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與《茉莉花》歌詞疑緣


徐達與《茉莉花》歌詞疑緣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開,香也香不過它,

我有心採一朵戴,

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

……

這首歌耳熟能詳,人人都會詠唱的《茉莉花》歌曲,近日卻出現在南京板倉街的徐達陵墓旁,來自全國各地120多名徐達後人代表低聲詠唱,並沒有快樂的神情。


徐達與《茉莉花》歌詞疑緣


這引起記者的極大好奇,於是出於職業的本能想了解個究竟。帶著驚訝,疑惑和一大串問號,記者決定打破砂鍋問到底,把問號拉直。

經典民歌《茉莉花》以其輕鬆愉快的弦律,曾在1997年香港迴歸,1999年澳門迴歸和2000年上海世博會等國際、國內重大場所奏響,又因它膾炙人口,被老百姓譽為“第二國歌。”

那麼這首歌的來歷究竟出於何時?又是出於何人之手?


徐達與《茉莉花》歌詞疑緣


記者採訪了明史研究會的劉凍先生,他的母親是徐達的後人,他曾寫有“徐達作詞《茉莉花》”的文字,據他介紹,從小老人就告訴他們晚輩,中山堂始祖明朝魏國公、中山王徐達是靠月餅起義的。據史載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與徐達密不可分。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

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之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大明建都南京後,現位於南京市秦淮區瞻園路128號,夫子廟西的瞻園,曾是徐達的府邸花園,今是南京現存歷史最久的明代古典園林,是江南四大名園,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組成部分。瞻園面積約兩萬平方米,共有大小景點二十餘處,佈局典雅精緻。素以假山著稱,以歐陽修詩“瞻望玉堂,如在天上”而命名。


徐達與《茉莉花》歌詞疑緣


徐達是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之一,明太祖朱元璋一直對於幫助自己打下天下的諸多功臣抱有極其強烈的戒心,在明洪武(1368--1398年)年間,太祖朱元璋常邀開國元勳徐達在現莫愁湖勝棋樓下棋。

徐達雖棋藝高超,但恐有勝君之罪,每次均以失子告負。當朱元璋得悉其中奧秘之後,一次對奕,便命徐達不必多慮,拿出高招,徐達只得硬著頭皮與皇帝下棋。這盤棋從早晨一直下到中午都未分出勝負,正當朱元璋連吃徐達兩子自鳴得意時,徐達卻不再落子。

朱元璋得意地問道:“將軍為何遲疑不前?” 徐達則“撲通”一聲跪倒在地,答道:“請皇上細看全局。” 朱元璋仔細一看,才發現棋盤上的棋子已經被徐達擺成了“萬歲”二字。


徐達與《茉莉花》歌詞疑緣


朱元璋一高興便把下棋的樓連同莫愁湖花園一起賜給了徐達,那座樓便是後來的勝棋樓。雖說朱元璋將花園賜給了徐達,但徐達卻高興不起來,因為皇帝對他的猜忌並沒有就此結束,反而愈加強烈。

再看,徐氏家譜中記載著徐達詩兩首,分別為《瀾渡秋聲》、《金陵重九》,又有作對聯《題金陵明宮聯》一副。另還有《茉莉花》詞一篇,後被世人用鳳陽花鼓戲調進行了配音和傳唱,直至當今。

相傳一日,明朝開國元勳常遇春在出徵之前來看望徐達。故友來訪,徐達自然高興,不禁想起了往日的戎馬生涯。再想想現在雖然貴為丞相,卻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徐達感慨萬分,便用花鼓戲的調子即興唱起了歌謠。

這歌謠中的歌詞便是徐達根據莫愁湖畔的3種花(當時莫愁湖花園中主要種有茉莉花、金銀花和玫瑰花)現場編寫的,昔日的戰友、今日的同僚便一起合著花鼓戲的調子唱了起來。“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也香不過它,奴有心採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好一朵金銀花,好一朵金銀花,金銀花開好比勾兒牙,奴有心採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奴罵;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開碗呀碗口大,奴有心採一朵戴,又怕刺兒把手扎。”

上述這首民歌詞是最普遍、最古老的原唱歌詞。徐達所唱歌詞的三種花分別代表著“名、利、權”,除此之外這首歌詞還有一個深刻含義,它反映了徐達當年複雜的心情。茉莉音moli,根據諧音讀“沒利”,意思是說要看輕名;金銀花指金銀財寶,但在開花時花上卻帶著一個鉤兒,如果你要取金銀財寶就要付出代價,意思是要淡薄利;而玫瑰象徵富貴,如果你要想擁有寶貴,則要受到懲罰。

