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海瑞为什么敢上疏大骂嘉靖帝?

司马公昭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给大家唱一段秦腔:

“老娘亲寅夜把大堂上

娘啊……

你的儿含热泪心似浪翻

我四岁丧父遭忧患

娘啊你寡母教子度日艰难

……

为执法我情愿头挂高竿

万一我海钢锋不能回转

娘子啊……

代为夫奉高堂朝夕请安”

这段唱词出自秦腔《海瑞驯虎》,《海瑞驯虎》是一篇历史典故,后来被人们改编成了秦腔的传统剧目。

这个典故,是出自《明史·卷二百二十六·列传第一百十四》记载:

“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当时的海瑞任淳安县县令,明朝的淳安县此时已经处于千岛湖的湖底,湖边的淳安县已经是重建的了。

当时的明朝官吏众多,流动也比较频繁,如果是级别较高的官吏路过,各地官员都要招待一下。虽说这种招待也算是礼尚往来,况且下级尊重上级,也属人之常情。但是看似不平常的招待,其实花费巨多!

在小说《大明王朝1566》中也有一段记载,讲到胡宗宪的公子路过淳安县,淳安县县丞田有禄拿出六百两银子招待。要知道七品知县的俸禄,一个月只有七石五斗,在古代一石等于十斗,约为一两八钱银子。这样一算,七品知县一年的俸禄,也不过一百六十二两银子,由此可见,招待费太高。

当然,这是小说,但也基本符合当时的情况,这样就造成了当地官员不断向百姓收税,扣除这些费用,自己还有留用。但是海瑞到任后,声明自己不会违背朝廷的法令,绝不会向百姓收税,过往官员,均按驿站的标准办。由于海瑞名声在外,过往的官员也不跟他计较,当然也计较不到,官员也不想自讨无趣,因此都绕道走了。

由此,就引出了《海瑞驯虎》的这段,胡宗宪的公子偏偏就不信邪,非要过淳安县。由于驿站驿吏按照海瑞的交代,用一般规格招待,胡公子怒了,一怒之下,把驿吏吊起来打。

后来海瑞赶过来,训斥胡公子,提到胡宗宪讲过不允许违背规定招待过往人员,这个人违反规定闹事,必然不是胡公子。抓起来没收了千两银子,并告诉了胡宗宪,胡宗宪忍了,没有怪罪海瑞!

这段记载很有意思哦,我们分析一下,胡宗宪为什么没有表态呢?

这其实就是海瑞的高明之处,让胡宗宪陷入两难境地,如果承认这个人是真的胡公子。那么就成了自己纵容儿子犯罪,如果不承认这个胡公子,那么自己的儿子就得受罪,索性不表态好了。

与影视剧中的胡宗宪大公无私的形象不同,《明史·卷二百零五·列传第九十三》记载:

“宗宪多权术,喜功名,因文华结严嵩父子,岁遗金帛子女珍奇淫巧无数。”

由此可见,他是巴结严嵩的,且家中颇有钱财,这也跟胡公子被罚千两银子对得上,胡公子是带着千两银子路过淳安县哦。

另外,海瑞此举还有另外的意思在里面,颇有敲打胡宗宪的意味,也是明史记载胡宗宪敛财方法:

“创编提均徭之法,加赋额外,民为困敝,而所侵官帑、敛富人财物亦不赀。”

也就是说,胡宗宪还巧立名目,乱收老百姓的钱,导致了民众穷苦,同时还贪污公款,侵害大户,搞了很多银子。

除了明史所载,在明代几乎跟胡宗宪同时代的《万历野获编》中也有记载:

“宗宪在江南亦恣情妓乐,自负嫪毐之器,至拥诸倡女,与幕客宣淫于制府。”

由此可见,对于海瑞来讲,胡宗宪并不是一个他心目中的上司,也就好理解,他为什么不惜惹怒胡宗宪,也要办了胡公子?

当然,胡宗宪也有自知之明,不敢就此事跟海瑞纠缠,默许了海瑞的行为……

在秦腔《海瑞驯虎》中,刻画的胡宗宪形象就更加生动了,胡公子被抓之前,其实还犯了一个罪,那就是强抢民女。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假冒胡公子的家伙,也在招摇撞骗,于是这两个一真一假胡公子被送到了总督府。

然后上演了一场海瑞跟胡宗宪斗智斗勇的经过,护子心切的胡宗宪,为了让儿子逃脱罪行。故意指着假的胡公子认为儿子,但被海瑞识破,海瑞冒着丢乌纱帽,甚至被砍头的危险,据理力争,终于把胡公子法办。

其实这件事之后,胡宗宪并没有真的没表态,他也表态了,只不过这种表态更像是讽刺海瑞,据《明史》记载:

“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表面上是在夸海瑞,实际上是在讽刺海瑞,想不到海瑞还卖肉呢,还是牛肉!类似于卖肉商贩惊讶地讲,想不到有生之年还能赚海县令的钱?

而且胡宗宪是逢人便讲,意图很明显,是把海瑞定位成了一朵奇葩。既然是奇葩,那么就跟其他官员,包括胡宗宪本人,不一致咯,当然,海瑞在淳安县也就混不下去了。

海瑞的所作所为让人根本抓不到把柄,可是不管是他的手下,还是他的上司,都像避瘟神一样躲着他。既然贬不了他,那就往高处抬他,越高越好,用最高标准的道德要求他,不信他不出问题。但是抬得高,就得有相应的职位衬托,于是,一群受不了海瑞的同僚也罢,上级也罢,都一个劲地抬海瑞,举荐海瑞,只要不在自己这边当官,升几级都行。

从此之后,海瑞每到一处,等同僚们熟悉了他,都受不了他,又找不到把柄,只好通过“联名举荐”的方式送走他。直到最后,把他送到了嘉靖帝面前,海瑞也确实不负众望,勇敢地向嘉靖帝举起了宝剑:

嘉靖四十五年二月,任户部主事的海瑞勇敢地向嘉靖帝上疏,历陈朝廷之弊端,尤其是对嘉靖帝的斋醮大加指责:

“陛下诚知斋醮无益,一旦幡然悔悟,日御正朝,与宰相、侍从、言官讲求天下利害,洗数十年之积误,置身于尧、舜、禹、汤、文、武之间……”

对于一个相当自负的嘉靖帝来讲,如果自己不戒掉斋醮,就不能跻身尧舜禹之列了?那岂不是在骂朕是昏君?

嘉靖帝果然大怒,让周边人快去抓住海瑞,结果身边的太监黄锦说道:

“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童仆亦奔走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读懂了这一段,就能真正明白,海瑞这一切的争斗到底是为了什么,在他看来,大明朝的弊端到底在哪里?

