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人早期的簡易房“馬架子”、“窩棚”

作者山人0906

民居作為一個民族的文化現象,能夠反映出其民族的文化特質。滿族傳統民居的樣式歷經漫長的演變過程,方在清代得以最終形成。透過滿族傳統民居及人們在民居中進行的活動,我們可以看出滿族兼具漁獵、農耕雙重的生計方式,好客、重血親的交往風俗以及具有薩滿教特徵的傳統觀念。

早期,滿族人為了適應遊獵生活,創造了一種叫“撮落”的房子,“撮落”是滿語,漢語稱“馬架子”、“窩棚”。冬季住的是半穴式住房,也叫“地窨子”。到了明代才開始定居。馬架子是我國東北的一種特有的民居建築形式。在東北,從遼寧到黑龍江,都有很多村落,名字就叫“馬架子”。居民搭建的馬架子,介乎窩棚和正房之間,也能長期居住。它和土牆茅草房一樣,都是土坯砌牆,草苫頂,也有門窗。馬架子的形狀像一匹趴著的馬,它只有南面一面山牆,窗戶和門都開在南山牆上,這是昂著的馬頭,屋脊舉架低矮,“馬屁股”上搭拉著厚厚的茅草。這些蓋在屋頂的茅草,用的也是東北出產的“洋草”。

或是由幾根木頭簡單搭建。從正面看呈三角形,側面看呈長方形。上面笘草,門開在三角形一面。窩棚 能避風雨的簡陋的小屋。由於簡單易建,冬暖夏涼,使過去東北常見的一種民居建築。

滿族人早期的簡易房“馬架子”、“窩棚”

馬架子還有兩個特點:

一個是黑。它的窗戶極小,不少馬架子都沒有窗戶,太陽一偏西,屋裡就黑透了;

二是貼地潮氣重,屋裡的東西很容易發黴,有時還能長出蘑菇來。

滿族人早期的簡易房“馬架子”、“窩棚”

滿族人早期的簡易房“馬架子”、“窩棚”

滿族人早期的簡易房“馬架子”、“窩棚”

滿族人早期的簡易房“馬架子”、“窩棚”

滿族人早期的簡易房“馬架子”、“窩棚”

滿族人早期的簡易房“馬架子”、“窩棚”

滿族人早期的簡易房“馬架子”、“窩棚”

滿族人早期的簡易房“馬架子”、“窩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