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易经》这么厉害,为什么不知道地球是球形的,连浑天说也只提出了半球概念?

绿松石密谈


中国古人知道地球是圆的,只是现代中国教育不知道或者不告诉中国人罢了。

张衡《浑天仪注》“天如鸡卵,地如卵黄”。

史书《唐书》记载袁天罡、李淳风做了一个精确模仿太阳、月亮、地球以及各行星、恒星的运行轨道和规律。

《明史》:“曰地居天中,其体浑圆。”

《易经》很厉害,但是,《易经》不是一下子把所有具体认识和文明成果都呈现出来。易学与理性认识总结获取的知识不是一种认识方法获得的。为什么可以这么说?因为你用现在大家熟知的理性认识方法去学习理解易学任何一门象数,你无法理解它的认识来源。中华先圣用他们的认识方法获得了易学这种认识体系,也不等于把所有问题解决了,你非要说易经创造者怎么没发现牛顿物理学、爱因斯坦相对论,这只能表示你对两种知识体系都缺乏基本理解。

《易经》有它深邃精妙的地方,就是易卦用它简洁的方式演示了万物本质和运动规律。但它的认识方法显然不可能是我们现在熟知的感性到理性认识总结这种方式能获得的。现在我们现在熟知的感性到理性认识有一种从表到里从简到繁的积累性和发展性,你只要学习就能找到知识的来历的发展链条,找到因果关系。但是,有没有另一种认识方法?它可以直透万物本质,先认识了具天地万物根本性的东西,用简洁的方式表述出来。从了解到的中华文化看应该是有的。如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如果我们现在通常的认识方法是为学日益,那么,为道日损是什么呢?我们大多数人就不知道了,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不教给我们这个东西。

老子说为道日损,儒家说有德性之知,佛教经典《金刚经》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区别”。这些家和教为什么都有这种类似或相通的认识表达呢?就是他们是一类的对世界的探求方法。可以说也是一种内求的方法。因为,《老子》讲归根食母,《大学》讲“定而后能静”,佛教讲明心见性,讲“若见诸相非相即名诸佛”。既然是内求,那么它与世界本质本源的认识更相关,中华圣人把它用象数形式表达出来,也体现在如天文、历法、医学、地理等方面,形成中国有易根源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

但是,如果人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种外求的方式去认识积累,为学日益,历史表明也可以认识事物,形成认识体系。

当这两种认识体系相遇,你以你接受的认识体系问为什么另一个体系没有认识到这个、那个,可是,你接受这个认识体系实际上也没有认识到另一个认识体系已经认识到的很多东西。

而如果从涵盖性说,易学有更高涵盖性,更深本质认识性。中国人应该好好学习运用,尤其是对发展现代科学,应该有启悟作用。屠幼幼发明青蒿素不过是一点小启悟。还有对称逻辑、太极粒子波也都是有易学文化启发的产物。中国人已经有人自觉得用易发展现代科学。


玄谷真人


谁告诉你地球就是圆的?

首先,你眼里的圆,只是人类这个生物视觉系统觉得圆而已。在很多物种的眼睛看来,它就不是圆的。很多动物的眼睛里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比如鹰眼、豹、平头哥等,它们眼里的世界有的是全景拍摄的效果,有的是凹凸镜的效果,有的根本不用可见光看这个世界。我们觉得地球绕太阳的运动是曲线的,在有的动物眼里也许反而是直线的,你说谁看到的世界才是正确的?现代的物理理论只不过是用人类的感官系统去挖掘的一套东西,而易经把这些都归为象为形。易经不会去讲这个东西是圆的,那个东西是方的,因为这些都是象而已,而大象无形。

再次,我用现代物理的概念再来反证。从三维空间来看地球是圆的,但是如果从四维空间或者更高维的空间看呢,地球还是圆的吗?你可以去搜索下高维空间看看,能不能理解。

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被哥白尼的日心说推翻,伽利略推翻了日心说,牛顿力学被爱因斯坦相对论推翻,你觉得相对论就会是最终正确的那个吗?相信不,在未来,宇宙中心说也会被推翻,地球只在三维空间是圆的。

易经抛开了眼睛,抛开了耳朵从深层次去理解这个世界,它不讲形状不讲名字,大象无形,大道无名。一旦讲了形状讲名字,它就错了。在易经看来,讲地球是圆的还是方的,是一种低级的思维。



鬼谷书童


易经厉害吗?

