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谁才是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

司马公昭


邓艾、钟会为什么能灭蜀成功?

姜维做为军事主帅,难逃其责。在邓艾、钟会之前,曹魏共三次打过汉中,分别是曹操、曹真、曹爽。曹操那次,刘备据险固守,曹操打不下来,最后只能放弃汉中,而刘备真正拥有了汉中。

而到了曹真,兵分三路进攻蜀汉,但是因为路途遥远难走,后方补给困难,再加上天降大雨,所以曹操走了一个月,才走到一半,汉中的山门没见着,就被曹叡一旨诏书,给调回去了。

到了曹爽那边,曹爽本打算借这个机会提高自己的威望与军功,巩固自己的地位,可是蜀汉方面同样采取的是固守战法,曹爽花费巨大之后,仍是无功而返。其实诸葛亮打曹魏,曹魏也采用这个方法,不正面打,就是拖死你。

姜维北伐后期的时候,他的内心有一个大胆的想法,他知道,如果采取以前的固守汉中的方法,那么是很难取得大胜的,基本就是曹魏来了,然后走了,姜维的心更大,他想关门打狗,让曹魏大军进来,然后再吞掉曹魏大军。

可是他没料到曹魏直接出动了二十万大军,而邓艾也发现了姜维布防上面的漏洞,那就是姜维的主力要挡住钟会的主力,那么阴平一带必然削弱,那么他是有机会的。名将果然是名将,抓住一切机会,自然,邓艾成功了,成都望风而降。

蜀汉为什么会灭亡?

是刘禅的责任吗?是黄皓的责任吗?是姜维的责任吗?是谯周?自然都有,但都不是主因,刘备的蜀汉对于益州来说,都是外来势力,益州人发现,他们现在的生活甚至还不如刘焉、刘璋时期,毕竟那时候没有那么多仗要打,那么多负担要负。

所以刘备的夷陵之败后,诸葛亮的出师表说,益州疲惫,就是这个原因,益州内部开始反对姜维的北伐,开始认为蜀汉应该投降曹魏,那么战争就能结束,其中的代表就是谯周。

而对于刘禅来说,他也觉得没有坚持的必要与胜利的可能,当然姜维并不这样想,他并不愿意就此失败,还打算诈降,通过钟会达到复国的目的,可是益州人都累了,都想投降曹魏了,诸葛亮死后,蜀汉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历史简单说


姜维身为蜀汉大将军,手握一国军权,征战、守国、退敌原本就是其应尽的职责所在。但是,由于他的策略不当,思维不密,造成了钟会大军破汉中,邓艾成功偷渡阴平,最终逼迫刘禅投降,导致蜀国灭亡。

无论世人如何声援,姜维不该背这个“黑锅”,但是他的失职之过,何人能担。所以,这个黑锅他不背谁来背。

可能有人会说,关于阴平小道存在的风险,姜维也曾上书后主,只是昏庸的蜀主刘禅没有进行防范而已。但是,为何诸葛亮在世时,阴平小道布有防御工事和防御军队,而到了他这里,阴平小道的部署已然不存。因此,当面临危机之时,这才想到要“亡养补牢”,岂不为时晚矣。

同时,关于汉中之失,也许有人会说,姜维的策略是想诱敌深入,利用地势之便,困歼敌人。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对于熟读兵书战策的姜维来说,怎么会忽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此简单的道理呢?

结果虽是如此,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姜维还真有点冤,因为这样的结果不幸被他所遇。如果他的这一角色,换为蜀国的其它将领,又有那个将领的军事才华能胜过他,蜀国就不会亡了吗?

其实,说了这么多,姜维也不过是造成蜀国灭亡的果(最直接的责任人)。然而,有果必有因,而这个因的祸首又该由谁来担呢?

其因一:关羽为蜀国灭亡之源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之初,便确定了集团的发展核心思想:占据荆、益二州。安抚益州西北诸戎、南部夷越。整顿内政,外与孙权结好,等候北方有变,荆州军攻洛阳、南阳,主力益州军出秦川一带,人心附归,天下可以渐定。

其中,核心思想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外与孙权结好”。然而,既有集团高层决策之职,又有贯彻执行之责的荆州守将关羽是怎么做的呢?