其实这正是他所表达的一种观点,有点类似于神话传说,就是讲人的精神战胜一切,天下的治乱全在君主的一念之间。只要皇帝按照圣人之言做事,天下就会大同,人民就会安居乐业,一切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其实这个思想何尝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一直支撑着的思想,但是真正把这个观念刻在脑子里,甚至天真的认为,君王会听从的,恐怕就寥寥无几了。

也正是海瑞的天真,让嘉靖帝陷入了两难境地,海瑞在犯上,但是又不同于其他人。他既不是为了泄愤,也不是为了博取直名,而是真正为君主着想,他骂的越狠,越是爱得深切。

这也导致嘉靖帝拿起这封奏疏,又看了三遍,迟迟没有表态:

“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虽然海瑞还关在牢里,但是嘉靖帝已经部分采纳海瑞的建议,认同海瑞的观点,只是把自己的不务朝政解释成自己久病,无法亲自办理,所以才被诟病。

嘉靖帝死后,海瑞在牢中大哭一场,由此可见,海瑞确实是一心为公……

新皇帝即位,为了表达恩慈,免了海瑞的罪,还把他树为道德楷模,在徐阶的举荐之下,海瑞再次升官了。

升为应天巡抚的海瑞,转过头来就把举荐自己的人给坑了,应天是徐阶的老家,他大力推行改革,甚至要求把徐阶家的土地划出一半给农民。这下子再次把徐阶惹恼了,真是谁搭上海瑞,谁倒霉啊,于是参了海瑞一本。

被降职的海瑞不甘心,给皇上写信,把所有官员讽刺成都是妇人,并提出了辞职,这下子没有朋友的海瑞,再无人保了,辞职在家。

本以为张居正执政后,能再次启用海瑞,可惜他多想了,张居正评价海瑞:

“海瑞秉忠亮之心,抱骨鲠之节,天下信之。然夷考其政,多未通方。只宜坐镇雅俗,不当重烦民事。”

等到张居正病逝后,万历皇帝又想到了这个道德楷模,起用海瑞为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这本就是个虚职,类似于学校荣誉校长的职务。可惜海瑞还是想干事,惹怒群臣,最后73岁高龄的海瑞死在任上,仿佛很多人都很高兴,万历皇帝还:

“赐谥忠介,追赠太子太保。”

海瑞没有儿子,死了之后,王用汲去探望,看到家中穷苦的样子,落下泪来,当地百姓自发送丧,哭声震天。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一点,海瑞是真心想办事,之所以上疏骂皇上,也是为了天下苍生,当然,这只是他的理想罢了。

不知道《海瑞驯虎》中的海瑞,如果知道自己拼尽一生也没有改变的现状,会不会改变主意,把胡公子好好招待一番呢?


杨角风发作


如果骂人能天下知名,近代我们的鲁讯先生;明代就是这海大人了!在封建专制的家天下,敢骂嘉靖这记仇之人,当得是刚正而铁胆!这就是海瑞的天下第一骂,大致內容几个方面:

一你小子成天在宫里炼丹,不就是想长生不老吗?你见过历代圣人有几个不死的?那些神人道士骗你钱财,他们不死吗?二相信道士的话,两龙不相见,夫妻不同床,你还有人性吗?三穷极思欲,不理朝政,人民生活,一塌糊涂,嘉靖,嘉靖,家家净也!老百姓都倒背着手尿尿,不摆你了!

——这上疏骂得有理有力,从生活到工作业余爱好,把嘉靖小子骂惨了,骂透了!据后人考证,那青花次瓶嘉靖一气摔了五十多个,现在估价五十多个亿,痛惜哉!

海大人从小就不是调皮的孩子,父亲早亡,叔叔大爷又不大管,母亲吃苦受ꪦ罪,让海瑞读书!母亲管得严,在学习方面海瑞是个用功死读书的人,小时候便养成了刚正的性格。三十多终于考上了举人,这进士实在考不上了,便干了教育局长!在县里管几个复读的孩子,不收礼,但不能迟到早退,自己坐班,确是个对自己严,对别人严的人!当县令给母亲过生曰割了两斤肉,一时天下皆知,可见其清苦!

他的忠君思想,其实自小形成!在家里母亲的话是圣旨,在朝廷忠君深抱为臣之道!忠言逆耳,骂皇上,更是他忠君的具体形式!为朝廷,为大明,死则死耳!

——他是清官,也是忠臣,但不是张居正,能解决社会问题的人!在脑中形成的许多观念固化,富人都不是好东西!终生是他无法改变社会,社会也改变不了他!

——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信仰的人,一个必须尊重的人!


果冻布丁踏终南


海瑞何许人也

海瑞,明代正德九年(1514年)出生,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官至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 (正部级),历经明武宗、明世宗、明穆宗、明神宗四朝。

海瑞的一生刚直不阿,向来惩恶扬善,一心为民,敢于直言进谏,被当时的人们称为“海青天”、“南包公”,其伟名流传至今。

海青天,一贯与上司对着干

  • 小小南平教渝,敢不跪知府大人

从小苦读圣贤书的海瑞,屡试不中,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终于老天开眼,三十六岁的海瑞在乡试中举,成为举人。随后,等了五年,他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到福建南平县任教渝,相当于福建南平县教育局长(没品)。

上任后,海瑞严格县学考勤,学生休想迟到早退;不收受学生宋礼,但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人们觉得海瑞不一般。

但随后发生的一件事,让人们开始认识到海瑞还真是不一般。

一天,延平知府到南平视察学堂,县官和县学训导都跪着迎接,只有海瑞站着,不肯下跪,还说这是“圣贤规定,教育官员不下跪”。搞得知府大人很郁闷,走前嘀咕道:“这是哪来的笔架山。”海瑞站在两人中间,两人下跪,的确看着像个笔架,于是“海笔架”的外号就传开了。

  • 擢升淳安知县,敢于得罪浙江总督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海瑞擢升为浙江淳安知县。在任期间,他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并推行了“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因此,当地的百姓都称他为“海青天”。

当时海瑞的顶头上司是浙江总督胡宗宪。有一次,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仗着是总督公子,作威作福,嫌驿站供应不周到,大发脾气,并把驿卒绑起来打了。

听闻此事的海瑞,立刻带人赶到驿站,一看胡公子带的大箱子小箱子几十个,还都贴着总督衙门封条,脑筋一转便有了主意,叫人把箱子打开,都沉甸甸的,原来装着好几千两银子呢。

海瑞对着众人说:“这棍徒真可恶,竟敢假冒总督家里人,败坏总督官声!上次总督出来巡查时,再三布告,叫地方上不要铺张,不要浪费。你们看这棍徒带着这么多行李,这么多银子,怎么会是胡总督的儿子,一定是假冒的,要严办!”

把几千两银子都充了公,交给国库,写一封信把情由说了,连人带行李一并送交胡宗宪。胡宗宪看了,气得说不出话,怕海瑞真个把事情闹大,自己理屈,只好算了,竟自不敢声张。

忍无可忍,海瑞直接骂皇帝

嘉靖四十三年(1554年),海知县调任户部主事,从地方官到京官。

就这样海知县变成了海主事,职务变了,地方变了,但是人却没变。

我们知道,在地方就敢和总督对着干,那么到了京城,不骂一回皇帝,那简直是没天理啦!

原来嘉靖做皇帝时间长了,懒得管事,不上朝,住在西苑,成天拜神作斋醮(宗教仪式),上青词。

政治腐败到极点,朝臣中有人提意见的,不是杀头,便是革职,监禁,充军,吓得没人敢说话。

在京城,亲眼目睹这一切的海主事终于忍无可忍,那就无需再忍。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二月,海瑞奋笔写下了天下第一名疏——《治安疏》,针对当时的问题,向皇帝提出的质问,要求改革。

他在疏中说:

你比汉文帝怎么样?你前些年倒还做些好事。这些年呢,只讲修道,大兴土木。二十多年不上朝,滥派官职给人。跟两个儿子也不见面,人家以为你薄于父子。以猜疑诽谤杀戮臣下,人家以为你薄于君臣。尽住西苑不回宫,人家以为你薄于夫妇。弄得天下吏贪将弱,到处有农民暴动。我看你远不如汉文帝。

嘉靖自比为尧,号尧斋。海瑞说他连汉文帝也不如,他怎么能不冒火。

海瑞接着又说:

你一意修道,只想长生不老,你的心迷惑了。过于苛断,你的性情偏了。你自以为是,拒绝批评,你的错误太多了。你一心想成仙得道,长生不老。你看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哪个活到现在?你的老师陶仲文教你长生之法,他已经死了。他不能长生,你怎么能求长生呢?你要知道,修道没有什么好处,应该立即醒悟过来,每天上朝,研究国计民生,痛改几十年的错误,为人民谋些福利。目前的问题是君道不正,臣职不明,这是天下第一件大事。这事不说,别的还说什么!