一点都不厉害!

就像前面一位@冷雨lengyy 回答的那样:

“现代科学技术发现之前,易经什么都不知道,发现之后,易经什么都知道,并且还是在易经的指导下发现的。这就是易经粉的逻辑。”【 大笑,说得妙!】

为什么有一批人特别推崇易经呢?

这是因为易经存在大量的“干话”,“大话”,这些干话,大话似是而非,貌似正确,而且还特别宏大,其实一点用都没有。恰恰是这些话,特别容易让一些智商不高,思维迷糊,科学素养不高的人相信。

举例来说,古人常常会说“盛极而衰”,这是从一代代统治者的从兴盛到衰弱的一个总结,易经中不乏这样的思想。

问题在于: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没有人根据这个成语,可以因为当今的兴盛而推导出未来何时衰败,或者为了不衰败而故意不兴盛。换言之,今天的兴盛和未来的衰败并不是因果关系,所以这句话站在事后的时空说是可以的,在当下却毫无指导意义,这类思想属于典型的马后炮“理论”。

用一个更通俗的成语来说明这个问题: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你会因为一个人有了某个喜事而推理出不会有下一个好事?或者因为有人有了一个祸事而断言他还要倒一次霉?这种话只能在事后说,却对现实的生活毫无指导意义,因为两次喜事和两次祸事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西方科学之所以能不断发现自然的奥秘,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在于其不断找出事物发生的因果关系,找出其必然性,这才是科学的精髓。

人类探索自然的真正难点,就在于不断找出真正的因果关系,这需要严密的逻辑,精心设计的实验,不断发展的数学工具,加上在科学思维基础上产生的灵感。麦克斯韦的电磁学,牛顿力学,都是在科学基础上人类思维的结晶,他们的思想点亮了一个时代。

反观易经的思想,都是一些不着边际的空话,基本上都属于大而无用的东西。日月星辰的起起落落,春夏秋冬的周而复始,人类面对自然界的变化,说几句空话很难吗?这就是为什么古代中国无法发展出西方的科学,我们的古人就像在非洲草原上迁徙的野牛,几万年都在原地踏步,几乎没有进步,就连地球是方是圆都不知道,如果没有西方科学的引进,这种无知的状态估计会一直延续下去。

我们的一部分国人完全不知科学为何物,还在崇拜这种古人粗糙,笼统,似是而非,无法对未来进行预测的马后炮“学说”,实在是中国人的悲哀。


我是谁谁是我谁是谁o


天圆地方,不能说古人把地球当成是方的。而是现代人理解错了这句话的意思,而是天好爱其圆,地好爱其方。也就是说.天爱见圆的物体,因为天是圆的,包围着地球。地好在于方,不是说地球是方的,而是说方的地好建筑,好耕作,土肥气壮,德厚载物,人神喜见。天代表阳,也代表男。地代表阴,也代表女。所以男人长的膀大腰圆,头阔脸方为之雄伟,女人长的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不卑不亢为之厚道秀德。易经讲的是天地日月神鬼的演化进退规律之理,而非论形体,因古人所生成的时空年代不同与受限,不可能坐上飞机和飞船去给地球照像,是不可能把地球的外形给描绘的跟画的那末详细。而今人拿现代人的眼光去衡量四千年以前的人或事,来笑古人痴和傻,就是神经病(精神病)。古人能够发现天地人神鬼的兴衰演化规律,现代人却连有无鬼神都不知道,凭何置疑易经的哲理?自不量力。


日月星主


易经实际并不是很历害,那是吹得历害,易经是不是就没有一点可参考性的或研究的了也不是,易经吹得那么历害,就是因为封建意识的需要,儒生发展状大是封建统治下的产物,有儒生的发展状大,才有易经的无限吹捧,吹捧易经是为了加强孔老二之乎者也的指导地位,是为了宏扬唯心主论的唯圣论,以圣人之言让人们依言行事,而不需思考为什么,圣人之言道理在哪,有没有道理不用管他,只要是圣人说的那就一定正确。维护孔子的正确性,也就是维护孔孟之道的正确性不容质疑性,维护孔孟之道的不容质疑性实际也是维护封建社会的正确性,同样也是维护封建等级以及专制的正确性。当然维护这些也是一名奴才的最光荣的使命。易经跟孔子,孔子孔孟之道,孔孟之道对封建社会的重要性,这些一想就明白,为什么易经会说得这么历害了。对封奸复辟不感兴趣的,那就平常看待易经,易经有一点辩证法思想,但不少是形而上学的思想,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致于是正确的多还是错误的多,这个真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很多人看易经也根本看不懂,一些儒生也只是吹捧得历害,实际他们自己也根本看不懂,因为自个看不懂,给人讲时往往也把别人也讲糊涂了,往往就是一些开场白易经博大精深,实际宇宙才是博大精深了。只有理解不了的人面前才会博大精深,理解的人只会说这是智慧的,实际很简单,我们对任何东西理解了就会说原来如此简单,只有不理解的才会又为了某些利益驱使才说什么博大精深。


