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且行
朱标(公元1355年10月10日—公元1392年5月17日),安徽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长子母孝慈高皇后马氏,明惠宗朱允炆之父。
朱标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九月出生在太平商人陈迪家中。朱元璋称吴王时便将其立为世子,随宋濂学习。自幼受到悉心教导,明太祖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为皇太子。
朱标从小接触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们十分友爱,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过错,朱标从中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特别是晋王朱網,在其封国骄纵、多行不法,朱元璋震怒,也是朱标挺身力挽得救。朱标当太子,兄弟们没话说,都心服。
朱标虽然只是太子,不是皇帝,但是朱标在朝廷之中的威望也是不容忽视的。至于朱标什么会有这么高的威望呢?那就要从朱元璋当年去讨伐陈友谅和张士诚的人开始说起了。在朱元璋,驰骋沙场的时候,朱标就留守在南京,成为朱元璋最有力的后盾。当然,不要认为朱标留守在后方,就代表他是一个胆小的人。后方所要承受的压力,虽然没有前线那么大,但是也是不小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朱标礼贤下士,宽厚仁慈。朱元璋麾下的文官们,全部都折服于朱标的才气和智慧。也就是说文官集团基本上成为朱标的拥护者。能获得这么多人的支持,朱标确实是非常的厉害。
另外朱标从来没有让朱元璋失望过,文韬武略,是一个全才。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朱元璋上位之后,很快就将朱标立为了太子。我们知道皇帝和太子,是继承与被继承的关系,但是,大部分皇帝,都是害怕别人会觊觎自己的皇位的,就算是自己的儿子,也不会有例外,但是朱元璋却不一样,他毫不避讳的将朱标定为自己的继承人,足以看出他对朱标的信任,以及对朱标的喜爱。而这也是朱标最厉害的地方。
朱标在世的时候他就是个普通的弟弟。在朱元璋的一堆儿子中,朱棣是最像朱元璋的,比起朱标的仁厚,朱棣更狠辣更多疑,他是个天生活在战场上的人。但是,此时新朝已经建立,天下已经太平,民间不需要战争,而且朱元璋在位期间,已经大开杀戒,血流成河,不能再继续造杀孽,仁厚的朱标无疑是朱元璋最好的接班人。
如果朱标没死,真的继承了皇位,朱棣已经失去了先机,皇位也就没有了燕王什么事。
君有凌有
历史评价朱标温和仁慈,经历塑造人内心,朱标没有经历王朝建立的征程和战火,用仁政治国。有典故说朱标劝谏朱元璋少杀功臣,朱元璋叫朱标赤手拿荆刺条,朱标不敢来,朱元璋拿起荆刺,用手把刺全撸掉,满手鲜血,对朱标说我除骄兵悍将就是给你去刺啊。这是一种政治智慧,朱标如果不死,其他人包括朱棣在内基本没有造反的想法,而且朱标也不是朱允炆那么容易被忽悠,做了三十多年太子没有傻的,朱棣造反成功本来就很侥幸!朱标没死的时候,明朝都考虑迁都到西安!这件事情因为朱标的死成为了过去式,如果真的出现这种情况,按照历史的走向,明朝可能要功伐下西域,对后面的历史影响可谓是颠覆性的!朱标不死,只要能在位几年,明朝皇帝一系估计就是他的子孙了!
