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華人是地球之瘤”的人,在南非被告上法庭

說“華人是地球之瘤”的人,在南非被告上法庭

上百名南非華人聚集於約翰內斯堡的平等法院(Equality Court)外,他們手持印有“對種族歧視說不”、“驕傲南非華人”,和“請尊重所有人”等標語的牌子,在這所依照南非《平等法令》所建的法院門口,請願其履行“裁定侵犯平等、歧視、和仇恨言論”的職責。

2019年3月,在結束了長達兩年的調查後,當地知名華人團體“杜省中華公會”(The Chinese Association--Gauteng)在2017年對發表線上仇恨言論的12名南非人的訴訟,被正式移交至平等法院審理。

兩年前,南非電視調查節目《全權委託(Carte Blanche)》報道了南非華人所參與的非法捕殺產業:驢在被虐待後剝皮,以出口至中國的阿膠藥材市場。這引發了南非社會的憤怒,也使得南非大部分未參與該行為的華人成為了被遷怒的受害者。在某動物保護組織和杜省中華公會慶祝新年的臉書帖子下,均有許多針對整個南非華人群體的極端仇恨言論:“我想把他們的孩子殺掉”、“華人就是地球之瘤”、“毫未開化的野蠻人”。

針對這樣的言論,早在1903年便成立的杜省中華公會,隨即於2017年2月7日發表聲明進行譴責,並在隨後以違反南非“平等法案”為由正式提起對12名臉書用戶的訴訟,要求其對“帶有侮辱性和恐嚇性的言論”向南非華人群體進行無條件道歉。

“寂靜的群體”:華人在南非

南非的第一波華人移民,隨著金伯利鑽礦和威特沃特斯蘭德金礦的發掘出現於19世紀70年代,大多來自廣東省。由於英國殖民地政府的歧視,他們無法獲得採礦許可證,因此大多成為了小企業主。他們是現今第三代和第四代南非華人的祖先,目前約有一萬人,僅佔據南非華人總數的很小一部分。

在20世紀初,英國殖民地政府開始通過1902年的“德蘭士瓦移民限制法”和1904年的“開普排華法”等法律禁止大規模華人移民,並通過其它法律否定了華人的南非公民身份,禁止其擁有土地和經商。此後,南非華人與其他非歐洲族裔一起受到歧視。在種族隔離法下。 “集團地區法”將不同族裔分配到不同住宅和商業區,這直接將華人的生意從其他族裔的客戶群中連根拔起。

說“華人是地球之瘤”的人,在南非被告上法庭

  • 20世紀初,華人和黑人以及白人勞工在金礦中工作 / Wikimedia

而在20世紀後半葉,來自臺灣的第二批華人移民在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抵達南非。熱衷於吸引投資的南非政府向臺灣華人投資者提供了各種經濟激勵措施,並豁免了大多數種族隔離法。激勵措施包括支付搬遷費用,七年工資補貼,十年商業租金補貼,住房貸款,廉價貨物運輸以及利好匯率。因此,許多臺灣華人企業家在南非各地設立紡織工廠。

到20世紀80年代末,臺灣華人的湧入使南非華人的總人口翻了一番,達到2萬人。今天,南非約有6000名臺灣華人,幾乎全部是南非公民。2004年,有四名臺灣華裔南非議員分別代表非洲人國民大會,民主聯盟,獨立民主黨和英卡塔自由黨。

第三批華人移民,主要包括上世紀90年代至今來到南非的中國大陸人,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福建省。現在,南非華人人口約有30萬,佔所有非洲華人的一半。他們之中的大多數以商業貿易為生,因此也聚居在被稱為南非經濟中心的約翰內斯堡。

儘管有著相同的外貌,但南非的華人群體顯然不是高度同一的鐵板一塊。來自不同時代的移民說著不通的方言、有著不同的家鄉與文化背景、處於不一樣的社會地位和國籍狀態。一些老移民的後代已經不會說中文,而不少初來乍到的新人還暫時無法用英語與其他族裔的南非人溝通。