隆中知鸟


从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孔子:被遗忘的古代科学家》第三章《孔子观天——天道论》可以看到“我们还证明了太极图也是来源于日月运动的轨迹,所以由伏羲八卦方位图生成的伏羲六十四卦圆图和太极图组配成的太极八卦图就更能显示出日月运动规律了。而日月运动是制定历法的基础,所以伏羲六十四卦圆图实际上就是一种古老的卦历,这种古老卦历显示的是一种古老的十月太阳历。”

作者在“卦象与历法的关系”还说“卦爻起源于山头历即太阳的运动规律,太极图和河图、洛书也都来源于日月运动规律,这说明卦象和易图都是建立在古人对天象实测基础上的,历法也是如此,所以卦象本身就具备历法的条件,因此古人所说的‘卦气’就是古代的历法,卦象就是古代历法的载体。”

我一直觉得顾炎武说的“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是有道理的,在这本书中作者也通过论述来证明顾炎武说的是有道理的。

作者还说“蓍和卦是《易》的基本内容,蓍用数,卦用象,数为历数,象为物象。蓍圆为天道循环规律,卦方为地道五方八方分物之象。第四个层次讲乾坤两卦及全部64卦都与策数有关。乾坤两卦合一年之日数,64卦合万物之数。”

书中作者还对“天圆地方”给出了进一步解释“圆为天道,方为地道,天圆而地方。天道圆,指天体的自然循环周期,可用历数推之,故能预测未来。地道方,指地之五方或八方有不同固定的类聚之物,据方而知之,故曰‘藏往’。韩康伯注:‘圆者运而不穷,方者止而分。’这是对的。筮推算历数的目的是‘明于天之道’,掌握自然规律。卦象则藏有各方面百姓的生活传统习俗和社会情况。‘神’是‘阴阳不测之谓神’的‘神’,‘神物’指的是蓍。兴创此筮法以指导百姓日常使用,就是要顺从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作者还解释《周易参同契》里的“数在律历纪”说“筮法要以律历为纲纪,这里的律历是指60甲子历,以河图洛书为数学模型。只因《易经》最明显的是卦及辞,不见筮,所以人们长久以来多言卦而少言筮,没有把筮的内容贯穿到卦中研究,孤立的研究卦,只抓了《易经》的一半内容,因为离开了筮法律历法之纲纪,对卦这一半内容也多言乘离而不切要旨。所谓‘日月为易’,讲天道,是对筮言。所谓‘生生之谓易’,是讲地道,是对卦言。日月运动是筮圆道周流之本源;生化万物是它的自然之性。”

作者还指出“筮堆历数而察日月,历是阴阳合历,从大衍数可以推知,一回归年是365.25天。这一历法至迟在尧帝时已经产生。《尧典》已有‘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月,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记载。”

作者在这章中对《易经》是古代的历法作了详细的论证。再从他对“天圆地方”的理解也可以看出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通过他的论述我对“天圆地方”又多了一份理解。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洛书·宇宙模式图论》在《人类最早的宇宙论——盖天说》也对“天圆地方”给出了解释“中国古天文有一个数学模型。它是一个将伏羲八卦与洛书数字空间相组合的宇宙模式,能从‘洛书’导出八卦的伏羲,自有足够的才智又将他的‘爱物’与‘洛书’组合,形成一个方圆兼容的模式。把圆的东西与方的东西相组合,会被认为圆枘而方凿。如果用于‘天圆而地方’,《大戴礼记》就有批评说:‘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揜(罩住)也。’但是,‘洛书’数字空间作为一个矩阵,它是一个对角(对称)矩阵,它的物理意义为一个球体,是一个圆。它的行列式值为360。因此,在这里,二者可以方圆兼容。”

