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揮舞“大棒” 伊表現理智

<table> 美揮舞“大棒”  伊表現理智

美B—52戰略轟炸機。簡仁山 繪

/<table>

日前,美國向中東地區派遣“林肯”號航母戰鬥群及轟炸機特遣隊等軍事力量,旨在向伊朗傳達武力威懾信號。此前,美國宣佈徹底制裁伊朗石油出口,後又宣佈對伊朗銅鋁鋼鐵產業進行制裁。伊朗方面隨即展開積極軍事部署,並頻頻發聲以展示反抗決心。

此次美伊衝突,距2018年美國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正好一年時間。近年來,美國在波斯灣附近部署軍事力量“秀肌肉”目標均直指伊朗,伊朗及中東各國的軍事力量,也跟隨美國的戰略意圖不斷髮展。此次美伊衝突,將為中東局勢帶來哪些變數?

美航母逼近 伊頻頻“秀肌肉”

此次美伊衝突可追溯至2018年5月。美國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後,要求其盟友退出伊朗石油交易。2018年11月,美國恢復對伊朗制裁,再度要求世界8個經濟體在180天緩衝期後停止購買伊朗原油。

5月2日緩衝期到期後,儘管多個國家發佈聲明,誓言繼續推動與伊朗的合法貿易,美國仍繼續推進新一輪對伊經濟制裁。5月9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宣佈針對伊朗銅、鋁、鋼鐵等金屬行業制裁,並威脅伊朗“將採取進一步行動”。

軍事方面,美軍近期向中東地區調動軍事力量,旨在對伊朗施壓。新華社報道,4月15日美軍調動數架F—35A飛抵阿聯酋的哈弗拉空軍基地。美聯社消息,5月9日,4架B—52戰略轟炸機組成的特遣部隊,已經抵達美國位於卡塔爾的空軍基地。俄羅斯衛星網報道,5月11日美軍又決定在中東部署“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和“阿林頓”號兩棲船塢運輸艦。

美軍“斯坦尼斯”號航母戰鬥群和“林肯”號航母戰鬥群,在4月24日於地中海會合後,“林肯”號航母戰鬥群已於5月6日加速前往伊朗附近海域。一同現身波斯灣的還有美軍“基薩奇山”兩棲攻擊艦戰鬥群和法國“戴高樂”號航母戰鬥群。

面對重重包圍之勢,伊朗方面反抗意願強烈。新華社報道,面對美國製裁,伊朗曾多次警告以封鎖霍爾木茲海峽作為回應。此外,伊朗總統魯哈尼8日宣佈,將向美國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的行為採取反制措施,不再履行伊核協議中一些“次要和通用”條款,但無意退出伊核協議。11日,魯哈尼還號召國內團結一致應對“可能比海灣戰爭時期更大”的外部壓力。

伊朗軍事力量近期也頻頻“秀肌肉”,顯示應對制裁的決心。伊朗塔斯尼姆通訊社報道,伊朗革命衛隊發言人5月10日表示不會與美國進行談判,美國也“不敢對伊朗採取軍事行動”。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稱,伊朗還指責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博爾頓捏造情報,慫恿特朗普向中東部署軍事力量。“美國入侵伊拉克時,也是他在做同樣的事情。”伊朗常駐聯合國代表拉凡奇10日回應。

美以壓促變 伊表示反抗決心

軍事、經濟“大棒”一同出手,美國製裁伊朗實際想達成何種政治目的?就近一年來美伊衝突的數次博弈看,特朗普政府的首要目的是得到一份令美國滿意的《伊核協議》新修改方案,但此舉無法被伊朗接受。據塔斯尼姆通訊社報道,美國實施制裁後,特朗普就於9日敦促伊朗領導層同他談判放棄原子能計劃,但遭到伊朗明確拒絕。

《伊核協議》是美國單方面退出的,國際原子能機構此前也發表聲明稱,確信伊朗一直按要求執行伊核協議。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政府內部也有人為伊朗“鳴冤”:根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1月29日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哈斯佩爾表示,伊朗目前在技術上遵守《伊核協議》。

根據《伊核協議》,伊朗境內的低丰度濃縮鈾儲量不得超過300千克。伊朗一直嚴格執行協議內容,並將重水和濃縮鈾對外出售。9日,為了回應美國製裁,伊朗宣佈暫停重水和濃縮鈾出口。魯哈尼表示,伊朗將給予《伊核協議》簽字方60天時間履行保障伊朗利益的承諾,超期伊朗將重啟高丰度鈾濃縮。此舉無疑為伊核局勢帶來更多變數。