另外,在此疏中还写了两句让嘉靖皇帝最恼火的话:

其一,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其二,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

翻译成现代话,就是:在您的英明领导之下,老百姓们家家穷得干干净净;老百姓早就不鸟你了。

太伤自尊了!句句刺痛了嘉靖的要害!

这样大胆直接骂皇帝的话,不仅嘉靖当了几十年皇帝没有听见过,就是从各朝各代也很难找到。

嘉靖真是又气又恼,十分冒火,把奏本丢在地下,就叫人立刻逮捕海瑞,不要让他跑了。

站在一旁的太监黄锦说:“听说这人自知活不了,已向妻子作临死告别,托人准备后事,家里的佣人都吓得跑光了,他不会逃。这个人素性刚直,名声很大,居官清廉,不取官家一丝一粟,是个好官呢!”

嘉靖一听海瑞不怕死,倒愣住了,又把奏本捡起来,一面读,一面叹气,下不了决心。

过了好些日子,想起来就发脾气,拍桌子骂人。有一天发怒打宫婢,宫婢私下哭着说:“皇帝挨了海瑞的骂,却拿我们来出气。”

嘉靖有时自言自语说:“这人真比得上比干,不过我还不是纣王。”他叫海瑞是畜物,口头上和批处海瑞案件的文件上都不叫海瑞的名字。

后和宰相徐阶商量,要传位给太子,说:“海瑞的话都对,只是我病久了,怎么能上朝办事呢?”又说:“都是自己不好,不自爱惜,闹了这场病。要是能上朝办事,怎么会挨这个人的骂。”

下令逮捕海瑞下狱,追查主使的人。刑部论处海瑞死刑,嘉靖也不批复。

过了两个月,嘉靖死了,新皇帝即位,才放海瑞出来,仍回原职,做户部主事。

海瑞可谓是死谏

俗话说:文死谏、武死战。海瑞不是不清楚呈奏疏的后果,所以他提前买好了棺材,坐在棺材旁,就等着皇帝下令砍头后,好装进棺材。

纵观海瑞一生,刚正不阿,不搞潜规则,不懂变通,黑白分明,没有模棱两可,没有圆滑处世,被尊为明代第一清官。

万历十四年(1586年),有人向皇帝诬告海瑞,青年进士顾允成、彭遵古、诸寿贤替他辩诬申救,写的文章中说:“我们从十几岁时,就听说海瑞的名声,认为是当代的伟人,永远被人瞻仰,这是任何人都不能赶得上的。”

历史小掌柜


大家好我是脑洞历史菌。

说句实在话,别人骂皇帝,那是老寿星上吊——活得不耐烦了。而海瑞骂皇帝,这就太正常了。

因为海瑞不怕死,准确地说,在忠谏和生命之间,他更看重忠谏。

海瑞在上奏疏之前,是买好了棺材在家里等着的,可见他已经做好了准备。

OK,下面咱们就详细讲讲海瑞这位狠人以及他上奏疏骂嘉靖帝的故事。<strong>

海瑞的祖先原籍福建,到海瑞这一代时,已经迁居到了海南琼山。在海瑞四岁的时候,父亲便故去了。海瑞的母亲谢氏十分刚强,对海瑞也很严格,她从不让海瑞像别的孩子一样嬉戏玩耍。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催化了海瑞“一根筋”的性格。海瑞自幼立志,如果做官,就要做一个不谋私,不谄媚,刚正不阿的好官,因此他自号“刚峰”,是做人要刚强正直,不畏邪恶的意思。<strong>

嘉靖四十一年,海瑞被任命为浙江省淳安县知县。后来,浙江总督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县,嫌弃驿站的招待太寒酸,便把驿站小吏倒挂起来打了一顿。海瑞听说后,一拍桌子:还反了他了!于是派衙役把胡公子也吊起来打了一顿,还没收了胡公子的数千两金子。

下人们很惶恐,虽然早知道海县令不要命,没想到这么不要命啊,浙江总督的儿子也敢打。但只见海瑞写了一封信给胡宗宪,说:听说大人您早年巡访时曾规定,所路过的地方招待不要太铺张,今天有个人冒充是您的儿子,他身上的银两已没收充公,人就把他交给大人处理了。

黑!真黑啊!!

嘉靖末年呢,道士皇帝嘉靖经历了壬寅宫变后,显然是伤了心。他多年不处理政务,深居西苑专心修道。嘉靖四十五年,海瑞被选拔为户部云南司主事,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厅级干部。这一年,海瑞在棺材铺买好了棺材,并且将家人托付给了一个朋友。然后向嘉靖上奏了后来号称

“天下第一骂书”的《治安疏》。在这封奏疏中,既包含了大妈骂街的气势,却同时又有着有条不紊的逻辑。其中有两句,可谓是千古绝句,所以拿出来与各位分享。

  • 嘉靖者,言家家皆净无资财用也:嘉靖嘉靖,家家户户穷得一干二净。
  • 盖天下之人,不值陛下久矣:天底下的老百姓啊,早就不鸟你了。
狠吗?真狠!

嘉靖在看到这封奏疏时,差点没背过气儿去。据说连桌子都踢翻了,连连大呼:快给我抓起来!别让这人给跑喽!

这时,皇帝身边的太监黄锦对嘉靖说:听说这人在上谏之前就买好了棺材,想必是不会跑的。

听到这句话嘉靖一怔,于是拿起那封奏疏又看了一遍,发现在这封把他骂的屁滚尿流的奏疏中,隐藏着一种特质——忠诚。于是他把奏疏扔到一边,说:这样的人大概是比干吧,但我可不是纣王。


过了一阵子,嘉靖皇帝生病,又想起了海瑞的事,病中的嘉靖心情郁闷,难免上头。于是把海瑞抓进了诏狱,但却并未处置。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明世宗嘉靖皇帝驾崩。狱中的狱卒听说这个消息后,认为新皇登基肯定要大赦天下,而海瑞肯定会受到任用。于是便置办了酒菜请海瑞吃饭,海瑞以为自己要被砍头了,毕竟咱中国人实在嘛,死刑犯在行刑前一般都会给吃顿好的。于是海瑞便肆意吃喝,不问别的。这时狱卒悄悄对海瑞说了嘉靖帝的死讯,海瑞问:真的吗?得到狱卒的肯定后,海瑞伤心欲绝,撕心裂肺地大哭,连吃进去的酒饭都吐出来了,随即晕倒在地。

皇帝生前骂得最狠的是他,皇帝死后最伤心的也是他

此后海瑞被任用为应天巡抚,当地贪官污吏无不望风而逃。

万历十五年十月十四日,海瑞病逝于南京。去世后,友人王用汲去主持海瑞的丧事,看见海瑞住处用葛布制成的帏帐和破烂的竹器,有些是连贫寒的文人也不愿使用的,禁不住为之悲泣不已。海瑞的死讯传出后,南京的百姓因此罢市。海瑞的灵柩用船运回家乡时,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的人站满了两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绝。朝廷追赠海瑞为太子太保,谥号忠介。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评价海瑞“先生如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以任栋梁”。在明代昏暗的官场中“独善其身”的海瑞,应当也是彷徨的吧。

但不论人们对海瑞如何评价,也只有当年的百姓们才能切身的感受到“父母官”,叫出一声“海青天”

我是脑洞君,谢谢各位阅读!


