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黃巾起義席捲全國,為何不曾去益州發展?

陳威峰


黃巾起義的主力是波及了東漢的七州二十八郡,但也不是東漢所有的地方吧?例如偏遠的涼州,交州,甚至江東,主要是對付不肯歸附的少數民族或者未歸化的山民,山賊,幾乎沒有黃巾的蹤跡。而且,黃巾軍根本不會到這些地方來,因為他們的主體和主要的系統都是建立在中原一帶的平民百姓上,因為東漢末年朝廷衰微,土地兼併,社會矛盾,再加上天災,才讓這些老百姓活不下去,揭竿而起的。所以,黃巾軍活動的範圍在中原,北方大部分地區,都是東漢的經濟政治中心地帶。那麼益州是什麼情況呢?



益州也受到黃巾軍的影響,但不是直接影響,源於益州刺史郤儉橫徵暴斂,才引起了綿竹馬相,趙祗以黃巾軍的名義起兵反抗,並殺了郤儉,順便提一句郤儉的孫子就是後來蜀漢的名臣郤正。馬相等人雖然一度聲勢浩大,眾數萬人,又破壞三郡,還自稱天子,但是很快就被州從事,也是本地的豪族賈龍等人給打敗平息了,為何會如此?因為,東漢末年主要的矛盾不是黃巾軍和朝廷的矛盾,而是朝廷或者說當權者和豪族的矛盾,因此,劉焉進入益州,站穩腳跟後,就是大力清除當地的豪族士人和武裝,荊州劉表也是如此。其次,益州的情況更加複雜,就算地理不偏遠,黃巾軍的系統或者主力要進入益州發展,恐怕也很難傳播開來。



這又是為何?因為早有人捷足先登了,這個人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張陵,也就是張道陵。

陵年五十,方退身修道,聞蜀民樸實可教化,且多名山,乃將弟子入蜀,於鶴鳴山隱居,依法修煉葛洪《神仙志》。

《三國志.張魯傳》也記載了:

張魯字公祺,沛國豐人也。祖父陵,客蜀,學道鵠鳴道中……

再根據道家的典籍,東漢末年益州早就有了一套“二十四治”的信仰系統,幾乎涵蓋了整個巴蜀和漢中,這讓太平道的黃巾軍如何發展?張道陵之後,五斗米教在當地發展壯大,此時的領袖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張道陵之子,也就是張魯之父張衡,另外一說是就是後來被張魯幹掉的張修,哪一種說法準確,這裡就不討論了。總之,當劉焉入主益州,大力打擊豪強之時,卻和五斗米教創世人之一,張魯的母親關係親密,這也可以看作是劉焉集團和當地宗教勢力的同盟。也因此,張魯才能入主漢中,殺了張修,卻進一步把五斗米教的系統作了修整,發揚光大。



劉璋接任劉焉後,下了一步臭棋,就是和張魯決裂了,並殺了他的母弟,這下捅了馬蜂窩,從此漢中,巴西郡都不在劉璋控制下。而且不但如此,這估計也造成了統治影響,成了劉璋闇弱無能的代表事件之一。所以,益州不是沒有受到黃巾的影響,也有,不過不是直接影響。更重要的是,黃巾軍就算要直接影響益州,條件也不允許,當時三大流派東方張角,漢中張修,三輔駱曜雖然系出同源,宗旨體系卻大為不同,太平道的黃巾軍又何必捨近求遠呢?


大飛熊騎士


先澄清一點,黃巾軍不是沒在益州發展,而是沒把規模發展起來,不出名。劉焉去益州之前,黃巾軍攻破綿竹,並綿竹為據點,先後攻破廣漢、蜀郡、巴郡等,首領有馬相,趙袛等。

益州黃巾軍之所以未壯大,不出名主要以下兩點原因。

一,益州遠離黃巾軍的大本營,得不到有效支援;

黃巾軍發源於鄴城,平原。主要勢力範圍在今天的河北,河南,中國版圖的正北方。益州地處中國版圖的西南;在三國時期入蜀主要兩條路,益州北面的漢中和益州東面的永安,其它皆為崇山峻嶺,北面漢中據大本營隔著長安,洛陽,東面隔著整個荊州。地理條件限制了益州黃巾軍的發展。

二,劉焉入主益州有效的扼制了黃巾軍。

劉焉還是一個較為有理想,有點報復的軍閥。劉焉入住益州後,隔絕了益州和朝廷的聯絡,自己做起了土皇帝,治理益州。後面諸葛亮評價益州時,物阜民豐,沃野千里,感覺得益州就像得寶藏,可見益州被打理的還是相當不錯的。實際上劉焉能成為三國初期最大的幾個軍閥之一,必須得一定的能耐和手段,黃巾軍被他聯合當地的豪紳扼殺在了搖籃裡。




