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工資還重要的,是一份你熱愛的工作

每年春節後,是典型的跳槽季。很多職場人拿完年終獎後,開始為自己下一步發展尋找新的空間。

很多人面臨一個新的職位,開始以事少、錢多、離家近作為考慮標準。只是,大家都是這麼想的,於是扎堆衝往那些待遇相對優越的公司。

哪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經歷一輪又一輪的面試後,卻依然沒有收到OFFER。

於是,越來越焦慮,也越來越喪失自信。最後,不斷調低期望值,心不甘情不願進入一個自己不滿意的公司,心中幻想著騎驢找馬,最終進入頻繁跳槽的死循環。

其實,在決定跳槽後,應該好好問問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真正擅長的又是什麼?然後在兩者之間做出一個平衡,就不難將工作發展成為終身事業。

和很多朋友交流時,當我說到:“如果能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那工作就成了興趣。這時候我們就會過得非常幸福,工資只是額外的獎賞而已。”

大家都不以為然,還有人說:“我最喜歡的工作就是不工作。”對這樣的槓精自然無話可說。

大多數人認為:“這不可能,工作就是工作,只是為了養活自己;工作之餘,才可以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

我做招聘工作時,有機會和大量優秀人才交流,他們中認為“職業和興趣無關”也佔大多數,甚至很多行業頂尖人才也是這樣想的。

一位好友也在無意中調侃:“工作快把自己變成怨婦了。”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是一邊抱怨自己的工作,一邊不得不為了薪水打工。當一個人從事一份自己並不喜歡的工作時,他的能量無法得到充分發揮,對自己、對企業都是一種資源浪費。

那怎樣才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工作呢?

比工資還重要的,是一份你熱愛的工作

01

工作真的不能是感興趣的事嗎

早在學生時代,我們就被教育:“幹一行,愛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工作不能憑興趣”。幾乎沒有課程教導我們思考我是誰、我喜歡做什麼、我有什麼特點特長?

當完成學業走向社會,大學同班同學,就像是流水線上生產的千篇一律的產品一樣,背靠自己的專業,選擇對口的工作,並以找到專業對口工作為自豪。

隨著工作年限的增加,大家越來越迷茫,入錯行的焦慮如形隨形。但是,想改變這種狀態,又有太多的擔憂、太多的顧慮:

市面上的公司,一般傾向於招聘有相關工作經驗的候選人,轉行的成本非常高昂;自己創業吧,發現能力、資金、資源都是問題。

於是,大家一邊感嘆生活的苦,一邊低頭拉車。終於,慢慢變成自己討厭的模樣。

我在給候選人面試時,問到“在你所從事過的工作裡,哪段經歷最讓你難忘?為什麼?”“做哪類事情的時候,你感覺不費吹灰之力而別人做起來卻相當痛苦?”

我發現,講到興奮之處,他們兩眼放光、表情生動,甚至手舞足蹈。即使是內向的人也滔滔不絕起來。

然後,在反思這個過程的時候,很多人非常驚奇,原來自己的確有潛在的傾向和內在的興趣。只是一直不被自己看見而已。

比工資還重要的,是一份你熱愛的工作

02

深刻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

如果要問這個世界上最難的事情是什麼,瞭解自己排了第二的話,就沒有事情能排第一。

什麼是自己的理想職業,很多人從來沒想過,或者,即使想了,也想不出個所以然,一會覺得自己適合幹這個,一會覺得還是那個自己最擅長,最後,還是落入自己以前從事的職業中,認為那個職業才是適合自己的。

其實這不是自己的職業興趣,只是一種職業習慣而已。而哈佛商學院教授Tim Butler的職業理論認為,職業興趣是職業成功最重要的判斷因素,而職業興趣(不是我們通常說的唱歌跳舞)在成年之後就固定了,因此是選擇職業最重要的考量。

所以,我們還是需要藉助各種測評工具,比如九型人格等,對自己進行相關測評,會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職業興趣。

但工具只是一個參考作用,最瞭解自己的還是自己。當實在不瞭解究竟什麼才是自己的職業興趣時,可以多進行嘗試,找出那個能讓你持續付出而不感覺累的職業,深入進去。

確定了職業興趣後,在具體求職過程中,還必須尋找一家和自己的價值觀相匹配的公司,這樣才會給自己創造一個適合職業發展的環境。

比工資還重要的,是一份你熱愛的工作

03

不要在意職位稱呼

由於中國幾千年來官本位的影響,除了公務員系列外,在企業裡,很多人也將職位和職級作為自己奮鬥的目標。

比如,一個頂級的行銷人員,可以並不適合當一個管理者。但是,一般人都會認為只是當一個基層的銷售太掉價。於是,在尋求一個新的職位時,往往劍指營銷經理或營銷總監。

但是,新的職級,可能並不是自己喜歡的,也不是自己擅長的,儘管自己用盡全力,還是做不好,甚至越來越痛苦,從而導致職業生涯的失敗。

其實,自己的職業興趣並不等同於職位或職級。所有的稱呼都是人創造的。

當拿到一個新的OFFER後,要仔細分析這個工作的最本質特徵,看看是不是自己的職業興趣。如果是,果斷進行嘗試;如果不是,果斷放棄。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職業興趣,做個幸福的職場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