长安月moon


“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这句话出自1566年,海瑞上书给嘉靖帝的《治安疏》。

要想知道海瑞为什么敢这样骂大明嘉靖皇帝,还得先了解海瑞这个人。

时任六品户部主事(厅局级)的海瑞

海瑞,一个富有传奇色彩地历史人物,对他呈上《治安疏》给嘉靖皇帝的行为引发过尖锐的争执,有人认为他是个靠狂骂皇帝而沽名钓誉之徒,有人认为他是解天下庶民疾苦的道德模范(在当时的明朝),有人说他生性冷漠,性格扭曲才至如此狂妄......

然而在我看来,要公正的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应该把他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去看,才会拨云见雾,不至雾里看花。

一、大明1566

(一)严阁老,嘉靖之幸,大明之殇

严嵩(1480年-1567年)字惟中,明朝著名的权臣

严嵩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考中进士,先后经历弘治、正德、嘉靖三朝,历任南京翰林院侍读,国子监祭酒,南京礼部尚书,南京吏部尚书;任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北京),以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后先攀附夏言,又转而害之;至此出任内阁首辅,从此擅专朝政二十年。

为固宠,严嵩想尽一切办法献媚于嘉靖帝,一方面他作为首辅全力支持嘉靖帝崇道斋醮追求长生的行为,不惜耗费浩大的国家人力、财力、物力,拼命挥霍财政资金,甚至巧立名目向百姓加税得为嘉靖帝营造斋宫秘殿。另一方面他善写青辞,更善于揣摩领会皇帝意图,嘉靖帝常要斋醮祷祀,严嵩便得以常侍帝右。

嘉靖帝朱厚熜

二十年的陪伴,让嘉靖帝离不开严嵩,甚至在心里将其视为知己,嘉靖帝好空名,往往有不好办的或是要背骂名的事便通过青辞等方式暗示严嵩去做,严嵩也每每能够体察上意,恰到好处的按照嘉靖帝的意思办理。

可以说,有严嵩这么一个有眼色、会办事的首辅,对嘉靖帝来说是一大幸事。

而在严嵩看来,嘉靖是皇帝,皇帝可以为所欲为,不应受任何制约;臣下对皇帝只能顺水推舟,唯命是从,讨得皇帝的恩宠。这样就可以有权有势,人们都要仰其鼻息行事。至于国家百姓如何,似乎都可以不问不闻。正因为如此,所以凡是嘉靖帝喜欢听的,即使是很不该说他也说;凡是嘉靖帝想要做的,即使是荒唐可笑,他也毫不犹豫地去做,决不敢有可否,面对日渐恶化的政局,他不仅没有向嘉靖帝提出任何规谏和改革方案,而且推波助澜,使局势向更乱更糟的方向发展。

可以说,对大明朝和黎明百姓来说,有严嵩这么一个毫无道德、尸位素餐的首辅是巨大的悲哀!

(二)严阁老倒台,大明的新生乎?

严嵩把持朝政期间,拼命的排除异己,打压忠良,将朝堂的政治生态弄得乌烟瘴气。严嵩当首辅,让自己的儿子严世藩当工部侍郎,专门负责为嘉靖帝建宫殿。而严世藩为首的严党等人,贪欲横流,狂妄无比,官员们正常办事都要给他们送钱,升官主要靠行贿,甚至每次选任官员,严世藩等从不看德行文章,工作实绩,只管按照官职高低大小,一律明码标价出售。严世蕃狂妄至极,曾在家中宝库内大笑说“朝廷无我富!”。当时的大明朝北有鞑靼,南有倭寇,官员贪腐,内忧外患,民不聊生,造成以上种种的使严家父子遭天下人怨恨。

1562年,历任首辅几乎快有20年的大学士严嵩严阁老终于失宠,被嘉靖皇帝被没收家产,削官还乡,其子严世藩被判斩首。

然而,到了1566年,距严嵩倒台已有4年了,首辅换成了精明持重,素有贤名的徐阶,然而大明朝堂的政治生态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改观。御宇40年的嘉靖帝任然对祈仙炼丹和寻求道家的秘方孜孜以求,以期长生不死。他一如既往的不肯上朝,一如既往的通过首辅或次辅对国家大事乾纲独断,一如既往的被自己的臣子们所蒙骗。只是为嘉靖帝写青辞的首辅换成了徐阶徐阁老,为嘉靖帝盖宫宇楼堂的工部侍郎换成了徐阶的儿子徐璠,仅此而已。

国家内忧外患的困局仍未摆脱,朝臣们依然像以前那样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官职,因为政见不同或利益之争在朝堂上互相攻歼。那些希望之前被奸臣懵逼的嘉靖帝能够睁开双眼,重振朝纲的正人君子仍遭排斥和打压,黎民百姓的生活依然穷困潦倒。

似乎,大明朝并没有因为严嵩这个奸臣的倒台而获得新生,那么这一切发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海瑞陷入了沉思。

二、海瑞的野望

(一)大明文官中的另类——“海笔架”

海瑞是明朝是一代清官。,他以举人出身而入仕,仕途的第一站是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儒学教谕,就在这里,他得到了“海笔架”这个后来名震天下的绰号。

儒学教谕相当于官办学校的校长,是小得不能再小的芝麻官了。但是,海瑞不在乎官职大小,只看能否一展抱负,到任后就满怀激情地干了起来。他看到学校教学状况很不理想,就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尤其是制定了严苛的制度。当然,海瑞本人是第一个带头遵守的。一来二去,南平县的教育质量有了明显改观。延平府知府听说后,便带了一班人下来视察。按照古代官场的规矩,知府大人来了,作为下级是要行跪拜之礼的。所以,当知府等人出现在县学里时,所有人都呼拉拉的跪下了,只有海瑞直挺挺地站着,只是作了个揖便没下文了。

陪同知府的南平府同知,阴阳怪气地来了一句:“哪来这么一个山笔架站在那里啊?”此言一出,全场人顿时哄笑一片。山笔架是写字是用来搁毛笔的,现状类似“山”字。而当时,海瑞身边的两个副校长都跪着,只有海瑞站着,看上去活像一个笔架,加上海瑞的“瑞”字中恰好也有一个“山”字,两相联系,更为形象。

海瑞不跪,是有他的理由的。因为明朝规定,官办教学场所,孔子最大,老师无论见了多大的官,都可以不跪。其他人不是不知道这个规定,而是久在官场,不知不觉骨头早已软了而已。

没过多久,朝廷巡按御史以钦差大人的名义下来检查工作,而且又到了南平县学。和上次的情形一样,在场的人纷纷下跪,只有海瑞像笔架一样矗立着。钦差大人没了面子,十分恼火,当场喝问海瑞为何不跪。海瑞等着就钦差大人的这一问,当下就义正辞严地回答了他。钦差大人没办法,人家确实有理由不跪,但心里又气不过,当下就袖子一挥,工作也不检查,走了。这一下,海瑞可闯了祸,引起同僚纷纷埋怨。海瑞却悠然自得,我就是海笔架啊,笔架就是这个样子的啊。这事被福建提学副使朱衡听说后,却对海瑞十分欣赏,想方设法把他保了下来,这才有了他四年后升迁为浙江淳安县知县的官场际遇。

海瑞(1514年-1587年),字汝贤,号刚峰,广东琼山(今属海南)人。明朝著名清官。

(二)知县中的战斗机——死怼权贵

当海瑞升任淳安知县,正式成为大明官僚体系中一员的时候已经45岁了。而七品芝麻官海瑞的名声鹊起也是因为他不惧权贵,严厉巧妙的拒绝接待官员而增加地方百姓的负担。

时任闽浙总督的胡宗宪,居官雷厉风行,境内官民无不凛然畏惧。一次,他的儿子途经淳安,随带大批人员和行李,作威作福,对驿站的招待百般挑剔,并且凌辱驿丞。海瑞立即命令衙役拒捕胡公子押解至总督府衙门,并且没收了他携带的大量现银。同时在给胡宗宪的呈文中声称,这个胡公子是个西贝货,因为胡总督大人节望清高,不可能养育出这样的不肖之子,也不可能拥有这么多的金银财物。

不惧权贵,不虑仕途,敢以七品官身对抗地方实权督臣者,唯海瑞耳!