当孙权遣使欲与关羽结为亲家(目的应为离间“刘关”兄弟之情,便于图谋荆州),根据关羽当时的反映来看,其心中非常明白。所以,他对孙权的使者来了一句:“犬子焉能配虎女”。

当时,虽然尽显霸气,却一下将孙权气得不轻。而这时的刘备已取西川、汉中二地,孙权就更加担心刘备从荆州顺江而下攻取江东。所以,东吴对于夺取荆州之心就更加的迫切了。

原本,荆州就处于“前虎后豹”的四战之地,当关羽还未处好东吴这只“后豹”的情况下,竟然又去主动招惹曹魏这只“前虎”。最终导致荆州被东吴袭取,兵败被杀。

或许,这样的结果也存在其它问题,但是无论怎么说,征战一生的关羽,不应该犯这样极其明显的错误。

从后面的历史发展来看,由于关羽生命的终结,同样也造成了刘备集团辉煌势头的终结。

所以,关羽才是造成蜀国灭亡的源头。

其因二:刘备为蜀国灭亡之本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不听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谏,为关羽报之仇,坚持征伐东吴。结果,在大军出征之时,张飞被护卫所杀,自己率领的5万主力大军,几乎被东吴大都督陆逊一把火烧个精光。

由于此败,蜀国的军事力量直接折损过半,最为关键的是蜀国的中坚军事栋梁,同样几乎损失殆尽,如:吴班、黄权、冯习、张南、程畿、傅肜、马良、沙摩柯、杜路、刘宁等。

可以说,此战之败,极大动摇了蜀国的根本,进而造成蜀汉集团一蹶不振。

还真是:一步错,步步错。其实,人生也不外乎如是。正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所以,当一个人突然遭遇挫折时,与其心存侥幸总想扳回一局,重回原点,不如冷静下来,理清思路,调整步伐,再次重新上路,或许将是另一番辉煌的人生之路。


祥子谈历史


回答问题前,先说下姜维,姜维文武双全,辅政后大举进攻魏国。虽然他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但没有魏国那样的雄厚国力作为支撑,最终使蜀汉国力消耗殆尽。不过,蜀汉的灭亡不是姜维一个人的过错。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如果没有姜维,蜀汉或许会更快走向衰亡。早在姜维执政前,魏国已经名存实亡。自魏齐王曹芳即位后,魏国很快成为了司马氏的天下。景耀五年(262年),魏司隶校尉钟会被司马昭封为镇西将军后奉命都督关中,此举引起了姜维的注意。

姜维立即上表,建议刘禅派遣张翼、廖化二人分别驻守阳安关和阴平桥(今甘肃文县东南),以便抵御魏军当时,姜维屡屡出兵征战,朝中宦官专权。在官的影响下,刘禅将军事视为儿戏,竟用问卜算卦来确定魏军是否来攻。刘禅通过迷信得知魏国不会发兵后,对姜维的建议置之不理,在宫中继续享受醉生梦死的生活。殊不知,一场灭顶之灾已悄然降临。

炎兴元年(263年),钟会引兵近二十万、兵分三路讨伐蜀汉。除钟会一路外,另两路首领为征西将军邓艾和雍州刺史诸葛绪。驻守沓中的姜维见汉中已被攻破、钟会欲取蜀都成都,立即出兵阻截,廖化、张翼从成都引兵来援。后来,双方在剑阁(今四川剑阁县西)相持姜维、廖化、张翼先赶到剑阁,于是凭险据守。钟会虽有十余万大军,但始终难以有所进展这时候,邓艾与钟会产生了分歧。