作者还指出“早在西汉,我国就有所谓占盘——‘式’。(注:第二张图下)根据图(注:第一张图)所谓“天地定位”线,我们即可猜测古人曾以伏羲八卦乾坤两卦的相对表示也即‘洛书’矩阵9与1的耦合关系作为测定日影的一种参数。换句话说,在八卦中心亦即洛书矩阵的5处,树立一根长竿来观测日影的变化,使日影的长短变化获得洛书·八卦的定量描述。”

作者在文章发出了疑问和感慨“天的顶在哪里呢?莫非就在长竿所指的上空吗?!而天穹圆如伞盖,那么天圆地方的直觉感觉也会有了。”

通过详细论证,作者指出“这是一种即有天圆地方宇宙论(盖天说),又有时空坐标系作概念工具的天文观测。这种观测的直接结果是由夏至点而推出冬至,并进而推出二分(春分、秋分)点。随着经验的积累,自然还会对昼、夜和晨、昏作出判别,再进而对日——地和月——地的动态平衡关系作出相宜的理解。”

从这两本书中可以看出有很多学者从科学的角度对“天圆地方”作出研究和理解。

再从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中国科学思想史》看,作者在《张衡的地理学和地震思想》中指出“张衡肯定地说,地球是圆的,‘地如鸡中黄’,‘天大而地小,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对宇宙的结构和地球的形状相对说来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和较正确的描述。接下来张衡又谈到,‘在地成形’,‘地有山岳’。‘至厚者莫如地,至质者(质地紧密)曰地而已’,不过他是否真的测量和知道了地球的大小、体积、表面积和直径距离等,从现存史料来看无法确证,不过有不少迹象提醒我们,他很可能在这方面作过种种努力。”

作者还指出“张衡有很高的数学造诣。他研究天文学的根本方法是‘通而度之,则是浑也’的数学方法,也就是从浑天理论出发,通过晷影测量、重差勾股术以及圆周率计算等的具体方法,来推算天体大小、运动迟速和天体之间的距离等。”

作者还发现“张衡曾经测算出地球南北极的纬度,分别在正北出地表三十六度和正南隐于地平三十六度。赤道由东西向横贯天球,赤道的去极经度各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还测算过天球的大小、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地球和各类星体在运动时的距离变化。”

要知道张衡对浑天说进行了完善。

如果你看看《中国科学思想史》对张衡完善浑天说的赞许“自张衡的浑天说的天文理论模式问世后,为历代天文学家和天文工作者解释天象和制定历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这体现了张衡天文理论的成熟与成功。”

从这些百万字几十万字的著作看,学者们对《易经》还有浑天说都作出了科学研究。




挂在明堂射古今


千错万错都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错,精深的让外人不明其理,精深的让别人有话听不懂。然而古人又怎么能懂呢?看来还是咱精深的优秀文化在肤浅的西方文化的冲击下被埋没的结果。

比如题主所提到的古人所说的“天圆地方”就被有些人理解为几何形状上的“天为圆形,地为方形”,而不知道在这里“天圆地方”只不过是代表一种哲学上的概念。在哲学上“天”指恒星,“圆”则代表阳性,代表多动,代表乾道;而“地”指我们的地球也指行星,“方”则代表阴性,代表收敛即比较安静,代表德行,代表坤道。比如我们的太阳在这里为天,属于阳性,其内部反应激烈是谓多动,其道为乾,而乾为刚健,所以天为圆;而我们的地球,其性为阴,具收敛,整体比较安静,且厚德载物是为坤性,所以地为方。这就是“天圆地方”的含义。

再者如果古人在几何上不知地为圆,公元117年张衡又怎能发能发明浑球仪。浑球仪的理论背景是浑天说,即“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蛋丸,地如鸡中黄”。浑天仪是浑象和浑仪的总称。其中浑象的构造是一个大圆球上刻画或镶嵌星宿、赤道、黄道、恒隐圈、恒显圈等。而浑仪由黄道环、地平环、子午环、白道环、内赤道环、赤经环、六合仪和赤道环等组成,内有窥管,用以测定昏旦和夜半中星以及天体的赤道坐标和天体的黄道经度与是地平坐标。浑天仪立体是几层均可运转的圆圈,各层分别刻着内外规、二十八星宿、中外星辰日月、五维等天象。仪上附着两个漏壶,壶底有孔,滴水推动圆圈,圆圈则按着刻度转动,于是各种天文现象展于眼前,跟灵台上的观天人员所观察到的天象完全一致,这证明浑天仪是最科学的发明,其背后所依仗的理论也完全具备科学性,这也是我们古代天文学的高度发达的标志。所以如果谁认为我们的祖宗连地球是圆的都不知道的话,那说明他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一无所知。