边城闻风
《明史》曾经这么评价朱标:“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
从以上及相关记载可见,朱标从小接触儒家经典,是一位仁厚之人,弟弟们有过多是这位兄长在皇帝面前为其求情,如果朱标顺利接任皇帝位,以他仁厚的性格自然不会有“削藩”之事。所以,朱棣也就不会有被逼无奈的借口。当然,就算朱棣要造反,也不会成功。
第一,朱标是正宗的嫡长子,政治掌控力强。太子朱标,作为朱元璋的嫡长子,备受朱元璋的重视。说到这里,可能依旧有人会说在《明史》中记录的朱标也仅仅只是“仁爱,宽厚”,与朱棣后来的文治武功显得不值一提,胜负之数未尝可知。其实这种说法堪称荒谬。在父亲朱元璋手握大权之时,辅政的太子朱标常常与朱元璋的治国方略不同,虽然最后大多数政策也都以朱元璋的意愿为准绳,但在史书中,因为父子之间政见不一,却毫无见责的太子,朱标当是唯一的存在。
汉武帝时,因为江充谗言,辅政的太子刘据被其残忍逼迫而死;李建成身为太子,建言献策,功勋卓著,最后还是一场玄武门之变了结。但是朱标却能够在与父亲朱元璋的政见不一之中,备受倚重,靠的仅仅是仁爱?难道不更是对朝堂时局的掌控力?
第二,朱标是老皇帝着力培养的接班人,拥有自己的政治班底;十岁便被立为世子,宋濂等名师教授学业,李善长、徐达、常遇春、邓愈、汤和等人都担任东宫官制。二十二岁,朱元璋便意欲锻炼其处理国事的能力,允准他“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十几年的处理政务磨砺,而这些都是来自父亲朱元璋的信任。
第三,朱标深得人心,有足够的政治号召力。打铁还需自身硬,而太子朱标仁慈敦厚,处理政务多为群臣欢喜。他并没有朱元璋的狠厉,有的是包容之心,以“宽通平易之政”。洪武十三年,因为长孙宋慎被牵连进胡惟庸案,自己的师傅宋濂也被祸连,按罪论诛。满朝文武无不噤若寒蝉,而他却能阻止父亲诛杀宋濂,而后更是在母亲马皇后的巧妙劝谏之下,将宋濂救出,得免死罪。
1392年,37岁的太子朱标罹患风寒而亡。这对古稀之年的朱元璋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为朱标构建的庞大的统治班底顷刻间变了主人,而朱元璋只得退而求其次,选择皇长孙朱允炆继承大宝。朱标一死,朱元璋就开始大杀功臣,灭谋士,这也造成了后来朱棣谋反时建文帝无人可用的情况。
年轻的建文帝,虽然与其父亲朱标一样熟读儒学经典,却缺少帝王的狠劲和狡黠,还下达不准伤害朱棣的命令,使战场上的南军束手束脚,最终被叔父燕王朱棣篡位。
林子爱历史
朱标,谥号“懿文太子”。朱元璋的正房大儿子,也就是俗称的嫡长子。可惜朱标是个短命太子。本身朱元璋对他寄予了厚望。那么朱标其人究竟如何呢?
第一,人品。
《明史》记载,太子为人友爱。大名鼎鼎的沐英沐王爷曾被朱元璋抚养。“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也。”
换句话说,朱标的人品应该是很优秀的。正史野史均没有污点方面的记载。
第二,威望。
朱标在诸皇子中威望很高。他从小就参与了朱元璋的起义战争,行军打仗,朱元璋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抚养朱樉,朱棡,朱棣。于是,朱标就担起了抚养弟弟的责任。可以说是如兄如父。史书记载他弟弟淘气,惹怒了朱元璋,也是朱标求情庇护。所以说,朱标在诸皇子中威望很高,几乎无人不服。
第三,学识。
朱元璋称帝当年就立了朱标为太子。给他选了很多牛人当老师。比如李善长,徐达,常遇春,刘伯温等。更有当世第一大儒宋濂做他的师父。朱元璋外出征战,即令太子监国。在宫中设立大本堂,派国子监学生来给太子和诸皇子讲课。可以说朱标的学识应该是不输其他皇子。
第四,治国才能。
作为太子,时常监国处理朝政。他的宽仁治国的理念也在监国的时候得以施展。
纵观以上对朱标的总结,可以猜测,如果朱标不死,作为一个守成之君是绰绰有余。他的诸位王弟也没有不佩服他的,所以也不会谋反。他的宽仁的性格也不会对这些弟弟太过苛刻。可能不会成为朱棣那样的一代雄主,但大明朝也会多一个和平之君。
永乐大帝Judy
历史上对朱标的评价,可谓是极佳。
西安关中是汉人明朝的伤心地,明朝实际亡于西安。
众所周知,黄河几字形绕开陕西,西安没黄河。
1、朱标去过西安即死,朱元璋大为惋惜,认为西安风水不好。