严党骨干,左都御史鄢懋卿受命清理盐法,南北各省盐政均归其节制,对于这位严世藩的红人,权倾数省的钦差大臣,其他地方官员无不毕恭毕敬,不敢有丝毫怠慢。而鄢懋卿也是个沽名钓誉之徒,未到一地前,先期发出公文,声称自己素性简朴,不喜承应,凡饮食供帐均宜简朴为上,不得靡费里甲。这样的官样文章在当时的大明早已司空见惯,地方官员受此公文后反而无不挖空心思以期能够巴结逢迎上差,即使钦差大人鄢懋卿本人也从未想到有人会认真对待。然淳安知县海瑞对着一通令毫不含糊,当鄢懋卿的钦差节使还未到达淳安,他就已经收到了海瑞的禀帖,上书“严州府淳安县知县海谨禀”,紧接着就把通令的原文节录于后,再接着就说台下奉命南下,浙之前路探听者皆曰,各处皆有酒席,每席费银三四百两,并有金花金缎在席间连续奉献,其他供帐也极为华丽,虽溺器亦以银为之云云。最后要求钦差大人摒弃奢华的排场和搜刮,并且说,如果不能拒绝地方官这样的阿谀恭维,将来势必无法做到公事公办,完成皇上委托的任务。据说,鄢懋卿接到禀帖以后,就没有敢进入淳安,而是绕道他去。

从这两则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海瑞的性格刚强,敢于坚持原则,对于斗争有自己的一套,并不是和权贵的权势死板硬碰。成就他不败美名的不仅是他站在正确的道德制高点上,坚持的是正确的原则,还在于他自身对这些道德规范的始终坚守和处世原则的率先垂范。对于海瑞的清正廉洁、洁身自好、爱民如子等品质行为,不管是敬仰他的人,还是唾骂他的人都自诩无法做到。因为在当时的大明朝,官员们醉心的是和光同尘狗尾续貂,而不是众人独醉我独醒的清明。

(三)以死守道

1566年,阳历十一月,经过反复思量和慎重考虑,海瑞向嘉靖帝呈上了著名的奏疏《治安疏》。奏疏中指出,嘉靖帝是一个虚荣、残忍、自私、多疑和愚蠢的君主,全国上下但凡有官吏贪污、役重税多、宫廷浪费和匪盗滋炽,皇帝本人都应该直接负责。皇帝陛下天天和方士混在一起,专心于长生不死的迷信活动,是不可取的,然而只要皇帝肯重新振作起来,采取他海瑞奏疏中的几点建议,相信以皇帝的聪明睿智和雄才大略是一定能够重镇大明,造福百姓的。

《治安疏》的措辞虽然极端尖辣,但又谨守着人臣的本分。海瑞只想在严嵩这个权奸倒台后,皇帝能够翻然悔悟,重新振作起来,至少这样大明朝还是大有希望的。海瑞知道,他的《治安疏》这样毫不留情的指责皇帝的性格和否定他所做的一切,就等于是在说他嘉靖帝当了几十年的天子没干什么正事,完全是尸位素餐!海瑞也能完全预见,自己这个当臣子的如此极端的指责当朝皇帝,以嘉靖帝刚愎自用的性格绝对不会轻易的放过他。他认为自己必死无疑,但是死得其所。所以在递上《治安疏》之前海瑞就与家人诀别,遣散了仆人;他提前买好了棺材,上书后不逃不躲就在家里等死。

可想而知,嘉靖帝看后气的是暴跳如雷,恨不能把海瑞千刀万剐、碎尸万段。但从皇帝的名声来看,因为一个素有贤名的臣子上书请求皇帝革新图强就杀之,难免会给自己留下昏聩残暴的骂名。所以嘉靖虽把海瑞关进了诏狱,但也一直没有在刑部以海瑞按照儿子诅咒父亲的罪名处以绞刑的决议上批复,就这么关着,一直没有加害于他。

海瑞,一个极端廉洁,极端诚实,又有些极端的喜欢吹毛求疵,对道德操守有着洁癖一样严格自律的人,一个敢于不畏权贵,心系黎明百姓,天下苍生的官员,他不怕死,怕的是自己内心坚持和重视的伦理道德体系在皇帝日复一日的求经为道中缓慢崩塌。

因此,海瑞才敢为天下之大不韪,希望在君君臣臣的伦理道德中坚持履行自己臣子的职责上书嘉靖帝。他以盼《治安疏》能够将昏聩中的皇帝骂醒,从而发愤图强,他期盼以自己的死,能够使天下士林重新振奋精神,仅此而已。


陈约翰2018


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于京师豹房,生性风流且阅女无数的朱厚照死后没有子嗣,按照“兄终弟及”原则,他的堂弟朱厚熜继任帝位,后世称嘉靖帝。

嘉靖帝在位早期英明苛察,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对外抗击倭寇,重振国政,开创了嘉靖中兴的局面,为"隆庆新政"与张居正改革奠定了基础。

权臣严嵩,1544年出任内阁首辅,从此擅专朝政二十年,严嵩竭其所能,尽其所力献媚嘉靖,嘉靖崇道想长生,他就营造斋宫秘殿,嘉靖要斋醮祷祀,严嵩便常侍帝右,一句话嘉靖要太阳,他也去摘,至于国家存亡,百姓生死,与他这个首辅无关! 最终发生了“壬寅宫变”。

严嵩把持朝政期间,勾结锦衣卫,控制东西厂(锦衣卫、东西厂有斩杀官员的权力),肆无忌惮针对忠臣,拼命的排除异己。严家父子贪欲横流,狂妄无比,凡事必须金钱开路,官员职位一律明码标价,其子曾在家中宝库内大笑说“朝廷无我富!”

