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暗度陳倉”走的是哪條道?

公元前206年,劉季,已經稱王了,還是叫他的大名劉邦吧。漢王劉邦建都南鄭(今漢中市漢臺區),封地為秦嶺以南的巴、蜀、漢中三郡之地。

劉邦率部入駐漢中前,謀士張良給他獻了一條“去輒燒絕”的計策後,隨受封的韓王回國輔政。到了漢中後,與關中王擦肩而過,又死裡逃生,流落苦寒之地的劉邦,心中越想越不給力,幾度消沉低迷,對項羽的做法憤憤不平。

他已經不是昔日靠喊兩嗓子動動拳腳來解決鄰里糾紛的“村長”,而是在推翻“暴秦”偉大戰役中的頭號功臣;他也已經不是昔日那個帶著一幫兄弟亡命天涯的“沛公”,而是可與諸侯爭天下的“漢王”。或許該滿足,卻總是心有不甘。

韓信“暗度陳倉”走的是哪條道?

韓信沿陳倉道出大散關平定三秦

丞相蕭何進言,雖然受封漢中有些差強人意,但至少不像東方諸侯那般有生死之憂,無天險可守,就如擺在案板上的肉,稍有不慎,唯我獨尊、剛愎自用的項羽就把他們滅了。漢中有“天漢”之稱,是一個美麗富庶的地方,只要志向不死,暗暗儲備軍需物資,訓練精兵強將,便可圖北定三秦,以爭天下。

劉邦聽後,重整旗鼓,君臣一心,勵精圖治,積極休整。在這裡,劉邦遇到了他一生中的第三個福星——韓信。

在項羽手下做執戟郎中的韓信,見自己不得項羽重用,也認清了個人英雄主義意識濃烈的項羽難成帝王大業。在項羽的主持下,各路諸侯瓜分了秦國後,仍舊懷才不遇的韓信,偏偏選擇跟隨家底最薄、封地於秦嶺大山中的漢軍跑到了漢中。在劉邦軍中,韓信起初仍舊不受重視,被分派到糧站管糧草,這比執戟郎中更差,韓信再一次心灰意冷,意圖投他。韓信的大才,得蕭何賞識,並演繹了一處“蕭何月下追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軍。

劉邦並沒有在漢中待多久,北定三秦的機會就來了。項羽刺殺楚王,加上分封無法服眾,各路諸侯起兵叛變,項羽帶領著他最忠實,也最強大的項家軍,忙著四處平亂。

大將軍韓信獻上“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劉邦以計,派自己最信任的兄弟——樊噲帶領一萬人,去修漢中通往關中的必經之路、被他們來時燒掉的褒斜道,並讓樊噲立軍令狀,限期一個月修好五百里棧道。但是,在高山深壑之中的如此艱鉅工程,一個月之內根本不可能完成。秦嶺以北的三秦守將,將這看成是個笑話,正期待劉邦以軍令狀砍樊噲的腦袋呢。

韓信“暗度陳倉”走的是哪條道?

而劉邦的主力軍,已由大將軍韓信帶領,繞道西北,沿嘉陵江逆流而上,途徑今漢中西部的略陽,甘肅隴南的徽縣、兩當,翻越秦嶺出大散關至陳倉,奇襲毫無防備的雍王章邯守軍,並連連擊敗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

劉邦為何要以“漢”為國號?

劉邦失去的關中,就這麼在明暗虛實之中,又回來了。

由此,開啟了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兩大集團為爭奪政權,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歷時五年,最後以項羽敗亡,劉邦建立西漢王朝而告終。

漢高帝五年(前202年),天下統一,諸侯們在山東定陶尊推漢王劉邦為皇帝。大漢王朝,由此正式開啟。

漢中在劉邦創建大漢王朝的進程中,有著“欲揚先抑”、“欲擒故縱”的轉折作用。

如果劉邦集團起初,不是一副死守漢中的架勢,項羽一定會緊盯漢軍,使其不能有任何喘息以謀事的機會。

如果劉邦的封地不是在漢中,缺少秦嶺天險屏障來迷糊三秦守將,稍有風吹草動,便被圍而剿之,劉邦也就沒有與項羽爭天下的機會。

劉邦銘記此念,雖重建大一統,建都關中長安,卻仍舊沿用“漢王”的情感色彩,讓大漢王朝以“漢文化”一以貫之,滲透於方方面面。

因此,漢中是劉邦一生最重要的一次轉折,也是中國歷史文化最重要的一次轉折和革新。

韓信“暗度陳倉”走的是哪條道?