說“華人是地球之瘤”的人,在南非被告上法庭

  • 南非約翰內斯堡路邊的一幅中醫藥廣告 / Quartz

但這並不影響南非華人成為一個連結緊密、擁有獨特人際網絡的群體。無論是約翰內斯堡還是其它南非主要城市,都有數家塞滿華人商販的“Fong Kong”,即中國商城,這也是華人群體為數不多的出現於南非主流視線中的形式之一。在1994年首次民主選舉之後,南非擺脫了國際孤立,華人群體便趕在其他零售商之前,開始向新興的中產階級和下層階級出售來自中國的便宜貨物。

“我們第一次來的時候,人們甚至沒有鞋子。這裡沒什麼好買的,而中國人能賣很多東西,”來自浙江的中國商城店主錢謙對Quartz Africa說,他於1995年搬到了南非。

而隨著中產階級的擴大,南非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新興市場之一,中國商城也因此成倍增加。在2011年,約翰內斯堡、德班、開普敦,以及在南非和津巴布韋之間的穆西納等邊境城市,甚至是該國一些欠發達的城鎮中,已經有了至少18家中國商城。此外,華人群體也成為了其他商販的貨物供應商。南非周邊津巴布韋、贊比亞、博茨瓦納等國的商販經常坐火車來到南非中國城,再將買到的貨物在自己的國家倒賣。

說“華人是地球之瘤”的人,在南非被告上法庭

  • 約翰內斯堡的中國商城(China Mall)/ Quartz

隨之而來的,便是安全問題。在治安堪憂的南非,經商的華人群體是各類犯罪事件的主要受害群體之一:僅是華人遭受的謀殺案,一年便有20起。對此,南非華人自發設立了華人警民合作中心,以保護華人群體的人身與財產安全。這些說中文的華人警察分佈於各個大城小鎮的13個地方中心,成為了南非華人社區可靠的安全保障。

儘管這些警力與中國駐南非大使館的聯繫(如資金支持等)也遭遇了南非社會的一些質疑,但南非警方目前依然在持續與華人警察進行合作。

“黑與白之間”:南非華人群體的困境

在這場平等法院訴訟中,杜省中華公會和其他40個組織正尋求對12名被告人進行包括刑事指控和社區服務的嚴厲制裁。杜省中華公會稱,被告人的評論構成了南非“平等法令”中的仇恨言論、騷擾和不公平歧視,該法強制執行南非憲法對個人和群體權利的莊嚴保護。

杜省中華公會副主席弗朗西斯萊洪對《南華早報》說:“我們覺得那些言論是充滿仇恨的,它剝奪了我們的尊嚴,貶低我們的人格,我們已經從過去的(南非)立法中嚐到過這種滋味了。首先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然後是歷屆殖民政權,再然後是種族隔離政權;南非華人在它們之下都遭受了具有歧視性的法律和態度。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對這件事情如此認真。”

說“華人是地球之瘤”的人,在南非被告上法庭

  • “白人專屬區域” / Pinterest

事實上,南非歷個政權在過去對於不同種族的歧視性政策,還在持續導致著華人群體邊緣化的現狀。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南非華人群體開始遊說政府,試圖獲得在其他族裔社區中生活的權利。他們認為,南非的華人社區太小,無法維持自己的獨立社區,無法通過相互交易來生存。

最終,由於數量少而廣泛分散的華人創建單獨居住區域的成本高昂,政府妥協了。南非華人得以豁免於部分“種族隔離法”,被允許在某些地區生活和工作,但需要得到周圍白人社區的批准。南非華人就這樣創造了種族隔離中的第一個混合種族社區。 1970年8月19日,南非華人被官方政府劃定為所謂“榮譽白人”,可以與白人出入於同樣的餐廳、酒店,和娛樂場所等。

說“華人是地球之瘤”的人,在南非被告上法庭

  • 南非的中國城 / Quartz

而在種族隔離政權倒臺後的2008年,華人又被歸為“黑人”。

南非高等法院裁定,1994年以前成為南非公民的南非華人及其後裔屬於“以前處於不利地位”的人,因此有資格在黑人經濟賦權(Blcak Economic Empowerment)和其他平權法案(Afirmative Action)下受益,並將影響約2萬名南非華人。