如果珲天仪的科学成就能让我们惊叹的话,那么打开我们的天文方面的古文献我们绝对会怀疑我们的华夏祖宗就是传说中的至高无上的神。

对于当今西化了的忘了自己的传统知识的我们走进古学就犹如走进了浩瀚的知识迷宫,而这迷宫就是由我们的易学知识体系建构而成,面对如此博大精深的易学系统我们唯有好好的继承且发扬广大才对得起它本身的伟大性和整个中华民族对其的万年守护!


仰望802315


《易经》的伟大之处是,话不说透,说没结论,话听似有源而无源,说是有果而无果。睛点在于给所有人留下发言权,给所有人留下想象空间,给所有人有所启发而未宣。谁都可把自己的观点方法理论思想套进去表达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易经伟大了,所有贴上易经标签的人和一切就都伟大了!

没有《易经》的伟大深奥就不会有历代那么多的所谓这个家那个家的伟人了。所以《易经》必须伟大!

易经就是一个人把自己观察到的用文字作了记录。这个记录是一个和西方人逻辑研究物理一样伟大,其更具事物的本质,而没有用那么多的逻辑去证明而已!


张耂翁28050946


首先,易经是一种哲学思想,是一种认知世界的方法论。不是具体的科学理论或者数学公式。因此要否定易经就是要否定一种思想。淡淡说易经不科学来否定易经,是很不科学的说法。

另外这个现象也说明了我们被西方精神殖民的严重。现在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要知道易经就很了不起了。现在小孩就知道吃鸡和韩星,复联。像中国这样有一大群学者拼命否定自己的文化和思想的国家,世界上找不出来第二家。好多人(包括中国人)错误的把我们近代在工业文明的落后归结为我们文化的落后,思想的落后,传统的落后,进而归纳为中国人种族的落后,要否定中国的几乎一切传统。但实际是,只要我们开始学习,接受工业文明了,西方的那点优势不消100年就不存在了。今年才是我们建国70周年,我们已经是地球上两超多强中的一超了。所以,不是我们祖宗的东西不好,是我们自己不争气,没发挥好。


龙腾世纪4


易经厉不厉害?完全看个人的领悟。有语云,以人弘道,而非以道弘人。为什么没发现地球是圆的,以当时人的观测手段和技术,没有合适的时机和地点,是很难的。最初的易经只是当初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仰观天文,下察地理。

古有三易,分别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连山易,以艮卦为首,取意山之出云,连绵不绝,以及观察日出日落,以山定时辰,以及大洪水时期,山乃保命之根本。归藏易,以坤卦为首,以大地做为生命之母亲,以种植农耕文化为首要,也可能和母系社会有关。周易,以乾卦为首,以天意为主宰,以认识自然顺应天道为主,也是父系社会形成,有尊卑贵贱意识理论的完成时刻,是对奴隶社会的总结。

莱布尼兹的二进制完善就从周易的,先天六十四卦图中汲取了智慧和经验。而二进制对计算机的影响大家有的比我认识的还多。哥本哈根学派的波尔以太极图做为了自己的徽章,其意思自己体会。

八卦的排列组合可以显示出周期规律,农耕时代的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消息卦也能完美契合,以及十二时辰也可以用十二消息卦表示。

易有三大原则,分别是,不易,交易,变易。不易即不会改变,普遍存在的规律,如任何物体都是运动的。交易即可以相互转化的,如道德经所述的福祸相依,如孙子兵法中的奇正转换。变易即突然发生的变化,如大爆炸理论,如基因突变。

道家从周易中完善了丹道体系,古代中医也从周易中整理出理论基础。易学是没有智慧的,只有有智慧的人从中做出发明创造。有人可以从中看到距阵,有人可以看到宇宙变化,有人可以从中总结道德文明。

易学如同数字,人们可以去演绎公式。易学如同镜子,可以照出自己有没有智慧。易学是开放的系统,可以为你所用,也可以不理不踩。不论你认不认它,它都不离不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