出武库兵,发长乐宫卫卒。.....太子立车北军南门外,召护北军使者任安,与节,令发兵。安拜受节;入,闭门不出。太子引兵去,驱四市人凡数万众,至长乐西阙下,逢丞相军,合战五日,死者数万人,血流入沟中。”

唐太宗,一代帝王,开创贞观盛世,海内承平,四海为之臣服。面对帝王宝座,他的儿子齐王、太子李承乾依然敢于造反。史载:“祐与燕弘亮等谋,射杀万纪,支解之。左右劝祐遂发兵,乃募城中男子年十五以上悉发,私署左右上柱国,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托东、托西等王,斥库赀行赏,驱人筑堞浚隍,缮甲兵。”“夏,四月,庚辰朔,承基上变,告太子谋反。敕长孙无忌、房玄龄、萧、李世与大理、中书、门下参鞫之,反形已具。”

建文帝削藩之所以失败,绝不只是因其辈分小,资历浅,威信不足,而是因为其削藩策略不科学,又急不可耐,况功臣在朱元璋时尽失,朝廷对诸王的威慑力不够,这样的削藩策略及节奏,历史上的哪个帝王也无法避免。从这层意义上,朱标不死,如果他敢像建文帝那样急不可耐的削藩,诸王当然会造反了。甚至而言,就算朱标有计划、有策略的缓慢削藩,能不能避免战争,都是个未知数。

西汉初期,诸侯王分封更甚,诸侯王势力远比明朝强大,然经过文帝、景帝、武帝三代帝王艰辛努力,并且付之以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才彻底完成削藩大业,维系了中央集权统治,国家得以稳定统一。

历史的例证不胜枚举,在此不再赘述。历史总是在验证,在权力面前没有亲情,没有对错,只有科学的制度体系下的平衡,只有政治利益体的均衡,才能维系封建家族统治秩序。

朱棣起兵,口号为“奉天靖难”,诛除朝廷奸佞之臣,其实大家都明白,朱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宝座。古代中国皇权讲求正统,文人讲求委婉,故此看起来是清君侧,实为清君。靖难之役成功后,建文也因一场大火不知所踪,朱棣便在群臣的配合下,导演了一场历史上经常演绎的劝进大戏,并在祭拜太祖陵前宣布上位,已成就其正统的美名。正因为如此,历史才多了一位开创辉煌盛世的帝王,他创造的丰功伟绩远非正统皇帝所能及。


知天道应民心


我想燕王肯定不会造反,而且也不敢造反,朱标是朱棣的大哥,在朝堂之上威望很高,本身也具备一定的军事素养。


而且分封的诸王,包括朱棣都对朱标很服气,即使朱棣胆大包天真的起兵造反,估计很快就会被镇压。

如果朱标不早逝,朱元璋也不会大肆杀戮功臣,那时候朝堂上人才济济,朱棣更不敢反

朱标如果能够顺利继位,那么朱元璋也不会除去像蓝玉这样能征善战的大将,要知道朱元璋早期曾经为朱标留下了一个人才济济的文管武将团队,要不是朱标死了,朱元璋也不会轻易的杀了蓝玉等功臣。

而且朱标治理国家很有经验,他如果下令削藩,肯定不会这么急躁。朱棣当时起兵造反,就是因为已经被逼到退无可退的地步。

毕竟在朱棣之前,已经有五位藩王被削去爵位,还被幽禁南京,而下一个动手的目标就是朱棣,这种情况下朱棣怎么可能不造反,要不然下半辈子只能苟延残喘了。

如果朱标还在,那情况就会不一样,就算是削藩,朱标的手段也会比较温和,不至于激起藩王直接造反,就像是朱棣登基之后,他的削藩方法就很成功。


总的来说,朱标对待自己兄弟不会那么狠心,而且只要不是危急朱棣的生命安全,朱棣绝对不会造反。

朱棣起兵时,打出的旗号为:清君侧,靖国难

不管如何,起兵总要有个合适的借口,朱棣为了让自己的行为看起来有些合法性,就以奉天靖难为借口,朱元璋曾经在《皇明祖训》规定如果朝中出现奸臣,藩王可以带兵入京靖难。

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朱棣就称建文帝身边的黄子澄和齐泰是奸臣,他起兵的行为是想要匡扶社稷,清剿君王身边的奸臣。

但是藩王要进京靖难,首先要得到皇帝的批准,朱棣自然没有得到皇帝的许可,毕竟这也不过是他用的借口而已。

这就是所谓的:清君侧,靖国难。历史上称这次战役为靖难之役。


东方大史


1.人世间好多事都是逼出来的。朱棣靖难之役也是不得已。如果朱标继承皇位,以朱标的阅历仁慈和对国情及诸位弟弟的了解,应该不会断然采取消藩政策,至少不会那么生硬地推行消藩政策,朱棣也就没有了‘’清君侧,靖国难‘’的借口,自然也就不会造反了。果真如此的话,明朝乃至中国以后的历史很可能会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

