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放造假!利潤暴跌!江淮汽車能否渡過這一劫?


排放造假!利潤暴跌!江淮汽車能否渡過這一劫?

補貼養了江淮多少年?

作者 | 西四環頑主

圖片 | 網絡


5月7日,德國斯圖加特檢察官辦公室發佈消息稱,由於德國大眾集團旗下的保時捷開發部門疏於監管,導致不合測試標準的柴油車流入市場,保時捷公司將受到5.35億歐元(約合人民幣40.57億元)的罰款。

這筆罰款,是自2015年大眾集團"排放門"曝光以來,最新的一筆罰款。至此,大眾在"排放門"醜聞中的總罰款金額,上升到了300億歐元。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去年與大眾宣佈合資的江淮汽車,也在“排放問題”上中槍了。

根據北京市生態環境局5月5日發佈的公告,江淮汽車涉嫌對機動車汙染控制裝置以次充好,冒充排放檢驗合格產品出廠銷售,將對該行為進行重大處罰,擬對案件舉行聽證。

江淮汽車隨後發佈公告稱,北京實施的是京五排放標準,本次抽查的公司三臺產品均為京五狀態載貨汽車產品,公司在北京市場銷售的同型號車輛累計700餘臺,約佔公司2018年載貨汽車銷量的0.29%。鑑於聽證會尚未召開,因此對公司的影響尚不確定。

1

江淮汽車曾有過環保造假的“前科”。

早在2014年,國三排放標準升國四期間,江淮重卡經銷商渠道被央視曝光,通過修改《合格證》上的發動機型號和編碼來以國三充國四。

儘管江淮方面進行了澄清,稱行為是經銷商所謂,將嚴格管理銷售渠道。但是從實際操作來看,江淮仍然被認為脫不了干係。

對於排放超過限值和車輛控制汙染裝置弄虛作假、以次充好的處罰,國家環保部門在2018年就進行過大額的處罰。根據新的《大氣汙染防治法》,2018年1月,環保部對山東凱馬汽車做出過3121萬的處罰決定。

彼時,凱馬汽車生產的8臺車輛型號為KMC1033A25D4(發動機型號4L18CF)的輕型柴油貨車排放的碳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排放超過《輕型汽車汙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中國Ⅲ、Ⅳ階段)》中第四階段限值要求。這8臺凱馬汽車違法所得為約1.3萬元,貨值金額近26萬元。除這8臺車外,凱馬汽車還有318臺車輛型號為KMC1042LLB33P4(發動機型號4DW93-84E4)的重型柴油貨車汙染控制裝置弄虛作假、以次充好,冒充排放檢驗合格產品出廠銷售。其違法所得近72萬元,貨值金額約1525萬元。

環保部開出的罰單是,沒收違法所得1.2萬多元,並處貨值金額二倍的罰款51萬餘元,罰沒款合計53萬餘元;至於318臺車汙染控制裝置弄虛作假、以次充好,冒充排放檢驗合格產品出廠銷售問題,環保部沒收違法所得近72萬元,並處貨值金額二倍的罰款3049.66萬元,罰沒款合計3121萬元。

這在當時被稱為天價罰單。

2

排放造假對江淮的影響有多大,目前猶未可知。不過,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對江淮的打擊已經暴露無遺。

4月底,江淮汽車發佈了2018年報及2019年一季報。年報顯示,2018年江淮汽車利潤大幅下滑至虧損7.86億元,創下其自2010年以來最差淨利。進入2019年一季度,公司銷量續跌,歸母淨利潤降逾7成。

縱觀2018年年報,除淨利潤“告急”外,多項財務指標亦不容樂觀。其中,江淮汽車現金流持續承壓,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為-34.54億,投資現金流則為-37.46億;資產負債率則高達71.10%。