姜维退至剑阁前,邓艾曾与诸葛绪谋划击江油(今四川江油东)、入成都。不料,诸葛绪不听其议,率军与钟会会合。钟会乘机诬陷诸葛绪,去了他的兵权。邓艾无奈,只好也去会合。剑阁久攻不下,钟会下令体整后再战。邓艾则认为不能给蜀军喘息的机会,建议取道直逼成都。分歧产生后,邓艾不听钟会号令,引兵绕过剑阁,从险山恶岭中开辟了一条通往江油的小道。驻守江油的蜀军毫无防备,只得举手投降。随后,邓艾又攻破了绵阳,一步步向成都靠近。

刘禅见魏军逼近成都,立即聚众商议。经过一番商讨后,刘禅决定降魏。刘禅投降,标志着蜀汉的灭亡。邓艾率军入成都后,尽量安抚降众。在未得到司马昭许可之前,他先将刘禅封为行骠骑将军,后又上书请封其为扶风王。在这期间,坚守剑阁的姜维接到了后主的投降诏令。姜维顿生一计,先是佯降,接着劝钟会立地称王,不料正合其心意。钟会见邓艾已入成都,立即上告其有谋反之心。司马昭本来就对邓艾先斩后奏的行为不满,再加上钟会的控告,顺势令钟会将其押解回京。押解途中,邓艾先是被其部将劫走,后被钟会军杀死。

邓艾死后,钟会和姜维本想秘密进军洛阳,不料被老谋深算的司马昭识破,遂公开反叛。姜维乘机建议钟会杀掉入蜀的魏将,以免他们惑乱军心。钟会本欲行事,却招致入蜀魏军的不满,结果被杀。姜维本想利用钟会除掉入蜀魏将,然后再亲手除掉钟会,再兴蜀国,不料也死于乱军之中。

司马昭将刘禅接入洛阳后,封其为安乐公。在洛阳生活期间,刘禅只是一味地忍耐。当司马昭问及他是否思念蜀土时,他不敢如实回答,以“此间乐,不思蜀”为掩护,保住了性命。然而,刘禅既没有韬光养晦的本领,也没有卧薪尝胆的机会,只是为活着而活着。

西晋武帝泰始七年(271年),刘禅死于异国他乡。 你是怎么看的呢?期待你的点评,评论区大家共同来分享历史吧。

天天开心历史


后继无人是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

翻开历史的这本书,凡是振兴的朝代,都是人才济济,凡是短命的王朝,都是第一代建立功勋的人,退出历史舞台之后,传世不过三代便灭亡了。

蜀汉天下就是完全验证了这条理论。

1.后主无能,这是蜀汉天下灭亡的第一条

刘备白帝城托孤后,刘禅为帝,诸葛亮、赵云、魏延等托孤大臣,心里比谁都明白,刘禅是个酒囊饭袋,就是刘备本人也知道,刘禅能力有限,在死的时候,给诸葛亮说,如果刘禅不行,可以自立,后人解说是刘备在试探诸葛亮,我觉得是知子莫若父,刘备知道刘禅是个肉头,真心给诸葛亮说的!历史众说纷纭,一家有一家的道理。后主无能就无能,你乖乖听话也行,还是一个瞎折腾的货,宠信宦官,迷信巫术,用占仆的方法来确认,曹军来不来?不听姜维的进言。

2.忠臣老去,后继无人,这是蜀汉天下灭亡的第二条。

刘备死了之后,留下的老将就剩下了魏延,诸葛亮、李严、赵云等,这些人都多大岁数了,都是一群白发苍苍的老者,实战经验丰富,指挥作战经验丰富,但是冲锋陷阵,就不行了,必经是岁月不饶人啊!但是他的二代人才梯队,跟不上上一代,当时的二代英雄有:马谡、张翼、廖华、姜维等人,有名的比较少,都是二类英雄,不像司马家族,有长期的人才规划,大将比较多。

3.党争激烈,内讧严重,是将蜀汉天子推向灭亡的有一个力量。

蜀国政坛主要是分为三派。一派是最初刘璋集团投降的旧臣,一派是跟随刘备从荆州来的荆州派,一派是蜀地原有的旧贵族。这三派在刘备生前还比较“和睦”,但是刘备死后,诸葛亮执政时期就大规模重用荆州派,打压另外两派,造成了三者之间的失衡。诸葛亮死后,这种党争越发激烈,内耗太大。

