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小草有遠志,相依在平生

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詩詞文俱佳,與蘇軾合稱“蘇黃”。黃庭堅進士及第後,擔任葉縣縣尉,之後再參加四京學官的考試,因為應試的文章太過優秀,被任命為國子監教授。之後一次機緣下,蘇軾看到他的詩文,認為他的詩文超凡脫塵,稱讚他的詩文是卓然於千萬詩文之中,甚至還說世上已經好久沒有這麼好的詩作了。之後,黃庭堅名聲大噪,去別的地方任職也是好評如潮。

黃庭堅:小草有遠志,相依在平生

蘇軾與黃庭堅相交,文人之間自然少不了詩詞唱和,今天我們要欣賞的,就是黃庭堅寫給蘇軾的一首詩《古詩二首上蘇子瞻》(選一):

青松出澗壑,十里聞風聲。

上有百尺絲,下有千歲苓。

自性得久要,為人制頹齡。

小草有遠志,相依在平生。

醫和不併世,深根且固蒂。

人言可醫國,何用太早計。

小大材則殊,氣味固相似。

高大的青松從澗壑中挺然而出,風吹而過,十里開外都能聽聲音。青松上有百尺的菟絲攀附,下有千年的茯苓相伴。這兩種藥材的本性能和松樹長久相交,為人類延緩衰老。小草雖小,也有遠大的志向,要和松樹生死相依。不能和能推薦賢士的人同時存在於世,自己就要好好修身,鞏固基礎,等待時機出來為國效力。人們說我們這些“小草”可以有“醫國”之志,但時機未到,就不要強求。小草和松樹,他們的才能各異,但氣味卻相似。

這首詩寫於元豐元年(1078),當時蘇軾被貶徐州,黃庭堅也在小縣城任職,於是寫了這首詩來表達自己對心志。“青松出澗壑,十里聞風聲”,這兩句是在稱美蘇軾,蘇軾是一位大才子,早已名揚四海,雖然被貶徐州,但聲名依然遠播。“上有百尺絲,下有千歲苓”,“絲”是指“菟絲”,攀援植物;“苓”是指茯苓,菌類植物。兩種都可以入藥,蘇軾有許多學生,都願意追隨他,就算他被貶到了海南,依然有許多學生追到海南,向他求學。這兩句就是以“菟絲”、“茯苓”來比喻蘇軾的那些門生、追隨者。

黃庭堅:小草有遠志,相依在平生

“自性得久要,為人制頹齡”,久要:舊約、舊交。頹齡:老年。菟絲攀附在青松上,茯苓生長在青松下,它們入藥之後能為人類消除疾病,祛老延年。蘇軾有遠大的志向,為百姓出力,為國家效力,黃庭堅也有,“小草有遠志”,在中藥中,小草別名遠志,因為他們有相同的志向,所以才能長久相交,這裡表達的是黃庭堅要與蘇軾定生死之交的心跡。

“醫和不併世,深根且固蒂”,“醫和”是春秋時期有名的醫生,是我國最早提出六淫致病的人,他曾為晉平公知病,當場提出“上醫治國,其次救人”的名言出來。“醫和不併世”,正是“世無良醫”,因此導致“小草”見棄。這裡“醫和”指的應該是能推薦賢士的人,而“小草”指的就是黃庭堅這一類的有志之士。“深根且固蒂”,既然沒有伯樂,那麼千里馬就應該要好好提高自己,鞏固自己,等待時機的到來。“人言可醫國,何用太早計”,“醫國”正是前面提到的醫和說的“上醫醫國,其次救人”,雖然人們說我們可以“醫國”,但“何用太早計”,時機未到,就不必太過強求,為了實現目的而不擇手段。這兩句可以看出黃庭堅“青松”的品格,並不會為了實現目的,而挖空心思、投機取巧。

黃庭堅:小草有遠志,相依在平生

最後“小大材則殊,氣味固相似”,“小”指的是小草,也就是黃庭堅,“大”指青松,也是蘇軾。黃庭堅認為他自己的才華與蘇軾不同,有高下之分,但兩人的氣味卻是相似的,在思想上是相通的。在蘇軾的回信中說道“隨如軾之放浪自棄與世闊疏者,亦莫得而友也......。軾方以此求友與足下而懼其不可得,豈意得此於足下乎!”可見二人是氣味相投。

在回信中,蘇軾還說道:“這兩首詩,託物引類,真得古詩人之風。”因為氣味相似,經歷也相似,惺惺相惜,這兩人從此結下了終生的友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