名、利、權雖然都是好東西,可我“有心來採”,但卻會受到“看花人罵”。這裡的“我”是指徐達,而“看花人”就是皇帝朱元璋。就這樣,基於花鼓戲調子之上創作的《茉莉花》開始在大明帝國的首都南京得到了廣泛的傳唱,成為了明王朝的代表之一,也就成了當時的國歌,茉莉花也成了國花。

後來,這《茉莉花》成了徐達封地揚州和揚中縣的秧歌小調,後經揚州清曲歷代藝人的不斷加工,衍變成揚州清曲的曲牌名“鮮花調”。清乾隆年間出版的一部彙集當時流傳廣泛的地方戲曲的《綴白裘》集裡,收集刊登了《鮮花調》,有曲譜和曲詞。


徐達與《茉莉花》歌詞疑緣


1942年何仿(解放後任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原團長)在南京六合金牛湖地區的新四軍根據地演出時,從民間藝人那裡聽到了這首“鮮花調”的茉莉花民歌。原歌調共3段,分別讚美了茉莉花、金銀花、玫瑰花。1957年,他將當年的《鮮花調》做了修改,把三種花統一為茉莉花,於是寫出了今天的《茉莉花》。

對於《茉莉花》與南京的淵源,600年前的明朝時,南京有50萬軍民遠去雲貴鎮守邊。由於背井離鄉,思念家鄉之情油然而生,這些軍民一路上一邊走一邊唱著《茉莉花》。因此,至今生活在雲貴高原的南京後裔們個個都會哼唱這首流傳已久的母調,現在已成了貴州安順天龍屯堡的“迎賓調”。難怪昨天參加徐達公祭活動的貴州畢節徐氏後人代表不停地唱著《茉莉花》,他們至今保持著明朝戌邊人的傳統習俗。

塵封600多年的歲月,無論是正史和野史,都無法準確的考證了,但《茉莉花》不管源自何時何人似乎都不太重要了,它那輕鬆、活潑、愉快的韻味給人們以精神享受,它是全中國人的財富,也是全人類的財富。

網名扎西劉和已故明史專家王湧堅都曾寫過徐達與《茉莉花》的文字,本文作了引用。


徐達與《茉莉花》歌詞疑緣


我曾三次採訪何仿先生,12年前,我任《六合視聽》報執行總編時,請何仿題字,他寫“向《六合視聽》報讀者問好”,如今,這個報紙和他一樣作古了。

我到南京山西路南京軍區政治部第三幹休所何仿家中拜訪他時有過一次長談。何仿清楚地講起,給他唱《鮮花調》的人姓徐,名字記不清了。後經我和王家乾等人多次打聽考證,給何仿唱歌的人應該叫徐善田,他就是徐達的宗族譜中記載的21代傳人,外號叫“小和尚”,是個男唱女聲的高手。他的孫子叫徐從田,現居住在六合平山林場下,開辦一個木材加工廠,20年前他口述祖父叫徐勝田,而清明前徐氏祭譜上記載的是善田公(徐善田)。我和王家幹又隨他去祖墳上,看到墓碑上卻清楚的寫著徐聖田。並不久遠的時間裡,一個真實的人,卻出現三個不同寫法、讀法的名字。

由此,《茉莉花》與徐達的“沒利花”似乎也不難理解了。



作者簡介:秦坤章,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出生於雨花石故鄉南京六合。曾就讀於中央黨校函授學院,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和南京師範大學,歷任戰士、班長、報道組長、記者、編輯、廣播電臺編輯部主任、廣播電臺副臺長、廣播電視局宣傳科長、廣播電視宣傳中心副總編輯,創辦《六合視聽》報,並任執行主編。在市以上新聞煤體發表作品近千餘篇,獲獎近百次。在部隊期間曾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兩次。曾報道過由鄧小平簽署命名的“全國戰鬥英雄——黃仲虎”;由江澤民簽署命名的“軍中焦裕祿——楊崇元”;由溫家寶讚譽的“農民好支書一李元龍”。最早採訪報道並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報道李元龍,也是全國唯一留有李元龍錄音講話的記者,採寫的新聞《金盃銀盃不如群眾的口碑》等李元龍的新聞和專題多次獲獎。也是最早在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報道六合農民畫的記者。並在美國《世界日報》和香港《文匯報》等媒體多次宣傳六合雨花石。曾五次採訪向守志司令,並三次採訪“好一朵茉莉花”歌曲整理者何仿,寫有《何仿與“茉莉花”的真實傳人徐勝田》一文。著有《精神永恆》一書。

徐達與《茉莉花》歌詞疑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