從銷量上看,2018年江淮銷量46.24萬輛,同比下跌9.48%,其中江淮乘用車銷量僅為19.75萬輛,同比下降11%,除了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125%達到63,671輛,並帶動轎車市場增長達到41.1%之外,其餘包括SUV及MPV板塊則分別出現了23.16%和16%的同比下滑,銷量為9.3萬輛和5.5萬。

事實上,為了提振業績,江淮在2017年創下8年最差淨利之時,還效仿長城董事長魏建軍和總裁王鳳英自罰300萬和200萬年薪的做法,用高層薪酬減半,總支出從2016年的1,191萬元降低到619萬元,來表明重回自主品牌主流隊伍的決心。

然而,一年過去了,江淮業績的頹勢並未止步,反而愈演愈烈,不過,儘管再創淨利新低,但在2018年的財報裡,這樣的表述不再提及,顯然,江淮對此似乎已有“免疫”,而高管自罰薪酬帶來的隱約也只是一片“鏡花水月”,難挽頹勢。

對於去年的業績虧損,江淮在發佈業績預告時,將之歸咎於包括中國汽車銷量28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整體盈利能力下降;計提資產減值同比增加4億多元;投資收益較上年同期減少3.5億元左右;研發費用同比增加;以及匯率波動和融資成本上升等五大原因。

然而,細讀財報,另有乾坤。事實上,真正讓江淮的盈利情況暴露出真實面目的,非近年來不斷退坡的新能源補貼莫屬。

結合江淮汽車歷年的財報看,2014年-2018年五年間,江淮的淨利潤分別為5.29億、8.58億、11.62億、4.32億及-7.86億,合計21.95億元。而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2018年期間,江淮汽車及其子公司合計收到各類政府補貼高達87.18億元,僅2018年江淮就至少拿到了6輪政府補助,總金額約為11.06億人民幣,兩者相抵,江淮的實際虧損遠超65億元。

顯然,江淮過往光鮮的利潤下,背後離不開新能源補貼長期的支持。而潮水退去,焉知裸泳,隨著補貼“斷奶”,江淮的弊病暴露無遺。

3

巨大的虧損以及排放造假事件,讓江淮汽車的股價已經跌破淨資產。截至5月9日收盤,江淮汽車收報於5.37元,跌1.14%。

雖然公司的業績並不樂觀,但經年報釋放部分風險,疊加公司目前約0.8倍的市淨率,公司股價是否已經反映了大部分利空?

一個值得注意的信號是實控人和高管持續增持。

2018年2月,公司公告表示控股股東江汽控股計劃於2018年2月13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間,以自有資金增持公司股份,擬累計增持不低於2000萬元,且不超過2億元。

根據公開資料,2018年3月21日江汽控股進行了首次增持。截至2018年12月26日,江汽控股累計增持3179.69萬股,約佔公司總股本的1.68%,累計增持金額約1.99億元。增持完成後,江汽控股對公司的持股比例達到25.23%。

除控股股東增持外,2019年一季度,公司前十大股東之一的實勤投資也對公司進行了增持。可見,股東們並沒有因為江淮目前的面臨的困局而失去信心。

那麼,江淮汽車該如何扭轉當前的頹勢?

事實上,江淮汽車除面臨補貼退坡盈利瓶頸難破的困局外,其連年來堅持的“多元打法”也備受質疑。

作為一家擁有商用車、乘用車、客車、零部件和汽車服務五大業務板塊的車企,江淮旗下產品包含重、中、輕、微型卡車、多功能商用車、MPV、SUV、轎車、客車、專用底盤及變速箱、發動機、車橋等,還兼顧幫蔚來“代工”。

然而,盤子越大,操盤愈不易,在缺乏核心競爭力下,廣泛的業務讓江淮“自顧不暇”。

在市場火熱之時,迅速擴張或能促使企業迅速做大,但一旦市場遇冷,前期的多元擴張,則可能成為該企業繼續發展的拖累。因此,未來江淮不光是要加速推出高品質新產品,同時也是時候考慮重新定位企業的發展模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