2.朱标是朱元璋长子,法定继承人,朱棣异母兄。自幼随宋濂学习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们十分友爱,在诸王中威信最高。在朱元璋刻意栽培下,很早就参与国事,是朱元璋心目中皇储第一人。

3.朱允炆,朱标的次子,朱标死后被朱元璋立为继承人。朱允炆登极时年21岁。朱允文年轻,儒雅,腼腆,而他的三位老师,虽都是饱学之士,但都是些书呆子,缺乏实践意识和从事公共事务的经验,也没有领导才能;他们对于问题的分析往往限于纸上谈兵,不切实际。导致消藩失败。

4.其实,朱棣具备造反的一切条件,甚至早就有当皇帝的野心,唯独缺少借口。

首先,实力最强。燕王驻守北平,面对的明朝最大的敌人北元。其军需准备,战争经验,军事才能,军心士气都在诸王之上。其次,建文帝消藩,事实上违背了朱元璋封藩的本意,给造反留下了口实。第三,建文帝对被消藩后贬为庶人的诸王安置不妥,引起皇亲不满和朱棣的恐惧。第四,朱元璋杀功臣,使建文帝手下没有战将,减少了朱棣造反的顾虑。第五,朱棣有勇有谋有野心。第六,朱棣一方上下同心。在这种形势下,朱允炆及其手下文臣,不能审时度势反而一再逼迫,甚至企图暗中抓捕朱棣,致使朱棣忍无可忍,正好以"诛齐黄、清君侧、靖国难"为理由起兵造反。

5.回望朱棣在位的政绩,应该说他功大于过。其在外交、文化、政治、经济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如郑和下西洋,与海外诸国来往密切,明朝形成了万国来朝的局面,弘扬了国威,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此可见,朱棣具有开阔的眼界和大国君王的风度。他当年造反,未必就是坏事。




卧云轩之岁月如歌


朱元璋太子朱标去世后,其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在朱元璋去世之后,朱允炆成功继位。仅仅3年燕王朱棣造反成功成永乐皇帝,朱允炆则消失了去踪成了一个迷。当年如果朱标没有英年早逝,朱棣还敢造反吗?

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以前还事业还没有成的时候就着重培养他,随着势力扩大又请了很多大儒指导。其他儿子的教育相比朱标差得远。

朱元璋称帝同时,毫不犹豫的册封朱标为太子。而且还把爱将常遇春的女儿许配给他作老婆,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因此蓝玉与朱标的关系非常好。

朱元璋位的中期,朱标的执政能力已经比较成熟,开始接触一些中心的权利,换成其他人敢碰朱元璋的权力,朱元璋会立刻翻脸的。

不要感觉朱标是一个软弱的人,他对北方的朱棣已经有所防范。蓝玉经常在北方作战,他看出了朱棣野心勃勃。在返回南京时,蓝玉提醒朱标注意“北方的燕王。”

公元1392年,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直接跳过了剩余的儿子们,直接册封宝贝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在朱标去世时,名将傅有德、冯胜、汤和和新一代的蓝玉都还在。他对儿子朱标有信心相信能够稳定局面。但孙子朱允炆根本镇不住那些骄兵悍将。为了保证孙子朱允炆能够坐稳皇位,朱元璋开始一轮大清洗。

蓝玉、冯胜、傅有德先后被杀,就连一些战功赫赫的中级将领也被杀掉。朱元璋此举本来是为了保证孙子能够顺利继位,但是他其实给朱允炆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燕王朱棣长期在北方与蒙古军队作战,手下自然拥有一批猛将以及战斗力强悍的军队。朱标还是太子时,朱棣属于有贼心没贼胆。但是到了朱允炆继位之后,朱棣则开始了实际行动。因为老父亲朱元璋把能打仗的将领杀得差不多了,就剩下一个耿炳文。

如果当年朱标没有英年早逝,具备驾驭这些名将的能力,那么多强将领肯定还会活着。北方的朱棣在准备造反时,就不得不考虑是不是朝廷的对手。

最靠谱的历史发展就是,朱棣老老实实做自己的藩王,然后历史按照朱标的轨迹发展。至于还会不会出现1644年的问题,这个实在难说。


蓝派862


我认为会造反,但是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

看待问题,应该从当时的大环境考虑,朱棣天生就是一个不安份的人,有着一颗炽热的、不安于现状的、蠢蠢欲动的心,即使朱棣个人能压下造反的心,姚广孝也会把他点燃,并且越烧越旺,姚广孝是那个时代一颗璀璨的星,天生就是为了造反而生,且不图任何功名,朱棣需要姚广孝,姚广孝也需要朱棣。

太子朱标从小仁厚,出身正统,功臣元老一直认可且支持,文官集团受儒家影响,全部支持嫡长子朱标,《明史》评价: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这段话可以看出,朱标对弟弟们十分友爱,在诸王中很有威望。

所以我认为朱棣会造反,但是太子朱标有主角光环加持,又有自己的班底,继位是名正言顺,深得人心,有实力强劲,几乎是天下归心,朱棣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很小,几乎没有,枉费姚广孝一番心机而已!