朱标是朱元璋的亲骨肉,朱元璋亲自指定的太子人选。朱标不死,明成祖朱棣很大程度上也不会反建文帝。
2、朱元璋远见卓识,果然,明末天下大乱,首先是从陕西(时属延安府)开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陕西的受灾之早,受灾之重。民不聊生无以延命,只得起身反抗,所谓“天降奇荒,所以资(李)自成也。”
万历在位48年间(1573-1620年)有灾荒记载的就占25年,崇祯年间几乎连年灾荒。
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发生大旱,次年即崇祯元年继续大旱,其中陕北受灾程度最重。
崇祯三年,灾区扩大到全陕。到崇祯六年,旱蝗霜三灾并至,全省大饥。
3、明末西安人张献忠,屠川作《七杀诗》:
“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物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
清末入川的,只有张献忠一批人马,和吴三桂所部清军。
吴三桂虽然降清,但却是“复君父之仇”(崇祯死于李自成),誓对南明政权“不忍一矢相加遗”。
张献忠试图“坚壁清野”倒是极有可能。
用户67724358697
从历史上看,老子残暴,儿子怀仁一般很得民心!从明史记载看,朱标其实很有政治智慧,只是心性没有朱元璋残暴,而且很得明初的名臣拥戴!朱标如果不死,其他人包括朱棣在内基本没有造反的想法,而且朱标也不是朱允炆那么容易被忽悠,做了三十多年太子没有傻的,朱棣造反成功本来就很侥幸!朱标没死的时候,明朝都考虑迁都到西安!这件事情因为朱标的死成为了过去式,如果真的出现这种情况,按照历史的走向,明朝可能要功伐下西域,对后面的历史影响可谓是颠覆性的!朱标不死,只要能在位几年,明朝皇帝一系估计就是他的子孙了!
半分品史
朱标
朱标(公元1355年10月10日—公元1392年5月17日),安徽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长子(也是嫡长子),母孝慈高皇后马氏,明惠宗朱允炆之父。
朱标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九月出生在太平商人陈迪家中。朱元璋称吴王时便将其立为世子,随宋濂学习经传[1]。自幼受到悉心教导,明太祖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为皇太子。
朱标从小接触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们十分友爱,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过错,朱标从中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在诸王中威信最高。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视察陕西回来后,因抑郁而逝,八月葬孝陵东侧,即明东陵,谥“懿文太子”。建文元年(1399年)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燕王朱棣靖难之役称帝后复称懿文太子。弘光元年(1644年)朱由崧复称其孝康皇帝,《明史》亦称孝康皇帝。
朱标是嫡长子,太子都当了几十年,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况且他们兄弟俩感情很好,朱棣根本没有理由造反。再煮朱标不死,众功臣能安度晚年想尽荣华富贵,朱标一死朱元璋开始杀功臣,灭谋士,这就足以说明朱标的能力了!朱标的突然去世,给老朱打击太大了,培养了20多年的接班人,要重新布局,其中这用人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先的开国元勋都是太子死后被杀的。朱标不死,他们会一直陪伴新君。建文就不同了,班底全换!政策转向太快太猛,皇太孙确实手段生涩稚嫩了其实朱标过渡一年或者只需当几个月皇帝,再传给朱允文,历史都改写,朱棣都不敢反。