4.政治腐败,内政混乱,又是蜀汉天下灭亡的又一个因素。

尤其蜀汉后期,在政治上已经趋于腐败,尤其是董允、蒋琬、费祎等人相继去世后,姜维长期在外,内部政治极为混乱,没人能管住刘禅了,刘禅也是在这时放纵自己,变得昏庸无道,周围基本是一群小人,刘禅自己弱控制不住自己,就知道一个字玩,不思进取,没有辨别能力,随波逐流,搞得蜀汉天下乌烟瘴气,民不聊生。

5.内部势力,矛盾激化,相互倾轧,思维混乱。

尤其是益州原势力和刘备带来的外来势力的争斗,虽然刘备等人为了笼络人心也用过益州人,但基本都是一些闲职,比如:吴懿,霍俊,张翼,张嶷等。刘备还为了拉拢益州派,还娶了吴懿的妹妹。但在蜀汉后期,由于外来派的人才逐渐凋零,益州派逐渐强大,和外来派的矛盾也就越来越深,大家一门心思想把对方搞下来,尤其是夹在中间的西凉派姜维,他们任何派系都不属于,都想一个劲把姜维拉下来,没人把心思放在救国上。还有曾经诸葛亮的专制制度,只任用自己信任的人,重用荆襄派,你也可以看到,在蜀汉后期朝廷基本都是荆襄派或荆襄派嫡系的天下,造成益州派的人心远离,在最后一战益州派大家都不想为蜀汉拼死一战,于是都劝投降,其实蜀国那战并不会输的,因为敌方大部队在前线被姜维耗着在,而邓艾所率领的不过是一只偷袭部队,人不多,因为人多还怎么偷袭?完全可以等姜维带人回来围剿邓艾,说不定还可以拿下他的头,但大家就是都劝降,后主也没办法。

6.国力贫乏,无以为继,是最后的因素。

关羽丢了荆州,先帝指挥的夷陵之战一败涂地,诸葛亮为了完成先帝遗愿,在征南蛮之后,就开始了北伐,北伐战争又是一个长期的战争,损耗巨大,把国家基本上耗空了,这个时候呢,诸葛亮有两腿一登,挂了,留下了一个贫弱烂摊子,留下的人呢?又是一群酒囊饭袋,不懂得治理,恢复国政,蜀国就消亡下去了,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少华聊史


有关蜀汉灭国的罪魁祸首,有人说是刘禅,因为他太昏庸;也有人说是黄皓,是这个死太监才误的国。就我个人来看,都有道理,但都不全对。蜀汉亡国的真正祸首,是益州士族。

蜀汉即将灭亡的时候,群臣在讨论是往哪儿跑的问题,有人说往南跑,有人说往东吴跑,这时陈寿的老师、光禄卿谯周站出来,大放了一通厥词。先是论证了南逃和东逃的不可取,然后似乎“正义凛然”道:“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

这段话被后人骂成了千古遗臭之言,裴松之在为《三国志》做注解的时候引用了孙盛和孙绰的话,全都是抨击这种卖国言论的:“自为天子而乞降请命,何耻之深乎!”“国君死社稷,卿大夫死位,况称天子而可辱於人乎!”

但是谯周只是一个小人物,他在朝堂之上的作用并不大,若不是这番卖国言论和陈寿老师的身份,他可能连进《三国志》的资格都没有。真正可怕的,是他背后的势力,也就是益州士族。

蜀汉的政治格局非常复杂,大体来看,就是由刘备入川前的“荆州势力”、刘焉父子的“东洲势力”和益州土著所构成的金字塔。益州土著人数最多,经济实力最强,却被迫处于最下层位置,这就让他们非常不满。

更要命的是,在曹魏和东吴的皇帝都已经向士族妥协,开始将政权无条件向士族过渡的时候,蜀汉方面还在拒绝妥协,并且坚持“依法治蜀”。要坚持这个原则,就必须牺牲大部分人利益,自然就只能是士族吃亏。