特朗普政府為了達成新《伊核協議》,不斷壓縮伊朗空間造成局勢升級,為伊朗重啟核活動帶來了更多不確定性,遭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反對。5月9日,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莫蓋里尼聯合英法德三國外長髮表聲明稱,歐洲仍完全致力於維護《伊核協議》,並提醒“非協議締約國不要採取任何阻礙其餘各方履行其承諾的行動”。

特朗普政府“盯死”伊核問題原因為何?《伊核協議》是由奧巴馬政府長期推進、達成的。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等報道,特朗普宣佈退出協議後,奧巴馬曾批評此決定是“嚴重錯誤”,美國將不得不面臨生活在威脅中,或為防止威脅再次引發戰爭的兩難選擇。

而美國國務卿彭佩奧在美國退出《伊核協議》曾明確表示:“美國不會重複往屆政府的錯誤,也不會就伊核全面協議本身進行談判。”他還多次在公開場合對伊朗發出嚴厲指責,稱其為“完全是反西方的國家”。

軍事專家韓旭東指出,分析特朗普政府針對伊朗的制裁行為和言論,不難看出其真正目的仍是維護美國在中東地區稱霸地位不受到伊朗威脅。韓旭東認為,中東地區目前有伊朗、土耳其、沙特、以色列四股主要力量,美國有意介入四股力量的博弈,也致力於對抗俄羅斯在中東地區的佈局。因此,面對綜合實力相對最強的伊朗,美國以壓促變的政策是不變的。

韓旭東指出,伊朗面對美國的“大棒”表現是比較理智的,這也是為了不步伊拉克、敘利亞後塵。“伊朗是一方面不斷顯示自身軍事實力,表現反抗意識和決心;另一方面也不會選擇同美國正面軍事對抗,而是致力於美伊之間的白熱化狀態在國際介入中降級。”韓旭東說。

美扶持盟友 伊加緊研製導彈

近年來,美國特朗普政府針對中東地區採取積極政策,強化與中東盟友的關係,不斷打擊和壓制敵對國家。在此背景下,中東各國的軍事實力也獲得了發展。以伊朗在波斯灣對岸的國家卡塔爾為例,今年1月彭佩奧訪問該國時,就簽署了擴建在該國的烏代德美軍空軍基地的備忘錄。該基地也是美軍在中東地區規模最大的空軍基地。

與之相對的,伊朗作為俄羅斯南翼的重要夥伴,長期受到來自俄羅斯方面的軍事支持。2017年3月《簡氏防務週刊》就報道稱,伊朗接收俄羅斯提供的S—300PMU2導彈後,已經部署了4個導彈營。

除美俄積極扶植中東國家軍事外,伊朗、以色列近年來的軍事自研自產能力也頗為可圈可點。軍事專家李傑介紹,伊朗在經過了長達八年的兩伊戰爭後,軍力發展迅速,尤其加緊研製導彈武器。伊朗自行研製的反艦導彈、巡航導彈和防空導彈,對伊朗在霍爾木茲海峽的戰略行動上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也令周邊的美國盟友國家忌憚。

此次美伊衝突發生後,伊朗在霍爾木茲海峽周邊部署的自研導彈備受關注。據瞭解,目前伊朗自研導彈主要有“流星”和“泥石”兩個系列,多個種類。其中,伊朗“泥石”—2型地對地導彈射程超過2000公里。美國《新聞週刊》4月9日還報道,魯哈尼在講話中警告美國稱,伊朗2018年開始研發的導彈“超出了你們(美國)的想象”。

軍事專家李傑認為,伊朗的軍工製造設計能力超過了沙特、埃及等國家,雖然空軍、海軍裝備不如沙特等國先進,但勝在整體軍事體系完整,軍事作戰能力較強。總的來說,伊朗是中東軍事強國。

李傑認為,美軍在中東地區的最終目的,是通過逼壓的方式促成中東各國互相軍事消耗,例如促使沙特和伊朗之間發生對抗,以扶持以色列進一步做強做大,使俄羅斯的戰略目的無法完成。

李傑分析,此次美伊之間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乃至戰爭的可能性不大,更多是相互顯示軍事實力。但是,小規模的軍事摩擦或不可避免。“伊朗同美國有很長的鬥爭經驗。在反抗美軍部署的軍事力量上,伊朗一是利用防禦手段,如水雷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導彈艇狼群戰術以小博大等;二是採用導彈精確制導,對艦船和地面目標進行飽和攻擊。”李傑說。

南方日報記者 泠汐 策劃統籌:李勁 洪奕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