朱标可不是善茬,人家也是血雨腥风里过来的,也是守过城池的,而且,他居然敢顶撞他爹,量朱棣也没有这个胆。朱标是诸王子中最能打的一个,很多人别搞错了,以为是朱棣。朱棣只是跟着朱标蓝玉他们打酱油的,史书上说朱标宽厚仁慈,那是相对于后期的朱元璋来说的。朱标从出生开始就在死人堆里打出来,可以说是诸位王子中最能打最善战的,和武将关系也是最亲近的而治国方面也可圈可点,朱元璋经常出门迅游征战,后方都是太子监国,一去几个月大半年,朱标把国家治理的仅仅有条。明朝太子监考,可谓天下门生皆出太子,朱标文随刘基,宋濂,武随常遇春汤和,可谓文武通吃。朱棣一丁点机会没有,稍加妄动,估计分分钟被扑灭。
朱标也会用人,就算朱棣反叛,不会像朱允炆那样派李景隆去,再有就是不会有不伤害朱棣这个命令,使战场上南军束手束脚。或者说不是朱标死的早,是老朱死的太晚,老朱要是死在朱标前头,就没有后来了,朱棣也得老实的听大哥的。
声屏障钢立柱铁件加工
朱标为人性格宽厚仁慈,对弟弟(朱棣他们)们好,对老师(宋濂)好,是爸爸(朱元璋)的好帮手,是妈妈(马皇后)的好儿子。也是一个好领导(反对杀功臣)。
如果朱标不死,有一个结果那是一定的,那就是朱棣不会造反,历史估计得改写。
朱标,朱元璋嫡长子,皇后马秀英所生,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九月出生,出生时朱元璋正在攻打南京,知道自己有了儿子后,高兴的在当地的山上刻字了,既是高兴,也是对朱标充满了希望。看看朱元璋是怎么疼爱这个孩子的。
5岁(至正二十年1360年),就给朱标找了宋濂当老师。
9岁(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立朱标当世子。
二十四年春正月丙寅朔,李善长等率群臣劝进,不允。固请,乃即吴王位。建百官。以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谕之曰: “立国之初,当先正纪纲。元氏暗弱,威福下移,驯至于乱,今宜鉴之。”立子标为世子。---《明史·卷一·本纪第一》13岁(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让朱标代表自己回临濠祭拜祖墓,临行前意味深长的教导了一番。
14岁(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朱标被立为太子。被立为太子后,朱元璋找了一些人辅佐朱标,都有谁呢?让我们看看名单。
于是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冯宗异兼右詹事,中书平章政事胡廷端、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中书左、右丞赵庸、王溥兼副詹事,中书参政杨宪兼詹事丞,傅瓛兼詹事,同知大都督康茂才、张兴祖兼左右率府使,大都督府副使顾时、孙兴祖同知左右率府事,佥大都督府事吴桢、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御史大夫邓愈、汤和兼谕德,御史中丞刘基、章溢兼赞善大夫,治书侍御史文原吉、范显祖兼太子宾客。---《明史·卷一百十五·列传第三》22岁(洪武十年1377年)经朱元璋同意,参与朝政,自此协助朱元璋处理日常政务直至病逝。
也让他有机会小范围的实践了自己“宽通平易之政”的治国理念。
37岁(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八月)巡抚陕西。顺便调查弟弟秦王朱樉(shǎng),后来救了这个弟弟一命。
38岁(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5月17日)病逝。
朱标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望,基本上是按照朱元璋的要求长大的,如果不出意外,六年后朱元璋去世,44岁的朱标继位,假设在位十年,而那时小朱标五岁的朱棣也已经快五十岁了,明朝的大船将平稳的按照朱元璋的意愿向前驶去,但历史和朱元璋开了一个玩笑,朱标的早逝,让朱元璋的梦想落空了,但是也是朱标的早逝,给了朱棣机会,也造就了一个盛世,一个人的不幸,造就了一个民族的大幸,朱标的早逝,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