所以,蜀汉的士族对这个政权早就失去了信心和耐心,灭国对他们来说没有痛苦只有福利。而谯周,只不过是他们的代言人而已。



青言论史


《隆中对》是蜀汉政权的总纲领,其核心思想是跨有荆、益,两路出兵。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刘备在得到诸葛亮后,其势力的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隆中对》的战略规划来实施的。建安二十二年即公元219年,刘备率主力进军汉中,汉中之战打退了曹操,基本上完全控制了汉中地区和上庸、房陵郡,使得益州北部有了坚实的屏障。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刘备称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全权节制荆州军政。此时的蜀汉北占汉中,东据荆州,基本实现了《隆中对》的跨有荆、益两州,只待天下有变,以荆州军进逼宛、洛,以益州军出汉中进秦川,实现从两个方向夹击魏国的战略构想。此时,刘备的战略形势是相当不错的,如果继续执行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等待时机,是有机会成就霸业的。


但此时的关羽先是以“虎女安能嫁犬子”侮辱了孙权,破坏了孙刘联盟的稳固,为后续东吴背后偷袭荆州埋下隐患;后又擅自领兵攻打襄樊,虽水淹七军,斩庞德、俘于禁,威震华夏。但由于吴国背盟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最后败走麦城,丢失荆州。

荆州的丧失,使蜀汉政权失去了两路出兵的可能,本就实力最弱的蜀汉就再也没有机会抗衡强大的魏国了。所以,关羽失荆州是蜀汉政权灭亡的开始,失去了荆州的蜀汉被魏国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历史学渣


将历史的罪责推到一个人身上,是简单化历史了。一国的灭亡,原因众多,不会是一个人的事。蜀汉的灭亡之恨,也是同理。

蜀汉灭亡,许多人有责任。其中关羽是蜀国走下坡路的第一责任人。他破坏了联吴抗曹大计,因为性格的原因得罪了东吴,遭到吴、魏两面进攻,不但失了荆州,破坏了诸葛亮定下的隆中对战略规划,而且自己也英勇牺牲。因为关羽的死,张飞也为给他报仇,也被部下杀死。为给他报仇,刘备不顾众臣劝阻,发动了对吴的夷陵之战,结果兵败,大批蜀国栋梁之材或死或降,刘备自己也因病去世。自此,蜀国成为三国中最弱势一方。关羽是第一责任人。

蜀汉灭亡的第二责任人,是刘禅。刘禅并非雄才大略之主,作为皇帝,他信任宦官黄皓,而黄皓竟然敢压下姜维的表章不服,影响国家大事。黄皓固然有罪,但领导责任该刘禅来负。最后做出投降决策的也是刘禅。他作为扶不起来的阿斗,乐不思蜀的皇帝,自然应为蜀汉的灭亡负领导责任。

第三责任人是黄皓。他是一个宦官,置国家安全于不顾,为了荣华富贵,败乱朝纲,死不足惜。

第四责任人是姜维。姜维是个忠臣,但他的计谋显然还不如诸葛亮。他破坏了魏延的汉中守卫策略,先失了汉中;他十一次北伐中原,败多胜少。不但无功,反而极大影响了蜀国的国力。面对邓艾与钟会的两路进攻,他束手无策。虽然最后为国尽忠,但终要负军事领导责任。


陆弃


显然,一个国家的建立不是单凭一个人的力量,一个国家的灭亡也绝对不是一个人所能导致的,其原因必然众多,其“罪人”必然也有多位。

所以,蜀汉最后沦落到灭亡的田地,好几个人都要背锅。

其一刘禅



蜀汉后期,政治环境昏暗,刘禅能力欠佳,被宦官黄皓摆弄得团团转,对于朝事不闻不问。

诸葛亮在的时候,刘禅的行为还知道收敛,相父一走,就犯了一大错误,误判了魏延和杨仪一案,导致蜀汉失去两位人才。

不能正确辨别真假善恶,对老师董允抱怨甚至仇恨;亲小人远贤臣,对姜维等忠臣不够信任;没骨气没羞耻,成都兵众尚且可以抵御却拱手投降。

相比于父亲刘备,刘禅确实有点差劲,当然也不能全怪他,接下来要怪的人便是刘备。

其二刘备



荆州已经丢失,夷陵之战竟然还败给了个书生,亏他还说自己身经百战?真的是惜哉痛哉!