1566年,严嵩倒台已4年之久,然而大明王朝一切如故,嘉靖痴迷长生不老,首辅对国家大事乾纲独断,大臣们为利益之争在朝堂上互相攻讦,忧国忧民,盼重振朝纲的大臣依旧遭排斥,黎民百姓的依然食不果腹、背井离乡。北方鞑靼、南方倭寇骚骚扰不断,国家内忧外患形势加剧。

唯一变化的是为嘉靖帝写青辞的首辅换成了徐阶徐阁老,为嘉靖帝盖宫宇楼堂的工部侍郎由严嵩的儿子换成了徐阶的儿子徐璠,仅此而已。

大明朝今天的为什么如此不堪?海瑞陷入了沉思。

海瑞(1514年-1587年),字汝贤,号刚峰,广东琼山(今属海南)人。明朝著名清官。

海瑞4岁时父亲病逝,与母亲相依为命,由举入仕成为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儒学教谕(官办学校的校长),这是这么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芝麻官,海瑞干得风声水起,南平教育质量明显提升,不久延平府知府带人下来视察,按照官场规矩,上级见到上级要行跪拜之礼,但知府来此之后,其他人跪倒一片,唯独海瑞只是作了个揖便无下文。

南平府同知阴阳怪气说道:“怎么有个山笔架站在那里呀?”此言一出,全场哄堂大笑,山笔架是写字是用来搁毛笔的,外形类似“山”字。当时,海瑞身边的两个副校长都跪着,只有海瑞站着,看上去活像一个笔架。

没过多久,朝廷钦差大人到南平县学检查工作,上次事件全景再现。钦差恼羞成怒,当场喝问海瑞为何不跪,海瑞回禀:“我大明王朝规定,教学场所,孔子最大,老师无论见了多大的官,都可以不跪”。钦差大人一言不发,当即拂袖而去。

自此“海笔架”这个绰号,名扬天下,也此得到福建提学副使朱衡的垂青,这才有了他四年后升迁为浙江淳安县知县的官场际遇。

1558年,江浙地区出现了大洪灾,海瑞意外升任浙江淳安知县,此时他已经45岁。七品芝麻官海瑞的名声鹊起也是因为他不惧权贵。

时任闽浙总督的胡宗宪的儿子途经淳安,作威作福,对驿站的招待百般挑剔,还把驿站小吏倒挂起来打了一顿,海瑞立即命令拘捕胡公子,没收了他携带的的数千两金子。同时在给胡宗宪的呈文中声称,这个胡公子是个假冒货,因为胡总督大人节望清高,不可能养育出这样的不肖之子,也不可能拥有这么多的金银财。

严党骨干,左都御史鄢懋卿被任命钦为差大臣清理盐法,视察江浙各县。为了沽名钓誉,鄢懋卿先期发出通令,内称本院“素性简朴,不喜恭迎,凡饮食供帐均宜简朴为上,不得靡费里甲素性简朴”,但是各县地方官送的银子,照收不误。海瑞拒绝阿谀奉承,写封公文告诉钦差大人粗茶淡饭已经准备好,并且把鄢懋卿的通令原文节录于后,并指出在前面各地各处皆有酒席,每席费银三四百两……鄢懋卿接到禀帖以后,就没敢进入淳安,而是绕道他去。

海瑞一生为民,平赋税,平冤假错案,平贪官污吏,打击地主豪绅,丈量土地,疏浚河道,修缮工程,当数“明朝为民第一人”,面对国家内忧外患,海瑞心急如焚。

1566年2月,经过反复思量和慎重考虑,给嘉靖皇帝朱厚熜上奏著名的《治安疏》,今天我们再重读这篇文章,仍然拍案叫绝。

直接上书称:“靖者,言家家皆净无资财用也”(嘉靖嘉靖,家家户户穷得一干二净), “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皇帝你天天打坐炼丹,任由臣下胡作非为,天下的老百姓早就不鸟你啦)……

海瑞无情否定了嘉靖所做的一切。等于说他这几十年的天子生涯完全是尸位素餐,不学无术,妄想长生,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民间生灵涂炭。嘉靖皇帝看罢奏疏,龙颜大怒,连连大呼:快给我抓起来!别让这人给跑喽!

这时,太监黄锦说:“听说这人在上谏之前就买好了棺材,想必是不会跑的”。

海瑞确实早已备好一口剥皮棺材,因为太穷,他买不起一口好的棺材。他明白如此极端的指责当朝皇帝,以嘉靖帝刚愎自用的性格,自己必死无疑,所以在递上《治安疏》之前海瑞就与家人诀别,遣散家中仆人,只等一死。

听到黄锦这句话嘉靖一怔,于是拿起那封奏疏又看了一遍,发现疏中虽尖酸刻薄,但用心良苦,确是忠心为国,于是把海瑞抓进了诏狱,但却并未处置,直至隆庆皇帝继承大统,海瑞才被放出来。

因为无私,所以无畏,因为无党,所以无畏,因为牺牲,所以无畏。嘉靖为何不杀海瑞,与其说他不敢做,不如说他怕海瑞,怕杀了海瑞失去民心。这才是嘉靖为何不杀海瑞的真相。

狱中的海瑞得知嘉靖皇帝驾崩后,伤心欲绝,晕倒在地,皇帝生前骂得最狠的是他,皇帝死后最伤心的也是他。

1587年10月14日,海瑞病逝于南京,南京的百姓因此罢市。海瑞的灵柩用船运回家乡时,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的人站满了两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绝。


美丽青春您真痘


大抵是吴晗早年那部《海瑞罢官》闹的,刚峰先生明显有圣人化的趋势,这种脸谱多数人很腻歪;又大抵是近年《明朝那些事儿》闹的,海瑞又成了一个没有实际用途的偏执狂,只会骂人加偏袒穷人。

只要多找点资料你就会发现很多刻板印象都是后人加在他身上的,比如什么“尽忠如蝼蚁,尽孝似禽兽”,他都卑微成蝼蚁了还敢骂皇帝?再比如什么“为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任栋梁”,人家李贽写这句话,是为了映衬海瑞的“青松翠柏”“栋梁遂就”。

其实海瑞既不是无所不能的圣人,也不是只会硬刚的书呆子,在《海瑞集》里他的文字虽不算妙趣横生,但也能说得上生动形象。吐槽机心里的海瑞可能和主流想法不太一样,但我觉得这个海瑞更真实一些。

心学信徒海瑞

估计很多人认为海瑞是时常摆出战斗脸的老学究形象,但历史事实是他当生员时候就对心学很有兴趣,喜欢研究“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之类的思想,并且逐渐提炼出自己的人生哲学,认为“率其真而终身行之便是圣贤”。

他是心学先导陆九渊的忠实读者,凡是诋毁陆九渊的言论都坚决驳斥,没事就在自己的《备忘录》里宣称心外无物什么的。对明朝的心学代表王阳明更是推崇备至,称之为“多才多艺的圣人”。海瑞的文字一点都不刻板,很有几分畅快淋漓的豪爽。

学求以复其良而已,操心治心,此不师而师之严切者。——《海瑞集·训诸子说》

故此这大哥对程朱理学极其鄙视,尤其对朱熹非常不爽,公然声称朱熹所学“支离破碎”,后人师从朱熹根本毛也学不到。对当时的节烈观也完全不屑一顾,当应天巡抚后,悍然下令辖区内寡妇改嫁。

正因如此,他的科举之路很悲催,一个鄙视八股的自由派去考八股,能考过才是奇迹。到37岁才靠策论混上举人,而且他混上举人那篇《平黎疏》也不是什么宣扬教化,完全是生死看淡,不服就干。这大哥的意见是哪来那么多废话!把黎人全赶走,让汉人过去定居就得了......嗯.....其实他确实有愤青潜质的.....