然而這樣的裁決遭到了強烈的公眾抵制。南非各大媒體以“現在華人又想變成黑人了?”等標題諷刺並指責南非華人群體享有了不當好處。但事實上,大眾的憤怒,是因為不希望看見本已通過商業貿易在南非積累了許多財富的華人群體,再次享受到更多的經濟優惠。

正如這一次的仇恨言論案被告者之一的言論,“南非需要趕走華人,我們不需要他們。他們偷走了本屬於我們的工作、賺錢機會、狗、犀牛,以及現在的驢。”

在經濟持續下行的南非,前來投資和經商的華人移民,往往在他人眼中成為了導致南非經濟與民生問題的罪魁禍首——將經濟問題歸結於初來乍到、語言不通、暫未融入的新移民似乎在近年來成為了全球各國的常見現象。而迫於這樣的經濟與社會雙重壓力,許多新一代南非華人已不得不考慮起離開南非的可能。

說“華人是地球之瘤”的人,在南非被告上法庭

  • 南非的安全狀況堪憂,2015年,全非洲華裔槍械總會對當地華人進行實彈射擊訓練 / 視覺中國

案件本身也同樣不容樂觀。被告多次稱原告沒有及時呈現物證,種種法律與技術問題也導致案件遲遲無法開庭審理。 杜省中華公會的伊斯梅爾向法庭申訴,被告人的濫用延遲簡直堪比二戰時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他們試圖將案件審理的日子一拖再拖,而受害者們已經等了兩年。

杜省中華公會主席彭歐文在訴訟開庭時表示,再次聽到反華言論與兩年前一樣令人受傷,“那些話就像是我們背後的匕首。承受這些很痛苦,但我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的過程。”

“言論自由的邊界”:仇恨言論應當被保護嗎?

在不少國家,仇恨言論並沒有成為言論自由中的特例,依舊受到憲法的保護。例如在美國,最高法院規定,除非言論中含有可能影響他人安全的實質性威脅,否則即使言論本身帶有仇恨性,也受到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保護。

說“華人是地球之瘤”的人,在南非被告上法庭

  • 2016年,美國一名國會議員參選者打出了含有仇恨言論的廣告:"讓美國再次白化" / 網絡

在有種族衝突歷史的國家,如黎巴嫩和南非等,禁止仇恨言論的法律卻頗為普遍。

南非憲法第16(2)條禁止了仇恨言論,該條款被認為符合憲法第16(1)條“對言論自由”的保障:因為前者指出,後者無法擴展到基於種族、民族、性別或宗教的仇恨宣傳或煽動傷害他人。南非人權委員會訴自由陣線案件就是仇恨言論的例子。南非人權委員會認為,自由陣線“殺死農民,殺死布爾人”的口號因為涉及宣揚殺害特定族群而確實構成憲法中所禁止的仇恨言論,因此不受到憲法對言論自由的保障。

不過,懲罰仇恨言論或許也不是推動種族平等與和平的最有效方式。在南非,即使在種族隔離政權倒臺多年後,各個族裔間也並未產生太多居住區域、社會經濟水平、或文化上的實質性融合。黑人、白人、華人往往僅能在本族裔的社區和人際網中生活,這樣的“自給自足”導致不同族裔間相知甚少。

而日常生活中缺乏接觸引發的偏見、誤解、和主觀臆斷往往是滋生種族仇恨的主要原因。因此,參與此次訴訟的華人沃特接受《中非報道項目》採訪時說,在懲罰種族歧視者的同時,南非也應致力於推動跨種族交流,給予不同族裔足夠了解他人、坦誠相待的機會,為其和諧相處創造環境:“我和許多南非華人還有其他更多少數族裔一樣,出生在這裡,南非是我的國,我的家。” (文/張藝歐 責編/苗碩)

說“華人是地球之瘤”的人,在南非被告上法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