大秦嶺是劉邦的福地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約瑟•湯恩比給予劉邦高度的評價:“人類歷史上最有遠見、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兩位政治人物,一位是開創羅馬帝國的愷撒,另一位便是創建大漢文明的漢太祖劉邦。愷撒未能目睹羅馬帝國的建立以及文明的興起,便不幸遇刺身亡,而劉邦卻親手締造了一個昌盛的時期,並以其極富遠見的領導才能,為人類歷史開創了新紀元!”

雖然,難抵歲月風霜雨雪侵蝕的漢中古漢臺,只剩一段厚實滄桑的土基,但北宋張少禹曾有詩句說得好,“留此一掊土,尤為漢家基”。

站在古漢臺前,當腦中開啟兩千多年前,那一群人囿於困境而壯志不死的同心協力,我們仍舊能跟隨意念穿越歷史的重重煙霧,去追憶那段一波三折,卻又蕩氣迴腸的恢弘史詩。矗立於已經望不見漢江的“望江樓”,我們仍舊能從那現代都市繁華中,遙望到那群創造歷史的市井中人,彼時在這片土地上所經歷的失落、迷茫,繼而柳暗花明的剛毅與執著。

在另一處遺址拜將臺上,我們在那種天漢雄風中回望,隱約可現那位對劉邦自信地說“吾領軍多多益善”的大將軍韓信氣吞山河的伐謀與英姿。韓信的一生,是坦蕩壯烈的一生,他的人生快感僅在於統帥驍勇將士,金戈鐵馬地殺伐征戰,而無意與主子劉邦一爭天下。戎馬英雄的一生,最終沒有歸於馬革裹屍,卻慘死於後宮帷帳之中,不得不令人唏噓惋惜。

從驪山,到武關,從褒斜道到漢中,再從漢中繞道陳倉,大秦嶺總是青睞劉邦,讓他屢屢有驚無險,緩步向前,直至登上帝王寶座。沒有靠山的劉邦,秦嶺便成了他最強大的靠山,漢王朝的國運,盡得秦嶺護佑,漢王朝的血脈,在秦嶺之中汩汩流淌。

大秦嶺獻給漢王朝的兩個重要人才

漢中,對於大漢王朝和中國文化的貢獻,並沒有止於劉邦。

韓信“暗度陳倉”走的是哪條道?

建元二年(前139年)漢中城固博望村的人張騫,率領一百多人,浩浩蕩蕩從隴西出發,歷經千辛萬苦一路西行,抵達西域諸國,開通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開啟了漢朝與中亞國家的交流,帶回的關於中原外部世界的豐富知識,在以後西漢王朝的政治、軍事、外交活動和對匈奴戰爭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自此,沿著“絲綢之路”,中國的陶瓷、絲綢等珍貴物品,流通於中亞,西域的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繁衍於中國。“絲綢之路”的打通,改變了中國人對於世界的狹隘認知,開啟了中國與世界的合作與交流,對於中國歷史文化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漢中洋縣的龍亭鋪,安息著中國造紙術的發明者蔡倫。

漢和帝劉肇元興元年(105),蔡倫成功地改進了造紙的方法,用樹皮、麻頭、破布、破漁網等為原料,造出了物美價廉的“蔡侯紙”,得到大力推廣。

紙的發明,讓信息的書寫、流通和留存更加高效便捷,為中華民族數千年文化發展傳播提供了良好的物質載體,也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東漢末年,諸葛亮以漢中為中心,七出祁山,北上伐魏,用生命書寫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魂,充實中國的民族氣節,也為漢中留下了罄竹難書的三國文化,豐富了蜀漢文化的精神內涵。

漢中,是漢文化之源。而秦嶺,是護佑漢之源的母體。

大漢王朝,在秦嶺的庇護下,開創了歷朝歷代難以企及的昌盛,並對中華文明以後的發展奠定了更加堅實的物質和精神基礎。

因此,秦嶺,不僅是劉邦的靠山,漢朝的靠山,更是中華文明的靠山。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