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舌自盡”,真能原地去世嗎?

之前《延禧攻略》熱播的時候,我們給大家科普過一個古裝劇裡不太靠譜的常見套路——銀針試毒

(點這裡回顧)

除此之外,我們平時看的劇中還有一個出現頻率很高的橋段,就是“咬舌自盡”。

“咬舌自尽”,真能原地去世吗?

每當古裝劇中有人犯了錯時,為了逃避懲罰或者表達忠心,就會咬舌自殺,這死法屢試不爽。

其實“咬舌頭”這件事不光出現在電視劇裡,平時和人邊吃飯邊聊天時,也會猝不及防咬到舌頭。

怎麼平時咬破舌頭沒啥事兒,電視劇裡一咬舌頭就能原地去世呢?到底是電視劇騙了我們,還是我們平時咬得還不夠狠?

“咬舌自尽”,真能原地去世吗?

圖片來自:《延禧攻略》

平時為啥會誤咬到舌頭?

我們每天既要吃飯喝水,還要說不少話,腮幫子和舌頭要因此而活動成千上萬次。

牙齒和舌頭做同一件事時,配合得還挺默契的。但要是邊吃飯邊說話,說興奮了就很有可能會咬到舌頭。

“咬舌自尽”,真能原地去世吗?

當你邊吃邊說時,本來控制牙齒的咀嚼肌按節奏嚼著,控制舌頭的舌肌卻一會兒要攪拌食物,一會兒又要調整發音。如果運動神經一時跟不上肌肉活動,導致舌肌和咀嚼肌的節奏打岔——就跟唱歌時搶了拍子一樣。舌頭沒躲開牙齒的切割,自然會造成誤傷。

所以,孔子老先生告誡大家的“食不言”還真是有點道理的,嘴裡嚼東西的時候,還是不說話比較安全。

“咬舌自尽”,真能原地去世吗?

狗舌頭每天在嘴邊甩來甩去卻不會咬到,大概是因為人家話少

要是你吃飯不說話也常咬到舌頭,那就不是牙齒與舌頭是否合拍的問題了,很可能因為它們本身“不太配套”。

不配套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牙齒咬合不協調。我們嘴裡的牙齒排列成弓形,上下各一對“牙弓”。

“咬舌自尽”,真能原地去世吗?

牙弓

正常情況下,上牙弓長得會微微靠外一點,這樣舌頭被保護在下牙弓內,不容易被咬到。

但有些人上牙弓後面的磨牙,長得比下牙弓的對應部分靠裡,就容易夾到舌頭。

“咬舌自尽”,真能原地去世吗?

牙弓長這樣的朋友就比較容易咬到舌頭

還有一種不配套是“大舌頭”。

相比舌頭天生長得大,傷口“補刀”更常見:舌頭因受傷或其他原因腫起來,誤入牙齒的切割範圍,很容易導致腫大部位再被咬上一口。

“咬舌自尽”,真能原地去世吗?

舌頭還沒好,潰瘍又來了

咬到了舌頭,不光是當時疼那麼一下,咬出傷口之後,可能一吃酸酸的番茄、楊梅,以及各種熱辣辣的美食,傷口就劇痛,還許多天都不見好轉。

這說明,咬傷的舌頭長潰瘍了,就是我們常說的“口腔潰瘍”。

“咬舌自尽”,真能原地去世吗?

不小心咬破舌頭後就可能會變成潰瘍

潰瘍本質上就是一個長時間沒癒合的傷口,而本身算不上一種病。

舌頭上的傷口之所以容易演變成口腔潰瘍,通常是因為細菌和病毒入侵,引發免疫反應,延緩了傷口修復。

“咬舌自尽”,真能原地去世吗?

幽門螺旋桿菌是引發舌頭潰瘍的元兇之一

所以要想早點恢復“吃嘛嘛香”的狀態,得及時阻止傷口發炎,讓它早日癒合。最好在剛咬傷舌頭時,立刻含一塊冰塊,一來止痛,而來能迅速止血。

等傷口不出血了,再用抑菌漱口水或淡鹽水漱漱口,把儘可能多的致病菌和病毒趕出嘴巴,這樣有助於加快傷口的修復。

“咬舌自尽”,真能原地去世吗?

咬舌自盡?基本

不可能

說完了意外咬到舌頭的情況,接下來就要講講小說、影視劇中主動“咬舌自盡”的橋段了。

事實上,咬舌自盡是很難的。

“咬舌自尽”,真能原地去世吗?

眾所周知,人體大大小小的血管中,只有大動脈被切斷後才會鮮血直噴,很快失血致死。舌頭裡雖然富含血管,但都很細小,最粗的舌動脈也跟大動脈的口徑差好幾個級別。而且舌動脈位於舌根後方,牙齒根本咬不到。

所以就算有人能狠心把舌頭咬斷,血液也只能緩緩流出,不會出現噴血畫面。

“咬舌自尽”,真能原地去世吗?

咬吧,死不了!

圖片來自:《武林外傳》

以舌頭能被咬到部分的血管口徑而論,基本都能實現自動止血:血管被割破時會收縮,流出來的血液凝固後足以堵住出血口,因此咬舌頭也不至於失血過多而死。

“咬舌自尽”,真能原地去世吗?

牙齒能咬到的部分沒有粗壯血管,不至於失血過多而死

繪圖:孟凡萌

如果真有人靠咬舌而成功自盡了,那麼他極有可能是憋死的。曾有一位抑鬱症患者精神恍惚,突然咬斷舌頭,舌頭腫脹、出血,阻塞氣管,最後窒息而亡——這是我國近代以來唯一一例咬舌致死的可靠報道。

現實生活中,除了主動咬舌自盡的情況,還有一些意外把咬斷舌頭的事故發生。比如車禍,比如玩耍時吐舌頭,突然摔倒磕到下巴,一合嘴咬掉半片舌頭。

不過就算真的不小心咬掉了舌頭,也不必驚慌,立刻去醫院,讓口腔醫生給你把斷舌縫回去就好了。等到痊癒之後,又是一條一頓能吃五斤肉、說起話根本停不下來的好漢!

“咬舌自尽”,真能原地去世吗?
“咬舌自尽”,真能原地去世吗?

你曾因為什麼事咬到過舌頭?

相關文章回顧

皇上!又有娘娘被毒死了!

撰文 | 胡遠東

繪圖 | 孟凡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