此役错误还在于刘备自己的军令,竟然下令在林丛扎营避暑,结果陆逊抓住时机,蜀军大败而归,基本失去了重夺荆州的可能。

损失兵马数万,消耗粮草无数,丧失马良、冯习、傅肜等等多位忠臣良将,以至于到了蜀中无大将的地步。

这锅,刘备得背。

其三黄皓



责备完了两位君王,自然轮到责备下属了,下属中,黄皓自然最可恶!

要不是他操纵着蜀汉国政,蜀国也不至于衰败得那么快,若不是他在刘禅面前说坏话,姜维也不会去沓中屯田,邓艾钟会来攻,黄皓也对刘禅说算命的算过蜀国不会灭亡呢。

真真是祸国殃民呀。



当然!你可能还会怪诸葛亮和姜维穷兵黩武,不断用兵北伐,虚耗国力。

当然,你可能还会怪关羽没能保护好荆州这块领地,怪诸葛瞻没能抵抗住邓艾的大军。

这些也确实都是理由,但其中多数人是希望蜀汉发展壮大的,而只有黄皓在恶意拖垮蜀国,而只有刘禅不思进取,在皇宫享福。


小刀文史


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是姜维和黄皓,跟其他人没有关系。诸葛瞻曾经说过: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至此境地,惟有一战而已,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蜀国经过姜维的折腾和黄皓的谄媚主上,国势衰落,师老民疲,最后被曹魏国抓住时机灭掉。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诸葛亮死后,蒋琬挑起重任。刘禅封蒋琬为大司马,主持全蜀军政。费祎作为尚书令,执掌丞相府事宜。

蒋琬和姜维商议制定了伐魏的策略,出兵陇西,切断雍凉之间的联系,从此以后,凉州就不归魏国所有了。这个策略很好,诸葛亮当年就是一直执行的这个策略,但是姜维却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琬既迁大司马,以维(姜维)为司马,数率偏军西入。

打仗讲究正奇结合,比如当年诸葛亮北伐,第一次出祁山失败,第二次就改攻击陈仓了。出祁山是奇,攻陈仓是正。而姜维则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在陇西用兵,魏国举国上下都知道这个情况,因此魏国的兵力逐渐西移,一直防备着姜维。