但历史没有假设,饭后笑谈,仅供消遣。




鹅黄衫


如果朱标不早逝,顺利登基,朱棣反的可能性极小。

朱标是朱棣的哥哥,性情仁义,有坚实的基础。兄弟之间向无矛盾。朱标继位,因兄弟关系,不会立即削藩。朱棣无反的理由。而且朱棣也曾表示认从朱标为帝。

在朱元璋的儿子当中,朱棣能力最强。用朱元璋的话说,朱棣最象自己。他是有意立朱棣为接班人的。但按礼制,太子死,应立太子之子。所以最终立了朱允炆。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朱元璋临死,留下遗诏,朝中若出现奷臣,诸王大臣可以助君清除之。这为之后朱棣造反留下了口实。

二,朱棣雄才大略,能征善战,对立其侄一事心存不满,有取代之心。但其并无把握,是道衍和尚坚定了其心。

三,朱允炆削藩是正确的举措,但操之过急。操之过急,又原于黄子澄和齐泰二庸臣的谋划。朱棣造反,有一半原因是被逼迫的。

据资料记载,朱允炆先削了周王,湘王等五王的爵位,又派人监视,收捕燕王府人,最后竟要抓捕燕王朱棣,朱棣由是起兵。

而朱棣造反,公开的理由就是,朝中出现了奷臣,他遵奉太祖朱元璋的遗训,入朝除掉奸臣,为皇帝"清君侧"。

这个理由有点勉强,但也并非毫无道理。

朱棣固然能征善战,但以一藩之力,

抗战全国兵力,还是相当困难的。如果不是朱元璋生前为子孙"除刺儿",杀尽了久经沙场的开国功臣,朱棣是很难成功的。从这点上说,是朱元璋成全了朱棣。

靖难之役几经曲折。

最初,朱允炆令唯一的老将耿炳文统军。耿炳文是有一定作战经验的。他制定的出兵敌后两面夾攻的策略是正确的。只是因为出了内奸泄密才没有成功。之后,他又采取以守为攻的策略,也是正确的。但朱允炆听信齐,黄二人的意见,催促进兵,结果被朱棣打败。胜败兵家常事。如果初战失败以后,继续用耿炳文,还有转败为胜的希望。可朱允炆又听信齐,黄二人,用李景隆取代老将耿炳文为帅,导致了最后的彻底失败。

李景隆根本不会打仗,几十万大军,被朱棣打得落花流水,一败再败,几近全歼。但朱棣并非一帆风顺,在济南,他就吃了个大败仗。

济南守将铁铉,赤胆忠心又智勇双全。朱棣围攻济南三个月,用尽各种招式,终未能攻克。铁铉用诈降计,朱棣险些丧命。朱棣以重炮轰城,轰坍多处,铁铉让军士在各处挂出"太祖在此"的巨幅木牌,使朱棣不得不停止砲击。(绝妙高招!),最后,朱棣被迫撤军。

这之后,朱棣转战两淮,连战皆捷,竞至长江。朱允炆被迫无奈,派人议和。朱棣提出条件,交出齐泰,黄子澄二人,允许其入京祭拜孝陵(太祖陵),然后撤军回藩。这是朱允炆的最后转机。如果此时他答应朱棣的条件,即使朱棣别有用心,也难以施展,避免之后的惨祸的发生。但朱允炆一错再错,拒绝了朱棣的条件,终至国灭身死,众臣受戮,朱棣登基。

明惠帝朱允炆是个仁慈的皇帝,也仅是仁慈而已。他重用齐泰,黄子澄,始登基便急于削藩,实在有失明智。任用李景隆为将,是用人不明。李景隆惨败误国,大臣谏议正法,他又不肯。是仁慈到了是非不分,甚至枉法的地步。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明太宗朱棣文韬武略,都胜过朱允炆。其能靖难成功,也属必然。但他的残忍暴虐,也实在是骇人听闻。入城之后,他大开杀戒,尽屠反对他的旧臣。残杀方孝孺十族,残杀铁铉九族,屠戮景清全乡人……在杀人这方面,他比其父朱元璋可算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还有他重用宦官,开了宦官弄权的口子,给后世留下了隐患。

欢迎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