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為成功的教育:竟是家長這樣一個小習慣,孩子這樣教受益一輩子

說到我們的家庭教育,這可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如果家庭教育搞不好,孩子長大成人後就會引發一系列問題,就不再是家庭內部的問題,而成了社會問題。我們說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每個家庭的未來就構成了整個社會的希望,如果我們把自己的家庭教育搞好了,對於社會、國家是非常有益的。

但是這世上又有誰是專門受過訓練來做父母的呢?通常我們孩子生下來了,也不知道該如何去教養,隨著孩子一天一天長大,也是在跟孩子打交道過程中,摸清楚孩子的脾氣、秉性,久而久之就與孩子形成了一種互動模式,構建成了一種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我們稱之為親子關係。

在父母對子女的教養當中,在親子關係的互動中,我們最應該教會孩子什麼呢?自制力!我們明白一個人如果沒有自制力,那麼就很容易受外界引誘,一不小心就會陷入迷惑,沉迷進去不能自拔,這樣孩子長大以後就是“玩物喪志”、“不思進取”,好比一個人掉進深淵一樣,是非常可怕的。

最為成功的教育:竟是家長這樣一個小習慣,孩子這樣教受益一輩子

​那麼如何讓孩子不那麼對某個事物那麼著迷呢?辦法很簡單,就是在孩子最有興趣的時候,突然截斷。比如,孩子看電視正看到興頭,爸爸就過來,把電視關掉,讓孩子去做作業。孩子正玩手機玩得起興的時候,就讓孩子放下手機,過來幫忙做家務。孩子正讀書讀得入迷的時候,就讓孩子出來走走……

正是通過這種“突然打斷法”,讓孩子從“迷”當中掙脫出來,這樣孩子以後不管遇到什麼事情,也都不會那麼沉迷而不能自拔了。那麼我們就要問了,孩子“迷”某個東西不好嗎?

我們可以想到,這個世上的人不可能沒有慾望,不可能沒有喜好,而我們只是讓孩子不要把這種喜好與迷戀放大到過分的地步,並非違揹人性,要知道在具體的情況當中,我們都容易沉迷,不管是對於環境,還是對於自己,都有一種深深的依戀和執著,但是恰恰是因為這些過度的“迷”,造成了我們喪失理性判斷的能力,讓我們困於自己所塑造的自我迷戀狀態中,故步自封,反而不易有突破。

最為成功的教育:竟是家長這樣一個小習慣,孩子這樣教受益一輩子

​再加上現代的誘惑有很多,不管是哪方面的,如果我們把精力過多地放在它們身上,就會造成對身心的損害,同時妨礙了我們更高價值的追求,做出的行為也缺乏理性的思考,更加受情緒的控制,常常也會做出錯誤的決定,這無疑是非常有害的。

我們發現,現代的抑鬱症患者,也越來越多,為什麼會這樣呢?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孩子精神健康方面的照顧不周所致。因為,隨著我們生活水平的改善,人們的慾望也滋長起來,也更加容易入迷,一旦不能滿足,就會產生悲觀和失望的情緒,從而發生抑鬱症的幾率就大多了。以前的我們雖然缺衣少吃,但是大家日子雖然過得苦一點,卻都容易滿足,只要吃得飽、穿得暖就行,也沒想過有什麼抑鬱症。

可是今日不同往時,我們生活水平現在完全有保障了,隨之而起的追求與奢望也就多起來了:我們不光要吃得飽,還要吃得好,不光要穿得暖,還要穿得好,五官的各種感官刺激都要追求,不管是視聽方面,還是住行方面,都是如此。現在的孩子也就是在這種環境下生長,可以說是福,也是禍,不可能只有好處,而沒有壞處的。

最為成功的教育:竟是家長這樣一個小習慣,孩子這樣教受益一輩子

​因此,我們家長能做到的就是儘可能地趨利避害,讓孩子可以在享受豐富精彩的物質生活同時,注意孩子的精神心理健康,要讓孩子多吃些“苦頭”,多“折磨折磨”孩子,也就是我們前文提到的那樣,要讓孩子在興奮點的時候突然將其來源截斷,用故意“打斷”的方式來訓練孩子的靈活適應能力和情境轉移能力。

正因為現代社會瞬息萬變,變化萬千,不能夠讓孩子停滯不前,滿足於當前的成功,更要讓孩子在對某一事物的迷戀當中掙脫出來,這需要家長的智慧,來幫助孩子培養這種“不著迷”的精神。因為只有家長在綜合觀察和判斷當中才可以發現哪個點是孩子正入迷的時候,家長要審慎判斷,然後突然打斷孩子,目的也就是讓孩子綜合平衡,不能執念於某一事物。

那麼家庭教育當中,家長形成這樣一個“打斷”孩子的小習慣,對他們的將來會有哪些好處呢?我們可以預見,學會自制、自我忍耐的孩子,他們更易於成功,而且也不會為一些不必要的阻撓而停滯不前,較少一些執念,更容易獲致幸福生活。這恰是因為他們形成了一套“遇止則止”的機制,在該停下來的時候就停下來,更加註重合理、全面、綜合地考慮問題,為人也更為隨和,不會去鑽牛角尖。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當然更為順風順水,而且不管處於何種境地、是否受人歡迎等,也都能夠恬淡自處,可以說這樣一個小習慣,讓孩子受益一輩子

不知道您看完這篇文章,有什麼感想,也可以發表您的看法,我們一起探討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