于是便出现了一个很奇怪也很搞笑的状况,姜维疯狂的领兵在陇西一带攻击魏国,孙权疯狂的领兵在合肥攻击魏国,两人从不改变攻击地点,数十年如一日。

蜀汉有人看到了这个情况,出来开始制止。谁呢?费祎。蒋琬去世后,费祎执政。每次姜维出兵,费祎都给他不超过一万的兵力。意思很明显,打打就可以了,反正又不会胜利。

姜维不管兵多还是兵少,他都义无反顾的率军攻打陇西,甚至越打越远,最后选择从狄道进军,而这时的姜维已经率领蜀汉主力了,颇想有一番作为,可惜已经没有人支持他了。

朝中文臣谯周上书怒斥姜维误国,多年征伐无果,仍然不断用兵。谯周甚至还因此专门写了一篇

著名的奏章《仇国论》。

于时军旅数出,百姓雕瘁,周与尚书令陈祗论其利害,退而书之,谓之仇国论。

武将中廖化、彭羕、胡济等都不支持姜维继续北伐,大家意见出奇的一致,诸葛丞相尚且不能伐魏成功,何况我们这些人呢?还是应该依托蜀地的地形,专注防守才是最重要的。

于是姜维处于很尴尬的境地,进不能战胜敌军,退又不甘心,自己在朝中也不得人心。于是姜维率军退守狄道,暂时休整。这时蜀汉另外一个祸害崛起了,他就是黄皓。

黄皓一直不得志,尤其是董允执政期间,董允总是当着刘禅的面说皇帝应该远离佞臣小人,有时甚至怒骂黄皓,因此黄皓最惧怕的就是董允。

董允死后,陈祗继任。陈祗既支持姜维北伐,也与黄皓有勾结。在陈祗的纵容下,黄皓借着与刘禅的关系渐渐的参政,慢慢形成了专权的局面。黄皓借着大臣们对姜维不满,在刘禅面前诋毁姜维,说姜维误国,应该让他交出兵权,调回来任益州刺史。

姜维知道后大怒,给刘禅写信说黄皓专权,误国误民,应该当即斩杀。刘禅从中和稀泥,让黄皓给姜维道歉。姜维恐怕回去遭到黄皓陷害,于是上书要求留在沓中种麦屯兵,刘禅答应了。自此,蜀汉进入了最危险的境地。为什么呢?

此时姜维率领蜀军主力远离驻扎在沓中,汉中兵力薄弱。司马昭看准时机,兵分三路进攻蜀汉。最后邓艾奇袭阴平,迫降了刘禅,蜀国灭亡。

因此,蜀国的灭亡起源于姜维的屡次北伐,姜维不讲究策略,一直在陇西用兵。魏国已经针对情况调整了部署,姜维依旧数十年如一日的进攻陇西,焉能不败?而这么多年的打仗,使蜀汉师老民疲,国力逐渐下降,后来,仅有的主力被姜维滞留在沓中,给魏国提供了机会。

蜀国灭亡终于黄皓专权,黄皓在魏国进攻汉中时蒙骗刘禅说魏国不会出兵,造成蜀汉失去了最好的防守时机。而姜维滞留沓中也与黄皓有很大的关系,综上所述,蜀国灭亡的罪魁祸首是姜维和黄皓两人!


每日趣评


姜维的穷兵黩武直接导致了蜀国的灭亡,由于其军权独揽,使刘禅颇为忌惮,不得不让黄皓扶持自己的势力,提拔右将军阎宇与其抗衡,由于刘禅过度的放权给黄皓,让正义之士逐渐远离刘禅,身边尽是黄皓一党,焉能不亡。

诸葛亮死了之后,军权一直在费祎、蒋琬手中,可以制约姜维,让蜀地可以休养生息,随着两人的先后去世,姜维掌握了蜀国的军事大权,再也没有人可以制约他,所以年年对外用兵,穷兵黩武,使本来就弱的国力雪上加霜。

《三国志》记载:“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甚至有人说费祎之死也与姜维有关,但正史无记载。

《资治通鉴》记载:“廖化:“‘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

诸葛在世时,由于其擅于治国,国力还算可以,但诸葛也不敢连年用兵,反观姜维,在国内没有贤人治理的情况下,多次连年用兵,致使民怨沸腾,军心不稳,每年兵力减员很大,蜀国内人口又少,致使兵源缺乏,以致老少皆兵。

长年征战,使国库空虚,只能盘剥百姓,百姓可有多少钱,只能征用士族豪门的资产,使得当地豪族势力敢怒不敢言,只希望魏国尽快来攻打,好得以解脱,蜀国的官员大多都是豪门子弟,家产都不保,谁还为蜀国卖命。

由于黄皓的专权,蜀国事务皆归其管,使得正义之士要存活下去,只得仰其鼻息,如诸葛瞻父子,虽统管朝政,但并无实权,姜维有权但由于黄皓想除之而不敢回,所以诸葛瞻不得不与其联合,尽量维持蜀国的正常运转。

邓艾由阴平道突袭成功,在绵竹与诸葛瞻决战,想劝降之。诸葛瞻愤然曰:“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于是杀入敌阵,以死报国。

邓艾的到来,让蜀国百姓和士族豪门势力看到了希望,所以满朝上下几乎一口同声表示投降,软弱的刘禅又能怎么样,只得出城投降,蜀国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