徒缀酸文、识陈语,为后日富贵故乡之计,视百责与我何如?纵其一举而进立于卿相之列,吾为二三子丑之矣。——《海瑞集·训诸子说》

侦破高手海瑞

《明朝那些事儿》里有一个对海瑞很大的歪曲在于认为他断案不问法理,大部分都判穷人赢,对富人不公平。在某些百科里贴出他在自己文集里总结的断案套路当证据,证明他不讲法制,不通道理。

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海瑞集》

兄弟相争就判弟弟输,叔侄相争就判叔叔赢,贫富相争就委屈有钱人,这么看来海瑞确实不怎么重法讲理。但我要说这是一种很恶劣的断章取义,因为海瑞的原文前边至少还有一句话,“凡讼之可疑者”,更前边的文字大段叙述了怎么细致辨别案情。

他的意思是案子到了确实理不清真相的程度才执行那个标准,这是最后的手段,并非一贯的手段。在最后争财产和争名誉的不同标准,反而可以看出这家伙挺了解人性的,乡绅重面子就给面子,小民贪实惠就给实惠,各取所需,都有台阶下。

实际上更多时候海瑞断案靠不是那些最后手段,他靠的是超人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在《海瑞集》有一段《胡胜荣人命参语》就很说明问题。说的是他当淳安县令时接手的一桩凶杀案,原告是死者的弟弟,被告是多年与死者争田地的乡邻。

原告诉被告挟私报复,趁死者上山看田将其打死,有死者头颅重创及凶器沾血木棍为证。另有山下樵夫、摊贩数人看见案发当日被告确实也上山,可以当做人证。这似乎已经是如山铁案,断无翻案的可能。

但海瑞仔细看过案卷后觉得还有疑点,他检查凶器发现木棒上沾的血迹没有渗透进碎屑里,于是去又亲自验尸,用瓷片刮死者头部伤口至见骨发现了问题,死者头骨都裂了,骨头上也沾满血迹,可是骨裂的缝隙里居然一点血都没有。这说明遭受头部重击的时候这人已经死了,血液不流动才无法渗骨缝,那把凶器上的血迹自然是伪造的。

海瑞赶紧派人到县内医馆寻访,死者是不是身患重病,果然发现那人已经得了不治之症。到这里案情已经很明显了,海瑞对原告稍加询问就让他露出马脚,死者的弟弟就是借哥哥病死,诬告仇家而已。

这样的段子在《海瑞集》里笔笔皆是,总让人拍案叫绝,你还能觉得他青天之名是靠偏袒穷人换来的吗?人家是实实在在的名侦探,声望大到邻县破不了的悬案、疑案都去求他帮忙。海瑞的晋升凭的是能力,不是名声。

能臣干吏海瑞

大抵是海老大的嘴炮功夫太过超神,很多人就觉得他除了清廉就只剩嘴炮而已,然而这又是一错。海瑞其实是个很全能的理政人才,没有海瑞创造性的把黄浦江改成主河道,把吴淞江变成辅河,今天有没有魔都上海真不好说。

而且人家当县令时派徭役能算明白怎么平均,收税只收正税还不影响财政收入,就算是骂人也骂的花样翻新,挨骂的还不能拿他怎么样。没点心机手段,你觉得他能历四朝不倒,让一群人把他恨的牙根痒痒还落个善终?

就拿逼徐阶退田这事儿来说,都说是他不通人情世故,矫枉过正云云。可有没有注意他想逼徐阶退多少田?正好一半!他要是真不懂变通就逼徐阶全吐出来了,为啥退一半海瑞就罢手?他很清楚对方的底线在哪,我不逼你们狗急跳墙,但还是要给百姓做事。

而且在给时任阁老李春芳的回信里他清楚的写到,这是为了“此公百年后得安静计”,以免“群小”骚扰,刀切豆腐两面光的手段人家玩的一样很溜。事实证明海瑞的判断是准确的,当时每天有上千百姓“投牒讼冤”,处理不慎就是徐阶的灭门之祸。

为何海瑞敢骂皇帝

该说说海瑞骂人的事儿了,题主问为啥他敢骂嘉靖,我也反问一句,凭啥他不敢骂?别忘了他是个心学信徒,讲究的是知行合一,发现不对的事情就得去纠正,即使对象是皇帝。而且人家也不怕死,你还能砍他两次脑袋不成?

再者他的那篇《治安疏》并不是单纯的骂人,没上来就你是个傻X,带着一群小傻X作尽了傻X事儿。他的文章很讲策略的,先是表达天下有且只有您一个老大,啥事都得看老大您的意见,作为小弟我有几句忠肝义胆的话要说说。

然后再把嘉靖好一通猛夸,陛下你天资伟大,有汉文帝、光武帝、唐太宗、唐宪宗、宋仁宗一样的品德,刚上台的时候简直英明神武的一塌糊涂。小弟我差点纳头便拜,高呼“千秋万代,一统江湖”。

可是后来你变了,整天神神叨叨的求长生,当然,这全是那群道士蒙蔽你;也不怎么管朝政,当然,全是那群大臣阿谀你;你又不见儿子、不睡老婆,这我可实在没法给你搪塞了,总之现在如你的年号一样,家家都干净的剩墙了,老百姓不爽你很久了。

所以老大你不妨稍微拿出点精力管管事儿,这也耽误不了你多少工夫,以老大的天资,拿出点精力做正事儿就是天下大治啊!反正长生不老什么的也是虚无缥缈,你早晚也是个挂,还不如好好锻炼身体,争取多活几年呢,你说是不?

这么一看的话,其实海瑞是夸三句,骂一句,又帮嘉靖推卸责任一句,换成是你好意思直接翻脸把他砍了不?另外你就这么把他砍死,那不就证明他说的全对吗?所以嘉靖不杀海瑞也不完全是因为心胸,还有一部分是因为被架起来了,不好下手。

最后再聊聊嘉靖死后海瑞大哭的事儿吧,很多人拿这个当海瑞“尽忠如蝼蚁”的证据,但事儿就怕仔细想。当时的情况是海瑞在监狱里收押,不知道嘉靖死了,于是把狱卒置办来为他的酒菜当成断头饭,埋头大吃大喝。

等他酒足饭饱了狱卒才告诉他嘉靖死了,这个局面其实很尴尬,搞不好就会传成皇帝一死,海瑞就大肆庆祝,一个不忠不义的帽子绝对跑不了。可是吃都吃完了还能怎么办?我不怀疑海瑞对明朝的忠诚,但他当时哭吐了的方式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啊.......


总结起来吧,在吐槽机眼里海瑞是个正直、廉洁、高尚又不缺乏眼光手段的超级人才,明朝几代君臣都埋没且污蔑了他。什么饿死幼女、罚胡公子之类都是野史笔记中的段子,连基本的事实出处都没有。这个人,比想象中伟大!


参考文献:《海忠介公文集》(海瑞集)、《备忘录》(四库全书版)


历史吐槽机


说起海瑞,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是海瑞罢官,一个是海瑞骂嘉靖,都体现了海瑞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精神,但说句实在话,海瑞,他真的是个好人,大家熟悉他的事迹,都能堪称古代道德的楷模,圣贤的楷模,但是他不是个好官,最起码在当时的社会,他有严格的性格缺陷,很偏执,能偏执到不分对错的地步。

图为海瑞画像。

当时的南直隶是全国最富有的地方,太祖的龙兴之地,他在巡抚南直隶时,宁冤屈富民,不冤屈贫民,只要是穷人告富人,一定是穷人赢,甚至不依事实讲道理,以至于满大街都是碰瓷的,如果穷人向富人借贷,不还拉倒,富人去官府告,穷人赢。海瑞在这里做官,富人都跑完了,富人跑了,穷人也跟着跑,因为没有富人借贷,穷人根本活不下去。

图为《奉别帖》,海瑞唯一存世真迹,藏于山东文物总店。

而海瑞做的最光辉的一件事,就是骂嘉靖皇帝,海瑞是快50岁了才入仕的,因为太严峻刚直了,官场人都不喜欢他,海瑞自然也不受重视。海瑞骂嘉靖皇帝是发生在1566年,当时严嵩虽然铲除了,嘉靖依然不顾朝事,整天炼丹修仙,于是海瑞上书,直言,嘉靖嘉靖,家家皆净,嘉靖皇帝可是个狠角儿,谁敢造次剁了谁,马上要杀海瑞,当时官员说,海瑞上了本奏就备好了棺材在家里等着了。