遙想當年馬弓手


應該說黃巾起義還沒有來得及去益州發展,就失敗了;又或者是益州地處偏遠,張角等人認為沒有必要去益州發展。

黃巾軍的創始人是張角三兄弟,張角是冀州鉅鹿(今河北寧晉)人,因信奉《太平經》而創立太平道,最開始傳道就是在冀州,經過十多年的傳道,信徒遍佈冀州、青州、徐州、幽州、荊州、揚州、兗州、豫州等八州,主要還在中原及周邊地區傳道,東漢十三州中只有益州、涼州、交州、幽州、幷州等偏遠荒涼的五州沒有張角等人的太平道活動。



張角以傳道為名,組織信徒,將整個天下為分三十方,大方有萬餘人,小方有六七千人,起義時以頭纏黃巾以示區別,所以稱為黃巾軍。

公元184年,由於叛徒的告密,黃巾起義被迫提前舉行,由於行事倉促,戰略不發,再加上張角年事已高,於黃巾起義中病逝,從起義到被東漢政府軍剿滅,只持續了十個月時間。



黃巾起義時,主要戰事集中在南方的荊州和北方的冀州一帶,大大小小的戰事遍佈冀州、青州、徐州、幽州、荊州、揚州、兗州、豫州等八州。在荊州南陽、宛城一帶,東漢政府軍在皇甫嵩、朱儁的帶領下平定黃巾軍,在冀州一帶,東漢政府軍在盧植及後來北上的皇甫嵩帶領下,平定了黃巾起義的主要領導者張角三兄弟。

184年當年,黃巾起義的主要戰事已經結束,之後零星的小股起義時有發生,一直持續了好幾年,188年,還有黃巾軍的餘黨在太原郡、河東群、汝南郡起義,而正是這個時候,漢靈帝在劉焉的請求下,將劉焉任命為益州牧,前往益州任職。

劉焉於是從洛陽出發前往益州,先南下荊州,再向西沿長江準備進入益州。



就在這個時候,益州傳來所謂的馬相之亂。馬相自稱為黃巾軍,帶領一群農民在益州作亂,先是殺了官府任命的綿竹縣令,進攻雒縣(今四川廣漢北),殺了益州刺史郗儉,又率軍攻打蜀郡、犍為郡,一時益州戰火四起。

馬相只是個反賊,並不是張角部下的黃巾餘黨,而是因為黃巾起義的聲勢浩大,而借用了黃巾軍的名號來起兵造反,在攻下一些益州的地盤後,馬相就自稱天子,從這種作為來看,也不是黃巾軍所為。黃巾軍稱首領為渠帥,領導人是天公將軍、地公將軍和人公將軍。

之後馬相被益州從事賈龍組織軍隊擊敗,馬相被殺,益州之亂平定,然後劉璋就進入了益州任職。



從黃巾軍的發展軌跡來看,益州確實沒有黃巾軍發展,而馬相只不過了借用黃巾軍的名號而已。至於黃巾軍為何不去益州發展,有以下原因:

1、益州地處偏遠,當時交通不便,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說的就是益州,路不好走。

2、張角等人精力有限,東漢有十三個州,被張角已經發展了8個州的勢力,等到黃巾起義迫不得已發動時,張角沒多久就病死了,可見張角年紀也不小了,沒有太多精力再向外發展了。

3、張角等人認為沒有必要。東漢十三州中原及核心的8個州,張角已經建立了自已的勢力,只要能在這8個州站穩,擊敗東漢政府軍,那麼建立政權就能夠成功了,至於那偏遠的5個州,已不足為慮。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首先,在地理上,益州處川中,地勢易守難攻,而黃巾賊亂起於中原,戰略上首要目標自然是中原的各大城寨,遠道益州根本不現實。

其次,黃巾賊亂的主要原因是兩漢以來一直持續的豪強地主土地兼併造成的(新莽取代西漢也是土地兼併嚴重的後果),土地一直是中央集權專治時期(中國自秦統一後已經算不上所謂的封建制社會)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源,豪強地主通過種種手段奪取廣大農民的土地,致使社會階級矛盾持續發酵,到東漢末年徹底爆發,這就給黃巾賊亂的產生製造了先天條件。益州與中原則不同,益州在那個時期相對來說是偏遠地區,人口規模遠達不到中原的規模,兩漢時期門閥世家豪強又主要集中於關中中原地區,益州相對來說階級矛盾不那麼尖銳,黃巾賊即使想去益州發展也沒有類似中原那樣的群眾基礎。


流相流光


益州就是今天的四川地區,自古以來就有蜀道難,因為益州是易守難攻的去攻打益州不符合黃巾軍的利益,再加上黃巾軍,它只是一群一群烏合之眾,他的目標就是儘快攻打洛陽滅掉漢王朝建立起自己的政權,所以說不會為佔據,益州,而冒著被大漢軍隊剿滅的危險而打益州的。


請叫我宮某人


主力不在益州


風雲濟會


蜀道之險難,

時局之徒變,

力量之懸殊,

有此三問題。

不是不願意,

未可企及也。


望南沙


主要是路途遙遠,中原地區開發較早,人數多,容易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