图为海瑞墓,现已扩展为海瑞公园。

在官场上海瑞就是个异类,都不跟他来往,因为他专为穷人作主,所以在民间呼声很高,海瑞已做好了成仁的准备了,嘉靖如果真杀了他,反倒成就了海瑞一世英名,哪能那么容易,于是不杀,改为下大狱折磨,也算海瑞命好,没多久嘉靖就得道成仙,死了,隆庆帝,在明朝不算太差的皇帝,上来就给海瑞平反了,再一问当年哪些跟严嵩对着干的,下面人说,有个海瑞,但他是个刺头,于是再把海瑞提起来用,但不重用,所以海瑞骂嘉靖是命好,如果嘉靖还活着,海瑞肯定是刀下鬼,那就没有海瑞后面的吆五喝六了。


图文绘历史


1566年,时年52岁的海瑞,用洋洋洒洒3267个字的治安疏狠狠的骂了一下当时执政已经45年的已经是59岁的嘉靖皇帝。那一年海瑞成名了,那一年嘉靖驾崩了。

特别说明:因本少校的某些观点非主流,所以下文可能会主流人士的不满,请大家酌情去看。



我们在讨论为什么海瑞敢如此畅快淋漓的骂嘉靖之前,我们先看一看他是怎么骂的。

1.君道不正,臣职不明,国家混乱,吏治腐败。

这是何等的酣畅淋漓,针对一个在位45年的老皇帝。从整篇3000多字的文章中,未看出一丝敬仰和尊敬。

一口一个君道不正,臣职不明,

一口一个嘉靖嘉靖,家家皆净,

一口一个皇帝过于,苛断虚伪,

一口一个陛下之误,多矣!

毕竟万千罪过罪在朕躬,皇帝嘛就应该有这个觉悟!

可是对于这位45年的老皇帝,没有功劳还有苦劳,

刚峰兄,您就没有一点心疼与敬畏之心吗?



2.刚峰兄,我想说说你的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你不忠:你4岁丧父,自小以君父为你父,对于自己的父亲,你就是这样言出如刀刀刀扎心的吗?虽说家有诤子,不亡其家,国有诤臣,不亡其国,但如果个个都是你这样的诤臣国还是国吗?你不忠!

你不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老母年少守寡养育你,你却至死无子。Are你虽说侍奉老母亲,尽心尽力,和你真正懂得,老母亲想要什么吗?她要的是海家的血脉不断,你没做好,你不孝!

你不仁:一生娶妻三位,两位被你赶出家门,一位盛年暴亡,别说你一点责任都没有。你不仁。

你不义:为博得清名,无视天理人情。逼死你5岁的女儿。你不义。



3.海瑞为什么敢这么骂皇帝?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刃,无欲则刚。

海瑞一生40岁中举,52岁当知县。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为人公正廉洁,不收受贿赂,生活简朴不欺上瞒下。

敢查胡宗宪…儿子,

敢怼严嵩的党羽,

敢揭徐阶的老底。

他是男人好汉子,

所以他敢骂嘉靖!




4.嘉靖帝,为什么放过了海瑞?

但能让海瑞骂的皇帝也只有嘉靖帝。这位15岁登基做皇帝。为了大礼议,不惜与天下所有大臣为敌的,独树一帜的,性格坚刚不可夺其志的大皇帝。

海瑞和嘉靖帝在性格上属于一类人。所以当海瑞拖着棺材上治安疏的时候,嘉靖帝地选择了放过他。因为他能明白海瑞对这个国家的爱。

无君无父海刚峰,无妻无子人已终。

只为博得清明在,无情无义大英雄。



我大家觉得我写得上面那首打油诗有点诛心的话,我换一首:

身处淤泥独自清,朝堂黑暗唯汝明,

大厦将倾谁能扶,擎天玉柱海刚峰!




少校柳下惠


古往今来,当面骂皇帝的,真正能称得上骂皇帝的,史书上记载着两个人,首屈一指的就是海瑞。

那么,海瑞为什么敢骂皇帝呢?

我们看事情不要看表面,要看事情背后的道理所在。海瑞骂皇帝其实体现了一种现象。他骂皇帝在明代事非常普遍,明代骂皇帝的事儿非常多,往前不明显,从隆庆朝开始,嘉靖朝往后,骂皇帝的事非常普遍。

万历皇帝年间,大臣们以骂万历皇帝为荣,而且都是骂,不是随便说说的,比如雒于仁就曾骂万历酒色财气,表面上是关心身体不好的大胖子万历皇帝,实际上是指责他被“酒色财气”掏空了身子,这么牛逼的员工,放在今天除非是不想干了的,还没有谁敢这样以公文的形式骂老板的呢。

之所以出现在这种情况,其实得益于明代的政治体制,而要追溯明代体制,就不得不提朱元璋。当然,没人敢骂朱元璋,他的业余爱好是杀人,他只要觉得人有似乎好像要骂他,他就想要灭人家九族了。

苏州有个文人写了篇文章称赞他,说他作为天下明祖,以身作则,用苏州话读起来像“以身作贼”,朱元璋一看,敢嘲笑我当年做过贼?好小子,灭九族。

你看,洪武朝是没有人敢骂老朱同志的。

老朱之所以杀人上瘾,主要还在于他疑心病太重了,而因为这个病比较重,所以他在前代监察制度的基础上,给言官体系赋予了极大的特权,第一是可以越级、直接对皇帝负责,言官哪怕七品,也可以直接弹劾朝廷重臣;第二,可以风问言事,如果没有这事儿就算了,第三,言官不杀,这里的不杀,指的是不因为喷人被杀,倘若在其他方面出了问题,照样也要被杀掉。

言官制度在明代,是从吏部完全分离出来的,监察御史独立成为督察院,与六部平起平坐,而六部还有坐班监察的给事中,品秩不高,却可以对各衙门各种事情都能打报告。

这种比较开放的监察体系,随着明代独特的内阁制度形成,逐渐地形成了极其有特点的文官制度。

内阁制度是明代另一大特色制度,源自朱元璋的权力欲望,想要把存在千年的丞相制度废掉,然后事实证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漆合理性,没了丞相,皇帝干不完那么多活,自然也就有了内阁,有了首辅。而内阁就成为了文官们政治决斗的重要战场。

文官分派系斗,然后也高举儒家文化传统一步一步逼着皇帝放权,而在文官与皇帝斗,与自己斗的过程中,言官就成为了主要火力,之所以选择言官,是因为言官作为马前卒前锋,战斗力强不说,而且还有免罪符,动不动就可以抬出宪法性质的祖制来堵住皇帝和大臣们的嘴,以至于明代言官喷子们战斗力十足。

皇帝即便再气,哪怕肺都气炸了,也不可能把这些言官直接干掉,最多只能丢到诏狱中等死,当然一个言官下了诏狱,不仅政治生命可能结束,生命也可能随风逝去。

但这不要紧,对于文官而言,他们不具体负责什么事情,喷人就是他们的职业,而且喷人喷得好,跟他们的职业前途也很有关系,可以说是名利双收。

不得不说,明代虽然是个专制王朝,但是骂皇帝骂首辅这种事情,在中国历史上树立了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但也因为这种独特的政治斗争方式,使得明朝的言论极其不负责任,导致了明末很有有能力做事的人,被肆意攻讦而被罢免,乃至身死。

海瑞骂皇帝,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政治背景,才会出现了,换成清朝,谁敢骂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